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潘磊;吕国华

    尽管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从介绍到广泛推广经历了重重困难,但终大大推动了脊柱外科疾病手术治疗的进程.现就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历史、生物力学机制、固定原理和适应证、应用优势、与植骨融合相关的问题、术后并发症、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及期待解决的问题作一综述.

  • 脊柱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谭明生

    随着医学基础、相关学科及工业技术的发展,脊柱外科领域的许多基本概念、诊断标准、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不断完善,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脊柱外科诊断治疗水平的进步十分令人鼓舞,如三维CT、MRI把人体视如透明体,C臂透视机、导航仪、内窥镜、各种脊柱手术工具和内置物的临床应用,使得诸如上颈椎脱位、脊柱侧弯和脊柱肿瘤等疑难疾病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趋势研究
  • 脊柱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倪斌

    现代先进的外科治疗理念和技术促进了脊柱外科的发展.同时,随着精密影像设备、监测仪器和内固定系统的日益革新,以及生物技术、组织工程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极大地推动了脊柱外科的进步,并为脊柱外科的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和发展机遇.本文主要从脊柱外科治疗理念的转变、手术相关器械和设备的革新、骨组织工程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三方面对目前脊柱外科治疗的重要影响进行评述.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趋势研究
  • 脊柱前路手术入路

    作者:戴力扬

    脊柱外科的手术治疗可经不同的入路来完成,而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常取决于脊柱外科医师的手术技能。脊柱前路手术已作为许多脊柱疾患的常规治疗方法 而逐渐普及,本文就脊柱前路手术的人路及术中、术后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介绍。

  • 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

    作者:卢畅;吕国华;马泽民;康意军;丁仁奎;李启贤

    分析我科自1990~1998年期间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病例520例.术中并发症主要为螺钉位置错误(7.1%),其次为螺钉折弯、超长及复位错误 .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断钉(13.3%)和腰部疼痛(14.2%).随着RF系统的使用及术中采用X 线监测,手术失误率明显降低.

  • 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瘢痕组织粘连的形成机理及防治概况

    作者:刘向前;段戡

    椎板切除术是脊柱外科常用的手术方式.椎板切除后,部分病人在椎板缺损区形成大量的瘢痕组织,与硬膜及神经根粘连,牵扯、压迫神经,使术后症状复发,严重影响脊柱手术的远期效果.如何预防这种并发症的发生,是脊柱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 脊柱外科手术87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何赞良

    目的 探讨脊柱疾病外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87例脊柱脊髓病人术前术后针对其生理、心理情况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结果 87例患者未因护理而引起并发症.结论 认为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及术前指导,术后仔细观察病情,特别是做好术后康复指导,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 Quadrant通道下单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初步比较分析

    作者:赵伟峰;李波;周焯家;丁一;吴兴林;彭智;简月奎

    目的 比较分析采用Quadrant通道与传统开放单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6月,87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行单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其中40例采用Quadrant通道微创手术治疗,47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采用VAS疼痛评分、ODI功能障碍评分和改良MacNab分级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52个月,平均26.7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ODI功能障碍评分和改良MacNab分级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Quadrant通道下单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是临床上可行的实用的一种脊柱微创术式,与传统开放式手术比较疗效相近,为退行性腰椎疾病的外科治疗提供又一选择,但由于提供的操作空间有限,手术视野小,所以病例选择及手术操作熟练程度显得尤其重要.

  • 脊柱综合康复疗法

    作者:李新跃

    我曾在"三脊脏腑学说"中综合自己20余年的临床所见和所得,对脊系常见病及其相关病症的病机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做了一定的讨论,也因之逐渐摸索出一套对治疗脊系诸病及其相关病症行之有效的脊柱综合康复疗法.

    关键词: 脊柱疾病 综合治疗
  • 穴位注射疗法用于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吕冬冬

    脊柱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其中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尤为多发.据统计80%以上成年人有过腰痛的经历,而在某些职业如伏案工作或长期从事某一特定姿势的劳动者,其中,颈腰椎疾病的发病率甚至高达90%[1,2].区别与封闭治疗的学位注射,我科于2010年起开始把此技术运用到腰椎疾病引起的腰疼.腿疼的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取的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椎体移位矫正术的进展

    作者:胡培

    目的:研究脊柱移位矫正术治疗进展.方法:将列为观察对象的患者分为2个组,A组为确定为脊柱移位矫正术的一组.B组为一般疗法:如牵引、按摩、理疗等法.结果:脊椎移位矫正术治疗组治愈率为78%,有效率为91.3%;对照组分别为16%和22%;差别显著(P<0.01);结论:椎移位矫正术对于脊柱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非手术疗法的治疗效果.

  • 超声引导下经皮建立椎弓根通道治疗脊柱疾患临床研究

    作者:王波;刘永贵;付业常;梁越飞;杨超

    目的:探究与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建立椎弓根通道治疗脊柱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常安医院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需要椎弓根钉棒固定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在X线引导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射线暴露时间,术后采用64排CT分析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根据Rampersand分级,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平均射线暴露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T下Rampersand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建立椎弓根通道治疗脊柱疾患的临床效果更加突出,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及X射线危害.

  • 林应强教授诊治脊柱病经验介绍

    作者:吴山

    林应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林教授行医近 4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脊柱疾病的诊治.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其诊治脊柱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 穴位注射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头痛35例疗效观察

    作者:黄德弘;侯铁英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以穴位注射(穴位:风池、压痛点.药物:灯盏花注射液)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35例口服西比灵胶囊、消炎痛、维生素B6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29%,对照组为68.57%,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在改善头痛、颈肩痛、枕颈压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对伴随症状的改善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头痛效果显著.

  • 推拿手法治疗L3横突综合征132例疗效观察

    作者:杨育斌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L3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L3横突综合征患者运用推拿手法(主要为指揉法、点按法、弹拨法、斜搬法、牵抖法)治疗.结果:治愈96例,好转33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7.73%.结论:推拿手法对解除L3横突综合征的症状、体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见效快、痛苦小,不易复发.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腰椎 推拿
  • 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错缝66例疗效观察

    作者:周必伦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腰椎小关节错缝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推拿按摩松解组织的基础上,按压腰椎横突尖端行腰椎小关节错缝法复位,并配合药物内服辅助治疗.结果:66例中痊愈51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结论: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腰椎小关节错缝疗效确切.

  • 气海俞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62例疗效观察

    作者:曾庆荣;黄普全

    目的:观察气海俞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以气海俞为主穴,大肠俞、秩边、环跳为配穴,采用电针、拔火罐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6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取主穴气海俞略向内上方进针,以针尖触及第三腰椎横突为度;对照组按传统针法直刺0.8-1寸,配穴操作2组相同.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气海俞为主穴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气海俞略向内上方进针,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 MIS-TLIF与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效果比较

    作者:陈文昊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通道(LUXOR)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采用LUXOR通道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前及随访时的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3,6月时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PLIF组(P<0.01)。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结论与传统PLIF手术比较,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腰背疼痛轻等优点。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腰椎 微创
  • 脊柱椎弓根影像学进展

    作者:王振锋;王海涛;李志军

    1949年Michele和Krueger报道了椎弓根的解剖特点,1959年Boucher [1]首先应用螺钉经椎弓根到达椎体,用于腰骶椎融合固定,1986年Roy-Camille和Steffee [2-4]报道椎弓根螺钉技术做脊柱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逐渐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国内外学者对椎弓根的应用解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已认识到不同地区、性别、脊椎节段、年龄惟弓根间存有明显差异.关于脊柱椎弓根的测量研究较多,方法有对干燥骨或尸体进行形态学测量,还有通过CT、X线进行测量或者两种方法结合进行.奉文对近年来关于脊柱椎弓根的影像学测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行综述.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探讨

    作者:余宏建;刘鹏程;杜端明;陈在中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技术操作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共36个椎体行PVP,年龄46~ 98岁,平均 60岁.穿刺方法为患者俯卧,影像增强器向矢状面足侧成角10°~ 15°,椎体上下缘没有双边影,使欲穿刺侧的椎弓根投影在椎体的中外 1/3处,将穿刺针、 X线管、椎弓根成一直线进针,穿刺成功后行椎体静脉造影,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 MA,骨水泥 )按粉液比 3:2(g/ml)混合成糊状,在透视下用 1 ml注射器均匀缓慢注入病变椎体.如骨水泥弥散不良再行对侧穿刺.术后 CT检查注射椎体 ,随访病情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施行了 PVP,单侧穿刺 28个椎体 (胸椎 4个,腰椎 24个 ),双侧穿刺 8个椎体(胸椎 6个,腰椎 2个 ).胸椎 骨水泥平均用量 2.5 ml,腰椎 3.7 ml;治疗效果同骨水泥的注射量无关.随访6个月,疼痛完全缓解 (CR)16例,部分缓解 (PR)11例, 1例无效 ;CT、X线随访骨水泥术后形态无变化,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 ,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VP有止痛和支撑作用,治疗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安全可行.适当的病例选择,熟练掌握穿刺方法,椎体静脉造影和调配骨水泥在适宜状态注射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496 条记录 22/25 页 « 12...17181920212223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