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体位V7~9导联QRS电压改变观察
诊断正后壁心肌梗死须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基础上加作V7~9导联,检查时要将3个电极安放在患者后背,并取平卧、右侧卧或坐位等不同体位.本文收集成年人3种位置下的V7~9导联心电图的自身对比,以了解体位对QRS电压影响的程度.
-
STV2改变对急性下壁合并正后壁、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常合并正后壁及右心室心肌梗死.为了减少漏诊率,除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可加作右胸导联(V3R~V5R)及V7~V9导联.本文旨在进一步评价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时V1~V3导联ST段改变,尤其是V2导联ST段抬高对诊断合并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价值.
-
右心室心肌梗死临床学
性心肌梗死一般指左心室心肌梗死,但合并右心室受累并不少见.尸检发现15%~5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尽管孤立性右心室梗死十分罕见(<3%),但15%~50%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且多为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所致.此外,右心室心肌梗死亦可与左心室前壁、侧壁或心内膜下梗死并存.典型右心室心肌梗死临床表现是三联征,即颈静脉压升高、动脉压降低及肺野清晰.此与心脏压塞表现十分相似.右心室心肌梗死的临床重要性在于:①有特殊临床表现,②需特殊方法治疗,③一旦诊断为伴低血压的右心室心肌梗死即属高危患者,应迅速再通肇事血管.
-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7例临床分析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是由右冠状动脉近中段,右冠状动脉或左冠状动脉旋支等的急性血栓形成导致闭塞引起,常与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并存.本次研究通过对7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分析,探讨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与临床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17例临床分析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右心室梗死并非少见,由于右心室梗死多伴发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往往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漏诊[1-2].
-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应用
我们对4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旨在了解其对早期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AMI患者81例,均符合<内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1],分为两组:静脉注射美托洛尔的治疗组41例,男30例,女11例,年龄48~76岁,平均68岁,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27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14例.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结肠假性梗阻1例
1 临床资料病人,男,52岁.因心前区持续性压榨性疼痛6 h,于2002年11月5日入院.体格检查:T 35.7℃,P 72次/min,R 20次/min,BP 76/46 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第一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腹部正常.心电图:Ⅱ、Ⅲ、aVF、Ⅴ5、Ⅴ6 ST明显抬高,T波高耸.肌钙蛋白定量0.16 ng/ml,心肌酶:AST 46 U/L,LDH 163 U/L,CK 426 U/L.诊断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经治疗后心衰肺水肿控制,病情缓解.11月14日出现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体:双下肺湿罗音,心音低钝,腹隆起,张力高,全腹轻压痛,未触及包块,叩诊鼓音,肠鸣音弱.停用吗啡,予多潘立酮(吗叮啉)、大黄、开塞露、胃肠减压等治疗后效果差.腹平片:回盲部升、横、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积气明显,结肠直径8~10 cm,未见液平.电解质正常.血常规WBC 10.4×109/L,N 85.6%,Hb 130 g/L,PLT 514×109/L.诊断:急性结肠假性梗阻,低位机械性肠梗阻待排除.于11月17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整段结肠及直肠上段明显扩张,肠管变薄,结肠扩张直径达8 cm,横结肠及乙状结肠可见四处浆膜层破裂,粘膜及肌层完整.结肠及直肠以积气为主,小肠轻度积气积液,未见肠管坏死及肿物.行乙状结肠造瘘术+横结肠浆膜破裂修补术,并将结肠内大量气体挤出.术后确诊急性结肠假性梗阻.
-
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监护体会
2005年12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对其进行了持续心电监护.现将监护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6例患者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47~73(56.3±11.2)岁.单纯下壁心肌梗死24例,下后壁心肌梗死6例,前间壁心肌梗死25例,前壁心肌梗死15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8例,高侧壁心肌梗死4例,下壁合并右室梗死2例,前壁合并右室梗死1例,单纯正后壁梗死1例.
-
四支冠脉病变致心源性休克1例
患者,男,78岁.因胸骨后疼痛2h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下壁及后壁心肌梗死病史.床边心电图提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V5~V6导联ST段轻度压低.即予吸氧、心电监护、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滴注替罗非班、硝酸甘油注射液.
-
无痛的心梗更凶险
70岁的王大爷平时身体健康,也没有心脏病史.前几天冷空气来袭,气温突降.昨天清晨5点多钟,他去了趟卫生间,回房躺下后不久,老伴便发现他呼吸困难、出冷汗,感觉不对劲,连声喊他也不答应.老伴赶紧把儿子喊醒,打了120,将其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老人心脏侧壁、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一支冠状动脉完全堵塞.经过数小时的抢救,王大爷总算死里逃生.
-
氨力农静脉滴注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例
患者,男,65岁.因下后壁心肌梗死8年,发作性胸闷、呼吸困难3年,加重1 d于1998年5月8日入院.体检:T36.5℃,P110次/min,R 22次/min,BP 120/70 mmHg(1 mmHg=0.133 kPa),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大量哮鸣音及中量湿者,心率110次/min,偶闻及期前收缩,心尖区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肝脾不大,双下肢不肿.
-
室间隔肥厚心电图误诊1例分析
患者,男,60岁.因反复心悸5年,胸闷2年入院,体检:BP 140/80 mmHg(1 mmHg=0.133 kPa),T 36.5℃,P 82次/min,R 18次/min.双肺呼吸音清,心尖搏动不明显,心界无扩大,心率82次/min,可闻及期前收缩5次/min,心尖区及胸骨左缘3~4肋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既往有冠心病史.心电图:Ⅰ、aVL呈qRs型,Ⅱ、Ⅲ、aVF呈rS型,V1~3呈rSR′,Rv1等于2.4 mV,V4呈rS,V5~6呈QS型,T波Ⅰ、aVL、V1~3倒置,余各导联T波均直立,在Ⅰ导联期前收缩呈QR形,电轴-74°,Ptfv1-0.075 mm.s-1,心率101次/min.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Ptfv1负值增大,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双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加左前半支传导阻滞),疑前侧壁、正后壁心肌梗死,分期有待观察.6 d后复查心电图,未见动态变化而诊断为陈旧性前侧壁心肌梗死.经过半个月治疗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示室间隔中下段,左室心尖部、左室后壁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
-
动态心电图证实的院内心脏性猝死一例
患者男性,62岁.因反复发作性胸痛13年,近1个月胸闷、气短于1995年2月22日入院.1982 年 7月18日因急性广泛前壁与下壁心肌梗死入我院治疗.1990年5月13日因再发急性下壁与正后壁心肌梗死第二次入院治疗,同时确诊患有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院外平时服用硝酸甘油、依那普利、阿斯匹林.体格检查:血压100/65 mmHg,心率82次/分,半坐位,颈静脉怒张,双肺可闻及散在干性罗音,心律齐,心音正常,肝脾未触及肿大,下肢浮肿.血电解质、血脂、心肌酶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全心增大,以左心增大为主,左室舒张末内径68.8 mm,左室壁多部位节段性运动异常,射血分数0.43.入院后给予硝酸甘油静脉点滴,静脉推注速尿,口服开搏通、地高辛.经以上治疗后心衰症状明显好转.心电监护10 天示窦性心律伴偶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于1995年3月1日停止心电监护而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晚1 0时左右发现患者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动态心电图资料显示,自8时43 min开始一直为窦性心律伴偶发室早,19时27 min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于21时57 min突然呈尖端扭转性VT,持续至22时5 min变为心室颤动(VF)、室性自搏心律而死亡(附图).讨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脏性猝死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VT 、VF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心律失常.本例是由尖端扭转性VT发展为VF.该患者曾两次心肌梗死,同时合并室壁运动障碍和糖尿病.心肌严重缺血和弥漫性心肌纤维化,心肌复极不均,心电离散伴多发折返和局部传导阻滞,从而发生TdP,持续约8 min.在发生TdP以前QT间期由原来的0.40 s延长到0.48 s.且在发生TdP前170 min时 附图说明见正文曾发生短阵VT,此时患者未述任何不适.本例报道虽属住院病人,但符合公认的心脏性猝死的诊断标准.迄今为止,国内外经动态心电图监测证实的心脏性猝死仅有73例报道.其中一组包含14例住院病人的分析发现,12例病人的猝死以VT 为先兆,其中5例QT间期延长并发生TdP,仅1例有R on T现象,发现VF或心室扑动总是由VT 蜕变而来.此例病人在动态心电图监测时未予心电监护,且死亡发生在夜间病人睡眠过程中,发现患者神志改变时已失去一部分宝贵的抢救时间.因此,对既往有广泛心肌梗死且心脏明显扩大患者,延长心电监护时间可能对于防止心脏性猝死有重要意义.
-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探讨(附3例报告)
笔者对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3例缺乏典型症状的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例1:女,60岁,因下腹部疼痛伴胸闷、心慌一天,来我院门诊诊治.
-
仰卧位、右侧卧位与心电图后壁导联图形特征的关系研究
目的 了解右侧卧位对心电图后壁导联图形特征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电图正常者共80例(正常组)及后壁心肌梗死者68例(心梗组),分别采集两组人群仰卧位、右侧卧位15导联心电图,并做自身两种体位的对比.结果 心梗组仰卧位、右侧卧位心电图形态无差异(p>0.05);右侧卧位时V7~V9导联Q波振幅大于仰卧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右侧卧位V7、V8呈qR型者比仰卧位少(12.5% vs 16.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侧卧位时V7~V9导联Q波振幅大于仰卧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无论是后壁心梗者或正常人,右侧卧位对后壁导联QRS的形态特征有轻度影响,但不影响诊断结果.采用右侧卧位描记后壁导联操作方便,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危重症患者尤其有利.
-
常规导联与头胸导联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诊断的比较
目的 观察在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诊断方面,头胸导联是否具有与常规导联一样的价值.方法 对于健康人和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确诊的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同步记录常规导联心电图和头胸导联心电图各一份,由两位不知情的资深电生理医生进行分析诊断.而后由观察者将两种体表心电图的诊断结果与冠脉造影的结果、以及健康人的结果相对照,分别汁箅出两种导联系统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符合率和假阳性率,并作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本实验包括山全国12家大医院提供的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32例,和健康人68例.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符合率为93.8%(30/32)、假阳性率13.2%(9/68):而头胸导联心电图的诊断符合率为100%(32/32)、假阳性率0%(0/32).头胸导联诊断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符合率高于常规导联.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假阳性率低于常规导联,且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方面,头胸导联以其较低的假阳性率而优于常规导联.
-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无症状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
患者男,53岁,因发作性胸闷3 d,胸痛10 h于2006年5月11日以"冠心病,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收入CCU.既往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
-
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214)
胸痛Q波诊心梗据此立论太武断--1例肥厚型心肌病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女,62岁.因心前区疼痛半个月加重3日入院.患者于半月前,因劳累出现心前区疼痛,以剑突下为著,于当地医院做心电图后诊为“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并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症状无改善.近3日来胸痛发作频繁,稍事活动便出现胸闷、气短现象.厌食消瘦有问题老年甲亢要警惕--1例误诊为神经性厌食的甲亢患者,女,67岁,因厌食,消瘦6个月,伴心悸、胸闷1周入院.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不振,症状逐渐加重,以至厌食,体质逐渐消瘦,体重较患病前下降20kg,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卧床,同时出现心悸、胸闷.曾于市内多家医院就诊.均诊为“神经性厌食”、“冠心病”,经多方面治疗,症状无好转.抬入病室诊治,门诊以“冠心病”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三十余年.绞痛频频发作疱疹迟迟出现--1例老年人带状疤疹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男,71岁.因心前区疼痛伴气短3日入院.患者3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闷痛、伴气短,每次发作持续10分钟左右,无放射痛,多于夜眠中出现,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以“冠心病、心绞痛”收入院. 体格检型:体温36.2℃,脉搏84次/分,血压20kPa/12kPa,自动体位,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甲状腺不大;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84次/分,心律不整齐,期前收缩3次/分,无杂音,心音低钝,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性期前收缩,V3~5导联T波倒置,V6导联T波低平.胸片无异常,B超检查肝、脾、胆、胰均正常;血清心肌酶谱、空腹血糖、血脂均正常.
-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是临床上早期溶栓治疗的关键.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因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不呈现心肌梗死典型表现,常易被漏诊,错过了佳溶栓时机.
-
Ⅱ、Ⅲ导联ST段抬高程度对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因右心室壁较左心室壁薄,电位低,故心电图在发生右心室心肌梗死时显示困难,且常规导联无定位意义,临床上常常因此发生漏诊.这可能是既往文献报道发生率低(约占心肌梗死的1.7%~2.2%)的原因.右心室游离壁很少单独受累,文献报道[1]右心室心肌梗死病例中有14%~36%伴有左心室下、后壁Q波梗死.目前右心室心肌梗死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学者认为[2,3]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可以根据Ⅱ、Ⅲ导联ST段的抬高程度,并结合临床有心肌酶谱升高,右心衰表现等即可作出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本文旨在通过观察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时Ⅱ、Ⅲ导联ST抬高程度及动态变化与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关系,从而探讨其在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