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体骨髓在兔腰椎横突间融合中诱导成骨的研究
脊柱融合术是脊柱外科的基本手术之一,后外侧横突间、小关节突间融合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但假关节发生率为20%~50%.自体骨髓内含有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成骨能力.本实验通过研究自体骨髓在腰椎横突间融合中诱导成骨的作用,探讨其作为骨移植添加物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ce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 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类型,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2]。其发病机制主要有3点:①动力性因素,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变位而波及侧方上下横突孔,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该因素常见,属早期轻型。②机械性因素,椎动脉周围钩椎关节、小关节突、椎体侧后缘的骨质增生以及脱出移位的髓核直接压迫,或通过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的狭窄痉挛。③血管性因素,椎动脉管径发育较窄或继发动脉硬化等[1]。
-
浅析腰椎小关节突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突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3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87例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及MRI检查。通过进行螺旋CT检查及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观察、测量并记录这87例患者L5~S1、L3~L4、L4~L5节段腰椎小关节突的形态、角度。比较在L3~L4、L4~L5、L5~S1这3个节段,腰椎小关节突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结果:在这87例患者中,在L3~L4、L4~L5、L5~S1这3个节段,不同角度差值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数量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不同角度差值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存在腰椎小关节突形态不对称的人数相比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小关节突形态不对称无明显的相关性,与腰椎L3~L4、L4~L5、L5~S1节段小关节突角度不对称具有相关性。
-
腰椎管狭窄症有方可治
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反复的脊柱活动和负重产生的应力与负荷集中于下腰椎,造成韧带的增生肥厚及椎体与小关节突的增生,导致一个或多个平面的椎管狭窄,压迫神经后导致神经冲动传导受阻而引起腰腿痛,严重者可以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其机理就好比年久失修的自来水管,由于内壁生锈,管壁增厚,管腔狭小,出水越来越小,终至管腔阻塞,水流中断.因此常担重物者以及体育工作者与家庭妇女是腰椎管狭窄症的好发人群.
-
经椎板小关节突固定椎板后复合体回植治疗腰椎滑脱
腰椎峡部不连伴腰椎滑脱手术,传统的方法通常采用后路棘突椎板切除全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虽然近斯效果满意,但远期由于术后瘢痕粘连易造成医源性腰椎管狭窄、马尾神经受累引起腰腿痛等并发症[1],因而疗效常不满意.2002年开始作者对腰椎滑脱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行椎板后复合体原位回植经椎板、小关节突内固定,重建腰椎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腰椎小关节突不对称与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小关节突不对称的意义.方法对63例具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MRI 测量判断突出间隙有无小关节不对称,据此进一步分析其与椎间盘突出间隙、突出方向和程度以及椎间盘退变程度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 60.3%患者小关节突不对称, 各腰椎间隙发生情况相近.小关节突不对称组78.9%椎间盘突出为后外侧型,且突出方向大多数偏向小关节角大的一侧;小关节突对称组 68.0%为椎间盘中央型突出.两组统计学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小关节突不对称与椎间盘突出和退变程度无明显联系.结论 L3~4,L4~5及 L5~S1小关节突不对称发生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性相似;后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小关节突不对称发生机率较中央型高;椎间盘突出和退变的程度与小关节突是否对称无明显关系.
-
顺椎弓根中央进钉脊柱固定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经椎弓根脊柱固定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复位好,三维固定可靠等优点,90年代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但由于技术要求高,需术中严格X线监测,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技术受到限制.我科自1998年起,从江西医学院一附院引进顺椎弓根中央进钉脊柱固定技术,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病例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31岁,第12胸椎至第3腰椎骨折8例,(合并神经损伤症状者5例),第4、5腰椎滑脱各1例.手术中使用顺椎弓根中央进钉技术进螺钉36枚,内固定系统Dick6例、steffee2例、RF2例.术后X线证实36枚螺钉进钉位置准确,脊柱固定良好.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内固定可靠,无再错位.1.2 手术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取俯卧位,胸前、双髂嵴垫枕,腹部悬空.根据体表标记初步定位,以伤椎棘突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长约12~14cm,紧贴脊突、椎板作骨膜下剥离,注意受伤椎板及椎管的再损伤,显露并检查棘上、棘间韧带、椎板、小关节突、横突损伤情况,确定双侧第12肋,推算受伤椎体及进钉椎体.
-
腰椎小关节螺钉内固定
腰椎小关节螺丝钉内固定,是一种广泛用于腰椎融合,且有20多年临床使用经验的骨科技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可选择的节段性内固定手术,能融合腰椎小关节,使腰椎小关节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可达到满意的融合率[1、2].能解除腰椎节段不稳所引起的腰背疼痛.该腰椎节段不稳,常伴有腰椎小关节退变,腰椎小关节半脱位,腰椎椎间盘突出,腰椎假性滑移,腰椎椎管狭窄.腰椎节段不稳,通常由X线动力位片,CT和MRI检查来确诊,以下的影像学现象,常提示腰椎椎体不稳:(1)腰椎小关节半脱位.(2)腰椎牵拉性骨刺.(3)腰椎巨大椎间盘向前突出.(4)腰椎椎间隙高度下降.(5)腰椎过伸过屈位,椎体间滑移超过2 mm.(6)腰椎椎间盘真空现象.腰椎小关节螺丝钉内固定,对腰椎小关节突间融合,有很高的融合率.能立即消除由不稳所引起的症状.
-
胸椎小关节增生症还是黄韧带骨化症?——附3例病例报告
脊椎退行性改变是骨科常见疾病,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等原因所引起椎管狭窄及脊髓异常已有大量报道.小关节增生症(facet joint hypertrophy,FJH)也是一类脊柱退变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小关节突及关节囊增生肥大,引起椎管或椎间孔的占位性狭窄,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出现相虚临床症状~([1]).
-
腰椎间孔内口狭窄的有限手术治疗
腰椎间孔内狭窄是引起腰腿痛的病因之一.目前较多采用全椎板或半椎板和部分小关节突芭除减压治疗,其效果并非十分满意,术后常发生腰椎不稳和顽固性腰痛.已引起临床充分重视,为避免术后出现这些问题,我们于1990年2月~1999年2采用有限开窗腰椎间孔内口扩大成形治疗40例,疗效满意.
-
下腰椎小关节突方向非对称性与椎间盘突出方向关系的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病、多发病.了解其突出方向与椎小关节方向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笔者研究小关节突方向非对称性对椎间盘突出方向的影响.手术切除突出之椎间盘同时注意纠正小关节角非对称性、重塑椎体的稳定性,对预防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及其他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
加味四妙丸治疗痛风20例临床观察
2008年我们采用加味四妙丸治疗痛风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例患者中,男15例,女5例,年龄35~65岁,病程3个月至20年,均为原发性痛风.主要临床表现:下肢单个或多个小关节突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其中10例初次发病在跖趾关节,2例在踝关节,8例多个关节受累.有家族史者15例,17例急性发作者都与食用动物内脏、辛辣食物及饮酒有关.诊断标准参照王金铠主编的<免疫风湿病诊断与鉴定诊断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s,LSS)是因椎管发生骨性或纤维性结构异常,导致管腔狭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引起以下肢麻木沉重感、间歇性跛行为突出的症状者.LSS常见原因是腰椎不稳,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或椎板增生,小关节突肥大,椎板术后瘢疤增生等.LSS在我国是一种较常见疾病[1],越来越受到影像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视,本文就LSS影像学检查方法综述如下.
-
下段腰椎小关节突角度及形态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下段腰椎小关节突的关节角度及其形态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方法:在CT片上观察127例患者的小关节突关节形态、椎间盘是否突出,并测量小关节突关节角度,计算其差值.按年龄分为4组,每个每年龄组中依据两侧小关节突关节角度差值分为<5°、≥5°、≥10°三个组,并将形态不对称纳入关节角度差≥10°组中.在每个年龄组中,对L3~L4、L4~L5及L5~S1节段发生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的不同小关节突角度差值的组间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同时,对不同小关节角度差值的各节段椎间盘突出病例的各个年龄组亦进行年龄组间的两两比较;以及不同关节角度差值中,各节段椎间盘突出的总数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在每个年龄组中,各节段椎间盘突出与小关节突角度差值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小关节角度差值的不同年龄组中,仅个别节段椎间盘有统计意义;而在不同小关节角度差值中L3~L4与L4~L5两节段椎间盘突出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段腰椎椎间盘突出与小关节是否对称无相关性,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与年龄亦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发生的腰椎节段有相关性.
-
强直性脊柱炎的CT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本病以骶髂关节、椎体及小关节突、髋关节等部位的慢性进行性炎症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90%的患者HLA-B27为阳性,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笔者回顾我院2003-2005年间4例临床资料、影像及化验检查等资料完整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着重探讨其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腰椎管狭窄(LSS)是导致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的常见病之一,是腰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狭窄所致马尾和神经根的压迫综合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生率约占37%。随着社会的老龄化,椎间盘、小关节突退变和韧带结构的增生,导致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率日渐增高[1]。而腰椎间盘膨出、椎弓、椎间关节、韧带肥厚、椎体滑脱等是压迫机体组织形成LSS的主要原因。 LSS的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包括保守以及手术治疗两大类,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疼痛逐渐加重的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传统采用开放手术减压并进行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的方法获得优良的治疗效果,但是开放手术需要向外剥离和牵拉软组织,可导致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和腰部疼痛[2,3]。近年来随着腰椎微创(MIS)减压、经椎间孔间融合术(TLIF)的广泛开展,在许多腰椎疾病治疗中均取得优良的治疗效果[4,5]。本文献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3例
我院自1992年以来,采用Dick、RF、AF三种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4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17~60岁,平均32.5岁。损伤节段T9 2例,T10 4例,T12 7例,L1 13例,L2 12例,L3 1例;相邻两椎体骨折脱位4例。按Denis分型:爆裂型22例,压缩型17例,骨折脱位4例。致伤原因:主要为高处坠落伤、交通伤、压砸伤等。合并脊髓、神经损伤39例(91%)。神经功能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标准分级:A级4例,B级4例,C级13例,D级14例,E级4例。手术均在伤后4 h~9 d进行,采用内固定器械Dick治疗 9例,RF 4例,AF 30例。(2)手术方式:全麻或持续硬膜外麻醉,俯卧位,取腰部后正中切口,分离棘旁肌,显露小关节突及横突。在伤椎下一椎弓根钻入克氏针1枚,术中拍片确定伤椎,按Weinstein解剖定位法确定进钉点。在邻近伤椎上下椎弓根中各拧入1枚椎弓根钉,依器械的不同,或先复位后固定,或先安放钉、杆后复位固定,以恢复被压缩椎体的高度。术中再次拍片,不足处适当调整。其中8例行椎板减压,直视下骨块复位。术后置负压引流,24~48 h拔除。(3)术后处理及并发症:
-
问题2:腰椎滑脱的Wiltse分型及治疗原则?
解答:腰椎滑脱的Wiltse分型;(1)先天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由于骶骨上部、小关节突发育异常或L5椎弓缺损,从而缺乏足够的力量阻止椎体前移的倾向,使其向前滑出.(2)峡部病变性腰椎滑脱,其基本病变在关节突间椎弓峡部.仅有峡部病变而椎体向前滑移者又称峡部崩裂,可分为3个亚型:峡部疲劳骨折常见于50岁以下者;峡部狭长而薄弱,这种病变也是由于峡部疲劳骨折而引起,由于峡部重复多次的疲劳性微小骨折,其愈合时使峡部延长但未断裂,同时允许椎体前移;良性峡部骨折常常继发于严重的创伤,可同时伴有椎体滑脱,但更常见的是仅有腰椎峡部崩裂而无滑脱.(3)创伤性腰椎滑脱,创伤引起椎体的各个结构如椎弓、小关节、峡部等骨折,不是峡部孤立骨折.由于椎体前后结构连续性破坏,导致滑脱,常伴其他脏器的联合损伤,保守治疗疗效满意.(4)退行性腰椎滑脱,由于长时间持续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发生磨损,退行性改变,又称假性滑脱;常于50岁以后发病,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多见于L4,其次是L5椎体.滑脱程度一般在30%以内.(5)病理骨折性腰椎滑脱,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累及椎弓、峡部、上下关节突,使椎体后结构稳定性丧失,发生椎体滑脱;腰椎手术后,破坏脊柱结构而发生滑脱,又称医源性或获得性滑脱.
-
腰椎小关节退变性损害的临床CT分析
目的:提高对腰椎小关节退变性损害的全面认识.方法:对60例腰椎小关节行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60例病例中,腰椎小关节突退变,增生硬化14例、关节突肥大6例、骨质疏松21例、骨赘形成18例、半脱位(对位不良)9例、皮质下囊变9例;小关节间隙退变,间隙变窄20例、不均17例、消失8例、真空征19例、关节腔内游离体6例:骨性关节而退变性改变,关节面不平53例、硬化34例,关节囊钙化5例,黄韧带肥厚4例、钙化5例.结论:CT扫描能准确观察到腰椎小关节退变性损害的改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可靠的影像依据.
-
少创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Frankel E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胸腰椎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疾病,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特别是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此类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 胸腰椎骨折病例,可选择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而后路手术是常用有效的方法.传统的胸腰椎后路手术常规采用后正中线切口,将椎旁肌从棘突及椎板上剥离直至小关节突的外侧,并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在内固定的同时行椎板减压.对于那些仅需行骨折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病例,可以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直达螺钉入点少创手术方案,以保留多裂肌的起止点,从而使患者尽早行功能锻炼,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