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脾脏肿瘤(附16例分析)

    作者:张琳鑫;施维锦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仁济医院1990年7月至1998年7月间原发性脾脏肿瘤16例,其中良性8例,恶性8例,全部行脾脏切除,3例附加胰腺体尾切除.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脾良性肿瘤预后良好,随访5例恶性淋巴瘤病例,3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9个月和18个月死亡,死于肿瘤复发,1例生存8年健在,1例术后5个月仍在化疗中.结论:原发性脾脏肿瘤早期诊断很重要,治疗选择及预后与病理类型及疾病分期有关.

  • 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与双介入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疗效对比

    作者:陈志明

    目的 探讨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与双介入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10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中,采取门脉断流术与脾脏切除术合用;50例对照组患者中,采取双介入栓塞术.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细胞计数、肝功能情况、并发症、随访1年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进行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1年后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方面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4、6.481、4.104、2.234,P<0.05).但是在红细胞计数、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方面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2、0.084、0.142,P>0.05).对两组患者再出血率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2,P<0.05),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3,P<0.05). 结论 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若患者的肝脏储备能力较强时,应该先选择外科手术方式,其效果显著,预后良好,值得大力推广.

  • 脾脏切除在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中的意义

    作者:于爱军;杨悦

    [目的] 探讨晚期和复发的上皮性卵巢癌减瘤术中脾脏切除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首次(6例)或再次细胞减灭术(8例)中施行脾脏切除术的14例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平均总生存期39.36个月(15~84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61.54%(8/13);脾脏切除术后平均生存期31个月(6~49个月),脾脏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为38.46%(5/13);3年无瘤生存率为15.38%(2/1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8.57%(4/14),与脾切除直接有关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14%(1/14).这些患者中同时施行肠切除术35.71%(5/14),施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42.86%(6/14).获得满意减瘤术的9例患者和不满意减瘤术的5例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期分别为49.11个月和21.80个月(t=3.845,P<0.05),而脾脏切除后平均生存期则分别为37.22个月和15.00个月(t=5.041,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脾脏切除和多脏器切除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晚期或复发的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时为达到满意的手术对脾脏转移者施行脾脏切除是必要和可行的.

  •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

    作者:严斌;胡伟琦;李勇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多种病因综合引起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占居首位.PHT-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1,2].传统外科治疗采用脾脏切除术,但其造成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临床实施脾动脉栓塞术(partical spleen anery embolotherapy,PSE)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次研究采用PSE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现报道如下.急诊外科

  • 外科辅助治疗肝豆状核变性231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龙;于庆生;潘晋方;帅剑锋;梁久银;张琦;刘举达;王振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8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31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针对手术前后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外科辅助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进行5年临床随访,了解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资料中,172名患者行脾脏切除术,34名患者行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5名患者行门腔静脉分流术.术后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本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79例,5例死亡,随访期间17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脾脏切除术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但门体静脉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需谨慎实施.

  • 腹腔镜下单纯脾脏切除术的临床体会(附18例)

    作者:曾祥福;盛瑶环;范琳峰;邓伟;赖剑;曾翔辉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单纯脾脏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11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4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脾良性占位.结果:18例患者均完成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90 ~ 181 min,平均时间为123 min,术中出血量为50~400 mL,平均为220mL,术后住院时间为3~17 d,平均为7.6d.手术并发症3例,其中1例左侧腹壁广泛瘀斑,1例术后术野渗血,1例术后发生脾热.结论:熟悉手术适应症和腹腔镜操作技巧,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能达到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微创效果.

    关键词: 腹腔镜 脾脏切除术
  •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赵守业

    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回顾1 02例以肝癌手术联合脾脏切除治疗的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4.3% (35/102).并发症主要表现:脾窝和胸腔出现积液或积液的感染、胆漏等.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年龄、性别、甲胎蛋白水平、HBV-DNA水平和肿瘤部位与术后并发症没有相关性(P>0.05);患者的肿瘤大小、肝功能分级和肝炎程度与术后并发症有密切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肝功能分级和肝炎程度是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强化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改善患者肝功能和提升肝功能储备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瘤型麻风1例

    作者:张辉;郭丽珠

    患者,女,54岁。因反复面部、躯干皮肤红斑、丘疹、痒7年,伴双下肢皮肤破溃感染2年就诊。患者2007年因面部、躯干皮肤红斑、丘疹、痒于当地县医院治疗,无好转。2010年10月到一家市级医院就诊,诊断“皮肌炎”,给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患者出现肝损伤。2011年3月到一家省级医院风免科治疗,诊断:1.皮肌炎;2.环磷酰胺皮肤综合征。给予糖皮质激素及保肝治疗后出院。2011年7月曾于一家州级医院风免科诊断“皮肌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诊断:1.双足溃疡并感染;2.皮肌炎。收住骨科,患者2007年于县医院行“脾脏切除术”。无传染病史;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无输血史。出生于原籍,未到过疫区。否认麻风接触史。已婚,配偶及子女均健康。家族中无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父亲已故,死因不详,母亲健在。家庭及周围人员无类似发病者。

  • 肝癌切除同时行脾切除加断流术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胡亮;易永祥;丁海;韩建波;刘涛;赵亮

    目的 分析行肝癌切除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68例因肝癌及门静脉高压行肝癌切除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患者,统计学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4%(22/68).并发症主要有:脾窝及胸腔积液、脾窝及胸腔积液感染、胆漏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年龄、性别、甲胎蛋白、HBV-DNA病毒定量以及肿瘤部位统计学无相关性(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肿瘤大小、肝脏功能Child-pugh分级以及慢性肝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肿瘤越大、肝脏功能越差以及慢性肝炎越严重,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结论 术前及术后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改善肝脏功能,提高肝脏功能储备,可减少肝癌切除合并脾脏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脾脏非霍奇金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1例报告

    作者:陈琳;李文生

    患者女,63岁。因“无明显原因乏力,偶伴恶心、呕吐1年多”于2012年10月入院。入院查体显示脾大,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 B超检查显示脾脏厚8.6 cm,长约22.7 cm,形态饱满,回声均匀;肝、胰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WBC 4.29×109/L, RBC 3.63×1012/L, Hb 84 g/L, PLT 97×109/L。入院诊断:脾大伴脾功能亢进;贫血(中度)。遂行脾脏切除术。病理检查:脾脏体积35.0 cm ×13.5 cm ×8.5 cm,脾脏表面光滑,暗红色,切面暗红,质粗糙,可见细小灰白色细颗粒状物,直径0.1~0.2 cm,脾门未见肿大淋巴结。显微镜下显示脾脏红、白髓尚能区分,白髓淋巴滤泡扩张,套区不明显或消失,与红髓界限不清,并与周围边缘区融合,边缘区扩大,边缘区淋巴样细胞体积较小,胞质丰富,染色质疏松,核轻度不规则,红髓内髓索、髓窦扩张,充满红细胞,并可见大小不等片、灶状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20阳性, CD3、CD5阴性、CD21示FDC网,CyclinD1阴性,滤泡bcl-2阳性,CD10、bcl-6阴性,kappa、lambda均少数细胞阳性,CD163、mpo部分细胞阳性,Ki67指数滤泡内及边缘区为20%~30%。病理诊断:脾脏非霍奇金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

  • 腹腔镜脾脏切除3例报告

    作者:阮翊;呼斌;扬运方

    自从1991年世界第1例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取得成功[1],越来越多的腔镜医生开展了该项手术.我院2001年9月~2002年5月共实施腹腔镜脾切3例,1例成功,2例中转开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现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腹腔镜 脾脏切除术
  • 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效果观察

    作者:石恒彦

    目的 探究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鲁山县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7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研究组35例.研究组接受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行双介入栓塞术治疗.随访1 a,统计两组复发率及病死率,并对比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及肝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研究组凝血酶原活动度高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白蛋白水平,具有较高安全性.

  • 脾脏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李岩磊

    目的:研究分析脾脏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脾脏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术中给予常规丝线打结止血,观察组术中给予人工合成可吸收止血结扎夹止血,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二次手术发生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术后引流量和术中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 <0.05),二次手术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脾脏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完全可行,可明显降低术中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避免二次手术发生,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利用血液回收机贮血滤血器进行脾血回收

    作者:程富英;曾俊

    在良性病变脾脏切除术中常需对脾血进行回收.传统的方法是将脾血抗凝后经8层纱布过滤入贮血瓶再回输,但血液暴露于空气中易引起污染;且纱布滤孔大,仅能过滤血液中的大颗粒,对小颗粒无法去除,回输后易引起局部微循环栓塞.我院自2005年采用血液回收机贮血滤血器(FCR-2000F型,宁波菲拉尔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进行脾血回收,既解决了血液污染与微循环栓塞的问题,成本也较低廉,现介绍如下.

  • 侧仰卧位在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方灵燕;曾俊;卢艳

    体位安置在外科手术中十分重要,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医疗技术之一,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更好地暴露手术野.便于手术医生操作.2006年12月至2008年2月,我院对41例施行腹腔镜脾脏切除术者采用侧仰卧位,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 同基因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

    作者:刘德亮;丁家华;赵刚;王俊;鲍文;宋慧慧;孙耘玉;程坚;高冲;陈宝安

    同基因移植物抗宿主病(sGVHD)目前在临床上报道比较少,也缺乏明确的定义,目前主要以皮肤、肠道及肝脏等的组织活检来明确,轻度的sGVHD可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减低移植后的肿瘤复发,而严重的sGVHD则会导致患者多脏器受损,甚至死亡.现将我院的1例患者资料结合文献进行报道,供临床参考.

  • 保留脾上极脾-肾静脉分流治疗小儿门静脉海绵窦样变二例

    作者:于有;李昭铸;武东珍

    门静脉海绵窦样变是小儿肝前性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原因,晚期反复出现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是临床治疗难点,这类患儿常常采用断流手术以期阻断异常血流达到止血目的,但效果差强人意.国外多中心较早开展门-腔静脉转流手术治疗,降低门静脉压力,达到了防治出血的目的[1,2].但断流手术以及脾-腔、脾-肾静脉转流手术,均同时行脾脏切除术.脾切除术后带来的严重感染风险、免疫功能缺失等,尤其在小儿,仍是一项挑战.近期我科先后采取保留脾脏上极的脾-肾静脉分流的手术方法治疗门静脉海绵窦样变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小儿脾脏恶性肿瘤二例

    作者:祁永波;李权

    例1:女,6岁.因左上腹肿块疼痛2个月入院.体检:体温37.8℃,全身情况欠佳,消瘦.左上腹可触及包块,有压痛,表面有结节感.超声波显示脾脏增大,脾径增厚,睥内有散在低回声区.胸部x线片示脾影增大,左膈肌抬高及左胸腔少量积液.钡餐见胃大弯侧有压迹.血红蛋白为7.5g/L.术前诊断脾功能亢进,行脾脏切除术.术中见脾大,质地硬,表面不光滑,固定,与膈及侧腹壁形成广泛粘连.

  • 脾脏错构瘤一例

    作者:徐天才;朱志平

    病例资料患者,男,45岁,因B超体检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入院,无恶心呕吐、畏寒、发热、腹痛、腹胀、乏力、消瘦等症状.查体:心肺无明显异常,肝肋下未及,脾肋下三指,腹平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平扫见脾脏增大,脾内团块状稍低密度影,CT值38 HU,病灶中心见小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78 HU(图1).MRI检查:脾中下极见一大小约6.5 cm×6.8 cm×6.4 cm团块状异常信号,T1呈混杂稍低信号,其内见网格状更低信号影(图2);T2呈高信号,其内可见星芒状低信号(图3);STIR压脂呈高信号,内见星芒状低信号(图4);增强扫描早期呈周边明显弥漫性强化,延时期见均质强化并逐渐充填,中心部分始终未见强化改变,延时期病灶信号高于脾脏信号(图5).MRI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血管瘤可能性大.术中所见:行脾脏切除术术中见脾脏大小约10 cm×8 cm×6 cm,脾中下极见直径约6 cm大小灰白灰红色肿块伴出血,出血区旁可见直径约0.8 cm囊性区.

  • 非缺失型血红蛋白H病患者尿酸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静;尹晓林;张新华;周亚丽;张天朗;罗瑞贵;黄慧婷

    目的 观察非缺失型血红蛋白H病(hemoglobin H disease,HbH)患者尿酸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116例经基因分型诊断为非缺失型HbH病患者检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等,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6例患者中男性切脾组45例、未切脾组25例,女性切脾组33例、未切脾组13例,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0%、44.0%、24.2%和38.5%.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患者,切脾组Hb浓度均高于未切脾组[男性:(91.6±13.3)g/L vs.(80.8±25.5)g/L,P=0.022;女性:(90.1±6.9)g/L vs.(75.4±9.4)g/L,P<0.001];尿酸水平低于未切脾组[男性:(352.1±110.1)μmol/L vs.(414.8±140.1)μmol/L,P=0.043,女性(296.4±87.9)μmol/L vs.(376.8±96.2)μmol/L,P=0.014]; LDH低于未切脾组[男性:(268.2±236.5)IU/L vs.(443.8±354.9)IU/L,P =0.017,女性:(227.4±127.8)IU/L vs.(475.5±134.8)IU/L,P<0.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尿酸水平与切脾相关(r=-0.288,P=0.002)、LDH水平(r=-0.352,P=0.000),而与性别、年龄、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count,RET)、Hb水平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非缺失型HbH患者存在高尿酸代谢,切脾可以减少红细胞的破坏、降低尿酸水平.

122 条记录 4/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