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DR1和MRP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周岩冰;郝宗启;罗兵

    ①目的观察胃癌MDR1和MRP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分期、预后的关系.②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2例胃癌及12例正常胃组织MDR1和MRP基因表达水平.③结果胃癌MDR1和MRP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t=4.52、3.35,P<0.01),不同分化程度病人癌组织MDR1和MRP基因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5.62,P<0.01),两基因表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χ2=3.84,P<0.05),MDR1和MRP基因高表达病人,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χ2=4.72、5.85,P<0.05).④结论胃癌MDR1和MRP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对判断预后有意义.

  • 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低发生率分析

    作者:李世宽;周岩冰;于冠君

    ①目的探讨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的可能机制.②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胃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方法.③结果手术后病人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0.④结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的可能机制是术后早期炎性残胃及胃肠吻合口周围梗阻,胃癌手术方式的变化和术后营养支持是胃排空延迟发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 胃癌组织中PTEN和p53基因的表达

    作者:王东升;周岩冰;陈栋;王永红;田云萍;仲蓓

    ①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和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②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方法(SABC),检测PTEN和突变型p53基因在65例胃癌组织、26例不典型增生胃黏膜、10例浅表性胃炎和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③结果胃癌组织中PTEN、突变型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65%,不典型增生胃黏膜中PTEN、突变型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85%、31%,突变型p53基因在正常胃黏膜和浅表性胃炎组织中不表达,PTEN基因在正常胃黏膜和浅表性胃炎组织中全部呈阳性表达.胃癌组织中PTEN基因、p53基因的表达与其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胃黏膜、浅表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差别有显著性(uc=2.61~4.52,P<0.05);随临床分期、胃癌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加深、淋巴结的转移,突变型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上升(χ2=4.388~8.764,P<0.05),PTEN基因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χ2=5.491~8.020,P<0.05);PTEN基因表达阳性的胃癌组织中突变型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PTEN基因表达阴性的胃癌组织(χ2=9.81,P<0.05).④结论 PTEN和p53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关;PTEN和p53基因可以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PTEN、p53基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 Th1、Th2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在胃癌病人免疫偏移中的意义

    作者:王海波;周岩冰;张建立;李世宽;牛兆建;孙振青;杨传永

    ①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期胃癌病人外周静脉及脾静脉血中Th1、Th2细胞因子变化与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②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33例胃癌病人、10例良性胃疾病病人(对照组)外周静脉及脾静脉血中Th1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③结果胃癌病人外周静脉及脾静脉血中GM-CSF含量低于对照组(t=2.38、2.42,P<0.05),而IL-4含量高于对照组(t=4.11、18.94,P<0.01);胃癌病人脾静脉血中IL-4含量高于外周静脉血(t=30.30,P<0.01).各期胃癌病人中,Ⅱ、Ⅲ、Ⅳ期病人外周静脉及脾静脉血中GM-CSF含量均低于Ⅰ期胃癌病人,而IL-4含量则高于Ⅰ期胃癌病人(F=9.29~27.81,q=4.57~30.26,P<0.01).④结论胃癌病人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可能是导致胃癌病人免疫偏移的原因之一.

  • 胃癌根治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特点和防治

    作者:李福年;陈栋;王洪友;王野;管金平;秦宪斌

    ①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特点和防治方法.②方法对1 016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③结果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0.39%.发病时间为术后11 h~4 d.表现为术后切口和腹部疼痛渐剧,腹痛位置模糊,肠蠕动恢复障碍,以及烦躁、出冷汗、心动过速、低血压.实验室检查:WBC(1.2~1.6)×109/L,中性粒细胞0.81~0.91.非手术治疗3例,2例治愈,1例死亡;手术治疗1例,痊愈.④结论术后切口和腹痛较剧、出冷汗、心动过速、肠功能恢复障碍是胃癌根治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术中尽可能减少对胰腺的袭扰和损伤,置腹腔引流,高危病人术后慎用哌替啶镇痛,适当应用H2受体拮抗剂、生长抑素等有预防作用.

  • siRNA对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作用

    作者:徐文华;葛银林

    目的 研究siRNA对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体外合成带有T7启动子的VEGF基因DNA片段,转录针对VEGF mRNA的siRNA,通过脂质体2000将合成的siRNA转染入SGC-7901细胞,设置转染VEGF错义序列组、脂质体组、空白对照组作为对照,用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RT-PCR检测转染后VEGF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VEGF蛋白分泌量的变化.结果 所设计的两个靶位点siRNA均能有效抑制胃腺癌细胞的生长,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VEGF mRNA的表达也受到有效抑制,明显减少;同时,对应的VEGF蛋白水平也显著降低,作为阴性对照的错义序列组siRNA则没有出现这种变化.结论 体外转录合成的siRNA可抑制胃腺癌SGC-7901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

  • EN对胃癌根治术后禁食病人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世宽;周岩冰;张建立;牛兆建;孙振青;吕亮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EN)对胃癌根治术后禁食病人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70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35例,分别给予管饲EN和外周PN支持,测定治疗前、治疗后第1、3、7天血浆中的内毒素水平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第1天,EN和PN组内毒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t=0.539,P》0.05),术后第3、7天两组血浆内毒素水平较术前增高,差异有显著性(F=18.910、26.528,P《0.001);术后第3、7天,EN组内毒素水平低于PN组,差异有显著性(t=2.013、2.867,P《0.05、0.01).结论相对于PN而言,EN可减少胃癌根治术后禁食病人的内毒素移位.

  • TNF-β+25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恶液质的关系

    作者:张佃良;李云东;张美丽;陆连芳;周岩冰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25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病人癌性恶液质的关系.方法 105例营养不良胃癌病人,按照近6个月体质量的减轻率分成3组:A组,0~5%;B组,6%~10%;C组,》10%.用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检测胃癌病人及110例正常志愿者TNF-β+252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TNF-β+252A(TNFB2)出现的频率在胃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胃癌病人中,TNFB2出现的频率在A、B、C各组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恶液质病人TNFB2出现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NF-β+25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恶液质的发生无相关性.

  • 卡培他滨治疗老年胃肿瘤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杨国鹏;孟庆杰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治疗老年胃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中所收治的80例患有老年胃肿瘤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紫杉醇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卡培他滨进行治疗,详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效果.结果:从临床治疗效果上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率为84.27%,对照组的近期治疗效率为63.19%,两组患者在近期治疗有效率方面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化疗不良反应上,研究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率为27.63%,对照组的化疗不良反应率为58.74%,研究组化疗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胃肿瘤疾病应用卡培他滨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并提高治疗效率,同时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在临床治疗上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与应用.

  •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治疗胃癌的疗效评价

    作者:张波;陈明贤

    目的: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治疗胃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癌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ECF为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使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开展化疗,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以及1年内生存率明显较高,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于胃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强,能全面减少不良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 胃转流术对合并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血糖的影响:附67例临床报告

    作者:应敏刚;黄峰;周东

    目的 探讨胃转流术对合并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对67例有完整资料的合并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6个月的血糖值行回顾性分析.其中BMI<25kg/m2 53例,25~29.9kg/m2 9例,>30kg/m2 5例.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P襻Roux-en-y吻合术26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改良式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1例,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改良式残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30例.结果 67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前早晨空腹血糖平均为9.6±3.3mmol/L;术后1个月平均为7.4±2.6mmol/L,3个月平均为7.5±2.3mmol/L,6个月平均为7.7±2.9mmol/L;术后1个月与术前早晨空腹血糖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后1个月的早晨空腹血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转流术对正常人群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术后1个月即可显效,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胃非上皮源肿块的影像诊断

    作者:欧阳羽;刘佐贤;周俊;欧阳祖彬

    目的 探讨胃非上皮源肿块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方法的评价.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非上皮源肿块49例,其中经X线钡餐检查41例,CT 7例,MRI 10例,B超19例.结果 胃平滑肌类肿瘤38例,神经鞘瘤4例,间质瘤2例.上述病例X线表现为边界清楚肿块伴附近粘膜推移;CT呈密度均匀、轮廓清楚之肿块,增强后有强化;MR成像T1WI呈肌肉样等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B超多表现为均质低回声区.胃脂肪瘤3例,X线表现肿块形态、位置可变;CT、MRI有典型脂肪影像表现.异位胰腺2例,呈光滑隆起病灶,其中心可凹陷.结论 胃非上皮源肿块以平滑肌类肿瘤多,胃双重对比造影有特征性表现,X线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CT或MRI对肿块进一步定位、定性有价值.

  • 多排螺旋CT在术前胃癌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韩鑫;田峰;于胜峰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 (MDCT)在术前胃癌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胃癌616例患者,行MDCT术前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pT)对照,用卡方检验分析MDCT T分期准确性与临床-病理学因素相关性.结果:MDCT胃癌T分期总准确度为91% (560/616),其中pT195% (377/396),pT2-3 78% (80/103),pT4a 89% (97/109),pT4b 75% (6/8). BorrmannⅠ型(P=0.0001)与位于胃窦(P=0.045)或影响MDCT T分期准确性,年龄、性别、肿瘤位于大弯或小弯、肿瘤分化不影响其准确性.结果:MDCT在胃癌术前T分期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不同镇痛方式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加速康复的影响

    作者:余翔;田首元;崔潇龙;李原媛

    目的 比较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不同镇痛方式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28~ 7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切口浸润联合静脉镇痛组(A组),关腹前用0.2%罗哌卡因20 ml切口逐层浸润,术后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硬膜外镇痛组(B组),术后单纯0.2%罗哌卡因150 ml行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切口浸润联合硬膜外镇痛组(C组),关腹前用0.2%罗哌卡因20 ml切口逐层浸润,之后0.15%罗哌卡因150 ml行PCEA.记录术后l、6、12、24和48 h时VAS评分,记录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和C组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A组和C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B组(P<0.05);3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硬膜外镇痛以及切口浸润联合静脉镇痛比较,切口浸润联合硬膜外镇痛更有利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术后康复,较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

  • 氟比洛芬酯配合地佐辛预先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及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刘强光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配合地佐辛预先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及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拟行胃癌手术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32),地佐辛D组和氟比洛芬酯配合地佐辛FD组.两组患者术后均使用芬太尼自控镇痛.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以及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脂质过氧化物水平与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4、8、12h,FD组患者VAS评分低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d两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但FD组显著低于D组(P<0.05),术后7dFD组与术前各物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仍显著升高(P< 0.05);F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显著低于D组的31.2%(P< 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配合地佐辛预先镇痛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手术后疼痛,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与不良反应.

  • 25例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作者:李晋云;江萍;王燕;袁志伟

    胃肠道间质瘤(GITS)是消化道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1].以往人们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和形态学表现将其诊断为平滑肌瘤、肉瘤、神经纤维瘤和肉瘤等,而且从概念上均可能导致胃肠道间叶性肿瘤(GIMT)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混淆.

  • 30岁以下青年人胃癌45例外科治疗

    作者:李留峥;于杰;冉江华

    胃癌是中老年易患疾病.但青年人胃癌呈逐年增多趋势[1].我们1992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30岁以下青年人胃癌患者45例,现将外科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 青年 胃肿瘤 外科 预后
  • 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胆石症的病例分析

    作者:张志刚;郭团魁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胆石症与手术方式、区域淋巴结清扫及重建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肿瘤医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术前胆囊正常有完整临床回访资料的胃癌患者110例.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胆石症发生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胃癌根治术后胆囊炎的发生率为33.6% (37/110),胆囊结石发生率9.1% (10/110);胃癌根治术后胆石症的发生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分期、年龄、性别、清扫区域淋巴结(No.5、No.7、No.9)无关(P>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清扫区域淋巴结(No.8a、No.12)及重建方式是胃癌术后并发胆石症的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清扫No.8a组淋巴结的是胃癌术后发生胆石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根治术中清扫区域No.8a组淋巴结时,保护交感神经结及迷走神经干,降低术后胆石症的发生率.

  • 原发胃非霍奇金淋巴瘤51例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作者:黄月华;周道斌;段明辉;李剑;庄俊玲;韩冰;张薇

    目的 探讨原发胃非霍奇金淋巴瘤(PG-NHL)的临床特征、影响预后因素及手术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3年7月51例PG-NHL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男:女=1.04∶1.发病年龄18~80岁,中位发病年龄56岁.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1~114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2%、82.4%、80.4%.手术+化疗、单纯化疗和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92和0.174).51例患者中,化疗后仅1例(2.0%)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严重的消化道并发症.手术组6例(46.2%)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早饱、胃排空障碍、碱性反流性胃炎、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 手术并不能提高PG-NHL患者生存,而且化疗组长期生存质量优于手术组.

  • 26例胃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作者:郑翠苹;张卫平;徐杰

    目的:探讨提高胃原发恶性淋巴瘤的早期诊断率和长期生存率的方法.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10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分析.结果:10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16例均手术病理证实,随访22例,5年生存率50%(11例).结论: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检查必须深挖多取才能得到阳性结果,结合X线及活检组织免疫组化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以手术后化疗(CHOP方案)为主,清除HP是治疗的关键,其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

11539 条记录 573/577 页 « 12...56957057157257357457557657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