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曲霉生物膜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及其耐药的分子机制初探
目的 探讨曲霉生物膜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22株曲霉游离孢子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同时建立22株曲霉生物膜的体外模型,用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联合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来评价曲霉生物膜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通过实时RT-PCR测定烟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药物外排泵基因及唑类药物靶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对于曲霉的游离孢子,两性霉素B的低抑菌浓度(MIC)范围是0.5~2 mg/L,卡泊芬净的低有效浓度(MEC)范围是0.125~0.25 mg/L,伏立康唑的MIC范围是0.5~1 mg/L;对于曲霉生物膜,两性霉素B的SMIC50(抑制50%同着性曲霉生物膜生长的小药物浓度)和SMIC80(抑制80%固着性曲霉生物膜生长的小药物浓度)范围分别是2~32 mg/L和8~>32 mg/L,卡泊芬净的SMIC50和SMIC80范围分别是32~>256 mg/L和256~>256 mg/L,伏立康唑的SMIC50和SMIC80范围分别是4~>256 mg/L和32~>256 mg/L.烟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药物外排泵基因及唑类药物靶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显示,与0 h相比,7个待测基因在4 h时表达量没有变化;8 h时AfuMDR1、CYP51A、CYP51B表达量升高,CYP51A表达量升高明显;12、16、24 h时MuMDR1、MuMDR2、MuMDR4、CYP51A、CYP51B表达量升高,其中CYP51A表达量升高的明显;MuMDR3和atrF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与游离孢子相比,曲霉生物膜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明显下降;烟曲霉形成生物膜以后,药物外排泵基因和唑类靶酶基因的表达量升高.
-
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现况调查及病原学分析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和疾病谱,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12月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5.07%,年龄分布在7~96岁之间,多为60岁以上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多;感染真菌主要为念珠菌属(93.68%),且以白念珠菌居多;所有患者均使用过2种或2种以上抗细菌药物.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气管切开或插管、年龄≥60岁、留置导尿、恶性肿瘤性疾病等有关.结论 白念珠菌仍是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合理使用药物、减少侵入性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对曲霉的体外抗真菌作用
目的 观察降血脂药物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曲霉体外抗真菌活性,以及它们与唑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的联合抗曲霉作用.方法 分别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烟曲霉、黄曲霉、土曲霉和黑曲霉的抗菌活性.用纸片扩散法、琼脂扩散联合Etest法测两种药物与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的联合抗曲霉作用.结果 纸片扩散法显示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有体外抗曲霉活性.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烟曲霉的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分别为8~128 μg/mL、4~64 μg/mL;低杀菌浓度(MFC)与MIC的差异在2个稀释度内.对于非烟曲霉,48 h时,20 μg洛伐他汀或辛伐他汀不能产生清晰抑菌圈.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黄曲霉的MIC分别为128 μg/mL和64 μg/mL;两者对土曲霉和黑曲霉的MIC均》256 μg/mL.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与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均无协同作用.结论 在体外,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有抗曲霉活性;但与唑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无协同作用.
-
重症监护和肝移植病房环境及高危人群曲霉监测和分析
目的 探讨侵袭性曲霉病与医院环境曲霉污染是否有关.方法 对西南医院肝移植病房、脑外科ICU病房和中心ICU病房环境及高危患者鼻腔、咽部和痰液标本进行监测培养,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方法对分离自环境和患者体内的黄曲霉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 肝移植病房、脑外科ICU病房、中心ICU病房空气曲霉密度分别12、10.75 cfu/m3和0.医院环境中5种常见的曲霉依次为黄曲霉、烟曲霉、黑曲霉、杂色曲霉和棒曲霉.RAPD分析显示,脑外科ICU 2例患者体内分离的黄曲霉与病房环境分离的黄曲霉基因型相同;中心ICU病房3例患者体内分离的黄曲霉与病房环境分离的黄曲霉基因型均不相同,但2例患者体内分离的黄曲霉基因型相同.结论 肝移植病房、脑外科ICU病房和中心ICU病房存在不同程度曲霉污染,脑外科ICU 2例患者体内分离的黄曲霉和环境中分离的黄曲霉基因型相同.
-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深部致病真菌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能用于临床实践的检测常见致病真菌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方法设计了以热启动PCR为基础的实验方法,首先用真菌通用引物对标本进行单重PCR,若阳性,再用白念珠菌、烟曲霉和新生隐球菌的种特异性引物进行三重PCR来检测这3种常见致病真菌.结果对9属55种78株常见深部真菌均扩增出260 bp的DNA片段,而对细菌和人DNA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该方法操作简便且成本低.结论以热启动PCR为基础的单重PCR和三重PCR方法可能成为临床上深部真菌感染理想的快速诊断工具.
-
PCR结合基因扫描分析技术对几种深部真菌病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及鉴定
目的用PCR法快速鉴定22种(23株)深部真菌病致病菌种.方法应用荧光标记的真菌通用引物ITS4与ITS86对22种(23株)深部真菌病致病菌种的菌悬液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ABIPRISMTM 377测序仪及基因扫描分析软件精确测定片段大小,与对照组--相应菌种采用传统方法抽提DNA后扩增片段的扫描分析结果相对照.结果①17种致病菌种菌悬液经ITS4、ITS86扩增出单一的片段(除了构巢曲霉和黑曲霉、白念珠菌和类星形念珠菌、裴氏着色真菌和皮炎外瓶霉片段长度相同).②菌悬液扩增片段的扫描分析结果与其DNA扩增结果相近,差异无显著性.③整个检定过程仅需6 h.结论采用ITS通用引物及菌悬液PCR检测法,结合基因扫描分析技术可准确、特异、快速、敏感地检测并鉴定出22种深部真菌病致病菌种,这将有望成为快速诊断深部真菌病的一种方法.
-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真菌定植分析
目的:观察念珠菌、红酵母、青霉、曲霉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定植情况,分析这4种常见致敏真菌与特应性皮炎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特应性皮炎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刮取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部位及非皮损部位的鳞屑(以四肢屈侧为主)、健康对照组肘关节屈侧皮屑行真菌镜检,无1例发现菌丝或假菌丝;将皮屑标本接种于沙氏葡萄糖培养基,置25℃恒温箱内培养,发现真菌及酵母样可疑菌落,转种沙氏葡萄糖培养基斜面,获得纯培养后,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及颜色、菌落生长的快慢、镜下孢子及菌丝的特征进行菌种鉴定。结果特应性皮炎组50例,皮损表面检出念珠菌29例(58%)、红酵母17例(34%);健康对照组20例,检出念珠菌5例(25%)、红酵母2例(10%),特应性皮炎组念珠菌、红酵母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23、4.10,均P<0.05)。重度患者25例,检出念珠菌19例(76%)、红酵母12例(48%);中度患者25例,检出念珠菌10例(40%)、红酵母5例(20%),重度患者皮损表面念珠菌、红酵母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度患者(χ2值分别为6.65、4.37,均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青霉、曲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念珠菌、红酵母定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重度患者定植率高于中度患者,表明真菌定植的种类与皮肤的健康状况相关,与特应性皮炎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
霉菌性鼻窦炎18例报告
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临床病检和真菌培养工作的普遍开展,近几年来,国内外对霉菌性鼻窦炎的报道逐渐增多.我科自1988~1999年5月共收治18例.现报告如下.
-
侵袭性真菌病诊治进展
1 侵袭性真菌病流行病学变化与高危因素的评估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s,IFD)是指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的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是IFD常见的病原真菌,念珠菌中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非白色念珠菌有增加趋势;曲霉菌感染的比例逐年上升,已成为重要的致死真菌;确诊病例中或尸解中发现的侵袭性曲菌病超过侵袭性念珠菌病;同一个体内可以发生念珠菌和曲霉菌的复数真菌感染;重症病例日益增多.
-
解读致癌物黄曲霉素M1
牛奶中的黄曲霉素是什么,从何而来Q:牛奶中的黄曲霉素M1是什么?A:黄曲霉素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之一,M1是这些产物中的一种,这种物质多在奶制品中发现.黄曲霉素是黄曲霉菌属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代谢物,黄曲霉毒素不是一种化合物,而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总称,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1、B2、G1、G2、M1等毒素和毒醇.由于不同化合物的形成条件不同,所以来源分布和毒性也不同.其中M1和M2多在牛奶中发现,B1毒性强.Q生活中黄曲霉素在哪里?A: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但只有菌丝生长时才会产生毒素.
-
中国的机会性真菌感染
在过去的20年里,人类生活的显著变革创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我们对中国30个省,包括台湾的致病性真菌感染进行了动态的研究.1986年,白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只有5.1%,到了1996年,发病率明显上升为19.6%.曲霉病的状况也很相似.中国的机会性真菌有:白念珠菌,曲霉菌属,隐球菌,马尔尼菲青霉,毛霉菌属,糠秕马拉色菌,根霉菌属,镰刀菌属,链隔孢属,红酵母菌,弯孢霉属,双极霉属,白吉利丝孢酵母,波氏假阿利什菌,扁平赛多孢菌,多育赛多孢菌等.
-
1015例眼部、鼻部及耳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1991~2003年)13年间眼部、鼻部及耳部真菌感染的现状及病原真菌菌种分布.方法按真菌培养分离鉴定步骤进行鉴定.结果耳部标本583份,培养出真菌378株(64.84%),其中曲霉菌属284株(75.13%),念珠菌属64株(16.93%);鼻部标本178份,分离出真菌64株(36%),其中曲霉菌属28株(43.75%),念珠菌属17株(26.56%);眼部标本254份,培养出真菌68株(26.77%),其中镰孢菌属38株(55.88%),曲霉菌属14株(20.59%),念珠菌属7株(10.29%).结论福州地区近13年间眼部、鼻部及耳部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眼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镰孢菌属;鼻部、耳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均为曲霉菌属.局部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将有助于防止真菌感染的发生.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演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曲霉菌感染1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17岁,学生,以反复发热7个月伴浮肿、咳嗽4 d于2004年3月6日入院.2003年7月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39 ℃,以午后为剧,伴腹泻,鼻衄,经骨髓检查诊断:(1)粒细胞减少;(2)急性肠炎.经抗感染、对症处理,体温下降出院.出院后7 d又开始无诱因反复发热伴乏力、纳差、体质量下降.9月26日以发热、全血细胞减少待查收住血液科.
关键词: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曲霉菌属 -
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器官移植、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1-3].研究表明[4-5]医院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条件性致病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毛霉菌属、青霉菌属等.
-
氟康唑联合达克宁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角膜病变,致盲率极高.常见的致病真菌有镰刀菌属、念珠菌属、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酵母菌等.
-
伊曲康唑治疗皮肤癣菌病128例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商品名为斯皮仁诺)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口服药,对皮肤癣菌、酵母菌、曲霉菌属等真菌感染均有较好的效果.我科自2000年5月~2000年12月使用伊曲康唑,用短程和短程冲击疗法治疗浅部真菌病12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坑道储水真菌污染原因及传播途径分析
坑道内储备符合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是战备的需要,对进驻部队指战员健康有重要意义.经查储水长期在阴暗环境中储备,其化学及毒理学指标基本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主要问题是受真菌污染[1].近10年来通过对32个水库储水的监测结果,真菌污染非常普遍,且以青霉和曲霉菌属占优势.下面就坑道储水真菌污染原因及传播途径分析总结如下.
-
眼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及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分析4年间眼部感染的真菌菌属分布及其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 收集2 179份眼部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真菌培养阳性率、菌属的种属分布、菌属的季节分布及年龄与性别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培养阳性的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共培养阳性菌株681株,阳性率为31.25%,其中镰刀菌属394株(57.86%),曲霉菌属116株(17.03%).培养阳性的标本中,角膜591株(86.78%)、房水29株(4.26%)、结膜22株(3.23%)、玻璃体22株(3.23%)、泪囊1株(0.15%)、其他16株(2.35%).体外药物敏感性观察发现,镰刀菌中368株对那他敏感(93.40%),曲霉菌中107株对伊曲康唑敏感(92.24%).结论 镰刀菌属及曲霉菌属仍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眼部致病真菌菌属;镰刀菌对那他霉素敏感,曲霉菌对伊曲康唑敏感.
-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动脉破裂的介入治疗四例
目的 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供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动脉破裂的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行DCD供肾移植28例的资料,其中术后发生移植肾动脉破裂4例,均采用经导丝置入腹膜支架进入假性动脉瘤或出血段释放的介入方法处理血管并发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例出现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后肾功能恢复出院;另外2例移植肾切除术后,动脉残端破裂出血,经急诊介入治疗后封堵出血点,病情恢复稳定.结论 DCD供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风险较大,部分移植肾局部感染侵蚀肾动脉,造成动脉破裂出血,介入治疗移植肾动脉假性动脉瘤和破裂出血具有创伤小、即时见效的优点,可作为开放手术的替代治疗方法.
-
肺移植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治一例
目的总结双肺移植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疗体会.方法1例双肺移植患者,术后8个月肺部发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黄曲霉菌感染,胸部X线片显示双肺呈浸润性病变,以右肺为主,应用伊曲康唑抗曲霉菌治疗,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治疗.结果用药6 d后痰真菌培养结果转阴,患者症状逐步好转;头孢哌酮/舒巴坦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治疗效果不佳,后换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后痰细菌培养转阴.在维持血他克莫司(FK506)浓度在有效水平的基础上,FK506的用量从6 mg/d减至0.5 mg/d.结论CT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中的价值优于X线片;应用伊曲康唑治疗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有效,同时应注意血FK506浓度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