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

    作者:张忠玲;李国忠;尹燕红;宋宇;李国霖;赵秀丽

    目的:总结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及辅助检查特征,探讨CVT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电图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结果:CVT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头痛(83%),其次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癎、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为脑静脉系统血流中断、局灶性梗死或水肿,其中28%伴有出血;脑部MRI显示的异常病灶与局灶性脑电图异常相符率为97.3%,但是有7例脑部MRI正常患者早期出现了脑电图局灶性或弥漫性改变;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压颈试验阳性率为75%.结论:对于持续而严重的头痛、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癎、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等患者,应高度怀疑CVT,脑部MRI+MRV是目前诊断CVT的佳手段,对不典型CVT的早期诊断,脑电图、颅内压及压颈试验等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应尽早行DSA检查.

  •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8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贞;冯靓;谭显西;范虹;叶祖森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于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原因导致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而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脑组织肿胀及颅内压增高,从而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CVST临床少见,但随着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对CVST诊断和对该病的认识也在逐渐增加.本文对2002年至今在我院诊断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8例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 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

    作者:盛柳青;马廉亭;杨铭;李俊;陈刚;潘力;李欢欢;伍杰;甘志强;王强

    目的 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10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静脉窦内置管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9例,保守治疗1例.经股静脉插管,将微导管插入上矢状窦前1/3机械取栓、碎栓后留置微导管溶栓,24 h泵入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药物,维持3~7d.结果 9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因脑出血增加自动出院.结论 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可尽快开通静脉窦,恢复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降低静脉高压性脑出血发生率,尽快改善临床症状取得满意的效果.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作者:张强;李慎茂;吉训明;缪中荣;朱凤水;支兴龙;凌峰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 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颅内静脉窦血栓治疗进展

    作者:李晓腾;张晓敏;董艳;侯立军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相对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以往较难做出临床诊断,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磁共振成像和脑血管造影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帮助.在治疗方面,绝大多数患者经抗凝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结果,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血管内局部溶栓和机械碎栓、取栓等治疗.本文就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几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人文关怀干预模式在静脉窦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周皎娟

    目的 探讨人文关怀干预模式在静脉窦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静脉窦血栓形成且进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的干预模式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并发症以及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发生支架植入导管相关感染2例、其他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为6.12%;对照组发生支架植入导管相关感染7例、其他感染5例,感染发生率为24.49%,两组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76,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137,P<0.05).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人文关怀干预模式在静脉窦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可显著减少患者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处理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声明

    作者:Gustavo Saposnik;Femando Barinagarrementeria;Robert D.Brown;Cheryl D.Bushnell;Brett Cucchiara;Mary Cushman;Gabrielle deVeber;Jose M.Ferro;Fong Y.Tsai;张沈阳;韩丽娟;叶丹;徐运

    背景 本指南旨在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f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进行概述,并提供其诊断、处理和治疗的推荐意见,目标读者为涉及CVT患者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医生和其他医疗工作者.方法和结果 作为不同专业领域的代表,专家小组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任命.专家小组回顾了相关文献,重点为1966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报道,并使用AHA证据水平分级方案对证据进行评定并制定推荐意见.本指南经专家小组认可后,由AHA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进行同行评议并批准.结论 本指南为CVT的诊断、处理和复发的预防提供了循证推荐,同时还提供了妊娠期妇女和儿童CVT评估和处理的推荐意见,对临床并发症((癎)性发作、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恶化)的处理进行了总结,并描述了CVT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流程图.

  • 脑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W Alvin McElveen;李振光;王道珍;詹霞

    1引言1.1背景相对于动脉疾病而言,脑静脉通道血栓形成是引起脑梗死的少见原因,但由于其可能致残,因此也是一个重要的疾病.静脉血栓形成可表现为头痛和脑神经麻痹.新近的影像学检查使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识别更容易,从而为早期治疗提供了机会.静脉血栓形成同样可引起一些需要治疗干预的其他内科并发症.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作者:顾晓苏;徐得恩;周永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17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7例CVST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4岁,≤45岁的中青年患者12例(70.6%).常见的临床症状:头痛15例(88.2%),癫痫发作5例(29.4%);体征:颈抵抗(+)8例(47.1%),视盘水肿4例(23.5%).16例患者行腰穿CSF检查示压力增高15例,CSF细胞数和蛋白含量轻度增高分别为3例、4例.头颅CT检查显示CVST的直接征象3例(17.6%),间接征象10例(58.8%).MRI检查显示CVST的表现15例(88.2%);MR静脉造影(MRY)检查有16例患者(94.1%)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流缺失或降低.经低分子肝素抗凝或合并肠溶阿司匹林、巴曲酶,以及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后,基本痊愈+显著进步11例(64.7%),无变化4例(23.5%),死亡2例(11.8%).结论 CVST大多为中青年发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头颅CT对CVST的诊断价值较低;而MRI和MRV诊断CVST的准确性高,能显示颅内静脉窦闭塞的表现.本病抗凝治疗的效果较好.

  • 低分子肝素治疗大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

    作者:凌振芬;赵永波

    大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及DST)的治疗较为困难,预后不佳.现报告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痊愈1例如下.1 病例男,38岁.因发作性头痛伴恶心、呕吐23 d于2004年8月22日入院.头痛位于右颞部,f多在夜间发作,进行性加重,入院第5 d出现短暂意识丧失伴尿失禁1次,3 min后缓解,以后反应迟钝.

  •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

    作者:黄俊德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临床诊断较难,易于误诊,现报告1 例如下.1 病例女,21岁.因分娩后频繁四肢抽搐4天,伴神志不清3天而于1999年4月2 2日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4天初次足月顺产一健康女婴.分娩后4小时下床解小便时突然意识丧失、全身肌肉强直,继而四肢抽搐、两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嘴唇青紫,持续5 分钟自行缓解,但诉头痛,不久又昏睡伴有躁动、惊叫.每2~3小时四肢抽搐发作1次.次日抽搐更加频繁,约每小时1次,且神志由嗜睡、谵妄逐渐转入昏迷.起病以来有不规则发热 ,无呕吐.无癫痫病史,产前未患过妊高征.查体:浅昏迷状态,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 mm,对光反应存在.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鼻唇沟对称. 四肢肌张力正常,无瘫痪征,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减弱,颈项抵抗.克尼格征(-),布鲁金斯基征(-),双侧Babinski征(+).血白细胞13.8×109/L,中性粒细胞0.865,淋巴细胞0.11,单核细胞0.025,红细胞沉降率55 mm/h,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查均正常.腰穿脑脊液压力25.5 kPa,细胞计数及糖、蛋白、氯化物含量正常.入院诊断:原发性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给予吸氧、20%甘露醇脱水、安定、苯巴比妥抗痫以及皮质激素,神经营养类药物治疗,同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2天后神志清楚,语言低沉、缓慢,应答切题,定向力正常,未再发生抽搐,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乃逐渐减少甘露醇、安定、苯巴比妥等药物用量直至完全停用.住院第5天脑电图(EEG)检查示以10 c/s中等波幅α节律为主,双侧顶、颞区α波活动减弱,其中混有少量不规则的中至高波幅θ波.EEG诱发试验未发现癫痫波型.后诊断: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临床治愈出院 .2 讨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种类型, 其病因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非感染性者,多见于高血凝状态的产褥期,尤其产后 1~2周内,此时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可超过正常50%,同时纤维蛋白原溶酶活性降低,其他凝血因子亦可增加,如凝血因子Ⅱ、Ⅷ、Ⅸ、ⅩⅡ等.这些变化均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故易于发生血栓形成.其发病率约占5‰ .多发生于30岁以下的初产妇.临床表现与血栓部位及其病理过程有关.首先使CSF回流受阻而发生急性颅内压增高征象,继而浅静脉与上矢状窦交接处发生狭窄,引起相应区域血流量减少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如旁中央小叶受损时则双下肢麻木、瘫痪,排尿功能障碍,也可出现失语、黑等.因其为非感染性, 故治疗原则主要是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控制癫痫发作,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一般均能恢复良好(何宗荣,马荣祥.实用神经医学,1992).本例患者为21岁初产妇,分娩后4小时频繁癫痫发作,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征象,EEG检查显示广泛轻-中度异常,经脱水、抗痫等治疗2天后即迅速恢复正常,符合产褥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本例患者早期未能确诊的原因,主要是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只根据患者有抽搐发作单一症状而满足于常见"癫痫”的诊断,而未将其发病诱因,与分娩时的血高凝状态联系起来,同时对患者既往无癫痫史、妊娠期无妊高征等情况未加以全面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其病因.故对产妇,尤其30岁以下初产妇以往无癫痫史、妊娠期正常、在分娩后1~2周内发生肢体抽搐、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征者,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

  •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报告

    作者:赵玉华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甚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女,29岁,已婚。因“恶心、呕吐40天,头痛、意识丧失3天于2000年5月28日入院。患者自入院前40天起由于妊娠反应出现恶心、呕吐,不能进食;3天前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随后意识丧失。当地医院行腰穿检查,为血性脑脊液,压力3.43 kPa、细胞总数为728×106/L,其中白细胞为23×106/L,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相应治疗,症状无好转,且进行性加重,便转我院。行头颅MRI及MRA检查提示上矢状窦流空效应消失,为静脉窦血栓形成。立即给于抗凝及活血化瘀治疗,次日患者意识便逐渐恢复正常,住院治疗28天,复查腰穿为清亮脑脊液,压力1.57 kPa,细胞数10×106/L,痊愈出院。2 讨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脑静脉血栓形成中多见的一种,由Ribe于1825年首次报道。其病因一般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常与下列因素有关:妊娠、产褥感染、口服避孕药、高血脂、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液质、头外伤等。发生机理与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粘稠性增高有关。因为其临床的特异性表现较少,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可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脑血管造影:诊断率为75%~100%,直接征象为部分充盈或完全不充盈,间接征象为动静脉循环时间加快,侧枝静脉扩张或迁曲闭塞区血液逆流,非特异性占位效应。(2)CT:有特征性诊断价值的直接征象有:索状征和空三角征。(3)MRI及MRA:急性期正常的流空效应消失;亚急性期长T1WI、T2WI信号;慢性期信号混杂;晚期表现血流再通或血栓持久残留。 此患者误诊的原因为:(1)患者系年轻女性,既往体健,不存在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好发因素。(2)患者突发剧烈的头痛后昏迷,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相似。(3)脑脊液检查呈血性,通常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但此患者的血性脑脊液考虑为静脉淤血、静脉压增高,导致血液漏出所致。(4)对本病缺乏认识,因本病临床较为少见,且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5)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所限,不具备MRI及MRA等先进的检查设备。

  • rt-PA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作者:翟国锁;丁雪明;崔岗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血浆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2年10月至2010年1月,采用局部注射rt-PA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1例,术后积极抗凝治疗6个月以上,定期随访.结果 21例共进行血管内注射药物24次,术后静脉窦显示完全再通17例,部分再通3例,无明显变化1例.术后随访10 ~24个月,平均18个月,未见静脉窦血栓复发.改良Rankin评分提示术后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局部应用高选择性和安全性的rt-PA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作者:王鹏皓;孔涛;杨玉萍;蒋华;薛寿儒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和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6例,女20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头痛伴恶心、呕吐多见,临床表现为颅内高压的症状和(或)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出现头痛29例,头晕12例,视力障碍6例,复视5例,失语2例,肢体麻木无力11例,癫痫9例,意识障碍4例.白细胞升高18例,血小板增多3例,贫血3例;抗凝血酶原Ⅲ活性缺乏1例;蛋白S缺乏症2例;抗核抗体阳性2例;抗心磷脂抗体lgM阳性1例;D-二聚体首次测值升高16例,随访升高1例.颅内高压15例;脑脊液常规或生化异常15例.头颅CT显示条索征15例,三角征7例,"空三角征"1例,CTV显示静脉显影中断或未显影6例,CTP显示灌注异常3例.头颅MRI图像异常31例,MRV静脉窦显影中断或未显影32例,MRV结合DSA检查显示,血栓累及单个静脉窦10例,累及多部位23例.经抗凝治疗,治疗有效29例,症状无变化5例,1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 CVST常见于青中年女性,发病率低,临床多表现为头痛,D-二聚体阴性不能完全排除诊断,CT和MRI检查有助于诊断,CTV/MRV/DSA发现管腔内血栓是CVST确诊的关键,抗凝治疗有助于本病的预后.

  • 介入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5例

    作者:刘素芝;顾慧珍;朱海勇;朱蔚;季文斌

    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n,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无特异性,常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达20%~78%[1].本病如能早期诊断,合理治疗,70%可完全恢复,11%遗留残疾或后遗症,19%导致死亡[2].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使本病能够得以早期诊治.本次研究5例CVST经局部介入溶栓治疗的病例,报道如下.

  • 原发性低颅压头痛17例临床分析

    作者:汪南田;任明山;胡仁平

    目的:分析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SIH)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7例 SIH 患者临床资料、诊断及治疗。结果17例患者均有典型体位性头痛和低颅压,脑脊液压力为0~60 mmH2 O,平均(38.22±24.85)mmH2 O。头颅 MRI 表现为脑组织下垂(41.18%)、硬膜下积液(11.76%)及硬脑膜强化(33.33%);其中1例(占5.88%)合并有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患者经卧床休息、补液、使用地塞米松等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典型的临床表现、低颅压及头颅 MRI 特点有助于SIH 的早期诊断;SIH 可能是导致 CVST 危险因素之一。

  •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

    作者:马斌武;陈建红;杜彦辉;陈桂生;李勇军;侯晓霖

    本研究分析58例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CVST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CVST的认识.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8年2月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CVST患者58例,其中男24例,女34例,年龄10~73岁,平均32.79岁.住院时间1~109 d,平均住 院25.7 d.对患者的病因、起病方式、首发症状和临床表现、腰椎穿刺检查、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进行分析.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溶栓治疗

    作者:周晓忠;王柏群;张宏;邹连生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根据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情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或颈内动脉溶栓术并协同长期抗凝治疗.结果:7例患者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2例颈内动脉溶栓术.术后无出现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出院时,9例患者GCS评分均达15分,临床症状均改善,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积极采用合理的血管内溶栓联合长期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作者:胡俊;张海鸥;吴军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 CVST发病年龄以青中年居多,多数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头痛,常见体征为视乳头水肿.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影像学特点为静脉窦闭塞及局灶性梗死或出血病灶.治疗在降颅压的同时首选抗凝治疗.16例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5例,好转3例,死亡2例.结论 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结合MRI及MRV有助于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脑膜癌合并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

    作者:刘桂凤;周玉珍

    脑膜癌(MC)是指原发病灶的癌细胞在脑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内弥漫性播散或呈多数局灶性浸润,并可随血管周围间隙侵入脑实质,而颅内并无肿块形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的一种特殊类。因其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常见的脑神经受累症状是复视,常受累的脑神经是外展神经。MC 也常常存在一个独立的症状,如颅内压增高、马尾综合征或脑神经病,这些表现与脑膜炎、良性高颅压、多发性硬化、脑梗死等比较均无特异性,易误诊,普通 CT 和 MRI 平扫对诊断本病价值非常有限。目前经颅多普勒(TCD)对 MC 的诊治较少,本文将相关经验报告如下。

142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