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致精神异常1例

    作者:文振华;李敬扬;田锋

    患者,女,43岁,因"全身肌痛、肌无力1月"入院,既往体健,无精神病家族史.体格检查示四肢肌肉压痛阳性、近端肌力3级.血清肌酸激酶(CK)26 432 IU/L,α-羟丁酸脱氢酶1 403 IU/L,乳酸脱氢酶(LDH)1 766 IU/L,神经肌电图示四肢典型肌源性损害,抗核抗体谱阴性,甲状腺功能、肌钙蛋白、电解质和心电图无异常,腹部和盆腔B超、肺部CT、癌胚抗原等肿瘤筛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多发性肌炎.

  •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并发肺部疾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豪;江涛;周蜜;徐武;陈聂

    目的:总结分析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和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并发肺部疾病种类及其各自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54例DM/PM并发肺部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DM/PM并发肺部疾病以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常见,多表现为咳嗽、气促,血沉、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及铁蛋白升高、抗Jo-1抗体阳性在并发ILD患者中发生率高,肺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弥散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胸部CT检查以磨玻璃影多见;DM/PM并发肺癌患者的皮肤损害明显,如皮肤血管炎、恶性红斑,80%患者肌酸激酶异常升高、抗Jo-1抗体阴性;DM/PM并发纵隔气肿是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66.7%患者有明显的皮肤血管炎,所有患者均为青年男性,肌酸激酶较低,血沉升高,抗Jo-1抗体为阴性.结论:DM/PM患者并发肺部疾病与相应的炎性及免疫指标相关.

  • 90例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预后影响因素随访研究

    作者:骆文静;蒲传强;石强

    目的 研究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Bohan和Peter诊断标准,选择2000-2008年本院DM(n=60)和PM(n=30)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访至2009年8月或死亡时.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血清肌酸激酶、肺病、心脏受累、伴发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强的松、丙种球蛋白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分析20例行肌活检检查的特点.结果 90例患者平均51岁(6~74岁),其中男性29例,女性61例.四肢近端肌肉为常见受累肌(83.3%),其次依次为颈肌(25.6%)、咽喉肌(12.2%)和咀嚼肌(2.2%).42例(46.7%)并发肺部疾患,其中29例(32.2%)确诊为肺间质病变.13例(14.4%)合并心脏受累.13例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其中DM合并结缔组织病9例,PM合并4例.PM和DM各合并恶性肿瘤2例.20例行肌活检示11例有典型炎性细胞浸润,4例有皮肌炎病理学改变,未见明显异常2例.随访期间死亡18例,其中PM死亡5例(16.67%),DM死亡13例(21.67%).发病1年生存率为90.0%,5年生存率为84.4%,9年生存率为80.0%.痊愈率为22.2%,部分缓解率36.7%,复发率为20.0%.发病年龄较大(P=0.003 8)、合并间质性肺炎(P=0.013 3)和恶性肿瘤(P=0.004 9)是主要死因.恶性肿瘤(RR=6.34,P=0.001 2)是预后差的预测因素,持续激素治疗(RR=0.05,P=0.004 7)和持续免疫抑制治疗(RR=0.10,P=0.027 6)则是PM和DM的保护因素.结论 58.9%的患者可获得痊愈或部分缓解.发病年龄较大,合并间质性肺炎、恶性肿瘤是PM和DM预后差主要因素,而持续激素治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则是保护因素.

  • 多发性肌炎合并肾、肺、心和肝等多脏器损害1例

    作者:冯辉亮;李开龙;左洪炜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9岁,因"进行性肌无力伴呼吸困难、下肢浮肿2个月余"人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 多发性肌炎合并颅内生殖细胞瘤1例

    作者:崔芳

    患者,男,22岁,因多饮、多尿5年余,进行性四肢力弱、酸痛21 d入院.患者近5年来出现烦渴、多饮及多尿,24 h饮水量及排尿量约5~8 L,白天排尿7~10次,夜尿3~5次.曾在某医院诊断"尿崩症",未行任何治疗.近21 d出现四肢力弱,表现为近端力弱为主,上楼及蹲下站起困难,双上肢抬举费力,呈进行性加重,无呼吸困难,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

  • 12例小儿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郭智超;蔡方成;王莉

    皮肌炎是一种以皮肤和横纹肌徽血管炎病变引起的结缔组织病变。根据bohan等分类意见,小儿皮肌炎属Ⅳ型,其病因、临床表现和预后不同于成年人发病的皮肌炎。现在将我院近年收治的皮肌炎12例报告于后。

  • 多发性肌炎的临床诊治体会

    作者:高志强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肌肉疾病,临床表现有肌无力、肌痛、肢体近端的肌萎缩[1].病理检查可发现肌肉炎性浸润和肌纤维变性、坏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我们从1985年至今共诊治22例,现将该病诊治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我们的体会报道如下.

  • 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并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分析

    作者:饶志华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和皮肌炎(dermatom yosistisDM)是一种常见结缔组织疾病,并发呼吸系统疾病非常常见,严重影响预后.本文对1995~2005年收住的121例PM/DM中的肺部感染、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肺不张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作回顾性总结分析.

  •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与肺间质病变

    作者:朱海波;何忠斌

    皮肌炎(dermatomyosits,DM)和多发性肌炎(plymyesitis,PM)是一种以侵犯骨骼肌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具有多脏器损害特点,尤以肺间质病变(interstial lung disease,ILD)较为常见且严重,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1~4],现为DM/PM合并ILD的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 结节性多动脉炎误诊2例

    作者:崔星蕾;孙长海;常爱娜

    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是一种以中小动脉的节段性炎症与坏死为特征的非肉芽肿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常被误诊为肾炎,胃肠道肿瘤,病毒感染,多发性肌炎等.本文2例均误诊,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 炎性肌病相关性肺间质病变诊治进展

    作者:周雅璐(综述);何成松(审校)

    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是一组以进行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异质性疾病,除肌肉受累外,皮肤及心肺肾等脏器可不同程度受累。IIM主要包括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1993年 Euwer 等[1]报道了无肌病性皮肌炎( clinical 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 , CADM),其是DM的一种亚型,具有DM 典型皮疹,但缺乏或只有轻微的肌病症状,血清学检测也无肌酶异常升高。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PM、DM常见的肌肉外并发症,其发病率为19.9%~78.0%[1],以不同程度的炎症造成肺间质损害,甚至肺纤维化,进而影响肺功能,重者甚至发生呼吸衰竭。ILD是造成I-IM患者生存质量低和死亡的重要因素,故IL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会使这类患者受益。

  • 替比夫定引起多发性肌炎1例

    作者:黄彬青;李晋芳;龚胜兰;虢周科

    替比夫定是被广泛用于临床的一类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药物,其于2006年得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现已在我国上市近9年,该药在治疗乙肝方面与其他药物比较,显示出了疗效优势,拥有高病毒反应率,对降低转氨酶也较优秀,还有较高的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化率[1],所以,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好评.但其不良反应却不容忽视,其中肌病更是少见的不良反应.现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17年1月诊治的1例替比夫定所致多发性肌炎病例报道如下.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血脂异常分析

    作者:苏江;周彬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是否存在血脂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31例未经治疗的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其中多发性肌炎16例,皮肌炎15例,并纳入年龄性别配对的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检测外周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结果 19例(61%)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15例(48%)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降低,与健康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 0.01).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两组患者血脂异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未经治疗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存在脂代谢紊乱,表现为甘油三酯(TG)水平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降低.随访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血脂水平,适当给予调脂药物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 多发性肌炎发病过程中免疫机制初探

    作者:李国前;杨小霞

    [目的]初步探讨多发性肌炎(PM)发病机制中的免疫作用.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免疫荧光一步法分析30例PM肌组织中单个核细胞及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的分布和定位. [结果]83.3%PM肌组织中有单个核细胞浸润,以T淋巴细胞为主,Ia+活化的CD8+T细胞占多数,主要定位于肌内衣;PM肌组织中IgG、IgM、C3的阳性表达率为63.3%,30.0%,6.7%,以IgG为主(P<0.05),主要定位于肌纤维膜和血管壁. [结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参与PM的发病,或称异常的免疫反应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为主.

  •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并肌病12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彬;程佳;吴侗;龙武彬;朱静;刘建;吴晓丹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很少以肌肉损伤为主要表现,故易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而延误治疗.现就12例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并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

  • 多发性肌炎治验

    作者:洪美珍

    多发性肌炎在临床上出现一派气阴两伤的症状,西药免疫抑制剂、激素冲击疗法效果不理想,笔者采用益气养阴凉血法治疗1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30例

    作者:李建军;王恳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其主要病理表现为肌肉、皮肤的慢性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PM主要影响四肢横纹肌,PM伴发典型的皮损即为DM.其发病以10~50岁居多,女性多子男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需要剂量较大,单纯用激素或合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病程长(1~2年以上),毒副作用较大,且激素难撤除.

  • 多发性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治验

    作者:洪美珍

    多发性肌炎,为罕见性疾病,主要累及肌肉皮肤,且有不同程度的内脏损害.本病病情重,病程长,缠绵难愈,患者往往因为肢体肌肉酸痛,痿软无力渐至生活不能自理而痛苦异常.笔者采用益气温阳法治疗1例多发性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也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经方新用临证举隅

    作者:田彦

    参考现代药理学对经方药物成分及药理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所治疾病现代医学所阐述的发病机制,经方新用临证治疗3例疑难杂症,均有效验.

  • 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余莲;陈金烟;马小美;金静君;袁跃兴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血清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17、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22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50例PM/DM患者,分为ILD组和Non-ILD组,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研究.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分别检测血清IL-17、IL-22水平,观察比较各组细胞因子表达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结果分析.结果 ①治疗前ILD组及Non-ILD组2组患者年龄、性别、CK、皮肤黏膜VAS评分、骨骼关节VAS评分、胃肠道VAS评分、心脏VAS评分、肌肉VA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治疗前血清IL-17、IL-22在PM/DM组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ILD组较Non-ILD组显著增高(均P<0.01).③ILD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7、IL-2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IL-17、IL-22可能参与了PM/DM的发病,同时在PM/DM-ILD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IL-17、IL-22高表达可作为PM/DM-ILD发病预测及疗效判定的重要参考指标.

778 条记录 34/39 页 « 12...3132333435363738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