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谁能千杯不醉?

    作者:薄三郎

    喝酒脸红的具体缘由得从酒精代谢说起.人们饮酒,无论白酒、啤酒、葡萄酒,饮用的主要是酒精,即乙醇.作为一种化学物质,酒精在肝脏内被分解代谢.首先,乙醇脱氢酶将它"撕裂"为乙醛;随后,乙醛脱氢酶将乙醛转化为乙酸;后,乙酸被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脂肪.脂肪是酒精代谢产生的能量在体内储存的形式,这也正是喝酒引起啤酒肚、脂肪肝的原因.脸红为何意味着不胜酒力呢?这是乙醛脱氢酶出了纰漏,导致乙醛过多蓄积.乙醛可比乙醇毒辣多了,一丁点量就能让人醉态连连,表现为面红耳赤、头晕目眩.有些人酒量大,其实是这种酶相对够用而已.而乙醛脱氢酶少的人,酒精不能被快速代谢,引起乙醛蓄积.

  • 天然解酒药的研究

    作者:胡佳琦;郭岚;马丽梅

    酗酒和乙醇中毒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公共卫生问题,开发有效的解酒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天然解酒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乙醇胃肠吸收和加速代谢以降低机体血乙醇浓度,解除醉酒状态.本文论述了枳椇子、人参、葛根花等多种天然解酒药物的解酒作用及药理研究的新进展,探讨其活性成分的药效作用.从而对此类天然药物在今后的研制方向上提出了借鉴.

  • 饮酒确实能致癌

    作者:杨秉辉

    “烟酒不分家”,是说烟、酒这两样东西在世俗交际上的作用,送人香烟、请人喝酒了,接下来的事便好办了.不过这里说的却是烟与酒对人健康的危害,实在也是“烟酒是一家”,一个样的.酒精之化学名为乙醇,三杯下肚,酒精很快、大约不肖半个小时便被吸收.人之肝脏中有乙醇脱氢酶,将其转化为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将其转化为乙酸,再转化为二氧化碳与水.但若乙醛脱氢酶活力不足,则乙醛不能被充分转化,能损伤细胞核内有“细胞化工厂”之称的线粒体.在亚洲人中这乙醛脱氢酶活力不足者居半,故亚洲人多半一旦饮酒便面红耳赤,便是这乙醛已在体内积聚的表现.

  • 认识酒精性肝病

    作者:彭向欣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酒精摄入过量而导致的肝脏疾病.当乙醇进入肝细胞后,经肝细胞内乙醇脱氢酶、氧化氢体分解酶和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等三条途径氧化为乙醛.乙醛对肝细胞有明显毒性作用,直接和间接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严重时可发展为肝硬化.在酗酒严重的西方国家,酒精性肝硬化可占肝硬化患者的50%~70%.

  • 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基因多态性及饮酒与胃癌的关系

    作者:李苏平;丁建华;曹海霞;吴建中;高长明;苏平;刘燕婷;常军;姚根红

    个体酒精代谢的差异是由于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和细胞色素P4502E1等的基因多态性所致,被摄取至肝脏的乙醇大部分被肝细胞液中的ADH催化脱氧而牛成乙醛,ALDH的主要作用是将有毒的乙醛氧化为无毒的乙酸,后者进入三羧酸循环后,终代谢成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排出体外,其中约有90%在肝脏中完成[1].

  • 葛花枳椇子配伍使用对醉酒小鼠体内乙醇代谢过程的影响

    作者:李怡文;刘阳;柳海艳;薛文鑫;李慧云;李静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乙醇中毒小鼠体内乙醇浓度、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的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水平,探讨葛花枳楔子配伍应用是否优于单独使用.方法:将ICR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单用葛花、枳椇子组及配伍1、2、3组。选取预防给药的方法,即给药30min后灌酒复制模型,分别于酒后0.5h,1h,2h,3h摘眼球取血及肝脏组织。酶法测定酒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血中乙醇浓度、肝中ADH和ALDH水平。结论:葛花、枳椇子配伍使用效果优于单独应用,可降低酒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血中乙醇浓度,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肝脏中ADH与ALDH活性有关,从而起到预防醉酒的作用.

  • 荆防败毒散加减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的解酒作用

    作者:童妍;李锐;吴晓青

    目的:观察荆防败毒散加减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荆防败毒散加减高、中、低剂量组(按生药量计为32.4,16.2,8.1 g·kg-1,ig),除正常组外,采用56.红星二锅头酒14 mL·kg-1 ig建立急性酒精中毒小鼠模型,各组均1次性ig给药,预防性给药灌酒前30 min给药,观察对小鼠醉酒潜伏期、醉酒率的影响,治疗性给药灌酒16 mL·kg-1后30 min给药,观察对小鼠醒酒时间和死亡率的影响,并检测治疗性给药对小鼠血清乙醇浓度和肝、胃组织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荆防败毒散加减组预防性给药可降低小鼠醉酒率(P<0.05),明显延长醉酒潜伏期(P<0.01);与模型组比较,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性给药可降低小鼠死亡率(P <0.05或P<0.01),缩短醉酒时间(P <0.05或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乙醇浓度升高(P<0.05),肝和胃组织ADH活性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荆防败毒散加减组均可降低小鼠血清乙醇浓度(P<0.05),升高肝和胃组织ADH活性(P<0.05或P<0.01).结论:荆防败毒散加减通过升高急性酒精中毒小鼠肝组织和胃组织ADH活性,促进酒精代谢,降低血乙醇浓度,具有显著解酒促醒作用.

  • 枳棋子对酒后血中乙醇质量浓度和肝中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陈绍红;钟赣生;李爱里;李少华;吴立坤

    目的:探讨枳棋子对急性乙醇中毒的防治作用.方法: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枳棋子提取物组,给药30 min后,模型组与枳棋子组灌酒0.015 mL·g-1,在灌酒后0.5,1,1.5,2,2.5,3 h分别摘眼球取血和取肝组织.采用生化酶法,测定小鼠酒后不同时间内血中乙醇浓度和肝中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结果:小鼠血中乙醇浓度在酒后0.5~1.5 h达到高峰,与模型组相比,枳棋子提取物组0.5~3 h内的血中乙醇浓度数值降低.枳棋子提取物组对小鼠酒后1~1.5 h肝中ADH的影响较为明显,使其活性增加;酒后2~3 h肝中ADH活性虽然也增强,但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枳棋子提取物可降低酒后血中乙醇浓度,增强肝中ADH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消化道对乙醇的吸收,从而起到有效的降醇解酒作用.

  • 化浊通络法治疗酒精性肝炎的疗效分析及对乙醇脱氢酶的影响

    作者:韩立娟;吴连杰;冯育辉;王廷荣;王珊珊;刘玉环;张荣

    目的:观察化浊通络组方治疗酒精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酒精性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乙醇脱氢酶(ADH)活性、肝功能(ALT、AST、γ-GT、TBIL)、主要症状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的改善、乙醇脱氢酶活性下降、肝功能的好转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浊通络法能使酒精性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得到好转,ADH下降与ALT、AST、γ-GT、TBIL呈正相关.

  • 抗乙醇脱氢酶抗体ELISA法的建立及其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的价值

    作者:杨建轩;闫惠平;檀玉芬;刘妍;马冬梅;李俊强;向代军;赵丹彤;周冬燕;孔祥沙

    目的 建立血清抗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抗体ELISA法,并评价抗.ADH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中的价值.方法 用免疫印迹试验对酵母ADH与人血清抗.ADH之间的反应性进行验证.用酵母ADH建立检测血清抗-ADH的ELISA法.以67例AIH、9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9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32例慢性丙型肝炎(CHC)、24例酒精性肝病(ALD)和99例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及31名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中的抗-ADH进行检测并统计其阳性率,阳性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建立了一种检测人血清抗-ADH的ELISA法,并确定了佳反应条件;免疫印迹试验证实酵母ADH与人血清抗-ADH有良好反应性.AIH患者血清抗-ADH阳性率为59.7%(40/67),高于健康对照组(0,χ2=31.271,P<0.05)、PBC组(6.4%,χ2=54.492,P<0.05)、CHB组(14.1%,χ2=54.848,P<0.05)、CHC组(21.2%,χ2=29.269,P<0.05)、ALD组(25.0%,χ2=8.512,P<0.05)和CTD组(43.4%,χ2=4.229.P<0.05).结论 AIH患者血清中抗-ADH阳性率高于其他肝病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能对AIH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 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及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肝病易感性的研究

    作者:郑莉莉;仲英娜

    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酒精性肝病(alcoholec liverdjsease,ALD)"是指由于长期大量地摄入酒精而导致肝脏一系列病变.在西方国家,酒精性肝病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因素[1].

  • 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邢军辉;魏述建;陈玉国;张运

    一、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2的基本知识●●ALDH是一种四联体蛋白,是人体内乙醇代谢的关键酶之一. 乙醇在体内首先经乙醇脱氢酶( ethanol dehydrogenase,ADH)代谢为乙醛,再由ALDH代谢为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它在肺和肝脏大量表达,同时也存在于需要消耗大量ATP的器官如心脏和大脑[1].已发现的ALDH 同工酶有19种,常见的为ALDH1~ALDH4[2].其中,ALDH2主要位于线粒体内,与其余3种位于胞浆内的同工酶ALDHl、ALDH3和ALDH4比较,ALDH2与乙醛的亲和力高,故在乙醛氧化为乙酸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3].

  • 重组人和大鼠醇脱氢酶、醛-酮还原酶的克隆表达及应用

    作者:高凌波;王金朝;曾苏

    克隆、表达人和人鼠醇脱氢酶(ADH)、醛一酮还原酶(AKR)基因全长cDNA,研究扁桃酸(MA)代谢机制.设计引物,利用RT-PCR克隆人和大鼠醇脱氧酶、醛-酮还原酶基因全长cDNA.测序正确的cDNA被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上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稳定表达.利用亲和色谱纯化相应的酶,通过检测其在340 nm吸收度值的变化进行酶活性测定.获得的醇脱氢酶与扁桃酸,醛-酮还原酶与苯乙酮酸(PGA)共孵育,采用HPLC分析其代谢和转化情况.通过测序,目的蛋白的cDNA序列完全正确,在宿主菌中获得良好的可溶性表达,经Ni2+亲和柱纯化后目的蛋白达到了电泳纯,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人ADH2对扁桃酸的代谢具有立体选择性,优先代谢S-MA,对S-MA的代谢能力较强.大鼠ADH1对扁桃酸无代谢活性,人和大鼠AKR对苯乙酮酸均无代谢.成功构建人和大鼠醇脱氢酶、醛-酮还原酶的表达质粒,获得高活性的蛋白.这些重组酶模型可以用于由醇脱氢酶和醛-酮还原酶介导的药物代谢研究.

  • 非P450酶介导的药物氧化代谢研究进展

    作者:周雷;钟大放;陈笑艳

    常见的催化药物氧化代谢的非P450酶包括黄素单氧化酶(FMO)、单胺氧化酶(MAO)、醛氧化酶(AO)、黄嘌呤氧化酶(xO)、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近年来,它们在药物氧化代谢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在药物发现和先导化合物优化过程中通常使用P450酶相关的体外模型进行代谢研究,非P450酶在药物氧化代谢中的贡献往往被低估.本文综述了以上非P450酶的催化反应类型、常见底物、基因多态性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并总结了非P450酶介导药物氧化代谢的体外研究模型及影响因素.与P450酶类似,非P450酶可以直接催化药物发生氧化代谢,产生具有治疗活性的代谢物或者毒性代谢物.这类酶也可以进一步氧化经P450酶催化产生的毒性代谢物,发挥解毒作用.与P450酶相比,大部分非P450酶(如FMO和MAO)不容易被诱导.

  • 复方枳椇子制剂对小鼠酒精中毒的解救作用

    作者:宋莎莎;路景涛;袁平凡;何伟;魏伟

    目的:考察复方枳椇子制剂(CPH)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神经行为学及乙醇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CPH低、中、高剂量组(1,2,4 g·kg-1),醒酒一号葛根片组(XJGG 4g·kg-1),每组10只.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0.5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灌胃给予56%乙醇(灌胃体积为5g·kg-1),在0.5,1,2h时分别检测各组小鼠神经行为学指标;同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微粒体乙醇氧化酶(E0)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PH 2,4g·kg-1剂量组在1,2h自主活动次数减少,在0.5 ~2h到达参照物的潜伏时间缩短,CPH4g·kg-1剂量组在0.5 ~2h于转棒上的停留时间显著增加;此外,CPH 2,4 g·kg-1能增加饮酒小鼠肝组织中ADH,ALDH,EO活性,其中以CPH 4g·kg-1剂量组尤为显著.结论:CPH能增加乙醇代谢酶活性,抑制饮酒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善乙醇所致的小鼠空间辨别障碍及共济失调现象,具有明显的解酒及中枢保护作用.

  • 乙醇脱氢酶3的遗传多态性对摄入乙醇唾液和全血中乙醛含量的影响

    作者:李俊杰

    目的探讨不同乙醇脱氢酶3(ADH3)基因型对乙醇体内氧化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扩增反应测定ADH3基因型,将22名健康受试者分为ADH31-1,ADH31-2和ADH32-2 3组.受试者一次po 0.3 g·kg-1乙醇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4 h内唾液和全血中的乙醛浓度经时过程.结果ADH31-1组的乙醛唾液cmax为(12.5±2.3)μmol·L-1,AUC为(1.4±0.4)mmol·min·L-1;ADH31-2组唾液cmax为(9.4±1.7)μmol·L-1,AUC为(1.1±0.3)mmol·min·L-1;ADH32-2组唾液cmax为(8.7±2.2)μmol·L-1,AUC为(0.93±0.19)mmol·min·L-1.ADH31-1组的唾液中乙醛浓度显著高于ADH31-2和ADH32-2组,但全血中的组间差异不如唾液中明显.结论基因型为ADH31-1的个体在摄入乙醇后唾液中乙醛量显著增加,提示ADH31-1个体酗酒时由乙醛引发病理损害的风险性较大.

  • 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氧酶基因多态性及饮酒与食管癌关联的研究

    作者:侯爱民;佟秀霞;苗仲艳

    目的:研究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氧酶基因多态性及饮酒与食管癌的联系。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原发性食管癌患者110例和对照者110例的ADH2和ALDH2基因多态性。结果饮酒过量习惯下的食管癌患者ADH2G/A、G/G及ALDH2G/A、A/A的基因携带者与无酗酒习惯的对照组比较,前者食管癌发生风险更高(OR=27.85,95%CI=2.01~350.73)。结论 ADH2和ALDH2基因多态性及饮酒与食管癌易感性有联系。

  • 酒依赖患者乙醇脱氢酶不同基因型与认知功能受损关系的研究

    作者:鲍建军;鲍天昊;武文煜;张旭兰;吴雪梅;吴昊;刘红艳

    目的:研究酒依赖患者乙醇脱氢酶2不同基因型(ADH2*1/ADH2*1(野生型)、ADH2*1/ADH2*2(杂合型)、ADH2*2/ADH2*2(突变型))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状况.方法:分别应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和韦氏记忆量表对107例酒依赖患者进行智力和记忆功能评定,对不同基因型患者认知受损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突变型患者智商、记忆商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及杂合型.结论:突变型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更加严重.

  • N-乙酰半胱氨酸对乙醇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刘霞;李长龄;尹广宇;权龙浩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否能通过加速乙醇代谢而解酒以及是否能对抗乙醇对肝脏的损害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组,分别灌胃给予蒸馏水和不同剂量的NAC,20min后灌胃给予白酒,观察小鼠的翻正反射,攀网能力,用生化比色法测定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A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中乙醇的浓度.结果NAC可以减少小鼠灌胃给酒后的醉酒率,延长醉酒的潜伏时间,对抗乙醇引起的攀网能力下降,增加肝脏ADH的活性,从而增加乙醇代谢速度,降低血中乙醇的浓度;增加肝脏SOD,GSH-Px,GST的活性,提高肝脏GSH的含量,有利于清除自由基;减少肝脏中MDA的含量.而且均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结论NAC能加速乙醇代谢及对抗乙醇的肝脏损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ADH及抗氧化酶活性、加速清除乙醇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减少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有关.

  • 醉酒灵Ⅱ号药效学研究及作用机理探讨

    作者:钟赣生;刘连起;张建军;陈绍红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醉酒灵Ⅱ号"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血中乙醇浓度、肝中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活性和脑组织中单胺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醉酒灵Ⅱ号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与醉酒灵Ⅱ号高、中、低剂量组灌酒0.01 mL/g,复制急性酒精中毒动物模型,0.5 h后给药组给予不同浓度的醉酒灵Ⅱ号,给药后用色谱法测定脑组织中单胺神经递质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中乙醇浓度和肝中ADH活性.结果 醉酒灵Ⅱ号组酒后1.5 h和2.5 h的血中乙醇浓度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醉酒灵Ⅱ号组酒后2.5 h肝中ADH活性虽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有增强趋势.醉酒灵Ⅱ号组酒后1 h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含量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HVA含量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醉酒灵Ⅱ号可降低急性酒精中毒小鼠血中乙醇浓度,改善急性酒精中毒时小鼠脑组织内单胺递质的变化,具有一定解酒和对抗酒精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100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