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可调式助行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作者:王文慧;韩丽前;江燕

    设计一种可调式助行器,由上下平行的手臂弓形托、底托及中间起支撑作用的内外套管组成.其根据个人身高调节内套管的长度,使双上臂支撑在手臂弓形托上,双手握住手柄,身体微向前倾,即可推动助行器向前行走.该步行器便于患者站立或步行;减轻患者胸腰部及下肢的负荷;增强患者步态行走时的安全性和平衡性.适用于各种脊柱疾病手术后早期下地行走锻炼的患者,减少卧床并发症.

  • 人体运动的三维分析

    作者:张振龙;陈慧宝;何毅

    人体运动分析不仅能提供假肢设计的理论基础、康复效果的评价手段,而且在病理步态矫正、确定下肢和脊柱疾病治疗方案、疗效评估等临床上亦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于步行机器、机器人的研制、人体运动分析在动力源功率需求的估算,关节促动器的个数和参数的确定及控制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

  • 1例青少年重度颈椎后突畸形的诊治报道

    作者:林岳军;杨建伟;李泽兵;姜立本

    在青少年脊柱疾病中,以侧弯畸形居多,但颈椎后突畸形却非常少见.我院康复医学科于2001年9月收治了1例重度颈椎后突畸形病例,经详细诊断,精心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脊柱运动的解剖和生物力学基础

    作者:励建安

    脊柱疾病和损伤与脊柱受力的异常有明确关系,而康复治疗和预防也需要对脊柱运动的生物力学有清楚的了解.本文旨在为临床和治疗技术人员提供相关的基础知识.

  • 脊柱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蔡培强;邵玉凯;蔡培素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行脊柱外科手术的79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疾病史、残腔以及内固定物植入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93例脊柱手术病人中,切口感染病人18例(迟发2例),感染率为2.27%.与术后切口未感染病人相比,术后切口感染病人年龄明显偏大,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8、2.75、6.35;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χ2=5.31,P=0.02)、糖尿病病史(χ2=4.65,P=0.03)和内固定物植入(χ2=4.31,P=0.04)为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了以上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性(OR=2.875,P=0.021;OR=2.609,P=0.031;OR=2.625,P=0.038).结论 年龄、糖尿病病史和内固定物植入对脊柱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些病人应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方案.

  • 脊柱外科生物可吸收内植物的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

    作者:俞兴;徐林;崔福斋

    近数十年来各类脊柱内固定系统发展迅速,在临床中应用日益增多,其主要的优点包括:提高植骨融合率、防止植骨块的移位、减少外固定的使用或缩短使用时间、改善和维持脊柱的序列.脊柱内固定在许多脊柱疾病的治疗作用已被各国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但金属内植物的应用也带来了相应的一些并发症,如内植物移位、断裂、对骨融合的应力遮挡效应以及对影像检查造成伪影等.鉴于这些并发症,人们一直致力于改进内固定系统以克服其各种缺点.理想的内植物应该透X线,不干扰术后影像检查的效果;在用于轴向负重部位时,能够通过时间特异性吸收逐渐将应力转移至植骨融合部位,促进骨塑性.这导致一类"新"内植物的诞生生物可吸收内植物.作者对近年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综述如下:

  • 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治疗

    作者:马梦昆;劳汉昌;李伟强

    目的探讨先天性半椎体手术治疗中的有关问题.方法本组术前平均年龄5.4岁,单一半椎体5例,多发半椎体6例,共18个半椎体全部行手术切除,其中8例同期后路植骨融合,3例多发半椎体分两期切除,同时行凹侧骨桥切断加后路椎板植骨融合.结果术后用石膏背心矫形,侧凸有不同程度改善,测量Cobb's角10°~55°,平均29.8°(术前30°~80°,平均50.9°),矫正率达41.3%.9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Cobb's角37.6°,丧失矫正7.8°.结论早期彻底切除半椎体及其他骨性僵硬因素可使生长中的脊柱逐渐获得平衡.对严重病例,盲目追求手术矫正率是危险的.

  • Apofix器械矫正经后路切除的半椎体畸形

    作者:张菁;蔡奇勋;王晓林

    目的介绍经脊柱后路Ⅰ期切除半椎体及椎板夹凸侧加压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的方法.方法经C臂机精确定位后,先切除半椎体的棘突、椎板等后半部分,打开肋横关节,从横突外侧剪断肋骨,逐渐挖除椎体松质骨,作椎体间的植骨融合.将具有伸缩性可加长的"["型Apofix 内固定器植入椎板下,逐渐压缩"["型装置,进行清醒试验并沿着器械区域作凸侧椎板植骨融合.结果 7例患儿8个单纯性半椎体,患儿平均年龄7岁,半椎体位置包括下胸椎(T10)到下腰椎(L3),术前Cobb角22°~60°,平均39.3°,术后矫正至3°~30°,平均18.8°,矫正率为52.0%.随访时间7~19个月,平均12个月,终随访的Cobb角5°~33°,平均17 8°.结论从脊柱后方入路不仅能Ⅰ期完整地切除半椎体,而且免除了前路手术创伤,又避免了因体位变动所造成的神经损伤.

  • 对我国小儿脊柱外科发展的体会和企盼

    作者:潘少川

    近在沈阳市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小儿外科学术会议以及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的小儿骨科会议上涌现了不少治疗小儿脊柱疾病和畸形的论文.从中明显地看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开展小儿脊柱外科的医院多了;二是中青年专业医师人才辈出;三是针对三维矫形不断选用更新的植入器械;四是手术入路不但有经后方途径,而且为了避免日后并发曲轴畸形也采用前方松解和植骨融合;五是不仅积累了矫正一般侧弯的手术经验,还钻研了对严重畸形的治疗对策.少数作者还钻研了小切口、分期、分段矫正以及更为先进的经胸腔镜协助下的前方松解和矫形等微创技术.此外,围绕脊柱畸形有关的病理生理问题较前更为关注.

  • IDEAL技术在脊柱病变的应用

    作者:任爱军;郭勇;田树平;郑奎宏;黄敏华

    目的:对IDEAL技术与频率选择饱和法FSE序列T2 WI脂肪抑制效果进行比较,探讨IDEAL技术在脊柱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脊柱病变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频率选择饱和法进行矢状面T2 WI脂肪抑制扫描,采用IDEAL技术行矢状面T2 WI扫描,对两种方法的脂肪抑制效果、图像总体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并且比较两种方法椎体和脊髓的信噪比效率.结果:所有患者的IDEAL FSE-T2 WI脂肪抑制效果均匀、可靠,图像质量清晰、信噪比高,脂肪抑制评分为2.96,图像质量评分为2.9,椎体信噪比效率为2.83±0.28,脊髓信噪比效率为8.69±0.63;频率选择法FSE-T2 WI脂肪抑制图像的脂肪抑制效果评分为1.8,图像质量评分为2.1,椎体信噪比效率为1.82±0.28,脊髓信噪比效率为5.99±0.35.各项间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频率选择饱和法脂肪抑制相比,IDEAL FSE-T2 WI能提供均匀可靠的脂肪抑制效果、清晰的图像质量和高信噪比图像,IDEAL技术可以在脊柱病变的磁共振检查中常规应用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PROSET序列对腰骶神经根显示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菡;徐孝秋;沈钧康;张洋

    目的:探讨PROSET序列在腰骶神经根显示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受检者行常规腰骶部脊柱MRI扫描后加扫PROSET序列,比较PROSET和常规T2WI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神经根锐利度、椎管内神经根显示数目、神经根的定位及神经根显示的完整性.结果:PROSET组图像CNR值大于常规T2WI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神经根锐利度、椎管内神经根的显示数目、神经根显示的完整性方面,PROSET组优于常规MRI序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神经根的定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OSET序列对腰骶神经根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T2WI.

  •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余宏建;韩萍;冯敢生;梁惠民;郑传胜;万智勇;吴汉平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病变引起的压缩骨折的技术操作和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对30例共46个椎体行PVP,其中骨质疏松20例,血管瘤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转移瘤8例.年龄31~98岁,平均58岁.穿刺方法为患者俯卧,影像增强器向矢状面足侧成角10°~15°,椎体上下缘没有双边影,使欲穿刺侧的椎弓根投影在椎体的中外1/3处,将穿刺针、X线管、椎弓根成一直线进针,穿刺成功后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按粉液比3∶2(g/ml)混合成糊状,在透视下用1ml注射器均匀缓慢注入病变椎体.如骨水泥弥散不良再行对侧穿刺.术后当天、7天、1个月、3个月CT检查注射椎体,随访病情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施行了PVP,单侧穿刺32个椎体(胸椎8个,腰椎24个),双侧穿刺14个椎体(胸椎8个,腰椎6个).单侧穿刺胸椎骨水泥平均用量2.5ml,腰椎3.7ml;双侧穿刺胸椎骨水泥平均用量3.2ml,腰椎4.7ml.治疗效果同骨水泥的注射量无关,同单双侧穿刺无关.21例良性病例疼痛完全缓解(CR)14例,部分缓解(PR)7例;9例恶性病例中PR 7例,2例无效(NR);随访6个月良性病例止痛效果良好,恶性病例3个月后止痛效果下降.CT、X线随访骨水泥术后形态无变化,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VP有止痛和支撑作用,为骨质疏松症、血管瘤、骨髓瘤、转移瘤引起的椎体压缩骨折提供了一种微创治疗方法;PVP安全可行,熟练地掌握穿刺方法是技术成功、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 昆仑穴烧山火针法治疗脊柱疾病验案举隅

    作者:林碧云;傅立新;倪国栋;张艳学

    烧山火为针刺复式补法的代表,起源于《素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其名称及具体操作首见于《金针赋》:“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后世各代医家对其操作手法虽各有见解,但均以受针刺者针刺局部及全身产生热感为准,《针灸大成·南丰李氏》中将烧山火主治总结为“久患瘫痪,顽麻冷痹,遍身走痛及癞风寒疟,一切冷症”.

  • Ⅰ型骨质疏松患者伴发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刘新辉;杨少锋;何东;姚共和;罗振华

    退行性骨关节炎(OA)与骨质疏松均为退行性疾病,发病率与年龄成正相关.临床发现,这两种疾病常常并存出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关节活动度下降、运动及肢体功能逐渐受到影响,同时可并发畸形或骨折.笔者对湖南省长沙、湘潭、邵阳地区138例Ⅰ型骨质疏松患者伴发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现报告如下.

  • 改良脊柱操在脊柱疾病患者中的干预效果分析

    作者:王春艳

    目的 观察分析改良脊柱操对脊柱疾病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150例颈腰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手法、针灸、熏蒸、牵引;观察组在手法、针灸、熏蒸、牵引的基础上给予改良脊柱操的干预.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周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病评分和下腰痛评分对入选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膀胱功能、JOA总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观察组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JOA总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脊柱操的干预可以增强肌力、调控肌群协调性、维持脊柱稳定性,提高治疗脊柱疾病的临床疗效.

  • 脊柱侧弯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琦玮(综述);王文军(审校)

    特发性脊柱侧弯(idiopathic scoliosis ,IS )是青少年及儿童常见的脊柱畸形,利用构建脊柱侧弯动物模型,从而揭示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病因,是研究人类脊柱侧弯的发生、发展及其诊疗的重要手段。目前,脊柱侧弯模型的建立主要有双足鼠、鸡、犬、羊、猪等,脊柱侧弯的建立方式也从简单盲目的药物致畸,转变为有目的的内分泌干预、手术治疗等一系列诱导侧弯方式。笔者按照动物种类,对近年来脊柱侧弯动物模型的构建做一综述。

  • 未分类脊柱关节病一例

    作者:张柯;张浩;季迎

    1 病历患者,女,15岁,因反复双膝、双肩关节疼痛5月入院,以左膝关节肿胀明显,间有低热,37~38℃.体查:蹒跚步态,左侧4字征阳性.曾住本院骨科行关节腔镜组织活检未见结核组织,关节腔液常规白细胞,血白细胞12.64×109/L,ESR 27 mm/h,RF、CCP抗体均为阴性,ANA、ds-DNA、ANCA均阴性,HLA-B27阴性.

    关键词: 脊柱疾病
  • 椎小关节病的临床CT探讨

    作者:康人耀

    椎小关节病是一种因肩背痛和腰腿痛而就诊的常见病.早在1911年Goldthwait就指出椎小关节病可以引起腰背痛,随后Chormley(1933)把椎小关节退变伴腰腿痛命名为椎小关节综合征.自从CT应用于脊柱外科临床以来,人们对本病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作者回顾分析了本院1993~1997年因肩背和腰腿痛而就诊的患者CT资料872例,其中有椎小关节病者213例(24.43%),现分析如下.

  • 1例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治疗Klipple-Feil综合征手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石丹岳;彭飞祁

    我院于2005年4月5日成功应用内窥镜技术经口咽入路治疗Klipple-Feil综合征合并颅底凹陷、脊髓受压患者1例,效果良好.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 切除第11肋的经膈肌胸、腹膜外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胸腰段脊椎病变

    作者:王大兴;解京明;张颖;王迎松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经膈肌胸、腹膜外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胸腰段脊柱病变. 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胸腰段病变的患者,均采用切除第11肋的经膈肌胸、腹膜外胸腹联合切口,直接暴露胸腰段椎体,施行各类脊柱手术. 结果 本组手术暴露时间为30~50 min, 病灶清除彻底,螺钉位置理想.术后发生气胸1例, 乳糜液漏1例.62例平均随访23个月,无钢板断裂、植骨不融合、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该手术切口对组织损伤小, 手术视野好, 术后并发症少, 适用于胸腰段脊椎病变的手术.

496 条记录 21/25 页 « 12...17181920212223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