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替罗非班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朝晖;谢年谨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对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于术中冠脉注射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对照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比较两组术后即时造影检查结果、术后校正TIMI帧数、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术后2hST段回落程度及住院期间的出血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7d、30 d、90 d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术后90 d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即时造影、校正TIMI帧数、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及到达峰值时间、术后2 hST段回落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90 d 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d、30 d、90 d的左室EF较对照组明显增加,LVEDD、LVES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给予冠脉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可有效减少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率,改善左室功能和心肌水平再灌注状态.

  • 心肺复苏技术的新进展

    作者:周荣斌

    自从1960年Kouwenhoven首次报道闭胸标准心肺复苏(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TD-CPR)的方法和原理后,人们在CPR领域集中了大量研究,但这些努力对复苏终结果的改善效果甚微.对许多人来说,STD-CPR只是不成功的挽救生命的后努力;院外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的存活率在1-18%之间,院内CA的存活率在0-28.9%之间,平均为14%.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是现行的CPR技术方法的落后.研究证实,STD-CPR只能提供正常心肌灌注血流的15-20%和脑生理灌注血流的25-30%.这样,STD-CPR多只能作为更有效治疗的一个桥梁,这种理念推动了更有效的电除颤、复苏技术和药物应用研究的进展.

  • 腺苷负荷双能量CT心肌灌注研究进展

    作者:李松娜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研究认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仍然是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冠状动脉CTA尚并不能完全替代血管造影,也不是作为首选的筛查技术.在进行CCTA成像时恰当地选择病例,掌握必要的操作技巧能获得满意图像[1-3].冠状动脉CTA优势在于筛查中等危险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判断血管硬化程度和了解变异分支.

  • 双源CT心肌灌注检测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立;袁旭春;胡国迎;聂伟霞;廖文凌

    目的 探讨双源CT心肌灌注检测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33例(共41个冠状动脉病变)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临界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一周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将41个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按FFR检测值分为FFR<0.80组和FFR≥ 0.80组;按照标准A(两个或以上节段心肌灌注异常)、B(一个或以上节段心肌灌注异常)进行心肌灌注分析.结果 FFR<0.80和FFR≥0.80两组间心肌灌注检测A、B标准均有统计学差异(标准A:x2=11.303,P=0.001;标准B:x2=12.812,P=0.000);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肌灌注检测标准A和标准B对心肌灌注检测均有统计学意义(AUCA=0.734,P=0.017;AUCB=0.798,P=0.002),采用标准B诊断效能较高.结论 心肌灌注检测有助于双源CT“一站式”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 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与SPECT心肌灌注的对照研究

    作者:朱红春;毛俊;陈海东;任旸;王兰菁

    目的 对比SPECT,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18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已知冠心病史的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和静息/负荷心肌灌注锝-99mSPECT显像检查,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DS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检查18例患者,发现阳性14例,阴性4例.对比SPECT检查,14例DSCT阳性病例中,SPECT均发现了相同心肌部位的灌注缺损.而4例阴性病例中,SPECT检查有1例有心肌缺血.二者检出心肌灌注缺损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发现心肌灌注缺损的能力与SPECT大致相符,对冠心病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 MR心肌灌注成像、CT冠脉成像与选择性冠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作者:吴梅;梁志伟;邝锦锋;江新青;古杰洪;林竹

    目的 探讨MR心肌灌注成像、CTCA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30例SCA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ATP负荷MR首过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成像、CTCA检查,并与DSA进行对比研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和一致性检验kappa值. 结果 冠脉狭窄50%~70%23支,首过灌注减低18支(78.26%),延迟扫描心肌无强化.冠脉狭窄70%~90%17支,首过灌注减低15支(88.24%),延迟扫描心肌强化有8个区域.冠脉狭窄> 90%5支,首过灌注减低5支(100%),延迟扫描均见心肌强化.13个心肌延迟强化区内,心肌透壁增强6例(46.15%),非透壁增强7例(53. 85%).以冠脉造影为参考标准,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CTCA检测狭窄 50%以上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4.44% 、91.11%和90.48%、97.09%.MRMPI、CTCA与SCA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76和 0.88.结论 MRMPI、CTCA与SCA检查结果 具有高度一致性,具有高度的敏感度、特异度,MRMPI能有效检测心肌血流,CTCA能准确判断冠脉狭窄度,可为临床诊断及恰当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对比不同类型心肌灌注结合CTCA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率

    作者:邓炜;王丽;黄益;齐燕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心肌灌注结合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率的价值。方法对8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行64排CTC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其中28例行腺苷负荷下多排螺旋CT心肌灌注成像检查(MSCTP),以CAG为“金标准”,计算并对比CTCA与CTCA结合各种MSCTP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率。结果 CTCA结合各组心肌灌注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率均高于单独CTCA(76.3%)检查,而心肌首过灌注组准确率(80.0%)与静息下心肌灌注组(82.1%)相近,腺苷负荷组(89.3%)准确率高。结论 CTCA结合不同的心肌灌注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冠状动脉狭窄准确率。

  • 双能CT首过及延迟心肌灌注成像评价心肌活性:与99mT c-MIBI心肌灌注显影的对照研究

    作者:李小荣;欧陕兴;钱民;彭光明

    目的:通过对心肌梗死患者行双源CT首过及延迟增强双能量扫描,与99mTc-MIBI心肌显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双源CT首过及延迟心肌灌注成像在识别及定位存活心肌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双源首过及延迟(5min)心肌灌注扫描及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影检查,观察双源CT心肌灌注碘图评价心肌灌注缺损,将双源CT首过及延迟扫描心肌灌注缺损与99mTc-MIBI的相应节段进行对照。结果28例受检者,共476个心肌节段,双源CT首过扫描心肌灌注共有371节段灌注减低及缺损,其中延迟扫描共156个节段表现为低灌注,215个节段表现为相对高灌注(延迟强化);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影结果共有237心肌灌注减低及缺损;17个节段中,共13节段两者结果一致性好(Kappa值>0.75),其余4节段(第2、3、8、9节段)一致性一般(0.40<Kappa值<0.75);第8节段敏感度高为(100%),第12节段特异度为高为(100%),第12节段准确度高为(92.85%)。结论双源CT首过及延迟心肌灌注成像评价心肌活性与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影对比结果一致性良好,可较为准确地定位心肌梗死,并对心肌活性作出评估。

  • CT心肌灌注成像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陈俊;张璋

    早关于CT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PI)的探索始于70年代,但只有在近由于CT技术的发展,特别多排CT出现,CT在空间、时间分辨率和z轴覆盖范围上得到大幅提高才使MPI临床应用成为可能,近期已有不少MPI临床研究发表,本文综述这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 CT 心肌灌注 冠心病
  • 141 直接血管成形术成功后心肌灌注和上升ST段恢复的联合分析

    作者:

  • 双源CT心肌负荷灌注检查的护理

    作者:赵绮;钱农;潘昌杰;薛跃君;金莲;章剑英

    目的 探讨双源CT心肌负荷灌注检查中相关的护理因素.方法 对19例临床怀疑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的患者行双源CT心肌负荷灌注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后采用有效的护理流程进行严格的护理.结果 19例患者中的图像均能满足影像学评价,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严格和有效的护理流程是双源CT心肌负荷灌注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中文关键词>=护理;心肌灌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入院糖化血红蛋白对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作者:魏辉;李慧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浓度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肌灌注及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首次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在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122例,根据患者入院的HbA1c浓度分为2组:A组HbA1c≤6.4%(53例)、B组HbA1c≥6.5%(69例).PCI治疗后对心肌灌注水平[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和术后1 h、3 d炎性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进行分析.结果 A组PCI治疗后TIMI 3级血流比例高于B组,无复流(TIMI 0~1级)比例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CI治疗后1 h、3 d,血清IL-6、TNF-α、hs-CRP浓度均低于B组相同时间点时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HbAlc浓度影响急诊PCI治疗后心肌灌注情况,HbAlc≥6.5%组患者与HbA1c≤6.4%组患者相比,急诊PCI治疗后心肌灌注情况差,炎性因子水平高.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核素单光子CT扫描心肌灌注的相关性——Meta分析

    作者:刘欣;孟志华;张俊安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y,CT)冠状动脉造影与核素单光子CT扫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检索词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TA)及SPECT myocardialperfusion在Medline Pubmed上进行文献检索,分析检索文献内容及质量,终纳入文献共10篇,提取纳入文献数据,采用Meta方法,综合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核素SPECT MPI检查结果的Kappa值,以及分别在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和血管为研究对象背景下,两种方法相互作为参考标准时的诊断效能.结果 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MSCTCA)为参考标准,SPECT MH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45%、92%、5.71及0.55;SPECT MPI为参考标准,MSCTC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6%、76%、3.08及0.33;Kappa值为0.415.以血管为研究对象,MSCTCA为参考标准,SPECT MP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47%、97%、15.98及0.52;SPECT MPI为参考标准,MSCTC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9%、87%、5.79及0.17;Kappa值为0.517.结论 MSCTCA及SPECT MPI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不能相互取代.MSCTCA显示阴性的人群,可暂缓进行SPECT MPI检查,但对于MSCTCA阳性、SPECT MPI阳性甚至SPECT MPI阴性的有临床相关症状的人群,有必要完善另一项检查以完整地评估冠状动脉及心肌血供状态.

  • 靶血管髓过氧化物酶对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的影响

    作者:何贵新;谭炜

    目的 探讨靶血管局部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MPO)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治疗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纳入行PPCI治疗、并行血栓抽吸术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48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造影前,经动脉鞘取血3 mL; PPCI治疗前,采用Export XT血栓抽吸导管在靶血管内抽吸血栓,过滤栓子等成分,分离血清备用.按照常规方法植入支架.主要终点为术后心肌呈色分级(myocardial blush grades,MBG),次要终点为血流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和ST段回落幅度.血清MPO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结果 MBG 0~1级患者局部MPO浓度为(79.3±8.7)ng/L,MBG 2级为(73.7±10.4)ng/L,MBG 3级为(53.2±9.8)ng/L,不同MBG分级间血清MPO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TIMI 3级患者局部MPO浓度低于TIMI 1~2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9.6±8.8) ng/L vs.(72.9±7.6) ng/L,P<0.05].ST段回落≥70%患者局部MPO浓度低于ST段回落<70%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3±7.3)ng/L vs.(82.7±8.1)ng/L,P<0.05].外周动脉血中的MPO浓度与MBG分级、TIMI分级和ST段是否完全回落没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PPCI治疗后心肌灌注不良伴随靶血管局部MPO浓度升高,全身的MPO浓度与术后心肌灌注无明显关系.

  • 经皮激光心肌打孔--治疗终末期冠心病心绞痛的新方法

    作者:陶军;马虹;陈国伟;曾群英;杜志民;董吁钢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血液供求失衡的临床表现,大多数心绞痛用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CABG)等干预方法,能有效增加缺血区心肌灌注,控制心绞痛的发作.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有部分终末期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由于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或缺乏适当的外周传导血管,上述治疗方法不能奏效,激光心肌打孔直接心肌血运重建术,是一种治疗终末期冠心病心绞痛的新方法,本文报道经皮YAG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对终末期冠心病心绞痛和运动缺血阈值影响的临床研究结果.

  • 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中的意义--附60例病例分析

    作者:彭朝权;陈璘;姚洁娜;梁真;程木桦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心肌灌注核素显像(ECT)、平板运动心电图(TET)及动态心电图(DEG)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同步进行的对比研究,来探讨简便、实用且又能对冠心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方法.

  • 一种结合低秩与稀疏惩罚的PET动态图像重建方法

    作者:魏夏平;江学文;马晓勉;路利军

    目的 提出一种结合低秩与稀疏惩罚的PET动态图像重建方法(L&S).方法 建立L&S重建模型,利用split Bregman法来优化求解代价函数.采用单房室模型仿真一套PET心肌82Rb灌注图像,将L&S重建方法与大似然期望值法(MLEM)、低秩惩罚和稀疏惩罚重建方法比较.结果 L&S方法重建的图像的均方误差(MSE)小,并且保留了更多图像特征.另外L&S重建得到的靶心图和参考组的靶心图相近.结论 L&S重建方法无论是在直观视觉上,还是定量分析上都优于另外3种方法.

  • 用于自动识别SPECT心肌灌注图像心脏区域的MRS算法

    作者:陈萍;何元烈

    目的:检测并分割出SPECT心肌灌注图像中的心肌.方法:本文将佳阈值分割算法、数学形态学腐蚀和轮廓跟踪算法结合起来,开发出用于专门处理SPECT心肌灌注图像的MRS(Myocardial Region Searching)算法.结果:MRS算法可以处理使用DICOM标准的SPECT设备生成的心肌灌注图像,并且可以自动将SPECT心肌灌注图像序列中的心脏区域识别出来.结论:MRS算法独立于灌注药物和药物注过程,并且可以大量减少2D、3D图像重构时的数据量.后本文还讨论了MRS算法的优点和不足.

  • 实时超声造影对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的评价

    作者:汤庆;温燕杭;肖蔼仪;陈毓菁;林转娣

    目的:探讨实时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MCE) 对心肌梗死(MI)后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对17例MI后患者进行SonoVue低机械指数实时MCE,左心室壁分为16节段,MCE心肌微循环灌注评价采用3级分法:0分:无造影剂显影,1分:轻度显影或节段内不均匀显影,2分:明显及均匀显影.结果:MCE 0分节段数为82,1分节段数为68,2分节段数为212.其0分节段数明显少于2DE的室壁无动力+反常运动节段数, 1分节段数明显多于运动减低节段数(82 vs 98, P<0.05;68 vs 51, P<0.01).结论:实时MCE可清楚地显示MI后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并提示2DE室壁无动力节段内可能存在部分存活心肌.

  • 碎裂QRS波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林晓明;杨希立;赖玉琼;刘鹤龄;唐利敏;高耀铭;刘宇清

    目的 探讨碎裂QRS波(fQRS)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186例STEMI行急诊PIC患者,根据介入治疗后有无新出现fQRS分为fQRS组和无fQRS组,比较术后TIMI血流(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肌钙蛋白(CTnI)峰值、术后7 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血管事件(MACE)和异常Q波的发生率,分析fQRS发生率与LVEF、TIMI、TMP的相关性.结果 fQRS 组TIMI 3级血流获得率(51.1%)及TMP 3级灌注获得率(46.7%)显著低于无fQRS组(79.2%和77.1%)(P<0.01);fQRS组90 min ST段回落≥50%(STR)(47.8%),显著低于无fQRS组(75.0%)(P<0.01);fQRS组CK-MB峰值(308.4±44.8 u/dL)和CTnI峰值(66.6±2.1 ng/L)均显著高于无fQRS组(192.7±35.5 u/dL和40.8±1.8 ng/L)(P<0.05);PCI术后7 d fQRS组LVEF[(35.6±5.1)%]显著低于无fQRS组[(49.7±6.4)%](P<0.05);fQRS组MACE发生率(17.8%)显著高于无fQRS组(5.2%)(P<0.05);fQRS组Q波发生率(75.6%)显著高于无fQRS组(44.8%)(P<0.01).fQRS发生率与LVEF呈负相关(r=-0.232,P=0.02),fQRS与TIMI血流分级和TIMI 3级呈显著负相关 (r=-0.347, P=0.000;r=-0.318, P=0.002);fQRS与TMP分级和TMP3级呈显著负相关(r=-0.370, P=0.000;r=-0.325, P=0.001).结论 STEMI术后新出现fQRS波提示心肌灌注不良,fQRS是预测STEMI患者心肌灌注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414 条记录 17/21 页 « 12...13141516171819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