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23例唐氏综合征患儿生育史孕妇的产前诊断

    作者:李英;徐两蒲;扶梅妹;范向群;黄海龙;林元;刘合焜

    对象与方法 2001年至2007年就诊我院遗传门诊的有唐氏综合征患儿生育史的孕妇123例,年龄21~45岁,孕周17~23周.在超声定位下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20mL羊水,按照本中心建立的常规方法进行细胞培养、收获、制片和核型分析.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荣;邓运涛;陈强

    目的 研究体外传代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量及其变化.方法 无菌条件下收集健康胎儿脐带15(人)份,并收集脐带供者资料,脐带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UC-MSCs,并做传代培养;P3代UC-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HGF的含量.结果 15份健康胎儿脐带均培养出UC-MSCs.P3代UC-MSCs的细胞表型均为CD90 +/CD105+/CD166 +/CD14-/CD34-/CD45-/CD79a-/HLA-DR-.3份P3代细胞分别经过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培养,诱导分化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体外传代培养的UC-MSCs均分泌细胞因子HGF;各传代细胞(n=15)P1、P3、P5和P7细胞上清中HGF含量(pg/mL)分别为32 754±15 147、26 029±11 680、11 660±5 137和3 105±2 197.15份脐带供者信息包括:孕产妇年龄(24 ~41岁)、孕周(37 ~40周)、胎儿体重(2.8~4.1kg)、胎儿性别(男性7例、女性8例).上述供者因素与P3和P5代UC-MSCs分泌的HGF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UC-MSCs分泌HGF的量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且上述供者因素对UC-MSCs分泌HGF的量没有影响.

  • 8594例孕妇无创DNA产前检测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芸芸;万陕宁;宋婷婷;党颖慧;陈必良;张建芳

    目的:分析无创DNA产前检测(NIPT)技术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接受NIPT的859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统计不同年龄段、孕周的孕妇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情况,并进行NIPT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符合情况比较.结果:8594例孕妇筛查出染色体异常高风险96例(1.12%).筛查出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高风险44例(0.51%),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45例(0.52%)和其他常染色体异常高风险7例(0.08%).年龄≥35岁孕妇染色体异常高风险(1.80%),高于<30岁(0.72%)和30~34岁(1.19%)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94例孕妇中于孕中期(孕13~ 20周)接受NIPT的孕妇比例高(6556例,76.29%),经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率也高(42/61,68.85%).77例NIPT染色体异常高风险孕妇经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54例(70.13%),其中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1-三体综合征100.00%、18-三体综合征62.50%、13-三体综合征25.00%、性染色体异常54.55%、其他常染色体异常50.00%.结论:NIPT对21-三体综合征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选择孕中期进行NIPT准确性较高.NIPT可以作为高龄孕妇的主要筛查手段,能有效地避免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出生.

  • 早产胎膜早破95例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磊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PPROM)的相关构成因素及不同孕周的妊娠结局.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95例PPROM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孕周28 ~ 33+6周)和对照组(孕周34 ~ 36“周),分析其相关构成因素、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结果:生殖道感染是PPROM的主要构成因素,占33.68%.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感染率及新生儿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内感染率及产褥期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殖道感染是PPROM主要的构成因素,对妊娠不足34周的PPROM患者采取积极保胎治疗及预防感染措施,以延长其孕周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 正常胎儿肺动脉多普勒参数与孕周增长关系的初探

    作者:涂新枝;官勇;李胜利;王晨虹;余艳红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正常胎儿肺动脉多普勒参数随孕周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82例正常单胎孕妇中获得的192例次胎儿左(或右)肺动脉多普勒测量结果.所有多普勒测量均由同一名检查者连续重复测量3次,多普勒参数加速时间(AT)、射血时间(ET)、AT/ET比值、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血流速度(A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取平均值记录.应用变异系数(CV)分析观察者内各多普勒参数的稳定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各参数与孕周的关系.结果:多普勒参数AT、ET、AT/ET值、PSV、EDV、AV、PI和RI的观察者内CV分别为(4.49±2.97)%、(2.56±1.32)%、(4.32±2.64)%、(4.50±3.31)%、(13.07±7.88)%、(4.74±2.76)%、(6.33±3.64)%和(2.67±1.50)%.妊娠中、晚期正常胎儿肺动脉多普勒参数AT和AT/ET值均与孕周呈正相关(P <0.001),但ET、PSV、EDV、AV、PI和RI均与孕周无相关性(P>0.05).结论:多普勒测量胎儿左(右)肺动脉可用于评估胎儿肺循环,除AT和AT/ET值外,孕龄并不影响妊娠中、晚期正常胎儿肺动脉多普勒参数.

  • 双胎妊娠合并卵巢转移性黏液腺癌1例

    作者:陈华

    1 病例报告患者,25岁,G3P0,因孕34+6周,不规律腹部胀痛2小时于2009年9月27日入院.孕3月外院B超检查提示双胎.孕期未建卡,不定期不定点产前检查.孕5+月于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情况不详,术后病理检查为阑尾腺癌,术后未行化疗.期待孕周至34+6周出现不规律腹部胀痛,考虑先兆早产,入院待产.末次月经:2009年1月26日,预产期:2009年11月3日.

  • 早孕期和中孕期超声检查的规范化

    作者:李婷;段涛

    超声检查是孕期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产科学组日前颁布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第1版)》中,推荐孕期的常规超声检查次数为4-5次,其中早孕期超声检查作为备查项目,目的在于确定孕周或进行颈后透明层(NT)检查,18~24周的中孕期是系统超声筛查胎儿畸形,这两次超声对于筛查胎儿畸形,避免严重畸形儿的出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 胎儿胸腔大量积液1例

    作者:葛俊丽;曾蔚越;欧阳运薇;卫蔷;张丽

    1病例报告患者,20岁,G1P0,因孕38周,B超检查发现胎儿胸腔大量积液4天于2009年12月24日入院.孕早、中期在当地医院不规则产前检查,4个月及6个月时均进行过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4天前当地B超检查提示宫内单活胎,大小与孕周相符,胎儿双侧胸腔积液,羊水过多.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患者一般情况好,无宫缩及阴道流血、流液.既往体健,否认传染病、过敏史,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T 36.5℃,P 80/min,R 20/min,BP 136/89 mmHg.

  • 妊娠合并甲型H1N1流感18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丹;孙勇;周代华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本院收治的18例妊娠合并甲型H1N1流感孕产妇.年龄21~41岁,平均年龄26.7±4.5岁,孕6+1~38+4周,平均孕周20.7±3.5周,初产妇14例,经产妇4例,住院天数5-9天.初产妇>30岁3例(16.7%).发病时间:孕早期3例(16.7%),孕中期3例(16.7%),孕晚期12例(66.7%).

  • 28卷2期疑难病案

    作者:罗小东;董晓静

    患者,32岁,G6P0.因孕38+6周,见红30分钟于2011年5月4日急诊入院.孕妇孕期定期产前检查,无异常.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入院后查体:T 36.8℃,P 80/min,R 20/min,BP 110/70 mmHg.全身情况可,心肺查体无异常,腹膨隆如孕周,产科检查:宫高35 cm,腹围105 cm,胎心146/min.血常规:WBC 7.85×109/L,N 0.74.产前检查无异常,估计胎儿体重约3900 g.入院诊断:G6P0,38+6周孕先兆临产.短期阴道试产后因孕妇本人及家属要求于5月5日14时30分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以ROP位娩出一重4600 g活男婴,手术顺利.术后诊断:①G6P1,39周孕剖宫产;②巨大儿.术后常规抗感染、加强宫缩、补液治疗.术后第3天起,产妇不明原因腹泻,每天8~10次,黄色稀水样便,含黏液,无血迹.

  • 剖宫产后腹泻并发下肢静脉栓塞

    作者:杨祖菁;虞俊

    1 病历摘要患者,27岁,G1 P0,因孕38+5周,阵发性腹痛2小时于2010年2月23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14岁月经初潮,经期5天,周期30天,量中,无痛经.末次月经:2009年5月27日,预产期:2010年3月4日.停经40天查尿β-HCG阳性,早孕反应不明显,孕4月感胎动,自觉胎动好.定期产前检查,无高血压和蛋白尿,胎儿发育与孕周相符.

  • 孕23+4周,发现盆腔包块1周

    作者:李聪;漆洪波

    1 病历摘要患者,34岁,因孕23+4周,发现盆腔包块1周于2009年2月28日入院.末次月经2008年9月12日,预产期2009年6月19日.停经7周,B超检查提示宫内孕,未提示盆腔包块.孕13周时B超检查核实孕周无误,未提示盆腔异常回声.孕22周我院行胎儿系统B超检查时,提示右侧盆腔实性为主包块,110 mm×96 mm大小,来源于卵巢可能,CA125 554.4 KU/L,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盆腔巨大囊实性占位.

  • 足月选择性剖宫产时机与新生儿危重疾病的关系研究

    作者:雷艳;胡艳红

    目的 探讨足月选择性剖宫产时机与新生儿危重疾病的关系,为选择合理的剖宫产时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足月选择性割宫产的孕妇和新生儿资料,根据孕妇剖宫产时的孕周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37 ~ 37+6周”、“38~38+6周”和“39 ~ 39+6周”,研究3组的孕妇的一般资料和新生儿危重疾病情况,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3组新生儿的危重疾病的发生风险.结果 ①本研究共纳入750例孕妇,其中“37 ~ 37+6周”者135例(18.00%),“38 ~ 38+6周”者291例(38.80%),“39 ~39+6周”者324例(43.20%).3组在平均分娩年龄、不同分娩年龄的分布、平均孕次和平均产次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37 ~ 37+6周”组的新生儿危重疾病总发生率高于其余两组(P<0.05),在重症肺炎、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和呼吸衰竭上的发生率高于其余两组(P<0.05);③与“39 ~ 39+6周”组相比,“37 ~ 37+6周”组发生危重疾病、重症肺炎、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和呼吸衰竭的风险升高;“38~38+6周”组发生危重疾病和重症肺炎的风险升高.结论 在妊娠39周前实施选择性剖宫产的比例较大,增加新生儿发生危重疾病的风险,尤其是“37~37+6周”的风险更高,在实施选择性剖宫产时应选择合适时机.

  • 4809例妊娠期葡萄糖筛查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永琴;张方芳;梅雪

    目的 探讨不同孕周的50g葡萄糖负荷试验(50gGCT)对筛查妊娠期糖尿病(GDM)的临床意义以及与孕妇年龄、体重及孕周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3月在我院围产保健科接受糖筛查的孕妇4809例,按孕龄分为3组:A组<24周,B组24~28周,C组>28周,对GCT阳性的全部进行75g糖耐量(OGTT)试验,血糖结果分为正常组、GIGT、GDM 3组,根据孕妇年龄和体重因素,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结果 GCT与OGTT异常检出率在A、B、C 3组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T与OGTT异常检出率在不同年龄、不同体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岁无高危因素的孕妇GDM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年龄≥25岁的孕妇.孕妇的平均体重指数(BMI)≥25.1时GCT异常率和GDM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MI<25.1者.结论 孕期均适宜50g葡萄糖筛查试验而非仅限于24~28周;孕妇的年龄和体重与GDM的发生密切相关,对肥胖或高龄孕妇应尽早行GCT筛查.

  • 深圳市孕妇血清微量元素分析

    作者:许蕴;陈曼茵;吕丽君;李佳倪;梁纯丽;张利

    目的:探讨深圳市孕妇在不同孕期血清微量元素变化规律.方法:按孕周将648名孕妇分为早孕(小于16周)、中孕(16~28周)、晚孕(大于28周)3个实验组,132名正常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孕妇及对照组妇女血清微量元素含量,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血清微量元素值.结果:孕妇在早孕期血清铜含量及铜/锌比值显著升高,并随孕周增加进一步升高;血清锌、钙、镁含量则显著下降,并随孕周增加进一步降低;血清铁含量在早孕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从中孕期开始显著下降.随着孕周的增加,缺乏锌、铁、钙、镁的孕妇比例也升高.结论:深圳市孕妇早孕期起即应注意锌、钙、镁元素的补充,中孕期起应注意加强铁营养的补充.

  • 早产胎膜早破的临床处理(附186例报告)

    作者:方有珍;刘艳

    早产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0fmembranes,PPROM)是指孕满28周而不满37周,胎膜在临产前自然破裂的病例.早产和胎膜早破经常同时存在,但胎膜早破使早产的处理变得复杂化,特别是孕周<34周致使围生儿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本文对我院早产胎膜早破的1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其临床处理和妊娠结局.

  • 不同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

    作者:吴辉文;周爱琴;戴琼;徐海青

    目的 了解不同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现况及其变化规律,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88 365例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孕41周出生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重,达3 512.55±383.03g.孕41周之前,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随孕周增加而增加,其增速在第31周、34周及37周时出现3个高峰,分别增重195.97±25.76g、219.48±15.67g、277.64±8.66g.从42周开始,出生体重逐渐减轻.不同孕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4 297.65,P<0.0001).在早产儿、足月儿及过期产儿三组中,小于胎龄儿(SGA)的发生率分别为11.17%、4.59%、8.75%;大于胎龄儿(LGA)的发生率分别为4.24%、21.21%、10.17%.SGA、适于胎龄儿(AGA)及LGA的构成比在三组中的分布不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 185.65,P<0.0001).结论 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随孕周延长而增加有一定的规律.在我国应加强产前教育,避免无必须医学指征的提前分娩,进一步研究胎儿生长规律,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出生人口质量.

  • 汉中市南郑县9643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

    作者:李玉瑛;陈莉;王琼;卢玉婷

    目的探讨单胎活产新生儿体重分布及相关因素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汉中市南郑县人民医院产科孕妇分娩的单胎新生儿体重进行分析,记录新生儿体重及孕妇年龄、孕周、职业、居住地理位置,以及不同年度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收住孕32+2~43+6周孕妇9643例,新生儿体重分布在600~5100g,平均体重(3218.69±415.02)g,体重随孕周而增加(F=147.444,P<0.001)。26~35岁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体重较重,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42,P<0.001)。男性新生儿体重明显重于女性(F=13.985),平川丘陵居住的孕妇新生儿体重较山区重(F=12.387),2~3产次出生的新生儿较1、4产次重(F=32.868),均P<0.001,农民与职工孕妇的新生儿体重相近( P>0.05)。孕32+2~43+6周、孕36~41+6周、孕38~41+6周的新生儿出生体重10年内各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2.966、3.323、3.225,均P<0.05)。结论新生儿体重与性别、孕妇居住地理位置、产次、孕周、年龄有关,与职业无关,新生儿体重有逐年增加趋势。

  • 单绒双羊与双绒双羊双胎产妇分娩孕周与分娩方式选择

    作者:马颖;张雅丽;王晓静;李园春

    目的 分析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单绒双羊)与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绒双羊)双胎产妇分娩孕周和分娩方式选择及其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陕西省宝鸡市妇幼保健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28例非复杂性双胎妊娠的产妇资料,其中单绒双羊双胎21例为M组,双绒双羊双胎107例为D组.记录两组临床基本情况,比较分娩孕周 、妊娠期并发症与合并症 、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等情况,对两组分娩孕周 、分娩方式选择与妊娠结局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组阴道分娩1例(4.76%),D组4例(3.74%).D组产妇不良结局的发生率(19.63%)稍高于M组(14.29%),但无显著性差异(χ2=0.98,P>0.05).M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76.19%)显著高于D组(49.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7,P<0.01).M组孕<35周分娩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率明显高于孕36~37周(χ2=23.24,P<0.01);D组孕<35周分娩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ICU入住率与其他新生儿疾病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孕36~38周分娩者(χ2值分别为11.23、17.65、17.24,均P<0.01),并且孕37周分娩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显著低于孕38周分娩者(χ2=13.17,P<0.01).结论 单绒双羊双胎与双绒双羊双胎者在孕36~37周分娩时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较低,应按照孕妇宫内双胎情况进行评估,选择更为适宜的分娩方式,尽可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 不同孕周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分娩方式及母儿的影响

    作者:刘春兰

    目的 探讨不同孕周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分娩方式以及母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桓台分院妇产科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7例不同孕周的胎膜早破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大于等于28小于32周的胎膜早破产妇53例,设为28~31+6周组,大于等于32小于36+6周的胎膜早破产妇54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设为32~ 36+6周.对两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研究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患者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并记录每种分娩方式的例数.研究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部感染和死亡的例数.结果 28~31+6周组与32~36+6周组相比,新生儿Apgar评分中心跳、呼吸、肌肉张力、对刺激反应、肤色及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59、0.53、1.15、0.93、0.63、0.23,均P>0.05).孕妇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率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1.02、1.97、2.25、1.29、0.84,均P>0.05).28~31+6周组与32 ~ 36+6周组相比,胎儿娩出后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肺部感染以及死亡的比率均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8.89、5.25、6.13、4.52,均P<0.05).结论 胎膜早破发生的时间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对母体预后的影响较小,但对新生儿的影响较显著,延长孕周可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医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较为合理的处理方式,以减轻胎膜早破对母儿的危害.

465 条记录 21/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