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加强医学伦理管理有效开展亲属肾移植工作
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尿毒症的一种理想手段,随着每年新增的尿毒症例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器官来源有限,肾移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活体亲属肾移植是当前解决器官匮乏重要的途径.在西方国家,活体供肾已被广泛应用[1].
-
探讨CK7、CK20和villin在判断转移癌原发部位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了解CK7、CK20和villin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联合应用这3个抗体判断原发肿瘤的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K7、CK20和villin在392例肿瘤组织(其中肺癌87例、胃癌72例、直肠腺癌36例、肾癌75例、前列腺癌22例、乳腺癌65例、卵巢癌35例)中的表达特点.结果 CK7、CK20和villin3种抗体在不同器官来源的肿瘤中的表达可以组合成8种模式:①CK7+/CK20-/villin+:胃腺癌(41.67%)阳性率较高;②CK7+/CK20-/villin-:乳腺浸润型小叶癌(100%)、肺腺癌(95.83%)、乳腺浸润型导管癌(78.57%)、卵巢浆液性腺癌(70.37%)和嫌色细胞癌(66.67%)阳性率较高;③CK7+/CK20+/yillin+:肿瘤阳性率均不高;④CK7+/CK20+/villin-:肿瘤阳性率均不高;⑤CK7-/CK20-/villin+:乳头状肾细胞癌(43.47%)阳性率较高;⑥CK7-/CK20-/villin-:肺小细胞癌(100%)、肾透明细胞癌(97.67%)、肺鳞癌(88.57%)和前列腺癌(86.36%)阳性率较高;⑦CK7-/CK2+/villin+:直肠腺癌(52.78%)阳性率较高;⑧CK7-/CK2+/villin-:肿瘤阳性率均不高.结论 CK7、CK20和villin联合表达模式有助于判断部分腺癌的器官来源,缩小转移癌原发灶的搜寻范围.
-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工程学运用
泌尿生殖道的许多先天和后天性疾病的治疗均涉及到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替代.以往多采用患者原有的泌尿器官组织,但受到患者现有泌尿器官数量的限制,因此现在也选择一些非泌尿器官来源的组织,如粘膜、皮肤、肌肉等,但这类替代材料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生理代谢异常、感染、穿孔、尿石症的形成、恶性肿瘤的发生等,需要再进行切除、修补或重建等方法进行治疗[1,2].
-
重视活体供肾移植提高治疗水平
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排名第二的器官移植大国,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的存活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器官来源短缺这一世界性难题已摆在我们面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脑死亡概念尚未确立,供体器官短缺状况尤为严重.
-
《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的解读
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和科研工作者们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年均器官移植数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移植患者的一年生存率和五年生存率等指标已居国际领先水平。自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来,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2010年,原卫生部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启动了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截至2013年8月9日,共实现捐献1006例,捐献大器官2742个。公民逝世后捐献的器官,占到器官来源总量的比例已由3年前的几乎为0,提高到目前的23%左右(其中肝脏来源已占到25.5%),取得了巨大的医学和社会效应。为了进一步规范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建立完善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体系,推动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条例》和《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基本原则和肝脏与肾脏移植核心政策》(卫医管发〔2010〕113号)(以下简称《基本原则和核心政策》)等相关法规政策,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我委出台了《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试行)》)。
-
做生命的接力者,为移植保驾护航
经过几代移植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奋斗,现今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果,器官移植技术日趋成熟,如临床肝移植、肾移植等大器官移植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移植总量居世界第2位,成千上万终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被成功挽救。但是,目前移植器官来源短缺的问题仍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仍有约30万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等待器官移植。同时由于器官转运程序复杂、效率低下,器官浪费现象严重,每年有约15%的器官弃用,导致许多捐献成功的器官不能及时为等待移植的患者延续生命。改善器官质量,减少器官浪费,缓解器官供需矛盾、通畅器官转运等问题,已成为解决制约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口。
-
与器官移植相关的精神状况评估及常见精神障碍
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是20世纪医学进展令人瞩目的学科之一.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移植后的长期随访管理制度的建立等,全世界的器官移植数量在过去10年里增长很快.然而,器官来源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器官移植的发展.供体和受体之间数的不平衡性导致了等待器官时间的延长,增加了等待序列中受体的死亡率.随着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学者对器官移植患者出现的情绪障碍、心理排斥反应、心理同化现象以及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康复、心理社会因素等给予了广泛关注,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问题正如传统的医学问题一样,也会影响器官移植终的成功与否[1].本文综述与器官移植相关的精神状况评估及常见的精神障碍概况.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PRPTs),指起源于腹膜后潜在腔隙内的肿瘤,但不包括腹膜后脏器如肝、十二指肠、胰、脾、肾、肾上腺、输尿管、骨骼等脏器结构的肿瘤,以及源于他处的转移肿瘤.上述腹膜后器官来源的肿瘤,虽然理论上仍属于腹膜后的肿瘤,但学术界公认将它们称为各脏器的肿瘤,如十二指肠肿瘤、胰腺肿瘤、肾上腺肿瘤等.
-
器官捐献囧途
医学的进步使得部分器官衰竭的患者不再注定面对死亡,但是,器官移植手术所需的器官来源极其有限,每年有超过百万的患者在苦苦等待。捐献器官救助他人,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人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器官捐献、认识器官捐献、接受器官捐献,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开始他们的新生。
-
亲属活体肾移植
亲属活体肾移植是解决当前器官匮乏重要的途径.在欧美、东南亚等国家,亲属活体肾移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近年来,由于供移植的尸体器官来源严重短缺,国内活体器官移植迅速发展.
-
胰腺发育和生物活性的主要调控因子--PDX-1
糖尿病,尤其是Ⅰ型糖尿病(juvenile-onset autoimmune diabetes 或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是世界上普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据统计80%的糖尿病患者为Ⅰ型糖尿,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临床期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时其自身免疫系统及90%的胰岛β-细胞遭到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和多系统累及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许多研究者正在探索新的途径替代胰岛素彻底治疗糖尿病,如:胰腺移植、胰岛组织移植、胰腺干细胞诱导分化替代疗法、其它来源干细胞替代疗法.前两种方法受到器官来源,移植条件和宿主移植物间的免疫排斥反应的限制,成体中的移植率和生存率都相对较低,因此近年来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研究迅速开展起来.本文主要阐述胰岛素特异性基因PDX-1对胰腺的发生、发育及胰岛素表达、合成、分泌的调控作用,为干细胞诱导分化替代胰岛素分泌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我国医务工作者对器官移植的认识和意愿的调查
器官移植已成为一种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至1999年底,我国肾脏移植累计达到29 106例次,其他如心、肺、肝、角膜以及脾脏、肠道等器官移植也在国内相继开展[1].但供器官来源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临床器官移植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器官移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供器官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医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医务工作者作为器官移植工作的行为主体,他们对器官移植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观点对器官移植和相关立法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对医务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
新体系洗盘器官移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早在1972年就成功开展了国内首例肾脏移植手术,并于2011年4月COTRS正式启用后率先完成了第一例系统分配的肾脏移植手术,均具有标志性意义.为此,《中国医院院长》记者对该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王长希教授进行了专访.《中国医院院长》:国家卫生计生委承诺将在5年内取消死囚作为器官移植供体的主要来源,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公民器官捐献体系.作为肾移植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在您看来,这样的改变对移植医生来讲的挑战是什么?王长希:作为移植医生,首先面对的是技术难题.公民逝世后进行器官捐献的供体,往往是因车祸、脑外伤、脑出血等脑死亡或心死亡后的供体.与之前死囚器官来源的供体相比,捐献器官的热缺血时间相对延长,用这些供体器官进行移植手术,就有可能产生一些问题.为了避免或减少热缺血期给器官造成的影响,我们就必须配备专门的器官维护团队.
-
肝干细胞研究进展
由于供体器官来源缺乏,肝移植治疗肝脏终末期疾病的应用受到限制.于是人们设计出了生物人工肝、肝细胞移植作为肝移植的辅助或替代疗法,用来治疗某些肝脏代谢性疾病,促进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肝再生,或者在患者得到合适供体肝脏之前提供肝功能支持.
-
成人活体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
90年代初,尸肝肝移植术(DDLT)已成为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治疗手段,高需求的患者群和紧缺的器官的矛盾不断加剧,尤其在日韩等亚洲国家,由于特殊的历史人文因素、高发的乙肝感染率,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为扩大器官来源,继1989年Strong成功实施第一例小儿活体肝移植后,日本Hashikura团队于1993年成功实施了首例成人间活体左叶肝移植术[1],1996年香港移植组实施了首例成人间活体右叶肝移植术[2],此后成人活体肝移植在世界各大移植中心开始兴起.
-
开放性活体供肾切取术19例
器官来源的缺乏正日益成为制约肾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扩大供肾来源,我院自2005年9月起开始进行活体近亲属供肾移植,至今共完成19例.我们均采用开放手术切取左侧供肾,手术经过顺利,手术后供、受体均恢复良好,报道如下.
-
器官移植的未来之路
科学家们为解决器官来源的难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人造器官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界的一个前沿领域.为此国内外的科学家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
异种器官移植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手段,但供者器官严重短缺使大部分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据美国器官资源共享网络报道,近13年来约有30 000例肝病患者因缺乏合适的供肝而死亡.在美国,患者等待肝移植的平均时间为6d,但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必需在24~36 h内接受肝移植治疗,否则将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开展异种器官移植研究,以动物器官桥接或替代人类器官进行移植,对解决供者短缺具有重大意义.尽管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系统发育方面比别的物种都更接近于人类,但它们并不适合成为临床异种移植的器官来源,主要原因有伦理学问题、种间交叉感染的风险、繁殖困难及器官体积不匹配等.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猪比非人灵长类动物更适于成为临床异种移植的供者.猪具有器官体积和生理指标与人类接近、繁殖速度快、适于进行基因改造和修饰等优势[1].当前,以转基因猪为标志的异种移植研究已取得重要突破,使异种移植向临床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移植排斥反应、生理屏障和安全问题等仍限制着异种移植发展.本文就目前阻碍异种移植进入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作一综述,希望对未来的临床异种移植研究提供参考.
-
聚乙二醇在器官保存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器官移植是根治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惟一有效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在临床应用以来,移植医学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器官来源短缺已成为阻碍全球器官移植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扩大供者人群,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边缘供者的利用明显增加,这对传统的器官保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提倡亲属活体肾移植力推"家庭内自救"方案
由于全球范围内的供移植器官短缺,亲属活体肾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与其它器官来源相比,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供、受者基因相近,供肾缺血时间短,因而具有人/肾存活率高、排斥反应发生率低、术前透析时间短及手术可择期安排等优点显而易见.Terasaki的研究表明,活体肾移植病例中,即使HLA配型不好,其长期效果也优于尸体肾移植中配型较好者,这也提示,活体供肾的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及运输时间均较短,从而使供肾的缺血损伤减轻,这是活体肾移植的重要优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