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下腔静脉1例报告
病历资料患者,男,28岁.因"上腹痛、反酸、烧心半年,加重2天"来我院就诊.胃镜示:胃角溃疡(A1期),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腹部CT平扫提示双下腔静脉可能性大.给予行腹部增强CT示双下腔静脉.CT表现为主动脉左右两侧各有1个圆形与类圆形影,与腹主动脉等密度,其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左侧显示由左肾静脉向下发出1根血管,在腹主动脉左侧与之伴行,在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以上层面,腹主动脉左侧血管影消失,而腹主动脉右侧原下腔静脉显示正常,增强扫描的静脉期腹主动脉左侧血管影明显强化,与右侧下腔静脉强化程度相似.
-
小肠淋巴管瘤致消化道出血一例
患者男,34岁,因黑便11月余就诊。患者10月余前曾因黑便20余天伴头昏、乏力而于外院诊治,病程中约每天解柏油样便一次,渐感头昏、乏力、活动后气短明显,门诊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角溃疡、食道下段炎症、HP+,诊断为胃角溃疡伴出血,予以“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制酸治疗后大便转黄出院。3月余前因乏力不适而再次于该院诊治,查大便隐血(+++),血常规:血红蛋白6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8.7 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18.9 pg,胃镜:胃角溃疡瘢痕、胃窦糜烂、贲门糜烂;胃镜活检病理:(胃窦)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局部呈腺瘤样增生;胶囊内镜:小肠出血(血管畸形可能);结肠镜: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盆腔CT:(1)右下腹及盆腔内团块状稍高密度影,考虑第4组小肠来源的淋巴瘤可能,累及肠系膜;(2)空肠上段小点状强化灶;诊断考虑:小肠出血,建议进一步手术治疗。在上海某三甲医院行小肠CT检查示:十二指肠水平部、空肠及部分回肠弥漫性病变伴肠系膜增厚,拟脉管瘤可能大,不典型淋巴瘤不除外。小肠MR:远端空肠黏膜下及相应肠系膜异常信号,拟诊远端空肠黏膜下及相应肠系膜淋巴管瘤。小肠镜:空回肠交界以下20 cm处黏膜表面广泛小片状和颗粒状白色扁平隆起样改变,累及肠腔四周,病灶肠段及以上肠段可见少量咖啡样液体,考虑:回肠上段淋巴管瘤可能(图1)。小肠活检病理:回肠黏膜慢性炎伴淋巴管扩张。入院后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13岁时因下腹部疼痛8h余于苏州某院就诊,诊断为亚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中发现腹腔内有8 cm ×8 cm ×5 cm囊肿3~4个,每个囊肿又由无数小囊组成,互不相通,术后病理报告示:腹腔囊肿、多数扩张淋巴管、纤维脂肪组织、少许平滑肌另见炎症细胞浸润,考虑诊断:肠系膜淋巴管瘤。患者入院后诊断考虑:小肠出血,盆腔淋巴管瘤,给予输血等对症处理后,患者转南京进一步诊治。患者于南京某三甲医院行腹部CT:盆腔占位,考虑脂肪肉瘤可能大,肿瘤侵犯并包绕盆腔回肠;盆腔少量积液。腹腔动脉造影: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出血。小肠镜:插入距回盲部上约200 cm后退镜观察,距回盲瓣约30 cm以内末端回肠多发小息肉样隆起,诊断考虑为末端回肠淋巴滤泡样增生。手术中见:小肠中段可见一处肠袢内系膜明显肿大,质软,系膜表面见少量出血点。术后病理肉眼:肠管25 cm,距一侧切缘11 cm肠黏膜从状乳头状突起,切面灰黄质嫩,肠壁外系膜处见一切面呈蜂窝状物直径7.5 cm。镜检病理诊断考虑:(1)小肠黏膜下脉管瘤(以淋巴管瘤为主),小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小肠系膜血管内皮细胞瘤样增生(图2)。术后该病例确诊:小肠淋巴管瘤。
-
延安地区胃角溃疡内镜分析208例
目的: 观察和研究胃角溃疡的临床内镜特征、病理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 对208例局限于胃角切迹的溃疡患者的首发症状、内镜表现、病理类型及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检出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良性溃疡(188例, 占90.38%), 恶性溃疡(20例, 占9.62%). 其中恶性溃疡中(管状)腺癌13例(65%), 低分化腺癌4例(20%), 黏液细胞癌2例(10%), 印戒细胞癌1例(5%).结论: 胃角溃疡多发于中年男性, 多为管状腺癌, 其次为低分化腺癌, 恶性溃疡H pylori的感染率为25%.
-
胃低分化腺癌与神经鞘瘤并存一例
患者男,65岁.因右上腹疼痛1个月余入院.查体:肝肋下3cm,脾肋下1cm.胃镜检查发现胃角溃疡,取活检病理诊断为"低分化腺癌".行胃癌根治手术.术中见胃小弯近胃角处有3cm×4cm大小溃疡,此外还发现胃体有一直径为5cm大小之包块,质较硬,边界清楚.病理检查:小弯胃角处有3cm×4cm大小之溃疡面,底较平坦,边缘不规则隆起.病理诊断:低分化腺癌,浸及粘膜下.
-
52例胃角溃疡的内镜及临床分析
慢性胃溃疡是否会癌变是长期争论的问题,各家报道不一。本文报告52例局限于胃角切迹的溃疡,通过内镜追踪随访,发现14例溃疡癌变,癌变率26.9%,其中早期癌变7例。文章分析其内镜及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溃疡癌变的特点,以期早诊、早治。1 临床资料 我院1990-1998年内镜室共检出52例局限于胃角切迹的溃疡,男34例,女18例,男∶女 2∶1,年龄30~75岁,平均54岁,溃疡直径0.3 cm×0.5 cm~1.0 cm×2.0 cm,其形状圆型21例,三角型18例,线型4例,不规则9例,溃疡中央均糜烂,附有程度不同的黄苔,周边黏膜充血、水肿呈凹凸不平结节状。所有病例在镜下于溃疡中央,内侧缘,周边隆起部位各取一块组织,分别装入不同编号的容器送病理学检查。第一次病理确诊溃疡后,即给抗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正规治疗(包括防复发、抗幽门螺杆菌等治疗),每3个月定期随访一次内镜及病理检查。2 结 果 52例胃角切迹溃疡,14例经病理检查或手术后证实属溃疡癌变,14例活检部位8例在内侧缘,2例中央,4例周边隆起组织,诊断以全国胃溃疡癌变研究协作组关于胃溃疡癌变的诊断为标准[1],其中早期癌变7例,余为进展期胃癌(溃疡型5例,蕈伞型1例,混合型癌1例),癌组织类型腺癌6例(低—高度分化),粘液细胞癌4例,鳞癌2例,类癌2例。14例癌变者,3例坚持治疗,占癌变率21.4%,10例间断性服药,1例自行停止,共占癌变率78.5%,癌变时间>5 a 3例,3~5 a 8例,1~3 a 2例,<1 a 1例。
-
洛赛克致双眼视力下降1例
患者,男,44岁,因腹痛、腹泻3天于2002年9月17日以"腹泻、脱水待查"收住本院.患者入院3天前因进不洁饮食出现腹痛、腹泻,呈黄色稀水样大便,每日4次左右,每次量约200ml.在其单位卫生所给予盐水、头孢哌酮钠(4g/d)治疗后腹痛、腹泻减轻,仍为黄色稀水样便,每日2~3次,每次量约100ml,伴乏力、多汗.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入院后查营养欠佳,神清,精神差,急性病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视物清楚.电子胃镜示:①胃角多发溃疡(A1期),②萎缩性胃类(窦,中度)伴胃底糜烂.入院后于2002年9月19日确诊为:①急性胰腺炎,水肿型,②多发性胃角溃疡(A1期),③萎缩性胃炎(窦,中度)伴胃底糜烂.在入院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洛赛克、艾克尔,静脉输注抑肽酶治疗.患者腹痛、腹泻减轻.
-
胃角溃疡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
1病历报告患者,男,73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4h于2004年8月12日6:00入院.入院前4h,患者于睡眠中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为压榨性,伴全身大汗,恶心、呕吐,吐物为胃内容物.院外先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2.4mg,胸痛不缓解,无心悸、腹痛、放射痛、晕厥、呕血、便血、咯血、呼吸困难、畏寒、发热.急送我科.
-
胃癌恶性溃疡生活周期2例报道
胃癌有恶性溃疡生活周期(malignant lifecycle)者并非少见,现将我院近年资料较全的2例报道如下.例1:女性,44岁,3年前起剑突下隐痛伴恶心,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窦炎,4个月前症状加重并伴呕吐,服药后不能缓解,外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窦炎,胃角溃疡(A2期)1.2 cm×1.5 cm大小;活检病理示胃粘膜腺体密集增生,有分支和迂曲,细胞核较大,排列欠整齐;诊断为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建议近期随访.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2.5个月后来我院复查胃镜,见胃角小弯愈合期溃疡(H1期)0.5 cm × 0.5cm大小,十二指肠溃疡疤痕;病理示部分腺体重度异型增生,癌变不能排除.于1998年3月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胃角小弯3.2cm×2.5cm大小边缘不规则的浅凹灶,诊断为Ⅱc型早期胃癌,管状腺癌,局限于粘膜层;胃周淋巴结9只未见癌细胞.
-
多次胃镜检查无法确诊皮革样胃癌一例
病历摘要患者男,57岁,因反复上腹隐痛2年余入院.患者平常体健,有饮酒及吸烟史多年.1994年曾患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后痊愈.2005年6月因上腹隐痛2个月就诊于浙江某医院,胃镜检查见胃角小弯6 mm×8 mm溃疡,底部覆黄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诊断为胃角溃疡(A1期),活检病理报告符合消化性溃疡,部分腺体轻-中度异型增生伴肠化(图1A).
-
口服5%碳酸氢钠治愈胃柿石一例
患者女,55岁.于就诊前3个月食下柿子10个(约0.8kg),1月后现腹胀、腹痛,时有恶心、呕吐.就诊前腹痛加重,并呕血1次,为咖啡色液体.1999年11月8日查胃镜示:胃角正中见1.0cm×0.7cm溃疡,表面覆白苔,此处活检2块送检.粘液湖内见直径约4.0cm大小黑褐色圆球形结石,表面光滑,质硬,活检钳可推动.病理回报:胃角溃疡.诊断:胃柿石并发胃角溃疡.治疗:每晚空腹左侧卧位,5%碳酸氢钠150ml口服,每日一次,连服一周;再予雷尼替丁0.15,Bid口服4周.结果:症状消失,一月后复查胃镜,胃角溃疡愈合,胃柿石消失.
-
胃癌误诊为黏膜肥厚性胃病一例教训及启示
1例中年女性患者,因上腹饱胀而首次就诊,初次胃镜检查为胃角溃疡.按胃溃疡治疗后,症状缓解,复查胃镜见溃疡而愈合.其后半年内,病情进行性加重,对症治疗无效.经系列检查,均提示黏膜肥厚性胃病.鉴于病情迅速恶化,后剖腹探查,术中及切除胃标本病理检查结果为胃癌.该患者未能尽早确诊,其中教训及启示,值得深思.
-
295例胃角溃疡的临床及胃镜特点分析
为探讨胃角溃疡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对295例内镜发现的胃角溃疡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及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女比为4.4∶1,良性溃疡275例(93.2%),恶性溃疡20例(6.8%).良恶性溃疡临床表现无明显区别,但镜下表现有差异.恶性溃疡中,管状腺癌10例(50%),低分化腺癌6例(30%),黏液腺癌1例(5%),印戒细胞癌3例(15%).胃角溃疡多发于41~60岁的中年男性.认为对于有中上腹不适等症状的中老年患者,应积极给予胃镜及病理检查.
-
中医药治疗胃结石体会
1典型病例李某某,男,54岁,初诊于2004年11月10日.腹部疼痛1周,疼痛程度较严重,伴烧灼感,嗳气吞酸,纳少,无呕血、黑便.2周前曾食山楂数十枚,胃脘处按压疼痛并可触及硬块,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胃镜检查示胃体内见一5cm×4cm胃结石,大弯侧见粘膜糜烂、出血,胃角处可见1.5cm×1cm椭圆形溃疡.胃镜诊断:胃结石、胃角溃疡.
-
胃角溃疡合并胃恒径动脉破裂致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
患者,男,54岁,因"黑便1周,呕血3次"于2005年2月14日入院.患者2月7日出现黑便,成形便,呕血1次,呕出暗红色血约500 ml.外院胃镜提示:胃角浅溃疡(0.5 ×0.5 cm)、浅表性胃炎、返流性食管炎,予抑酸、止血治疗,病情好转,1周后再次出现黑便2次,稀便,量约200 g,呕血2次,呕出鲜红色血约200 ml,既往无肝炎、血吸虫病史.
-
胃角溃疡癌变32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7年~2002年经胃镜检查的97例胃角溃疡患者中,共发现胃角溃疡癌变32例,所有病例均经胃镜下活检或/和手术后病理证实.
-
Dieulafoy血管畸形引起消化道内大出血二例报告
例1:男性,47岁,维吾尔族.3年来有上腹部隐痛,并伴返酸,嗳气.6小时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呕血约800ml.来院急诊胃镜检查:见胃角中段有一处溃疡灶.约1.2cm×1.2cm.覆白苔,无出血,胃体有鲜红色血凝块.未见活动性出血灶.入院后给予输液,输血,止血及对症处理,观察12小时,胃管间断性抽出红色血性液体,血压下降明显.行急诊手术.术中发现胃角溃疡,无明显活动性出血灶,
-
胃结石并发空肠梗阻一例
患者,男,50岁,2005年1月7日因"腹胀"在我院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内巨大结石(12 cm×7 cm×6 cm大小)、胃角溃疡",患者对我院的检查结果持怀疑态度,于2005年2月16在青海医学院附院胃镜检查未见结石,口服"奥美拉唑"治疗.2005年3月4日因"腹痛、腹胀伴呕吐3 d"入住我院.经保守治疗症状持续加重,查:神清,呼吸平稳,轻度脱水,心肺检查正常.腹胀,可见肠型,全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振水声明显,肠鸣音弱,未闻及气过水音,肛指无异常.X线腹透:空肠梗阻,腹部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及胀大肠袢.临床诊断:空肠胃结石梗阻.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空肠切开取异物术".
-
胃隔膜伴双胃窦、胃角溃疡和胃窦憩室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 男,48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烧心、嗳气10年,加重1个月,于2000年11月9日来本院就诊.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神清,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5次/min.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
654-Ⅱ注射液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3例报告
例1,男,62岁.因返酸、上腹疼痛一天伴黑便一周入院.入院后静脉滴注甲氰咪胍0.6g,口服果胶铋2粒.入院次日晨行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胃角溃疡".检查前5min肌肉注射安定5mg,654-Ⅱ10 mg,检查历时20min,由内窥镜室返回病房后即出现烦躁、谵妄、摸空征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尿潴留.查体:BP 120mmHg/80mmHg ,皮肤干燥,双瞳孔左:右=3.5mm:3.5mm,光反射迟钝,颈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正常,HR 11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无压痛,肠鸣音(1~3)次/分 ,各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立即行头颅CT检查无异常,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生化常规化验无异常,则给予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mg 3次(每次间隔30min),24h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尿潴留症状消失,双瞳孔左:右=2.5mm:2.5mm,HR 81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