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位杂交检测骨肉瘤中MDM 2和P53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任勇亚;杜丽坚;李士英

    目的:从基因水平研究MDM2和P53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观察其在骨肉瘤发病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间的关系.方法:用地高辛标记原位杂交技术研究40例骨肉瘤MDM2和p53表达,并分析两种基因表达间的相互关系.结果:MDM2及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5%(31/40)、67.5%(27/40).MDM2与p53基因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与肿瘤分化程度、转移与否及生存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MDM2和P53基因改变是骨肉瘤的常见现象,参与骨肉瘤的发生和发展.其阳性检出率有助于判断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及预测肿瘤的转移及预后.

  • 大骨节病患者与健康人软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差异

    作者:李若飞;高大龙;涂忠民;杨雷刚;董舒;任军龙;解俊杰;赵昕

    目的 测定成人大骨节病(kaschin-beck disease,KBD)患者和正常健康成人关节软骨中转化生长因子-beta(transform growth factor-beta,TGF-β)在mRNA水平表达的差异,为进一步探讨大骨节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和健康人关节软骨细胞总RNA,逆转录得到cDNA;设计针对TGF-β基因的特异引物,通过RT-PCR技术检测该目的 基因在mRNA水平表达差异.结果 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的关节软骨细胞TGF-β mRNA表达低于健康成人.经统计学分析(t=11.1732,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软骨细胞中TGF-β基因的表达低于健康成人,为进一步探讨大骨节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奠定了基础.

  • 上皮膜蛋白-1在人椎间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胡明;马远征;李大伟;黄凤山;杨达宇;杨同磊;刘玉川

    目的 观察上皮膜蛋白-1 (epithelia membrane protein-1,EMP-1)在人椎间盘髓核细胞中存在的表达.方法 利用我们已建成的人胚椎间盘髓核细胞和退变椎间盘细胞培养体系,采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MP-1在这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人胚及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中EMP-1均有表达,分布在不同部位,且具有一定的丰度.结论 EMP-1在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细胞中的存在和生物学特性改变,提示EMP-1可能在椎间盘退变中担当重要角色.

  • 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DNFGFR1在小鼠BMSCs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霞;徐永清;李福兵;庞荣清;杨杜明;刘华

    目的 探讨含有基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显性负性分子(DN FGFRl)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DNFGFR1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C57/BL小鼠BMSCs,应用综合贴壁的方法纯化BMSCs.由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将pcDNA3.1(+)DNFGFR1转入BMSCs中,用RT PCR法检测DNFGFRl mRNA的表达.结果 小鼠BMSCs原代培养24h后见细胞贴壁伴有伸展现象,细胞核清晰,10d左右细胞密度明显增加,细胞形成单层,融合率达80%,综合贴壁培养使BM-SCs更纯.转染组条带灰度值与β-actin比值(3.8)明显高于未转染组(0.5).结论 pcDNA3.1(+)DNFGFR1质粒能被导入BMSCs并得到表达,为研究FGFR1的功能奠定了实验基础.

  • 病理状态对肠寡肽转运体PEPT1活性的调节

    作者:王威;刘克辛

    PEPT1是位于小肠刷状缘膜的寡肽转运体,介导蛋白消化产物(如二肽和三肽)及类肽药物(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摄取和转运.营养不良及代谢失调(如高蛋白饮食、禁食和糖尿病)均可引起PEPT1基因和蛋白表达发生变化,一些临床常见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也可诱导肠道PEPT1的表达和功能发生改变.检索PubMed数据库及参考互联网文献,并进行分析综述,探讨不同病理状态对PEPT1活性调节的机制,为患者的营养支持及药物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在病理性瘢痕表皮组织中的基因表达研究

    作者:陈铭锐;安纲;刘顺利;魏奉才

    目的 了解病理性瘢痕表皮组织中TGF-βⅡ型受体(TβRⅡ)的基因表达.方法 20份病理性瘢痕标本收集于2007 -2009年济南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0例烧伤或外伤瘢痕患者,于每份瘢痕标本中央和边缘部位分别切取1块表皮组织.每例患者留取1块距离病变部位10 cm以上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作为自身对照1.抽取每例患者1 ~2 mL全血并分离提取血清,作为自身对照2.另取8例无病理性瘢痕病史患者术中弃用的8份正常皮肤组织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染色法检测3种组织标本中TβRⅡ的阳性表达.经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基因测序,对比观察各标本中TβRⅡ的基因表达.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病理性瘢痕表皮组织标本中TβRⅡ阳性表达明显低于自身对照1和正常对照组织标本,主要位于表皮的基底层,而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中TβRⅡ阳性表达很少或缺失.在自身对照1、自身对照2和正常对照标本中未见TβRⅡ基因异常表达;在8份病理性瘢痕表皮组织标本中,TβRⅡ多聚A位点的片段出现条带泳动异常,基因测序显示DNA片段缺失1个A(P=0.044).结论 病理性瘢痕表皮组织中可能存在TβRⅡ基因的异常表达.瘢痕表皮回植可能会增加病理性瘢痕复发的风险,而切取瘢痕患者正常皮肤植皮修复创面可能不会增加瘢痕复发的风险.

  • 高原地区烧伤后延迟复苏氧化应激对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bax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文军;张诚;刘毅;刘萍;马明;张世范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大鼠严重烧伤后延迟复苏氧化应激反应对小肠上皮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大鼠背部制成30%TBSAⅢ度烫伤后,根据海拔进行分组.高原实验组(海拔3840 m):高原即时复苏组,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等渗盐水40mL/kg;高原延迟复苏组,伤后6 h腹腔注射等渗盐水40 mL/kg.兰州实验组(海拔1517 m):兰州即时复苏组,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等渗盐水40 mL/kg;兰州延迟复苏组,伤后6 h腹腔注射等渗盐水40mL/kg.另取12只大鼠分为高原假伤组、兰州假伤组,每组6只,以37℃水浴模拟烫伤15 8,伤后不补液.分别于伤后6、12、24、48、72 h处死大鼠,取小肠标本检测肠组织丙二醛(MDA)和总巯基(TSH)含量;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bax、bcl-2基因的表达.同时留取2个假伤组小肠标本检测MDA、TSH. 结果两延迟复苏组大鼠伤后肠组织中MDA含量均高于两即时复苏组(P<0.05或P<0.01);伤后24 h兰州延迟复苏组MDA含量为(9.8±4.0)nmol/mg、高原延迟复苏组为(10.2±1.3)nmol/mg,均分别高于兰州即时复苏组(9.5±2.7)nmol/mg和高原即时复苏组[(9.6±1.1)nmol/mg,P<0.05].高原实验组肠组织中TSH含量均显著低于兰州实验组;高原延迟复苏组低于兰州即时复苏组(P<0.05).高原延迟复苏组伤后6、12 h可见大量阳性凋亡细胞,高原即时复苏组、高原延迟复苏组、兰州延迟复苏组各时相点吸光度值均高于兰州即时复苏组(P<0.05或P<0.01).高原延迟复苏组伤后6、12 h,肠黏膜可见大量bax阳性细胞.高原实验组大鼠bcl-2基因表达均为阴性,兰州即时复苏组和兰州延迟复苏组伤后6、12 h表达均为阴性,其他时相点为弱阳性表达. 结论高原地区大鼠烧伤延迟复苏后,肠黏膜的严重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肠上皮细胞bax基因表达增强,而bcl-2表达减弱,可能是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 增生性瘢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基因的表达

    作者:谢晓繁;贺立新;郝晓凤;陈璧;贾赤宇;孙志刚;曹玉珏;李冬海

    目的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又称明胶酶A)、MMP-9(又称明胶酶B)及其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1)在增生性瘢痕不同形成时期的基因表达.方法 提取16例人体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样本和8例正常皮肤样本总RNA,分离m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MP-2、MMP-9和TIMP-1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MMP-2、MMP-9和TIMP-1基因转录产物的灰度比值分别为(3.8±0.7)%、(5.8±4.4)%、(30.3±3.0)%,在增殖期瘢痕中分别为(13.5±4.5)%、(18.4±4.7)%、(37.7±4.3)%,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成熟期瘢痕MMP-2和MMP-9基因表达量已恢复至正常水平,但TIMP-1基因较正常皮肤仍持续高表达(P<0.05).结论 MMP-2、MMP-9和TIMP-1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MMP-2和MMP-9基因表达降低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成熟状态有关.

  • 内毒素结合肽及其突变体的表达纯化和抗内毒素/脂多糖活性研究

    作者:孙亚丽;刘友生;杨海捷;王长松;马建洲

    目的 使内毒素结合肽(EBP)及其突变体mEBP在E.coli DH5α中表达,纯化后鉴定其抗内毒素/脂多糖(LPS)活性.方法 (1)将含PinpointXa3-EBP及其突变体PinpointXa3-mEBP的工程菌DH5α活化,加入异丙硫半乳糖苷(IPTG)诱导其表达生物素融合蛋白.分离纯化表达产物,因子Xa酶切融合蛋白分离目的肽EBP和mEBP.采用亲和层析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纯化目的肽,用氨基末端10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法鉴定突变体mEBP.(2)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5 mg/L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LPS+不同浓度EBP或mEBP(均为2.0、5.0、12.5 mg/L)刺激PBMC,检测其平均荧光强度.用1 mg/L LPS+3种浓度(同前)EBP或mEBP刺激PBMC,5 h后取上清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浓度.(3)将25只昆明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腹腔注射等渗盐水0.2 ml;模型组(5只):小鼠造成20%TBSAⅢ度烧伤,伤后腹腔注射LPS(1 mg/kg);治疗组(15只):小鼠同前致伤后,腹腔注射多黏菌素B(PMB,5 mg/kg)或EBP或mEBP(后两者均为10 mg/kg).6 h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TNF-α、IL-6浓度及肝组织中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纯化后的目的肽EBP、mEBP纯度均达98%以上,mEBP氨基末端10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符合预期结果.(2)随着mEBP或EBP浓度的增加,PBMC表面的平均荧光强度逐渐减弱;且在同一浓度下,加入mEBP后平均荧光强度的减弱程度较加入EBP明显.与用1 mg/LLPS刺激PBMC比较,加入1 mg/L LPS+12.5 mg/L EBP以及1 mg/L LPS+3种浓度mEBP刺激后,PBMC培养上清液中IL-6及TNF-α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3)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10 mg/kg mEBP治疗组两指标低于等浓度EBP治疗组(P<0.05).(4)小鼠肝组织TNF-α mRNA表达水平:正常对照组相对灰度值为0.25,模型组为0.93,10 mg/kg mEBP治疗组为0.51,10 mg/kg EBP治疗组为0.77,5 mg/kg PMB治疗组为0.43.结论 具有抗LPS活性的小分子肽可通过原核表达获得;EBP及mEBP均具有抗LPS活性,其中mEBP拮抗作用更强.

  • 人内皮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强制表达模型的建立及对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陈渝;梁自文;刘月明;张小容;苏踊跃;梁光萍;陈建

    目的设计和构建新基因内皮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EOLA1)诱导表达载体,建立EOLA1强制表达模型,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EOLA1开放阅读框片段,引入Not Ⅰ和Xho Ⅰ酶切位点,定向亚克隆入可调控真核表达的载体pOPRSVⅠ,测序验证后共转染pOPRSVⅠ- EOLA1和pCMVLacⅠ质粒于ECV304细胞,经潮霉素和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对异丙硫半乳糖苷(IPTG)诱导和非诱导的稳定转染细胞株进行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成功构建了 EOLA1可调控真核表达载体pOPRSVⅠ- EOLA1.诱导后第4天, EOLA1稳定表达的ECV304细胞数量为(44±17)×104个,显著多于未诱导细胞的数量(27±11)×104个(P<0.01). 结论强制高表达EOLA1蛋白具有促进ECV304细胞增殖的作用.

  • 烧伤大鼠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基底膜相关基因的表达

    作者:章雄;刘琰;张志;许伟石

    目的检测烧伤大鼠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s)基底膜(BM)相关基因的表达. 方法 24只SD大鼠造成背部45 cm2深Ⅱ度烫伤, 按照基因表达检测时间随机分为A组(伤后3 d)、B组(伤后10 d)、C组(伤后14 d)、D组(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后),每组6只.伤后3、10、14 d取距创缘1 cm处皮肤标本,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后取创面中心皮肤标本,分别制备KCs悬液.另取6只SD大鼠背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创面再上皮化不同阶段KCs BM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 结果伤后3 d,KCs 层粘连蛋白γ1、整合素β8基因表达上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比值分别为2.068和2.200.再上皮化过程中(伤后10、14 d)层粘连蛋白受体1、整合素β1基因表达上调,β2、β7表达下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的比值分别为2.472、2.658、0.419和0.462.Ⅳ胶型原α1、α3基因各组均上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的比值为2.547和2.036. 结论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整合素β1、层粘连蛋白γ1、层粘连蛋白受体1、Ⅳ型胶原α1、α3基因表达上调,有利于新生皮肤BM的构建和KCs与BM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

  • 增生性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分布及表达

    作者:吕洛;陈玉林;章庆国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收集临床手术切除后的正常皮肤组织7例和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11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TGF-β及其TGF-β受体(TGFR)Ⅰ、TGFRⅡ在组织中的定位分布、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与TGF-β1、TGF-β2、TGFRⅠ比较,TGF-β3和TGFRⅡ呈较高表达;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则呈现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相反的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GF-β1 、TGF-β2和TGFRⅠ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而TGF-β3和TGFRⅡ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相对减少. 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及其受体不同水平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直接相关.

  • P物质对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bFGF表达的调控作用及意义

    作者:蒋伟;王正国;赖西南;朱金明;朱佩芳

    目的观察感觉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 SP)对离体培养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表达的特点及调控作用. 方法采用甲醛注射的方法造成Wistar大鼠局部无菌性炎性反应,提取肉芽组织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采用RT-PCR方法检测SP对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bFGF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时间及剂量-效应关系;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bFGF蛋白表达情况,观察时间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 10-7 mol/L SP可诱导成纤维细胞bFGF mRNA的表达,在作用后3、6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12 h后可检测到bFGF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24 h达高峰,48 h后逐渐回落. SP在10-9~10-5 mol/L范围内可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 bFGF mRNA表达,在10-8~10-5mol/L范围可诱导bFGF蛋白的表达,均在10-7mol/L剂量点达到峰值(P<0.01). 结论 SP可诱导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bFGF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且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和剂量特点,在SP调控创伤愈合的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 烫伤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型基因表达的变化

    作者:陆建华;黎海蒂;高京生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应激后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 NMDAR)亚型基因表达的变化. 方法制作30%TBSAⅢ度烫伤大鼠应激模型,以大鼠背部剃毛,浸入温水10 s为对照,利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对照组及烫伤后0.5、1、2、4 h各时相点海马NMDAR的主要亚型NMDAR1、NMDAR2A、NMDAR2B、NMDAR2D mRNA的表达. 结果伤后0.5 h及1 h NMDAR各亚单位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伤后2 h及4 h NMDAR1 mRNA表达比对照组增加24.3%及20.9% (P<0.05),NMDAR2A mRNA表达比对照组增加27.8%及27.6% (P<0.05),NMDAR2B及NMDAR2D的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 结论海马NMDAR1/NMDAR2A构成的受体通道在烫伤2 h后表达增强,这种变化可能导致了烫伤应激时NMDAR的进一步开放,从而可能参与烫伤应激HPA轴失调及其后续的病理生理改变.

  • 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组织白细胞介素18mRNA表达的变化

    作者:刘京衢;高维谊;姚咏明;柴家科;郭振荣;盛志勇

    目的探讨烫伤延迟复苏后不同组织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的动态表达规律.方法采用大鼠TBSAⅢ度烫伤延迟复苏模型,5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延迟复苏组、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预防组,分别在伤前及伤后2、8、16、24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肠、肺、肝、肾等组织IL-18 mRNA含量. 结果烫伤延迟复苏后体循环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8、24 h达高峰(P<0.01),给予SDD预防治疗可显著降低内毒素峰值(P<0.05);另一方面,烫伤后2h,肺、肝、肾等组织IL-18 mRNA含量表达较伤前值有显著升高,烫伤后8 h达高峰(P<0.01),且一直持续至伤后24 h,给予SDD预防后可不同程度抑制IL-18 mRNA的表达(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体循环内毒素水平同肠、肺、肝组织IL-18 mRNA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8、0.290、0.365,P<0.05~0.01). 结论肠、肺、肝、肾等组织IL-18 mRNA表达在烫伤早期即显著增多,并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创伤后内毒素血症对机体多种组织IL-18 mRNA基因表达具有重要影响.

  • 丹参素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姜会庆;汪涌;陈一飞;哈团柱;韦多;金艳

    目的 探讨丹参素对成纤维细胞凋亡和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于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2×106)中加入丹参素(0.025 mg/ml),培养8 h后,从细胞中分离核蛋白及总RNA;采用 EMSA法测定NF-κB及 NF-l核转录因子结合活性;凋亡用 DNA梯度片段法分析;RT-PCR用于分析前胶原基因表达。 结果 丹参素对培养成纤维细胞作用8 h后,NF-κB结合活性几乎被完全抑制,NF-1结合活性降低近50%,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出清晰的梯状 DNA片段,RT-PCR方法测定显示,I型前胶原αl和α2的mRNA水平分别降低了56%和59%。 结论 丹参素抑制成纤维细胞核转录因子NF-kB的活性并诱导其发生凋亡,抑制成纤维细胞核转录因子NF-l的活性而调控胶原的合成与分泌,这可能是其抑制增生性瘢痕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

  •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青霉素结合蛋白2a的克隆表达及鉴定

    作者:董燕;丁国富;李斌;和生琦;颜伟;周红;王仙园

    目的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对编码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临床分离株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的mecA基因片段进行克隆、表达. 方法从临床样本中分离鉴定出MRSA,根据基因文库收录的mecA基因编码序列,针对编码PBP2a第25~668位氨基酸的mecA基因片段设计引物,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pQE30载体,经酶切鉴定、测序后,再转化E.coli M15(pREP4).采用1 mmol/L的异丙硫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及鉴定.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QE30-mecA构建成功,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扩增的mecA基因DNA片段全长为1932 bp,其中有9个碱基突变.IPTG诱导后6 h,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M15(pQE30-mecA)出现一条相对分子质量约74×103的蛋白条带,且一部分以可溶性形式存在;M15(pQE30)未出现特异性蛋白条带.经诱导表达和鉴定证实,表达出的可溶性目的蛋白为PBP2a.结论 利用本技术可成功表达MRSA临床分离株中的可溶性PBP2a.

  • 深入研究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机制及防治策略

    作者:廖镇江

    在20世纪60年代烧伤休克液体复苏问题初步解决后,国内外烧伤学者开始关注严重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并注意到脏器在伤后一定时间内仅表现为功能变化,病理学上缺乏特异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多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较全面地研究细胞内外体液成分、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变化,即从研究严重烧伤后脏器组织学的改变,发展为研究组织细胞生物学的变化.目前认识到,烧伤早期脏器损害与烧伤休克复苏密切相关,是烧伤后机体防御反应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结果.

  • 烫伤大鼠创面脓毒症发生后肝组织中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作者:郝岱峰;柴家科;吴焱秋

    目的 检测烫伤大鼠创面脓毒症发生后肝脏组织中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将60只背部30%TBSAⅢ度烫伤大鼠随机分为创面脓毒症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创面脓毒症组大鼠创面涂布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并对相应指标进行检测以确定该组大鼠是否符合创面脓毒症诊断标准.对照组除创面不涂菌液外,其余操作及检测同创面脓毒症组.两组大鼠于伤后96 h断颈处死,通过基因芯片杂交方法检测两组肝组织中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的基因,并按其功能筛选出与脂代谢相关的基因.结果 两组大鼠肝组织中共检出47种表达水平差异较显著的基因,其中9种基因与脂代谢相关.创面脓毒症组大鼠这9种基因中表达上调的是与脂肪酸转运和活化功能相关的多种酶基因,表达下调的是与脂肪酸在线粒体内氧化供能相关的多种酶基因.结论 烫伤大鼠创面脓毒症的发生引起肝脏组织中多种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改变,加重了烫伤后的脂代谢紊乱;初步判断脂代谢障碍的发生部位为线粒体.

  • 反义寡核苷酸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和胶原合成的作用

    作者:刘剑毅;李世荣;纪淑兴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人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硫代磷酸化CTGF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至HKF中,设为CTGF ASODN治疗组(AT组),同时设脂质体对照组(LC组,仅加入脂质体)和空白对照组(C组,不加脂质体和ASODN).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CTGF ASODN在各组细胞中的分布;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细胞中CTGF mRNA指数(RI);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的胶原合成量.结果转染后12 h, AT组细胞胞浆内可见大量荧光,LC、C组HKF内无此现象.AT组转染后48 h RI值为0.12±0.62,明显低于LC组值0.51±0.18及C组值0.54±0.35 (P<0.01).AT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为108.96±79.05,较LC组值171.24±14.99及C组值165.38±43.61低 (P<0.01).结论CTGF ASODN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HKF中CTGF基因表达和胶原合成,表明CTGF在人瘢痕疙瘩纤维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10877 条记录 534/544 页 « 12...531532533534535536537...5435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