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癌组织中hMSH2及PCNA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庹新兰;白明

    目的探讨人类错配修复基因hMSH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6例肺癌组织中的Hmsh2及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56例肺癌组织中Hmsh2阳性表达率为28.6%,分化程度高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分化程度低者(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Hmsh2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之间Hmsh2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56例肺癌组织中分化程度高者PCNA标记指数高于分化程度低者(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PCNA标记指数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hMSH2阴性表达者的PCNA标记指数明显高于hMSH2阳性表达者(P<0.01),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之间PCNA标记指数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hMSH2基因的缺陷及PCNA的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分化程度及有否淋巴结转移有关.

  • DCC基因与大肠癌研究进展

    作者:徐美东;姚礼庆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种基因改变和多阶段致癌的复杂过程,包括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和缺如、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等等.

  • hMLH1、hMSH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梁刚;钟德玝;杨竹林;邓星辉

    目的研究Hmlh1、Hmsh2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Hmlh1、Hmsh2在37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Hmlh1、Hmsh2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及其评分分别为48.7%(1.65±1.70)分、59.5%(2.30±1.96)分,明显低于癌旁组织83.8%(3.30±1.37)分、86.5%(4.30±2.01)分及正常肝组织88.2%(3.88±1.98)分、82.3%(4.29±1.83)分(P<0.01); Hmlh1、 Hmsh2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Hmlh1的表达与AFP是否阳性有关,二者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关.Hmlh1、Hmsh2在原发性肝癌组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抑制作用.Hmlh1、Hmsh2可作为预测原发性肝癌组织预后的重要指标-.

  • 温石棉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错配修复基因表达改变

    作者:朱丽瑾;鞠莉;肖芸;张敏;钟惠仙;张幸

    目的 研究温石棉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的BEAS-2B细胞恶性转化活力及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以2×10-3μg/m2温石棉纤维染毒BEAS-2B细胞,每10 d染毒24 h,待细胞出现生长抑制后用锚着不依赖性生长实验判断细胞恶性转化,并利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温石棉对BEAS-2B染毒12 h、24 h、48 h、60d等不同染毒阶段的人类错配修复基因hMSH1和hMLH2的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细胞染毒60d后生长加快,接触抑制消失,呈现重叠生长,并可在软琼脂中生长。温石棉染毒24 h和48 h组mRNA表达下调,60d组表达上调。结论 温石棉可导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发生变化。

  • DNA错配修复基因与大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钟子劭;王静

    DNA错配修复是机体内DNA修复机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防止基因突变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错配修复基因功能缺失在大肠癌发生机制和诊治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错配修复基因与大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变异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金黑鹰;崔龙;高军;孟荣贵;徐洪莲;姚航;喻德洪

    目的探讨 hMLH1及 hMSH2基因启动子变异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NP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PCR法扩增 25例 HNPCC患者、 2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和 10例非肿瘤患者的 hMLH1及 hMSH2基因启动子序列,对 PCR产物进行测序.对发现携带突变患者的肿瘤标本进行 hMLH1及 hMSH2基因表达研究和微卫星不稳定( MSI)检测,同时用测序方法检测该患者 hMLH1及 hMSH2基因编码序列的改变.结果 55例检测样本中, C3.1及 C3.2发现 hMLH1启动子在-342位和-337位 2处 A插入变异,免疫组化检测该患者 hMLH1表达阴性,肿瘤 MSI检测为 MSI-H,而编码序列的检测未发现异常.结论 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种系突变可能导致该基因的不表达,从而导致 HNPCC结直肠癌的发生.错配修复基因编码序列正常的 HNPCC患者中可能存在该基因启动子突变.

  • 胃癌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秦新裕;刘凤林

    目前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研究这些基因,不仅能提高我们对胃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确定性,并为临床上进一步提高基因或靶向治疗等手段的疗效提供理论基础.与其他消化道肿瘤的发生一样,多次基因突变结果的累积,导致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抑癌基因的失活、DNA错配修复功能缺失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在胃肠道肿瘤中常见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及DNA错配修复基因见表1,胃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见表2.

  • 脑胶质瘤中hMLH1、hMSH2基因转录表达的研究

    作者:裴傲;张亚卓;万伟庆;孙梅珍;王红云;何乐

    目的 检测脑胶质瘤中Hmlh1、Hmsh2基因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胶质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42例脑胶质瘤和5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Hmlh1、Hmsh2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Hmlh1,Hmsh2 Mrna在正常脑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量均低于正常脑组织;Hmlh1 Mrna表达缺失3例(7.1%),Hmsh2 Mrna表达缺失7例(16.7%);Hmsh2转录表达下降与病理分级相关.结论 Hmlh1、Hmsh2基因在脑胶质瘤中转录表达下降,可能与胶质瘤发病相关.

  • 原发与复发性成胶质细胞瘤中 DNA错配修复蛋白、p53蛋白表达和 DNA倍性的差异

    作者:谢丹;王海军;文剑明;陶瑜;张萌;陈明振;钟思陶

    目的:探讨原发与复发性成胶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分子遗传学差异。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学方法对 32例广东籍成胶质细胞瘤 hMSH2,hMLH1和 p53蛋白表达及 DNA倍性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2例成胶质细胞瘤患者的 DNA倍性与 p53的表达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 0.05),23例非整倍体 DNA含量的肿瘤中,有 20例(87.0%)出现 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在原发与复发性成胶质细胞瘤中,肿瘤的 DNA含量和 p53蛋白表达有显著的差异性(P< 0.05),复发性成胶质细胞瘤中,有 87.5%(14/16)出现了 p53蛋白的过度表达,93.8%(15/16)为非整倍体的 DNA含量;而原发性成胶质细胞瘤,则有 56.3%(9/16)呈 p53表达正常表达,50.0%(8/16)是二倍体或近二倍体 DNA含量。另外,丢失了 hMSH2蛋白的 2例成胶质细胞瘤,全部是复发性的肿瘤,均呈 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和非整倍体的 DNA含量。结论:广东籍成胶质细胞瘤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欧美人。绝大多数的复发性成胶质细胞瘤是沿染色体不稳定性(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途径而发展,多数出现 p53基因的异常表达,少部分肿瘤可同时涉及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途径;约一半的原发性成胶质细胞瘤既不沿 CI途径发展,也未出现 p53基因的异常,同时又无证据显示与 MSI途径有关

  • 膀胱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睿;张建军;何祖根;程书钧;高燕宁

    膀胱癌在中国为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异常基因型的长期积累导致恶性表型的出现.与膀胱癌相关的基因主要有癌基因(如H-ras、FGFR3、erbB2、CCND1、mdm2等)、抑癌基因(如INK4A/ARF、Rb、TP53、PTEN、TSC1、PTCH、DBCCR1等)及DNA错配修复基因等.本文就与膀胱癌相关的几类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具有家族背景大肠癌MMR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作者:吴保平;魏晓玲;张亚历;张振书;周殿元

    目的了解具有家族背景大肠癌MMR基因(hMLH1、hMSH2)表达及细胞增殖活性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流式细胞术(FCM),对46例大肠癌进行研究.结果具有家族背景大肠癌组织hMLH1表达阴性率及其切缘"正常"腺体hMLH1和hMSH2表达阴性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散发性大肠癌(P<0.05).而其PCNA标记指数、DNA异倍体率则显著减低(P<0.01,P<0.05).结论具有家族背景大肠癌肿瘤细胞及切缘"正常"腺体hMLH1和hMSH2突变率的增高,其增殖指标有所降低.

  • 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LH1基因甲基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华;府伟灵;黄庆

    [目的]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hMLH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分析该基因甲基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重亚硫酸盐修饰测序法检测患者肿瘤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hMLH1基因甲基化状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并将甲基化状态与相应的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织的所有CpG位点均为非甲基化.肿瘤组织中CpG岛1(CGI-Ⅰ)甲基化阳性率为20%(6/30).hML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0%(15/30).经X2检验,CGI-Ⅰ甲基化组与非甲基化组的hMLH1蛋白表达阴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分化组的甲基化阳性率(100%)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14.29%)(P<0.05).[结论]hMLH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1甲基化可能导致hMLH1蛋白不表达;甲基化还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存在关联,提示甲基化还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 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hMSH2和hMLH1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卢晓晔;罗惠莉;覃莉

    目的 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在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hMSH2和hMLH1的表达.结果 部分结直肠癌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hMSH2 和(或)hMLH1蛋白表达缺失,与正常结直肠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hMSH2 和 hMLH1蛋白表达缺失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浸润深度、肿瘤组织大小、Dukes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hMSH2和(或)hMLH1的缺失可能与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hMSH2和hMLH1缺失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提示错配修复功能的缺陷可能导致肿瘤恶性程度的加重.

  • 错配修复基因及微卫星DNA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机制的关系

    作者:罗春英;黄照权;卢运龙;黄炳臣;黄永秩;邓飞

    目的 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系统(mismatch repair gene system,MMR)功能缺陷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42例B细胞NHL肿瘤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MSH2、hMLH1 蛋白表达情况,并采用PCR技术检测4个微卫星位点D17S945、D17S938、D17S947、D17S926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 42例B细胞NHL的肿瘤组织中,hMSH2、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3.33%(14/42)、38.10%(16/42),MSI阳性率为30.95%(13/42).hMSH2、hMLH1 蛋白表达缺失及MSI与肿瘤是否发生于淋巴结无关.结论 DNA错配修复系统基因缺陷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在B细胞NHL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小.

  • 大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缺失与5-氟尿嘧啶敏感性的关系

    作者:王瑜;童晶;杨磊;丁彦青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MMR)表达缺失与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4株大肠癌细胞株SW480、HT29、Lovo、HCT116进行细胞培养,运用MTT法分析不同细胞株对5-FU药物敏感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 MMR基因缺失的细胞株 Lovo、HCT116对5-FU的敏感性要高于 MMR 基因完整的细胞株 HT29、SW480,并且以 MSI -H 的大肠癌细胞株HCT116的敏感性高,MSS的大肠癌细胞株HT29敏感性低。流式细胞术分析Lovo、HT29的细胞周期,5-FU处理细胞后,细胞周期中S期的比例明显减少( P<0.05),5-FU作用细胞后抑制了细胞的增殖速度,阻断细胞的DNA合成和复制。结论 MMR基因缺失大肠癌细胞株对5-FU的敏感性明显高于MMR基因完整大肠癌细胞株,不同浓度的5-FU药物与癌细胞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及时间效应关系。

  • DNA 修复酶 XPA 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大鹏;张英;郭云波

    DNA修复系统是人体抵御内外环境因素造成DNA损伤的重要系统,当DNA损伤不能及时修复,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升高,引起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导致肿瘤发生[1-2]。因此,DNA 修复与肿瘤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参与DNA修复的基因主要分为核苷酸切除修复(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 )基因、碱基切除修复( base excision repair)基因、错配修复基因、双链断裂修复基因等。着色性干皮病基因A( XPA)的主要作用是识别损伤DNA,在NER通路中, XPA 与 RPA、XPC、转录因子ⅡH ( TFⅡH )、ERCC1-XPF复合体以及DNA聚合酶一起共同作用,完成损伤DNA的修复[3]。研究资料表明,DNA修复基因的多态性是决定肿瘤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XPA多态性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虽然目前国内外有关XPA基因多态性和肿瘤发病风险展开了关联研究,但是未能得到一致性的研究结果,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其多态性与肿瘤的相关性也不同,考虑到XPA在DNA修复途径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XP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DCC基因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龙陈艳;唐卫中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人类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部分地区,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它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参与的复杂过程,包括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及危险修饰基因改变等.

  • 探讨结直肠癌与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的关系

    作者:赵昌;唐卫中

    DNA错配修复基因(DNA mismatch repair gene)首先在细菌和酵母中发现,在人类基因组中也存在类似物.这种基因的突变在人类遗传性非息肉型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和散发性结直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SCRC)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NA错配修复基因既非癌基因,也非抑癌基因,是另一类肿瘤相关基因,这是继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之后,在肿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又一重大进展[1].错配修复基因(MMR)是一类和人类的错配修复反应有关的基因, 包括hMSH2、hMLH1、hMSH3、hMSH6、hPMSH1和hPMSH2等基因.其中,又以hMSH2为尤为重要.本文现就错配修复基因hMSH2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综述如下.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诊治进展

    作者:杨柏林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o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突变,DNA复制时错配修复系统功能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HNPCC是临床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5%~15%[1].

  • 微卫星不稳定性结直肠癌分子病理特征及hMLH1基因甲基化

    作者:杨柏林

    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途径的过程,被认为是多个控制生长和分化位点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目前认为结直肠癌形成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即由癌基因的异常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引起的杂活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导致由腺瘤-癌发生,与之有关的基因如结肠腺瘤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p53基因、K-ras基因等,约80%的结直肠癌形成与之有关;另一是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l),由于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 genes)的突变,引起的DNA错配修复系统功能降低或缺失,从而引起遗传物质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这是结直肠癌发生的新机制[1].

221 条记录 9/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