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海藻、大戟、甘遂和芫花分别与不同剂量的甘草配伍对小鼠肠功能的影响

    作者:衡晴晴;卞勇;李磷;徐立;尚尔鑫;钱大玮;段金廒

    目的 探讨海藻、大戟、甘遂和芫花分别与不同剂量的甘草配伍对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均匀设计进行分组.小鼠分别ig给予海藻甘草、大戟甘草、甘遂甘草或芫花甘草合煎液1次,分别于给药后20,60,30和20 min后,再ig给予5%印度墨汁混悬液0.2 ml.给予墨汁20 min后处死小鼠,测定小肠推进率(IPR).结果 大戟甘草合煎液组小鼠在总给药剂量0~30 g·kg-1范围内且总给药剂量一定时,随甘草剂量的增加小鼠IRP降低(R=0.7853,P<0.05).芫花甘草合煎液组总给药剂量低于5 g·kg-1时,小鼠IRP未见明显变化;总给药剂量>5 g·kg-1且一定时,小鼠IRP随甘草呈剂量依赖性增加(R=0.8414,P<0.05).海藻甘草合煎液和甘遂甘草合煎液组海藻和甘遂与甘草配伍比例的变化对IRP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一定的总给药剂量范围内,大戟甘草合煎液对小鼠肠功能的影响与配伍比例密切相关,甘草剂量增加时小鼠肠功能减弱.芫花甘草合煎液对小鼠肠功能的影响也与配伍比例密切联系,甘草剂量增加时肠功能增强.

  • 生甘遂及其炮制品中2种三萜成分的含量研究

    作者:程显隆;肖新月;邹秦文;魏锋;杜力军;马双成

    目的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生甘遂和醋甘遂中大戟二烯醇及表大戟二烯醇的含量差异.方法 样品以乙酸乙酯为提取溶剂,超声处理后,蒸干,加甲醇溶解,以HPLC法分析.采用Agilent C8色谱柱分离,柱温:30℃;以乙腈-水(95∶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10nm.结果 考察了44份甘遂及其炮制品中的大戟二烯醇和表大戟二烯醇的含量情况.结论 生甘遂及其炮制品醋甘遂中的三萜成分以大戟二烯醇及表大戟二烯醇为主,甘遂及醋甘遂中大戟二烯醇(Ⅰ)和表大戟二烯醇(Ⅱ)的含量消长变化有一定规律,二者之比(Ⅰ/Ⅱ)约为3∶1,可以只测定大戟二烯醇的含量来控制甘遂及其炮制品的质量.

  • 甘遂末敷脐治疗产后尿潴留15例

    作者:朱慈兰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不但给产妇带来痛苦,而且也影响子宫收缩,导致阴道流血过多,影响机体恢复.传统方法多采用诱导排尿、局部按摩、热敷、针灸和导尿等方法治疗,但对于一些顽固性尿潴留患者效果不佳.

  • “藻戟遂芫俱战草”配伍禁忌理论的沿革及现代认识

    作者:蒋辰雪;卞雅莉;范欣生

    “藻戟遂芫俱战草”属中药“十八反”,是指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相反,不宜同用.回顾“藻戟遂芫俱战草”配伍禁忌理论的沿革及现代认识,可知药物“七情”之说出自《神农本草经》,包含着药物配伍禁忌的内容;《本草经集注》首次明确记载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十八反”歌诀将甘草与甘遂、芫花、大戟、海藻相反概括为“藻戟遂芫俱战草”;后世本草著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继承了“藻戟遂芫俱战草”相反药物配伍禁忌理论,而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藻戟遂芫俱战草”的科学性值得进一步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实证.

  • 甘遂散敷脐治疗臌胀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沈金兰

    臌胀多由于肝病日久或长期嗜酒等疾病而致,为肝病晚期,是疑难病证.从腹大胀满,脘腹撑急,肤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配和以中医外治法甘遂散脐疗,疗效满意,轻症可愈,重症转危为安.

  • 甘遂大枣汤治疗胸膜炎的体会

    作者:杨兴祥

    笔者临床诊治多年,体会到结核性胸膜炎为多发,其发病机理为结核菌从胸膜下肺内或肋骨、脊柱结核灶直接蔓延胸膜,还可从肺门淋巴结干酪灶经淋巴管逆流,或从血道到达胸膜(如原发后的血行播散)引起结核性胸膜炎,病理较长.

  • 基于斑马鱼幼鱼模型的甘遂毒性评价

    作者:梅雪;罗隽;夏青;冯娅茹;索亚然;李二文;王昭懿;马志强;林瑞超

    [目的]以模式生物斑马鱼幼鱼为模型,评价甘遂不同溶剂连续提取物毒性差异及毒性特征.[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获得甘遂不同溶剂连续提取物.通过预实验,确定各提取物72 h大不致死浓度和小全致死浓度.在此区间设定6~8个药物浓度,建立致死曲线,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以毒性大提取物的10%致死浓度(LC10)、小致死浓度(LC1)、1/3 LC1和1/10 LC1为给药浓度,同时设立空白组和溶剂对照组,连续给药72 h,观察甘遂毒性特征.停药后将幼鱼置于养殖水中恢复48 h,观察毒性可逆性.[结果]甘遂不同提取部位毒性顺序为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醇提取物.甘遂的主要毒性为肝毒性和胃肠道刺激性.肝毒性既可造成肝肿大,又可导致肝变性,肝肿大不可逆,而肝变性具有可逆性.[结论]本实验首次利用单个模型以相同浓度单次给药,同时评价了甘遂对心脏、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等脏器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可逆性.实验结果证实了甘遂的毒性集中于石油醚提取部位,并可对肝脏和胃肠道造成实质性损伤.本实验为斑马鱼模型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甘遂中巨大戟萜醇型二萜酯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潘勤;闵知大

    目的分离鉴定甘遂Euphorbia kansui中巨大戟萜醇(ingenol)型二萜酯类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波谱技术,尤其是2DNMR技术(1H-1HCOSY,HSQC,HMBC和NOESY实验)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6个巨大戟萜醇型二萜酯,确定了其中两个主要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巨大戟萜醇-3-2′E,4′Z癸二烯酯-20-乙酸酯[3-O-(2′E,4′Z-decadienoyl)-20-O-acetylingenol](Ⅰ)和甘遂大戟萜酯C(kansuiphorin C)(Ⅱ).结论首次报道了Ⅰ的全部NMR数据和Ⅱ的碳谱数据,并利用多种2DNMR技术对Ⅰ和Ⅱ的全部NMR数据进行了归属.

    关键词: 甘遂 二萜 化学成分
  • 甘遂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吴晓磊;潘勤

    目的 研究甘遂Euphorbia kansui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cynandione A(1)、5-羟甲基-糠醛(2)、东莨菪亭(3)、阿魏酸二十八烷醇酯(4)、β-谷甾醇-3-O-6-硬脂酰葡萄糖苷(5)、大戟醇(6)、β-谷甾醇(7)、3-O-benzoyl-13-O-dodecanoylingenol(8)、20-O-(2,3-dimethylbutanoyl)-13-O-dodecanoylingenol(9)、3-O-(2,3-dimethyl-butanoyl)-13-dodecanoylingenol(10)、3-O-(2'E,4'Z-decadienoyl)ingenol(11).结论 化合物1为首次从大戟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为首次从甘遂中分离得到.利用多种2D-NMR首次对化合物8~11的全部NMR数据进行了归属.

    关键词: 甘遂 eynandione A 2D-NMR
  • 甘遂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

    作者:邵霞;林家红;张丽

    目的 对甘遂Euphorbia kansui毒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并对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方法 通过硅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分析(MS、1H-NMR、13C-NMR)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MTT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 从甘遂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甘遂萜脂B(1)、3-O-(2,3-二甲基丁酰基)-13-O-十二烷酰基-巨大戟二萜醇(2)、5-O-苯甲酰-20-去氧巨大戟二萜醇(3)、大戟醇(4)、异东莨菪素(5)、腺苷(6)、羟基酪醇(7)、2 ',4',7-三羟基异黄酮(8)、大黄素(9).其中化合物1为假白榄烷型二萜类化合物,2、3为巨大戟烷型二萜类化合物,4为三萜类化合物.结论 化合物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3和9对肠上皮细胞ICE-6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醋炙减弱甘遂醋酸乙酯部位对小鼠胃肠黏膜通透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文晓;高兰;张丽;丁安伟

    目的 探讨醋炙减弱甘遂醋酸乙酯部位对小鼠胃肠道黏膜通透性影响的机制.方法 将小鼠分为对照组、甘遂组、醋甘遂组,ig给药7d后,取小鼠胃、肠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胃肠组织中E-钙黏蛋白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甘遂组胃固有腺体上皮排列紊乱,细胞质电子密度不均匀,细胞核形态不规则,腺上皮表面有大量溶酶体出现;醋甘遂组胃固有形态上皮细胞形态规则,部分线粒体畸形;甘遂组肠黏膜表面微绒毛高度变矮,细胞间连接丰富,但近表面的紧密连接较短;醋甘遂组肠上皮细胞排列规则,细胞形态一致,表面微绒毛数量减少、高度变矮,但较规则,线粒体结构良好.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甘遂组E-钙黏蛋白表达降低,VCAM-1蛋白表达增强(P<0.05、0.01);与甘遂组相比,醋甘遂组E-钙黏蛋白表达增强(P<0.05、0.01),VCAM-1表达降低(P<0.05、0.01).结论 醋炙能明显降低甘遂对小鼠胃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刺激,减弱对胃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从而降低甘遂的刺激性.

  • 甘遂醇提物中4种二萜类化合物的体内抗病毒活性研究

    作者:郑维发

    目的阐明甘遂醇提物中4种化合物:甘遂大戟萜酯A(Ⅰ),13-十一酰基-3-(2,4二甲基丁酰基)巨大戟萜酯(Ⅱ),3-(癸-2,4-二烯酰基)巨大戟萜酯(Ⅲ)及甘遂萜酯A(Ⅳ)的体内抗病毒活性.方法采用鼻吸入法以流感病毒亚甲型小鼠肺炎适应株FM1对小鼠造模,对病毒感染小鼠分别ig 4种二萜类化合物,以对小鼠病毒感染肺指数的抑制率为体内抗病毒活性指标.以3H-TdR渗入法测定4种二萜类化合物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4种化合物都表现出一定的体内抗病毒活性,Ⅰ~Ⅳ分别在20,40,50,30 mg/(kg·d)以下,抗病毒活性随剂量增加而增强;3种具有四环结构的Ingenol衍生物其体内抗病毒活性呈现出明显的构效关系,在适当剂量下,C-13,C-20有长链酰基的Ⅰ和Ⅱ表现出较强的体内抗病毒活性,而这两个位点没有长链酰基的Ⅲ仅表现出弱的抗病毒活性.在低浓度(0.025~7.85×l0-4μg/mL)下,4种二萜类化合物对Con 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有显著的增强作用.结论甘遂二萜类化合物中,C-13,C-20有长链酰基的Ingenol衍生物有显著的体内抗病毒活性,其抗病毒的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来实现的.

  • 甘遂生物学、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赵雪艳;蔡霞;胡正海

    甘遂Euphorbia kansui为我国传统中药,常用于治疗水肿、腹水等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遂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在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方面陆续有新的发现.针对甘遂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甘遂以后的研究及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HPLC法测定甘遂及其醋制品中3种二萜类成分

    作者:张丽;李征军;束晓云;唐于平;丁安伟;段金廒

    目的 测定甘遂与醋甘遂饮片中3种二萜类成分.方法 采用HPLC法,分别在235nm和268nm测定了甘遂和醋甘遂饮片中甘遂大戟萜酯C、3-O-苯甲酰基-20-去氧巨大戟二萜醇和3-O-(2'E,4'Z-癸二烯酰基)-20-O-乙酰基巨大戟二萜醇.结果 甘遂大戟萜酯C、3-O-苯甲酰基-20-去氧巨大戟二萜醇和3-O-(2'E,4'Z-癸二烯酰基)-20-O-乙酰基巨大戟二萜醇的进样量分别在1.636~0.052μg(r=0.9998),1.458~0.046μg(r=0.9996)和1.782~0.056μg(r=0.9996)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6%(RSD=2.71%)、99.21%(RSD=2.88%)、96.44%(RSD=2.78%).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甘遂与醋甘遂饮片的质量控制.

  • 甘遂合通关汤加味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致急性尿潴留临床研究

    作者:要全保;彭煜

    目的 观察甘遂合通关汤加味对前列腺增生(BPH)急性尿潴留(AUR)的疗效.方法 将105例BPH致AU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组52例口服甘遂肠溶胶囊(含甘遂0.9~1.8 g);均单盲给药1次,观察6 h内疗效;治疗组AUR解除后继服通关汤加味3个月.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为7.55%(4/53),明显低于治疗组的92.31%(4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有效病例随访12个月,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有4例、2例患者复发AUR.结论 甘遂能快速解除BPH所致AUR,通关汤加味可明显减少AUR复发.

  • 甘遂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

    作者:梁德森;侯利民;孙备;陈天宇

    粘连性肠梗阻占各类肠梗阻的47%,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非手术疗法在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规治疗方法如口服或经胃管内注入生豆油、蓖麻油等疗效并不满意.我院探索用中药甘遂治疗肠梗阻取得了较好疗效,且对手术时机的判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控涎丹治痰涎

    作者:周晓博

    控涎丹一方,源出宋代医家陈无择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名妙应丸、子龙丸、控涎丸.本方是在十枣汤的基础上,去大枣、芫花,加白芥子制丸而成.方药组成:甘遂(去心,醋制)、大戟(去皮,醋制)、白芥子各500克.上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服用可于食后及临卧时,用姜汤或熟水送下5~10丸.如疾猛气实,酌加用量.

  • "三伏贴"不可盲目贴

    作者:常怡勇

    "三伏贴"疗法的由来"三伏贴"源自清代《张氏医通》记载的白芥子发泡疗法.药物以麻黄、白芥子、甘遂等辛温散寒的药为主调配而成,分别在头伏、中伏、三伏的第一天将药膏贴于后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以提升阳气,达到"冬病夏治"之目的.

  • 谈中药十八反与十九畏

    作者:唐世禄;孙立靖

    中药"十八反"与"十九畏"始于<本草经集注>, 至<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历时千余载并编纂成歌诀, 而成为中医临床用药的金刻玉律, 为历代所推崇. 其歌云: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萎贝蔹芨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黎芦", "硫黄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 狼毒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为上, 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 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 人参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 若逢石脂便相欺. "但古今亦有持不同见解者, 如<金匮要略>之"甘遂半夏汤"中之甘遂与甘草同用; <医宗金鉴>中用以治疗瘿瘤的"海藻玉壶汤"中海藻与甘草同用; <本草纲目>中亦有人参与五灵脂同用的记载; 近代<蒲辅周医案>中曾用"四君子汤"加"失笑散"治疗胃溃疡而名噪一代; 近来<妇科学讲议>亦有用"橘皮竹茹汤"治疗妊娠呕吐者. 据现代文献报道, 在治疗甲状腺肿瘤时, 海藻与甘遂同用未见不良反应; 近代又有报道, 甘草与甘遂同用时, 如甘草量等于或小于甘遂量, 无相反作用; 如甘草量大于甘遂量, 则有相反作用. 另一试验结果为甘草与甘遂混合应用于豚鼠有严重反应(胃部膨胀、气胀)或致死. 大戟与芫花同甘草同用时其利尿、泻下作用受到明显抑制, 并有使大戟、芫花毒性增强的倾向; 甘草用量越大, 其反作用亦越强, 反之则无相反作用.

  • 甘遂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效果观察及护理

    作者:周艳梅

    目的:探讨甘遂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8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肝硬化腹水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甘遂敷脐治疗,疗程30 d。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甘遂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可以提高疗效,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72 条记录 3/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