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吡嗪酰胺治疗腮腺淋巴结核致药物热一例报告

    作者:陈光;王道富;石子英

    我科于1998年7月8日收治一名腮腺淋巴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口服吡嗪酰胺出现药物性高热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pncA基因突变特征及与吡嗪酰胺耐药相关性研究

    作者:洪创跃;刘小立;桂静;王峰

    目的 了解耐多药MTB的pncA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吡嗪酰胺(PZA)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2009年深圳市耐多药MTB共127株,采用BACTEC MGIT 960系统检测其PZA耐药性,并用Wayne法检测吡嗪酰胺酶(PZase)活性;对pnc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其突变情况和分布特征,对PZA药物敏感性与PZase活性、pncA基因突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27株耐多药菌株中有62株对PZA耐药,耐药率为48.8%.耐PZA菌株中有55株PZase阴性.62株耐药株中有48株发生了pncA基因突变,突变率为77.4%,突变形式包括碱基置换(33株)、移码突变(12株)和整码突变(3株).48株pncA突变的耐药菌株中,PZase阴性为45株.全部65株敏感株酶活性均为阳性,其中1株菌株发生了pncA基因突变(N11D).pncA基因突变分析中发现了5个新的突变类型位点:H57P、P62Q、G108R、D110Y、G162V.耐多药菌株对PZA的敏感性与PZase活性(r=0.895,P<0.05)、pncA基因突变(r=0.779,P<0.05)存在相关.结论 pncA基因突变类型多样,突变随机分布整个基因片段,发现了5个此前未曾报道过的新突变类型,所有突变主要分布于PZase活性位点和金属结合位点及其相邻区域上,且与PZA耐药存在较高相关性.

  •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36例疗效观察

    作者:杨正志;孙延康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虚、活血、行气、利水中药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病例治疗后胸腔积液消失时间、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能促进胸腔积液吸收,防止胸膜粘连、增厚.

  • 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相关分子特征分析

    作者:罗振华;钱雪琴;范齐文;方欢英;郭建;吴文娟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吡嗪酰胺( pyrazinamide, PZA)耐药表型与耐药相关基因pncA的关系,对未发现pncA突变的菌株进行panD、rpsA基因分析。方法采用MGIT960仪器法检测108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包括PZA)的敏感性,采用PCR DNA测序技术对菌株进行16S rDNA和pncA、panD、rpsA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78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及利福平单耐菌株中PZA耐药47株(60%),30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简称EIRS)敏感的菌株中PZA耐药4株(13%),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中PZA耐药率显著高于EIRS敏感株。51株PZA耐药MTB菌株中49株(96%) pncA基因发生了突变,57株PZA敏感株中4株(7%)发生突变, PZA耐药株pncA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PZA敏感株。 PZA耐药菌株的pncA基因改变以碱基置换为主,His57 Asp氨基酸改变较为常见。碱基突变区域集中在160~169、203~289、309~396和413~467。 pncA基因突变序列分析发现7个新的突变位点:T175 C、C188 A、68位碱基插入G、235位碱基插入AGC、339位碱基插入C、392位碱基插入CC、395位碱基缺失GT。 PZA敏感菌株中发现的4个pncA基因突变位点与耐药株突变位点均不相同。 PZA表型耐药但pncA基因及上游调控序列无突变的菌株NJ108存在panD G419A突变,但rpsA基因为野生型。结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中PZA耐药率较高。吡嗪酰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中pncA基因突变较为常见,panD基因突变的出现亦值得关注。

  • 心包滑膜肉瘤一例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作者:杨倩;李艳

    患者女45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气急,活动后为著,阵发性干咳,以夜间多发,伴盗汗、发热,体温高38℃,伴发冷,无寒战,伴哽咽感,打嗝后好转,偶有夜间不能平卧,无咯血、胸痛、咳痰,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查心超提示心包积液,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激素等治疗1个月,出现局部皮疹自行停药.

  • 肺结核568例的用药护理

    作者:李四清;付筱华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对2004年6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结核病患者568例中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护理进行回顾行分析,观察并分析各种不良反应分布情况、出现时间及表现形式.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568例中发生不良反应315例,占55.46%.其中,184例合并两种以上反应,占32.39%.绝大多数患者经对症治疗处理,调整方案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继续治疗.发生不良反应多的药物是吡嗪酰胺,主要引起血尿酸增高和肝功能损害.结论:通过对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及时监测,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能够继续坚持抗结核治疗,从而完成全程督导短程化学治疗(DOTS)[1],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吡嗪酰胺与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对比

    作者:梁静;梁汉成;卢歆韵

    目的 探讨吡嗪酰胺与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5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7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吡嗪酰胺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血药峰浓度、病灶吸收率及空洞缩小率、痰菌情况及安全性等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两组肾功能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8周尿素氮(BUN)、血尿酸(BUA)、肌酐(Scr)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8周血药峰浓度较对照组高,对照组病灶吸收率、空洞缩小率、痰菌转阴率均明显较观察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对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用于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治疗中效果优于吡嗪酰胺,且左氧氟沙星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 乙胺丁醇致药物热一例

    作者:吴迪;余薇;王鸿翔;翁丽珍;李学玲;陈晓红;刘坦业

    患者男,50岁,咳嗽、咳痰4个月余。入院前4个月余出现咳嗽,咳少许黄白痰,未进一步诊治。入院前45 d,因上述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肺结核”,施以利福平( RFP, R )、异烟肼(INH,H)、吡嗪酰胺(PZA,Z)、乙胺丁醇(EMB,E)四药联合方案(2HRZE/4HRE)。抗结核治疗45 d后出现全身皮疹、瘙痒、“肝功能损伤”、发热,停用抗结核药物,并予抗过敏、保肝等治疗后稍好转并转诊我院。入院查体:T 36.2℃,神志清楚,消瘦外观,双肺呼吸音清。血常规:白细胞5.52×109/L;嗜酸粒细胞0.52×109/L;胸部CT:右肺继发性肺结核并右肺上叶空洞形成。右上叶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肺组织肉芽肿炎伴小灶性坏死,符合结核”。诊断明确,予试验性治疗。服HE当天始连续高热3 d,高体温达39.8℃,停药后热退,再次加用小剂量EMB 0.25 g口服,当天再次出现发热,停用EMB后体温随即下降至正常。之后停用EMB,予INH 0.3 g每天1次口服治疗,患者一直未再有发热出现,观察1周均无发热,认定发热是由于EMB药物反应所致。

  • 结核病所致精神障碍一例

    作者:陈文忠

    患者男,21 岁,汉族,四川籍外来务工人员,第二次住院.主诉:兴奋、夸大、易激惹等急性起病4 d,总病程8 个月,肺结核病1 年余.现病史:患者2009 年4 月起出现反复咳嗽、咳痰,2009 年6 月25 日经上海市肺科医院确诊为"肺结核",并接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物治疗,2009 年8 月25 日起改为异烟肼和利福平进行巩固期抗结核治疗.

  • 吡嗪酰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pncA及rpsA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作者:胡族琼;蔡杏珊;谢伟胜;刘燕文;马品云;苏碧仪;曾少芳;邹彩容;谭耀驹

    目的 了解吡嗪酰胺(PZA)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中pncA与rpsA的全基因突变特征与作用.方法 采用MGIT 960系统测定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广州市胸科医院的161株结核分枝杆菌的PZA药敏结果,分析pncA与rpsA全基因序列X2检验分析PZA耐药株和敏感株之间这2个基因的突变差异.结果 52株PZA耐药株的pncA突变率为84.6% (44/52),109株PZA敏感株无pncA突变,耐药株pncA突变率显著高于敏感株(X2=126.92,P=0.00).3株PZA耐药株发生rpsA突变,1株PZA敏感株发生rpsA突变,耐药株与敏感株的rpsA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x2=3.42,P=0.06).PZA耐药株中,44株发生了34种pncA突变类型,其中包括12种新发突变类型(位点27缺失L、91缺失E、111缺失E、122缺失Q、130~132缺失VVG、131缺失V、D8A、S18P、H57Y、F58S、E174G及M175R)和1株启动子-11位核苷酸A→G突变株.pncA突变位点随机散布于pncA全基因,但有9株突变集中发生于G132-T142区域内.3株无pncA突变的PZA耐药株在rpsA基因的3'羧基末端发生单点突变,分别是R474W、R474L和E433D突变.1株PZA敏感株rpsA基因发生Q162R单点突变.结论 pncA基因突变是结核分枝杆菌PZA耐药的主要机制,测定pncA基因突变有助于快速诊断结核分枝杆菌PZA敏感性,新发突变揭示了区域性研究pncA突变特征的必要性.rpsA基因3'末端有望作为PZA敏感性分子诊断法的第2个耐药相关区域.

  • 耐吡嗪酰胺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何秀云;庄玉辉;李国利;王艳军;黄香玉;孙桂芝

    目的 研究吡嗪酰胺酶编码基因pncA突变与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耐药的关系.方法 将临床分离的36株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常规PZA药敏试验和pncA基因序列分析.采用绝对浓度法进行PZA药敏试验;PCR扩增pncA基因及其上游、下游碱基序列,纯化回收PCR产物克隆到T载体并进行全自动测序.结果 36株临床分离株中25株PZA耐药,11株PZA敏感.5株高耐PZA(PZA浓度为250 μg/ml)临床分离株4株pncA基因突变;20株低耐PZA(PZA浓度为50 μg/ml)6株pncA基因突变;25株耐PZA结核分枝杆菌pncA基因突变率为40.0%.3株PZA敏感临床分离株pncA基因出现突变、其中2株为同义突变.11株耐PZA结核分枝杆菌pncA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突变,其中5株同时有pncA基因突变;2株PZA敏感结核分枝杆菌pncA基因上游序列突变.结论 pncA基因突变可引起结核分枝杆菌对PZA耐药,但pncA基因突变只是结核分枝杆菌耐PZA的一种机制,可能还存在PZA的其他耐药机制.

  • 播散性放线菌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作者:王澎;黄慧;徐亚兰;柳涛;薛华丹;王辉;谢秀丽;杨启文;曹丽娜;徐英春

    播散性放线菌病临床上不常见,同时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更为罕见[1-2].现报道1例继发于流产术后年轻女性播散性放线菌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经过积极的脓液引流、抗放线菌联合四联(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痊愈.

  • 东莞地区布鲁菌感染2例

    作者:周静;张丽华;张丽;陈建安;朱学海

    例1患者男,18岁.因"头痛,左侧肢体无力10余天,发热3d"于2010年3月29日人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患者4年前曾在屠羊厂工作,曾因"发热,头痛"于外院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予四联抗结核(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治疗1年半,症状缓解.患者在本次发病10余天前活动时出现头痛,以胀痛为主,无放射痛,于当地诊所诊治,具体方案不详.随后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于另一家医院拟"脑梗死"诊治,行腰穿示颅压升高,脑脊髓液异常,考虑到曾有结核感染史,予四联抗结核治疗,肢体活动恢复.患者3d前出现发热,体温波动,高达39℃,头痛加重,来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就诊,收人神经内科.

  • 异烟肼与吡嗪酰胺联合化疗对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玲;周英;李凌华;石裕明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1995年-2003年我院收治了因结核病化学治疗导致的药物性肝炎患者81例,其中男64例,女17例;年龄43.64±15.77岁,全部患者抗结核化疗前肝功能检测均正常,无输血史,无HIV感染,除抗结核药外无接触肝毒性物质.HBsAg阳性39例占48%(39/81),HBsAg阴性42例占52%(42/81).2例患者有长期酗酒史.

  • 吡嗪酰胺诱导的高尿酸血症

    作者:彭惠;申恩瑞;马世武

    吡嗪酰胺诱导的高尿酸血症(pyrazinamide-induced hyperuricemia,PIHU)主要发生于抗结核治疗的强化期,在临床的发生率高,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因此防治PIHU容易被临床忽视.然而,随着结核病耐药形势愈趋严重,吡嗪酰胺在临床的应用更加广泛及长程(4~20个月),使得PIHU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执行的影响愈显突出.我们针对上述问题,对PIHU的流行、发病机制、转归、防治等展开分析,特别针对特殊结核患者的PIHU进行了阐述,以引发更多关于PIHU的临床思考,为合理防治PIHU提供理论依据.

  • 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3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俊;苏慧勇;张国丽

    1病例报告病例1,男,35岁,有吸毒史6年.2006年6月因咳嗽、咳痰在我院诊断为AIDS合并肺结核,CD4细胞计数92/μl,行正规抗痨治疗(2HREZ/4HR方案,即强化期使用2个月H、R、Z、E,1/d;继续期使用4个月H、R,1/d),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H)、阿米卡星(A)、利福平(R)、利福喷汀(L)、乙胺丁醇(E)、对氨水杨酸钠(PAS)、吡嗪酰胺(Z)及链霉素(S).

  • 福建省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耐药性的研究

    作者:周银发;张山鹰;魏淑贞;林勇明;赵永;林建;林淑芳

    目的 分析福建省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临床分离菌株对吡嗪酰胺(PZA)的耐药情况,为MDR-TB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0年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结核病耐药监测期间获得的119例MDR-TB患者的临床分离菌株及其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平均年龄(45.8±15.3)岁,男性占76.5%(91/119),流动人口占30.3%(36/119),农民占55.5%(66/119),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患者占53.8% (64/119).以标准株H37Rv作对照,采用BACTECTM MGIT 960TM系统(简称“MGIT 960”)和WHO推荐的比例法在固体L-J培养基上对菌株进行PZA及其他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9株临床分离的耐多药菌株对PZA的耐药率达37.0%(44/119).不同人口学特征的MDR-TB患者间仅小学及以下学历者对PZA的耐药率(26.6%,17/64)低于小学以上学历者(49.1%,27/55)(x2=6.44,P=0.011);对乙胺丁醇、链霉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耐药的患者对PZA的耐药率分别为48.6%(36/74)、44.9%(31/69)、62.5%(20/32)、63.3%(19/30)、71.4%(10/14),明显高于对上述药物敏感者对PZA的耐药率[分别为17.8%(8/45)、26.0%(13/50)、27.6%(24/87)、28.1%(25/89)、32.4%(34/105)](x2=11.44,P=0.001;x2 =4.46,P=0.035;x2=12.24,P<0.001;x2 =11.96,P=0.001;x2=8.08,P=0.004).结论 在福建省MDR-TB防治工作中,需重视对吡嗪酰胺的药敏试验检测,及时给予患者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 香港结核性脑膜炎的登记情况

    作者:K-K.Lau;I.T-S.Yu;A.C-K.Chan;L.K-S.Wong;C-M.Tam;B.Sheng;H-L.Li;the Hong Kong Tuberculous Meningitis Study Group;范永德

    背景:对结核性脑膜炎(TBM)的就诊、诊断、治疗和转归的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信息、治疗及转归进行随访.确诊后3年内每6个月对转归资料核实1次.对死亡和完全康复的预后因素分别进行多因素COX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993-2000年共入选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66例.患者平均年龄42.9岁,其中中国公民153例,男性81例;92%的患者接受了HRZS(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S=链霉素),HRZE(E=乙胺丁醇)或HRZES方案治疗.应用激素的有105例,激素对转归无明显影响.3年随访结束,完全康复110例,残疾20例,死亡26例.死亡与就诊时年老、脑脊液淋巴细胞低下及意识水平差有显著的相关性.完全康复与年轻、女性及无合并症有相关性.结论:随访至3年,香港结核性脑膜炎治疗转归较好,病死率为15.7(26/166).早发现,早确诊和使用有效的治疗方案可能是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重要的因素.

  • 在拘留所完成的结核病预防治疗:目标疗法及利福平/吡嗪酰胺方案与异烟肼方案的比较

    作者:

    背景:某县级拘留所.目标:描述结核感染者的治疗特点,在某县级拘留所囚犯中比较利福平/吡嗪酰胺2个月方案与传统6-12个月异烟肼方案对完成治疗的影响.设计:回顾性查阅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的结核病登记资料.结果:在2127名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囚犯中,146人开始抗结核治疗.这些病人刑期长,能在狱中完成整个疗程.2个月治疗方案的治疗完成率为88%(67/76),6-12个月治疗方案的治疗完成率为74%(51/69)(P=0.03),总治疗完成率为82%.病人对这两种治疗方案的接受程度相似,但是接受异烟肼治疗的囚犯获释的可能性更大(尽管其刑期较长),这些人一旦回到社区就容易中止治疗.按照原来的指南,37%的病人不必接受治疗,而根据新的指南,这些病人则应当接受治疗.结论:2个月利福平/吡嗪酰胺方案的治疗完成率比疗程较长的异烟肼方案高,也没有更多的的毒性作用,从而可以应用于更多的病人.以能在监狱里完成治疗方案的囚犯为目标人群的结核感染者化学疗法实现了高治疗完成率.

  • 基于吡嗪酰胺药物敏感性改善耐多药结核病治疗结局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伟;孙峰;张文宏;张颖

    吡嗪酰胺是结核病短程化疗方案的重要组成药物,在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中也必不可少.吡嗪酰胺通过活性形式吡嗪酸破坏结核分枝杆菌细胞膜的跨膜质子浓度梯度,干扰能量代谢而实现杀灭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pncA基因和rpsA基因突变是对吡嗪酰胺耐药的主要机制.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对吡嗪酰胺耐药的发生率高(10%~85%),且对吡嗪酰胺耐药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预后较差;而吡嗪酰胺敏感患者加用氟喹诺酮(FQ)和二线注射类药物(SLIDs)治疗成功率明显提高.因此,可运用分子检测方法快速鉴定出对吡嗪酰胺敏感的耐多药结核病(ZS MDR TB)和对吡嗪酰胺耐药的耐多药结核病(ZR-MDR TB),以及菌株对FQ和SLIDs的敏感性;对ZRMDRTB避免使用吡嗪酰胺,并探索以吡嗪酰胺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以缩短ZS-MDR-TB患者的疗程.这些方法将有助于提高疗效,节约成本,降低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543 条记录 4/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