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温胆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因原发性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引起的胆汁和碱性肠液反流入胃,使胃黏膜呈慢性炎症,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运用温胆汤加味治疗47例,取得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
藏药余甘子鞣质部位主要药效成分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研究
目的:研究余甘子鞣质部位主要药效成分在人工模拟胃、肠液中的稳定性,为余甘子体内代谢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模拟胃液、肠液,体外温孵,HPLC-UV法测定余甘子鞣质部位中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分别考察余甘子鞣质部位主要药效成分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结果:余甘子鞣质部位中主要药效成分没食子酸、柯里拉京、鞣花酸在人工胃液中比较稳定,含量变化不明显,降解剩余量在100%左右波动,半衰期大于90 h;在人工肠液中不稳定,含量先增加后减少,降解剩余量在100-300%之间波动,半衰期大于10h.结论:余甘子鞣质部位主要药效成分在人工胃液中比较稳定,各成分含量变化不明显;余甘子鞣质部位主要药效成分在人工肠液中不稳定,主要成分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推测大分子可水解鞣质可以转化成小分子成分,但是随着时间延长所有成分均在降解.
-
1例晚期结肠癌并发高位肠瘘患者的皮肤护理
晚期消化道肿瘤术后易并发高位肠瘘.高位高流量的肠瘘不仅造成患者全身病理、生理变化,而且从瘘口流出的大量肠液、胆汁、胰液有强烈的刺激性及腐蚀作用,浸蚀皮肤组织会出现红肿、糜烂,瘘口周围皮肤更甚,类似化学烧伤,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
空肠弯曲菌28-31 ku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
目的:探讨空肠弯曲菌28-31 ku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不同剂量抗原的免疫组,正常对照组不予抗原免疫,而免疫组采用28-31 ku蛋白(纯)或甘氨酸提取的外膜蛋白(粗),分别加用或不加用完全弗氏佐剂(F),采用sc,在0,1,2,3,4 wk免疫,于末次免疫后10 d,用双向免疫琼脂扩散试验测定各免疫组抗血清效价,待效价达到1:4至1:16时.分别采集各免疫组及对照组小鼠的血清、空肠及回肠内的肠液,用间接ELISA法检测各组标本的特异性抗体IgA,IgG.结果:不同剂量的抗原sc免疫BALB/c小鼠后,免疫组血清及肠液中特异性IgA,IgG抗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及实验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空肠弯曲菌的28-31 ku外膜蛋白是一种良好的免疫原,能够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可能成为空肠弯曲菌亚单位疫苗候选的重要组分.
-
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与胰腺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Oddi括约肌具有控制胆汁和胰液排放及阻止肠液反流的重要功能,其协调性的收缩和舒张受神经、体液的调控.Oddi括约肌的功能发生紊乱会影响胆汁及胰液的排放甚至出现反流而引起胆胰疾病.近年来,有关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与胆胰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日趋增多.本文就SOD与胰腺疾病的发生做一综述.
-
肠外瘘的手术治疗
1970年以前,人们缺乏对肠外瘘特有病理生理现象的认识,把肠外瘘同上消化道穿孔的治疗等同处理.肠外瘘发生后人们急于手术修补肠外瘘来恢复肠管的连续性,以期去除肠液外溢所致的各种病理生理改变,即"速胜论".
-
肠外瘘的外科诊治现状
肠外瘘(Enterocutaneous fistulas,ECF)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损破,肠液外溢至腹腔、腹壁,导致与腹壁外有不正常的通道,常继发于手术、损伤、炎性肠病、感染等,少数属于先天性畸形.
-
MEBO治愈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一例
一、病例介绍病例:女,59岁,2005年8月11日因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穿孔12小时入院,于当日作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腹腔冲洗引流术,吻合口周围置引流管.术后禁食,持续性胃肠减压、抗炎、止血、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支持疗法等.术后第5天,出现中上腹部明显疼痛,有压痛及反跳痛,腹腔引流管有少许胃肠液,发热,白细胞偏高.
-
医源性肠外瘘四例的治疗体会
肠外瘘自愈率低,且病死率高和疗程长.我院治疗4例医源性肠外瘘,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 男,70岁.因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于2000年6月14日入院.急诊在全麻和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第7天拆线出现切口局部全层裂开,经换药后发现小肠外瘘,肠液流出量约1500ml/d,逐渐形成唇状瘘,给予全肠外营养(TPN),生长抑素(SS)6mg/d,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局部用自制的硅胶片堵塞,3周后肠液流出量减少至100ml/d,停用SS和TPN,改为部分肠外营养(PN)加肠内营养(EN).1个月后未愈合,行外瘘的小肠切除、小肠端端吻合术,1周后拆线,治愈出院.
-
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的新型复合补片耐受感染能力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的新型复合补片在污染环境下耐受感染的能力.方法 入组60只实验兔,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n=30),分别以聚丙烯-脱细胞基质复合补片和传统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进行置入操作(腹腔内疝修补术式,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并以兔结肠液污染补片后关闭切口,术后1个月观察补片感染情况并取补片及周围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分析比较2种复合补片在污染环境下耐受感染的能力.结果 实验组只有1只实验兔出现补片感染,而对照组有8只兔出现补片感染,病理检查示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的新型复合补片易于成纤维细胞的长入及新生血管的生成,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补片细菌培养结果证实为大肠埃希菌.结论 在肠液污染的环境下,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的新型复合补片比传统的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耐受感染的能力更强,其内在的机制可能与新生组织易于长入及新生血管生成有关.
-
口服补液盐(ORS)在霍乱等腹泻病治疗上的作用
霍乱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由于剧烈腹泻和呕吐,引起水及电解质丢失,迅速出现脱水和微循环障碍.霍乱肠毒素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但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并无改变,而葡萄糖的吸收还能增进水、钠的吸收.口服液体中电解质及浓度与血浆比较,大致是等渗的.
-
新生儿肠扭转坏死抢救成功1例
1病历介绍患儿,男,出生后20天,因阵发性哭闹、腹胀、呕吐一天,于2004年12月16日入院.呕吐物为黄色胃肠液,呕吐频繁,期间肛门溢少量果酱样大便2次,未排气.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呈中度脱水貌.T37℃,P156次/分,R32次/分,体重4kg.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术后反流性胃炎的关系
胃术后反流性胃炎一直被认为是由于肠液及胆汁反流所致,但通过控制饮食、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酸和胆汁分泌等措施仍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近年来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根除HP有助于治愈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那么,HP与术后反流性胃炎是否有关?我们对几家医院1999年以前收治的18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
健康人胃液和肠液中砷等微量元素的原子荧光光谱快速测定法
目的 探讨健康人群的胃、肠液中砷、汞、硒的原子荧光光谱测定法.方法 样品中痕量的砷、汞、硒与强还原剂硼氢化钾反应生成砷、硒的气态氢化物和汞蒸气与基体成分分离.结果 砷、汞、硒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0~80.00 ng/ml,0.10~4.00 ng/ml,0.50~5.00 ng/ml,RSD均小于6.0%,检出限分别为0.20、0.01、0.33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6%~104.4%,92.0%~104.0%,98.5~100.5%.结论 该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结果令人满意.
-
老年人要注意补铁与碘
补铁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很少丧失铁,一般从食物中补充就够了.但由于老年人胃黏膜腺体趋于萎缩,往往引起萎缩性胃炎,导致胃酸、胃蛋白酶等分泌减少,从而使铁的吸收减少,还有肠液减少以及胆汁、胰液分泌减少,都影响铁的吸收,因而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如疲倦,消化、循环、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因此,老年人要注意补充铁的摄入.
-
小肠造口术的方法改进
小肠造口术后,造口周围皮肤由于肠液的刺激,往往形成皮炎,严重者造口周围皮下感染、积脓,特别在术后1周内,患者及家属对造瘘口管理缺乏经验,往往使患者苦不堪言.1992~1998年,我们在结肠外伤、溃疡性结肠炎等16例患者行回肠造口术时,行肠腔内置管保留,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
东北鹤虱提取物抗腹泻作用机制的探讨
目的:观察东北鹤虱提取物(LEGA)对肠道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其抗腹泻作用机制.方法:以碳末推进率为测量指标,观察LEGA对小鼠小肠蠕动及大鼠结肠推进运动的影响;以大鼠十二指肠收缩强度为指标,观察LEGA对肠管平滑肌收缩运动的影响:采用Robert实验法观察LEGA对小肠水分吸收的影响.结果:LEGA可抑制小鼠小肠蠕动及大鼠结肠推进运动(P<0.01),剂量依赖性地使大鼠十二指肠平滑肌自主收缩幅度下降(P<0.01),拮抗ACh、5-HT、BaCl2诱导的十二指肠痉挛性收缩,还促进小肠内水分的吸收(P<0.01).结论:LEGA通过抑制肠道的过强运动、降低肠内压和调节水运动失调而缓解腹泻.
-
中医对精气血津液神的认识(之五)漫淡"津液"
津液,是对体内除精和血以外的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由于津液富含大量的营养成分,因此,它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此外,在传统认识上还将涕、泪、汗、尿等与脏腑组织代谢有关的液体,也都视作津液.因此,津液所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
反流性胃炎舌象脉象规律性研究
反流性胃炎,现代医学称碱性反流性胃炎,也称胆汁反流性胃炎,近年来临床发病有增多趋势.临床以胃部灼痛、胀满、吐酸、口苦、恶心呕吐、便秘或便溏为主要表现,胃镜下可以明确诊断,反流性胃炎根据镜下所见反流物为胆汁或肠液不同表现,与舌象及脉象有一定规律性,因此,我们选择100例反流性胃炎就该病的发病原因、镜下表现、与舌象及脉象的规律性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现总结如下:
-
FA安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8例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至今病因不明,尚缺乏较满意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对75例UC患者分别采用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广安门医院史兆岐教授提供的验方所制成的FA安肠液,与激素保留灌肠治疗进行对比观察,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