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稳定表达EGFP的不同转移特性骨肉瘤细胞亚株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作者:李新志;陈安民;郭风劲;罗政强

    目的:建立经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的骨肉瘤细胞亚株并研究其生物特性.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pEGFP入人骨肉瘤MG63细胞系,通过细胞电泳,获得两株细胞克隆M6和M8,经体外细胞增殖、软琼脂形成、生长曲线、裸鼠成瘤试验综合分析其生物学行为改变.应用组织形态学观察、染色体分析、软琼脂克隆形成法研究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M6和M8两株均保持人类染色体核型,所形成肿瘤显示人成骨肉瘤上皮样组织形态,其中M6的群体倍增时间为38.4 h,软琼脂形成率为18.7%,M8群体倍增时间为23.0 h,软琼脂形成率为29.3%.裸小鼠背部皮下接种M6和M8,发现M8成瘤时间短,细胞增殖快,但在4周内两者均不发生转移.结论:骨肉瘤细胞亚系有不同的转移特性,GFP的整合及表达未对MG63细胞的生长状态造成明显影响,可作为报告基因进一步了解骨肉瘤细胞转移的差异性分析.

  • 脾转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

    作者:张兆祥;方忠;叶军萍;陶彩云;易慕华;鲁华

    目的:探讨脾转移癌(MC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对42例(包括国内1949~2000年文献报道的38例和作者本人病理诊断的4例,后者约占308例脾活检病例的1.3%)MCS作回顾性临床病理研究.结果:病人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20~77岁,平均50.5岁.主要临床表现:左上腹隐痛或胀痛32例(76.2%)、脾肿大18例(42.9%)和左上腹包块8例(19%).手术所见:39例均有单发或多发性MCS癌灶,其中4例伴自发性癌灶破裂.肉眼观:结节型30例(71.4%),弥漫型3例,被膜型2例,记录不详者6例.镜下:腺癌36例(85.7%),鳞癌3例,肺透明细胞癌、卵巢低分化移行细胞癌和绒癌各1例.原发癌主要来自结肠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胰腺癌和肺癌,占80.8%.B超和(或)CT检查:79.4%(27/34例)发现脾占位性病变或脾肿块,11.8%(4/34例)诊断为MCS.临床诊断MCS耆占26.3%(5/19例),误诊率为73.7%(14/19例).结论:MCS少见.临床误诊率高.影像学检查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临床和病理医师应相互协作,提高对MCS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增强对MCS的诊断意识,以提高MCS的诊断水平和检出率.

  •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分析

    作者:张洪彬;张静;孟爽;张矗阁;赵亚娟;范新华

    目的:探讨转移性平滑肌瘤组织学与生物学的病理特点及其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转移性平滑肌瘤的患者,重点分析其病理特点及CT表现.结果:32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4.5岁,均有子宫肌瘤病史,23例为肺转移,主要症状为咳嗽;腹膜后转移1例;肝脏转移1例;脊柱椎体转移1例,盆腔内腹膜播散型6例.所有病灶CT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良性结节或肿块.结论:在有子宫肌瘤病史女性中,CT中见到边缘光滑、清楚、密度均匀的结节或肿块时要考虑到BML的可能,熟悉其组织学良性而生物学恶性的病理特点,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 胃肠间质瘤组织中Hpa表达与螺旋CT征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建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除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以外的间叶源性肿瘤.螺旋CT可以在较多征象上检测胃间质瘤的恶性程度,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肿瘤细胞侵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有关Hpa与肿瘤关系报道较多,但在GIST中报道尚少见.

  • SEPCT/CT在骨骼转移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邵科晶;朱宝

    目的:探讨SPECT/CT显像技术在诊断肿瘤骨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549例可疑肿瘤骨转移和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注射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后2~4小时行全身骨显像,对发现的可疑病灶立即行同机CT扫描,并行图像融合和分析.结果:SPECT/CT诊断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为93.24%,特异性90.32%,准确性91.73%,阳性预测值89.98%,阴性预测值93.47%,阳性似然比9.63,阴性似然比0.07.结论:SPECT/CT不仅可见精确定位,还可以补充CT检查的获得的信息,对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直肠癌肝转移5例诊断与治疗分析

    作者:贾小安

    目的:探讨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组5例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原发灶根治术以及肝转移灶切除术.结果: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于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的适应证得到了很大拓展.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 食管癌脑干转移误诊1例分析

    作者:王建新

    病历资料患者,男,64岁.因"进食哽咽感半年"入院.查体:T 36.6℃,P 84次/分,R 20次/分,BP 136/78 mmHg.神志清,精神一般,左锁骨上窝可触及约2cm×2cm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度差,轻压痛,局部无红肿溃破.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电子胃镜示:距门齿22~28cm见新生物,黏膜粗糙,局部隆起,质地硬脆,触之易出血,管腔明显狭窄.

  • 骨髓转移癌一例

    作者:孙晓霞;李俊波;闻玉晶

    对于不明原因或原发病不能解释的贫血、血小板减少、骨痛、发热、出血、消瘦的患者,骨髓穿刺做细胞学检查,对骨髓转移癌有重要诊断意义.

  • 信号诱导增殖相关蛋白1与16、18型人乳头瘤病毒E6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和应用价值

    作者:王川红

    目的:分析和研究SIP A1(信号诱导增殖相关蛋白1)与HPV16/18 E6(16、18型人乳头瘤病毒E6蛋白)在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相关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来检测宫颈癌中的HT3、C33A、HeLa和SiHa以及CaSki细胞株中HPV16/18 E6蛋白与SIP A1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来检验正常宫颈组织(40例)与宫颈癌组织(174例)标本中的HPV16/18 E6与SIP A1蛋白;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之间,以及和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IP A1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6.2%和57.8%,两组阳性率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HPV16/18 E6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7.7%和78.9%,两组阳性率之间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HPV16/18 E6阴性的HT3和C33A细胞株中的SIP A1蛋白呈现阳性表达,而HPV16/18 E6阳性的SiHa和HeLa及CaSki细胞株中没有SIP A1蛋白表达,表明SIPA1表达与HPV16/18 E6表达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SIPA1蛋白表达和HPV感染密切有关,并且HPV16/18 E6有抑制SIP A1表达的重要作用,且SIPA1可以作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倾向的早期预测因素。

  • 50例大肠癌患者sICAM-1水平与大肠癌转移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英兰;石红梅;于哈娜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易发生转移.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大肠癌及对照组血清中的浓度,并分析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为临床评价大肠癌转移提供有价值的指标.

  • 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对癌症转移的影响:一项癌症关联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

    作者:Rothwell PM;Wilson M;Price JF;刘楠

    动物实验和人群观察研究已证实,阿司匹林对一些常见癌症有效,并且能预防脉管疾病.牛津大学Rothwell教授课题组的新研究结果为其抗癌效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研究包括5个大型的随机对照实验,涉及17 285名实验对象.针对英国的心血管患者,试验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 ≥75 mg),记录所有新发和并发的患者癌症发生率,随后观察阿司匹林对肿瘤转移的影响.癌症患者根据肿瘤组织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分类,其中,987例患者在平均6.5年(标准差为2.0)的随访期中被诊断有实体瘤.

  • 自拟扶正祛邪解毒方结合常规化疗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许树才

    目的:探讨自拟扶正祛邪解毒方结合常规化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转移、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4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中药结合组86例和化疗组58例,化疗组采用常规CTF化疗方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5-氟尿嘧啶),中药结合组在化疗组的基础上加服自拟扶正祛邪解毒方,疗程为6个月。比较2组5年转移复发率、中医证候积分,采用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转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中药结合组5年转移复发率为11.63%(10/86),化疗组为25.86%(15/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2,P=0.027)。治疗后,中药结合组 SF-36量表中躯体状况[(72.11±10.41)分比(64.59±9.83)分, t=3.252]、社会功能[(65.61±12.54)分比(58.94±11.62)分,t=3.302]、躯体角色功能[(55.84±10.65)分比(47.46±9.18)分, t=3.487]、躯体疼痛[(66.62±12.53)分比(60.68±11.76)分,t=2.859]、心理健康[(67.64±11.35)分比(62.65±12.10)分, t=3.449]、情绪角色功能[(60.44±9.20)分比(55.04±9.44)分, t=2.624]、精力[(69.77±9.43)分比(62.47±10.12)分,t=3.557]、一般健康状况[(68.46±10.25)分比(62.45±11.78)分, t=3.216]8个维度评分均较化疗组明显增加(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转移复发的危险因素有TNM分期(OR=1.984,95%CI 1.510~2.607)、肿瘤大小(OR=2.015,95%CI 1.426~2.847)、腋窝淋巴结(+)个数(OR=2.114,95%CI 1.620~2.759)、中医辅助化疗(OR=0.389,95%CI0.235~0.644)和CD4/CD8(OR=0.487,95%CI 0.317~0.748)。结论自拟扶正祛邪解毒方结合常规化疗可明显降低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转移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临床症状。

  • 中药应用于肿瘤转移的20年用药规律探索

    作者:王淙悦;喻明;王华伟;李晓斌;曹阳;施富元;战祥毅;张文学;吕玉萍;王文萍

    目的 对近20年全文期刊数据库和ACCESS肿瘤转移数据库中药治疗肿瘤转移方药进行归纳,探讨肿瘤转移的用药规律.方法 对所选文献的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功效归类等规律进行研究,归纳总结肿瘤转移常见证型治法.结果 治疗肿瘤转移常用内服中药前五位是黄芪、甘草、莪术、当归、丹参;具有利水消肿、祛湿化痰功效的药物占40%.结论 肿瘤转移发病机理为痰毒流注,络损血瘀,患者大多有痰湿、气虚、血瘀之征.

  • 靶向细胞外泌体的抗肿瘤转移研究进展及思考

    作者:刘玉萍;陈彦;黄萌萌;傅荣萍

    外泌体是一种来源于细胞、直径为40-130 nm的纳米级囊泡结构,能够携带大量的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生命信息,在细胞与细胞通讯之间发挥重要的作用.外泌体不仅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具有重要的功能,在疾病状态下如肿瘤转移等过程中外泌体同样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也是肿瘤复发、治疗失败和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因分子机制复杂,转移灶隐匿及药物难以到达等导致肿瘤转移治疗困难.本文介绍了外泌体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以及从源头、功能和信号抑制等角度探讨如何利用外泌体达到治疗肿瘤转移的策略,重点介绍了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治疗肿瘤转移的前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靶向外泌体,有望建立器官靶向性载药系统、外泌体介导信号切断等治疗体系,将为肿瘤转移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猪苓汤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k562及PG细胞nm23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邵玉英;刘培民

    目的 探讨猪苓汤抗癌抑制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以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孵育体外培养人肿瘤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血清药物组对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猪苓汤含药血清可显著提高肺癌高转移株PG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顺铂+正常血清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白血病细胞株k562猪苓汤含药血清对nm23表达影响不大,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猪苓汤对高转移肺癌的转移属性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抑制肿瘤转移,改善肿瘤预后.

  • 纳米雄黄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探讨

    作者:李秀荣;李慧杰;许艳艳

    目的:观察纳米雄黄对乳腺癌MCF-7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乳腺癌MCF-7细胞,不同浓度纳米雄黄溶液干预,并设立对照组,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各组细胞E-cad、HIF-1α表达情况,RT-PCR检测SnailmRNA表达情况.结果:各纳米雄黄组E-cad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HIF-1α表达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纳米雄黄低、中、高剂量组、阿霉素组的SnailmRNA相对表达量依次为(52.16±3.87)、(30.10±2.48)、(47.08±3.45)、(41.42±4.35)、(36.07±2.45).结论:纳米雄黄可通过上调E-cad表达、下调HIF-1α及Snail mRNA表达逆转乳腺癌MCF-7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发挥抗肿瘤转移作用.

  • 芪连扶正胶囊干预肺癌干细胞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对免疫重塑的影响

    作者:李慧杰;齐元富;李秀荣;张盈盈

    目的:观察芪连扶正胶囊干预肺癌干细胞免疫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对其免疫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体外常规培养肺癌A549细胞,免疫磁珠法分选干细胞,制备芪连扶正胶囊含药血清,按实验分组干预,免疫酶联吸附试验法检测各组IL-10、TGF-β1的表达,RT-PCR法检测各组IL-10 mRNA、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芪连扶正胶囊组、顺铂组、芪连扶正胶囊+顺铂组的IL-10表达依次为(119.03 ±6.99)%,(108.91 ± 8.07)%,(96.71 ±5.78)%,(56.41 ±7.95)%;TGF-β1表达依次为(174.79 ±7.95)%,(160.51 ±8.03)%,(141.28 ± 6.97)%,(97.34 ±7.63)%;IL-10mRNA 表达依次为(1.06 ±0.19)%,(0.85 ±0.18)%,(0.67 ±0.16)%,(0.47 ± 0.12)%;TGF-β1mRNA表达(1.27 ±0.26)%,(1.01 ±0.20)%,(0.77 ±0.14)%,(0.50 ±0.10)%.结论:芪连扶正胶囊可降低肺癌干细胞IL-10、TGF-β1表达,改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调节免疫重塑,进而抑制肺癌转移.

  • 中医治疗肿瘤转移新模式—转移前微环境干预

    作者:魏华民;花宝金

    防治肿瘤转移是目前肿瘤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改善转移前"土壤"倍受关注.转移前微环境的中医理论及治疗策略仍不完善,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及医疗实践,深入研究转移前环境形成病机及中医治则对防治肿瘤转移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气机升降理论为指导,结合花宝金教授治瘤经验及转移前环境相关分子机制,对转移前微环境的中医认识及干预策略进行再探讨,以期创新肿瘤治疗模式,为肿瘤转移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 附件骨MRI鉴别诊断脊椎骨髓瘤和转移瘤

    作者:黄文起

    目的:探讨附件骨MRI在脊椎骨髓瘤、转移瘤鉴别诊断.方法:分析侵及附件骨的脊椎骨髓瘤、转移瘤各32例,包括病变的数目、分布、形态、大小等方面.结果:脊椎骨髓瘤附件骨弥漫性受侵,呈小斑片状、结节状,附件骨的形态多无明显改变,其周围很少有软组织肿块包绕.而脊椎转移瘤附件骨多为单一部位受累,呈团块状,形态较大,多有肿块包绕,常致附件骨增粗较明显,甚至完全破坏.结论:脊椎骨髓瘤、转移瘤附件骨MRI表现的差异性,有助于对二者的鉴别,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 全脊椎切除不同术式治疗腰椎转移瘤的比较研究

    作者:胡豇;刘仲前;万伦;唐六一;张耀明;邓俊才

    目的:比较全脊椎碎块切除、全脊椎大块切除和全脊椎整块切除3种方法治疗腰椎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0例腰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5~65岁,平均(49.50±9.97)岁;均为单节段孤立转移。肿瘤部位:L14例,L25例,L34例,L44例,L53例。 Tomita分型: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6例,Ⅴ型4例。 Tokuhashi评分12.50±1.97,所有患者有腰背部或下肢疼痛症状,疼痛视觉评分(VAS)为8.13±0.85。分别采用全脊椎碎块切除(A组7例)、全脊椎大块切除(B组7例)和全脊椎整块切除(C组6例)进行治疗。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等评价手术的创伤性;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的VAS评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手术前后正侧位X线片评价手术实施情况;比较3组患者术后肿瘤的复发和死亡情况评价手术的后期效果。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6.50±7.8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 A 组分别为(6.14±0.68) h,(3457.14±399.40) ml,(2771.43±423.14) ml;B 组分别为(4.93±0.61) h,(1942.86±378.51) ml,(1500.00±336.65) ml;C 组分别为(4.17±0.67) h,(1341.67±361.13) ml,(916.67±321.66) 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块切除术优于大块切除术,大块切除术优于碎块切除术。3种手术方式术后1周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正侧位X线片发现3种手术方式的实施效果都比较好。末次随访时A组复发4例(乳腺癌2例,前列腺癌1例,甲状腺癌1例),死亡3例(肺癌2例,甲状腺癌1例);B组复发2例(乳腺癌与前列腺癌各1例),死亡3例(肺癌、乳腺癌和肾癌各1例);C组未见复发病例,死亡2例为肺癌。3种手术方式在肿瘤的复发和死亡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块切除术优于大块切除术和碎块切除术。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可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增加脊柱稳定性,控制局部病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和肿瘤复发与死亡情况方面明显优于大块切除术和碎块切除术。

7242 条记录 2/363 页 « 12345678...3623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