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心病患者62例巨细胞病毒IgM抗体检测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是免疫抑制患者的主要致病原.为探讨冠心病住院患者HCMV感染状况,我们于2000年10月~2001年4月对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和正常人进行了HCMV-IgM抗体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南京地区健康青年人鼻咽部肺炎链球菌定殖及耐药性的调查
肺炎链球菌(PRS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致病原.耐青霉素的PRSP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PRSP的发生率在不同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均有明显差异.健康人群鼻咽部PRSP定殖状况的调查资料,我国仅有北京等个别地区的报告[1],且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儿童.及时掌握本地区人群上呼吸道的PRSP的定殖率和耐药率对于制定合理的抗生素应用策略和指导临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调查了南京地区部队健康青年军人鼻咽部PRSP的定殖及耐药状况.
-
科学应对呼吸道病毒感染对人类的挑战
自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以来,人们对呼吸道病毒感染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切实体会到呼吸道病毒对人类健康危害的严重性.呼吸道病毒与细菌同样是社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原,但不同的是对于细菌所致感染,我们有较多的药物可供选择,而目前我们还缺少十分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数十年以来流行性感冒病毒不断地发生变异,也不断地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大流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找到了比较有效的预防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对于像SARS这样新出现的致病病毒,我们尚在寻找有效的预防、治疗对策.呼吸道病毒感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也不能排除近期还会有像SARS那样传染性和致病性强的新病毒出现.呼吸科医生应不断总结病毒感染的经验与教训,并作好准备以面临新的挑战.
-
新喹诺酮在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传统喹诺酮药物对革兰阳性细菌的抗菌活性不够强,因而在以肺炎链球菌为重要致病原的社区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新开发的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吉米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在抗菌活性与药物动力学方面有更多的优点,已成为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药物之一.
-
早发与晚发医院获得性肺炎致病原的构成与治疗策略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 h及以后发生的肺炎.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具有12一16碳内酯环的抗菌药物的总称,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产生抑菌效应.其抗菌谱覆盖了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常见的致病原,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仅限于阿奇霉素及克拉霉素等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及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等非典型致病原,具有组织穿透力强、肺组织中药物浓度高、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价格相对便宜等特点,在CAP的治疗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社区感染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发病率高,对人类健康威胁大的常见疾病,这类疾病的预后取决于致病原、宿主免疫能力与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三方面因素.同一种疾病,如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其致病原组成与耐药特征有较大的不同,所以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不能照抄外国指南,必须在符合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指南或专家共识,认真参照推广执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完善.
-
本期导读
本刊2016年39卷第4期发表的“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中明确将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分为细菌性肺炎、支原体或衣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强调了病毒感染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中的重要性及针对性治疗。为此,本刊总编辑刘又宁教授在总编随笔栏目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文章中提到“迄今为止,世界各主要学术团体发布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中都未深入探讨病毒的病因学价值,主要原因可能是现有方法很难肯定检出的病毒就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原。笔者也认为,即使在非流行季节,成人也会发生病毒所致的原发性社区获得性肺炎。儿童,特别是5岁前,病毒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重要性要超过细菌,随着年龄增长,病毒减少、细菌增多也是公认的事实。但'折点'是多大年龄,是否随着老龄化病毒又重新增多,这些问题都不清楚,所有这些基本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不能先于必要的研究而得出,特别是我们自己的工作尚十分薄弱。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是,当经验性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时,应当选择抗生素,抗病毒药,还是二者联用。笔者个人观点是,除非在特定病毒流行期间(如流感、禽流感、腺病毒等),一般还是选择单用抗生素,只有儿童轻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又很符合病毒感染者才能单用抗病毒药。除流感病毒外,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其他病毒,更没有任何有效药物。”该文对于深入探讨病毒性感染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地位及其治疗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在“论坛”栏目中也发表了曹彬撰写的“关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病毒性肺炎的诊治”一文,欢迎大家阅读并参与讨论。
-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对策
老年人群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疾病增多,口腔、上呼吸道的定植菌增加,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增高,导致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增高,从而导致老年人群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病原谱分布与总体人群相比出现差异,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的比例增加.本文在介绍老年人群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细菌耐药特点,并引用相关指南提供佳的抗菌药物治疗选择方案,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17例临床观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尚不确切,根据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表明,人粒细胞无形体、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是该综合征的致病原,是经蜱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1].2006年,我国安徽省报道了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2],此后在其他省份陆续有散发病例报道.
-
艾滋病的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
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使HIV/AIDS的临床治疗获得突破性进展.HAART能够有效抑制HIV复制,重建HIV/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显著降低AIDS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随着HAART的应用却发现部分HIV/AIDS患者在开始HAART后, 尽管血浆HIV载量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两项指标均有改善,临床症状却出现恶化甚至死亡.目前将这一现象称为艾滋病的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 IRIS)或免疫重建综合征(immune reconstitution syndrome)[1,2], 其机制可能是抗病毒治疗使AIDS患者产生了针对体内亚临床感染或应用HAART前已经治疗过的致病原的过度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患者临床状况恶化[3].IRIS的表现多种多样,临床诊断困难,国内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
-
应重视细菌耐药性的国家与地区间差异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也是临床有办法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的一类疾病.此类疾病治疗的成败一方面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继发细菌耐药性问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策略有两大类,一是目标治疗,针对分离出的致病原与耐药性选用抗感染药物;二是经验治疗,在致病原尚不明确或无法明确时,根据可能的致病原与耐药性选用适当的药物.因实验室细菌分离结果滞后,且中小医院不具备细菌分离的能力,故临床上对大多数患者特别是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往往采用经验治疗的策略.
-
10例新型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分析
近年来,我国山东、河南以及安徽等多个省份发现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因发生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而死亡。早些年研究曾经认为,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所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后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结果,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原。2013年6至10月本院共收治10例新型布尼亚病毒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
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草案)
盆腔炎症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性传播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TI)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是主要的致病原.
-
化脓性链球菌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现状
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原,可以引起儿童和成人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也可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如坏死性筋膜炎和中毒休克综合征.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现状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ues, MRSA)是院内感染和社区感染中常见的致病原,致病力强而治疗效果差.自1961年发现第一株MRSA以来,其在世界各地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耐药程度不断加深,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个问题.
-
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药物试验研究进展
近十余年来,关于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治疗的研究有显著进展,其中1995年利鲁唑的上市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回顾了1990年以后完成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及有代表性的研究,以期对国内ALS治疗研究的试验设计有所启发.目前的治疗研究均以ALS某些致病原理假说为基础.
-
电图诊断对Bell's面瘫时脑脊液异常无指征意义
Bell's面瘫在北欧的发病率为0.2‰,各个年龄均可发病。病毒尤其疱疹病毒常在病因中被讨论,近年来发现包柔氏螺旋体也是一种致病原。其早期确诊治疗可得到好的预后。该作者选择56例起病急、单侧面瘫,且发病14天内做过腰穿和电图诊断的病例进行检查,旨在确定1、Bell's面瘫时反映神经系统炎性指征的脑脊液(CSF)异常到何种程序;2、具有异常CSF的……
-
Toll样受体在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是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识别致病原和启动宿主防御反应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中耳黏膜是抵抗致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其识别并清除致病原的能力对于维持正常中耳功能至关重要,TLR介导的中耳局部免疫广泛参与中耳炎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着重对TLR及其信号通路、TLR在中耳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中耳炎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原及抗菌药物选择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许多严重疾病终末期的常见合并症和重要死因之一.由于呼吸道感染致病原的变迁及耐药性的日趋严重,如果抗菌药物选择不当,常延误治疗.故有必要掌握呼吸道感染致病原状况及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以便能合理选择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