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护理干预在脊柱外科术后跌倒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林玲珍;李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脊柱外科术后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于2012—2014年收治的300例脊柱疾病患者,按手术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跌倒管理,试验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跌倒管理。比较2组术后患者跌倒及入院时和出院时患者对防跌倒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患者跌倒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67%比4.00%,P <0.05),出院时试验组患者对跌倒知识掌握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95.33%比37.33%,P <0.05)。结论术后动态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脊柱疾病患者术后跌倒的发生。

  •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70例围术期护理

    作者:朱胜菊;王远清;王霞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传统采用姑息疗法,易产生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近年来治疗脊柱疾病的微创方法[1,2].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们为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VP治疗,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CT引导下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骨挫伤的应用(附19例报告)

    作者:乔志正;张金书;胡效坤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骨挫伤的方法、疗效、安全性.方法 19例老年人椎体骨挫伤患者,术前CT扫描,并行磁共振脂肪抑制序列成像检查确诊,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椎弓根入路,骨水泥(PMMA)的粉液比例为1:1~1:4,用量为2~5ml.结果 19例老年人21个椎体骨挫伤患者手术均成功,疼痛完全缓解17例,显著缓解1例,轻度缓解1例,无效0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骨挫伤的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治疗安全,值得应用.

  • 磁共振脂肪抑制序列成像在老年人椎体骨水泥成形术中的价值

    作者:吕东方;宋玉民;胡效坤

    目的:探讨磁共振脂肪抑制序列成像在老年人椎体病变骨水泥成形术中的价值.方法:57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计划行骨水泥成形术,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行磁共振脂肪抑制序列成像检查,区别陈旧性骨折、新鲜骨折和骨挫伤,对新鲜骨折和骨挫伤的61个椎体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CT扫描确诊64个椎体压缩骨折,MRI共检查出83个椎体病变,包括新鲜骨折42个、陈旧骨折22个、骨挫伤19个,对照术前CT和MRI检查结果,64个CT扫描确诊的椎体压缩骨折,通过MRI检查均认为有治疗意义的椎体仅为42个,占治疗的68.85%(42/61),57例患者61个椎体手术均成功,疼痛完全缓解53例,显著缓解4例,无效0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计划行老年人椎体压缩骨折骨水泥成形术前,进行磁共振脂肪抑制序列成像检查至关重要,应该作为术前的必查项目.

  • 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的技术探讨

    作者:李康安;刘红;张贵祥;王精兵;张锋;王悍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病变时技术的优化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45例共62个椎体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其中血管瘤4例4个椎体、骨质疏松7例12个椎体、椎体恶性肿瘤34例46个椎体.经CT扫描定位,将不透X线骨水泥(主要成分为粉剂甲基丙烯酸树脂多聚体和液态甲基丙烯酸树脂单体)按粉剂与液体为4∶1比例混合调制成糊状,用1ml注射器匀速缓慢注入病变椎体.结果:本组完全缓解率(CR)77.78%,部分缓解率(PR)17.78%,有效率为95.56%.止痛作用2周至18个月持续有效.CT和平片随访观察骨水泥密度、形态与术后所见无变化,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术后即刻CT证实有7例10椎骨水泥向椎体周边组织渗漏,只有1例硬膜外渗漏者导致暂时性神经根性痛.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适用于椎体血管瘤、骨质疏松、转移瘤等溶骨性病变,只要我们操作得当,可以避免多数并发症的发生.

  • MIS-TLIF与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围手术期比较

    作者:周亮;刘郑生;肖嵩华;毛克亚;刘建恒;史腾;苏祥正

    [目的]通过与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比较,探讨X-Tube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在围手术期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9月,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5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照射时间、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前1d、术后1、3、5d静脉血WBC、CRP、ESR水平,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38例患者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进行定期随访,并根据ODI评分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WBC、CRP、ESR水平及ODI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透射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放组(P<0.01).术后第1d,微创组CRP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WBC、ESR与开放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第3d,微创组WBC、CRP、ESR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术后第5d,微创组WBC、CRP、ESR均低于开放组(P<0.05).两组病例各时间点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影像学检查提示,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结论]与传统开放PLIF术式相比,MIS-TLIF术式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势.

  •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作者:刘伟;宋滇文;贾连顺

    下腰痛是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几乎每个人都在不同时期发生过下腰痛.而导致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如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峡部裂、脊柱侧凸、腰椎滑脱等等.既往认为神经根的机械压迫是导致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但非神经根压迫所致的下腰痛在下腰痛患者中约占85%[1],而椎间盘源性腰痛则是导致非神经根压迫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 脊柱融合的进展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作者:董智勇;邝冠明;郑召民

    自从Hibbs和Atbee于1911年首次提出脊柱融合(spinal fusion)的概念以来,脊柱融合逐渐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许多脊柱疾病的治疗.

  • 经皮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进展

    作者:刘洪;王文军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且各有优缺点,恢复椎体高度和脊柱生物力学稳定,减压复位、固定,缓解症状,尽量减少创伤,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治疗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数码影像学、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使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又有了新的突破.微创成为当代外科的主题,经皮椎弓根途径治疗胸腰椎骨折微创技术应运而生,使许多以往必须行开放性手术的脊柱疾病,可以在微创条件下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手术创伤,也有助于病人术后早期的功能恢复.从而使微创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和病人的选择.

  • 国人下胸椎及腰椎经椎弓根内固定应用解剖新进展

    作者:王根林;杨惠林

    1949年Michele和Krueger报道了椎弓根的解剖特点,认为螺钉可从后路通过椎弓根进入椎体.1963年Roy-Camille首先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随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逐渐开展,现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诸如螺钉穿破椎体,损伤前方大血管或内脏;穿破椎弓根,损伤脊髓、神经根及使内固定强度下降等并发症.为避免上述并发症,国内外学者对椎弓根的应用解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现已认识到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椎体间存有差异.国人椎弓根的应用解剖特点更适合于中国人.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国人下胸椎及腰椎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应用解剖研究做一综述.

  • 生物植骨材料在脊柱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宋元进;朱晓东;李明

    1引言自1911年Albee与Hibbs报道第1例脊柱融合术至今近100年,各种脊柱内固定器械日新月异,大大提高了脊柱疾病的治疗成功率.然而,即使如此,融合失败及假关节的发生率仍然较高(5%~35%),现有的手术方法完全可以达到对脊柱坚强的内固定,但始终不能完全避免融合失败的发生[1].影响脊柱融合成功的因素有:(1)患者自身条件:如年龄、全身状况、营养、骨质疏松等;(2)植骨方式的选择:后外侧植骨、横突间植骨、去皮质、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等;(3)植骨床的制备;(4)植骨材料的选择.国内外学者一直寻求通过提高骨移植材料性能以提高脊柱的融合率.据统计在北美每年大约有5 000,000例手术涉及骨移植,已经成为仅次于输血的第二大移植手术[2].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应具备:无毒、无副作用、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同时具有骨形成、骨传导、骨诱导等生物活性.

  • 胸腔镜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新刚;李明

    1992年,德国Daniel Rosenthal及其同事[1]和美国Mcichael Mack、John Regan[2]等人分别单独地开始了胸腔镜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疗.

  • 经皮穿刺活检胸腰椎病变临床研究

    作者:孟祥晖;蔡善保;张继学

    [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活检胸腰椎病变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97例胸腰椎病变患者行经椎弓根穿刺活检术.在C型臂X线机或CT的引导下采用11G型号穿刺针经皮经椎弓根穿刺人病灶内留取标本.穿刺标本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评价此技术的准确性及有效性.[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成穿刺过程,穿刺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总的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准确率92.8%,其中胸椎穿刺诊断准确率88.6%,腰椎为95.2%.[结论]经皮穿刺活检胸腰椎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 DIERS-4D脊柱云纹系统联合QUINTIC步态分析系统评价脊柱疾病

    作者:刘啸;王雷;于淼;刘晓光;刘忠军

    [目的]通过对不同脊柱疾病脊柱-骨盆-下肢运动功能变化的量化分析,探讨不同脊柱疾病的躯体运动变化及代偿特点.[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5例(颈椎病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7例(腰椎病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25例(侧弯组),健康志愿者30人(正常人组)纳入本研究.采用DIERS 4D脊柱云纹系统和QUINTIC步态分析系统检测分析,比较行走时各组脊柱-骨盆-下肢运动参数的差异.[结果]侧弯组胸、腰椎旋转角度大于正常人组(P<0.05).膝关节角度A在颈椎病组为(191.46±9.54)°、侧弯组为(193.38±11.36)°,均大于正常人组(178.56±2.71)°(P<0.05);腰椎病组膝关节角度A-C均大于正常人组(P<0.05),颈椎病组行走时膝关节角速度为(92.51±7.30) rad/s、角加速度为(869.10±180.22) rad/s2均大于正常人组(P<0.05),颈椎病组下肢JOA评分与膝关节角加速度为线性负相关(P<0.001);腰椎病组膝关节角速度为(74.11±17.63) rad/s、角加速度为(647.30±137.14) rad/s2均小于正常人组(P<0.05),腰椎病组JOA评分与膝关节角加速度为线性正相关(P<0.001).[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及脊柱侧弯患者行走时躯干摆动幅度增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时相膝关节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均减小;脊髓型颈椎病及脊柱侧弯患者步态起始时膝关节角度增大;脊髓型颈椎病行走时膝关节角速度、角加速度增大.

  • 脊柱疾病诊治技术新进展及发展方向

    作者:邹德威

    本世纪中叶,脊柱外科疾病诊治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绝大多数脊柱脊髓疾病均采用保守治疗,脊柱脊髓创伤、下腰退变、畸形、椎间盘突出等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均未获得很好解决.60年代以后,随着基础研究、边缘学科及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使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治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自80年代至90年代末,在脊柱创伤、矫形、下腰痛等诸多疾病的诊治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许多新进展,使脊柱疾病的诊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回顾总结这一领域的新进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MIS-TILF与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护理比较

    作者:薛传娟;苏晓静;付君;毛克亚;屈波

    [目的]观察扩张通道管系统(X-tube)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相关临床疗效,并比较其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其中行MIS-TLIF手术的患者48例、行PLIF手术的患者39例,统计术前心理评估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1d直腿抬高度数、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术后康复锻炼的完成情况,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HAMA评分、HAMD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PLIF组均高于MIS-TLIF组(P<0.05);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均比PLIF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1d直腿抬高度数则明显增加(P<0.05),术后第3、5d及3个月,MIS-TLIF组腰背痛VAS评分明显低于PLIF组(P<0.05),术后1d和3d,MIS-TLIF组康复锻炼完成率明显高于PLIF组.[结论]MIS-TLIF手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手术切口小,术前患者的心理负担较小,术后伤口疼痛轻,可提早进行康复锻炼,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定程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在把握好适应证的情况下,值得在有条件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进行推广.

  • 脊柱术后早中期再手术的原因分析

    作者:毛兆虎;王志杰;杨文玖;王东亮

    目的 探讨脊柱术后早中期再手术的原因.方法 脊柱外科手术治疗脊柱疾病病人2 103例,术后随访3个月,共有86例病人行再手术治疗.对再手术治疗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再手术的原因.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早中期再手术的总发生率为40.9%,其中颈椎再手术率为43.1‰,胸椎为55.3‰,腰椎为37.8‰.再手术原因可分为血源性因素、感染性因素、减压失败、融合或内植物失败、邻近节段退变以及其他因素.结论 脊柱术后早中期再手术的病例并不少见,其原因复杂多样,合理规范的诊治可避免再手术的发生,而及时正确的处理使再手术的预后令人满意.

  • 脊柱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评估及护理体会

    作者:齐宗辉;赵洪贞;齐宗华

    2005年1~10月,我们对180例脊柱脊髓疾患病人进行了围手术期评估及护理.现将评估方法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SPECT/CT骨断层显像对恶性肿瘤病人腰椎骨盆病变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赵莉;袁明刚;孔宁宁;李杰;于华

    目的 探讨99 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骨断层显像对恶性肿瘤病人腰椎骨盆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35例99Tcm-MDP全身骨显像(WBS)发现腰椎和骨盆放射性异常的恶性肿瘤病人行相应部位SPECT/CT骨断层显像,获得SPECT/CT骨断层显像的资料,由2名有经验的高年资核医学医师共同阅片,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终诊断.计算WES和SPECT/CT骨断层显像能明确诊断为良恶性和不能明确诊断的病灶百分比,并进行比较.结果 135例病人,WBS发现病灶215处,能明确诊断的病灶150处,其中良性病灶130处,肿瘤骨转移病灶20处,占69.77%(150/215);SPECT/CT骨断层显像发现病灶234处,能明确诊断的病灶230处,其中良性病灶180处,肿瘤骨转移病灶50处,占98.29% (230/234).SPECT/CT骨断层显像对恶性肿瘤病人腰椎骨盆病变明确诊断率明显高于WBS,差异有显著意义(x 2=70.09,P<0.05).终随访结果显示,腰椎和骨盆234处病灶中共182处为良性病变,其中以退行性病变多见,良性骨肿瘤少见;肿瘤骨转移较少见,占22.22%(52/234).结论 恶性肿瘤病人腰椎骨盆病变SPECT/CT骨断层显像能够比WBS发现更多的病灶,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腔内治疗腰椎病

    作者:陈明;刘磊;李震

    腔内诊断治疗技术是现代临床医学中一个新的领域,已渗透到临床各个专业,尤其近年来各种新型诊断治疗设备的出现,电子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内镜、介入放射、介入超声、腔内激光医学等腔内技术更为成熟.通过腔内技术可准确、真实地观察到一些体内的病理改变,并可采用导入器械对许多病变进行治疗,使原来复杂的手术简单化,做到微创甚至无创治疗.现简要概述腰椎疾病的腔内治疗方法.

496 条记录 19/25 页 « 12...16171819202122...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