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枕颈部疾患翻修术18例
枕颈部围绕延髓、延颈髓交界区以及上颈髓[1],其位置深在,形态和功能特殊,手术比较棘手[2],翻修术更是如此.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对18例患者施行了翻修术,总结如下.
-
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枕骨大孔区脑膜瘤位于颅底深部,周围毗邻脑干、上颈髓、椎动脉等重要结构,手术切除困难.我院自1997年7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枕骨大孔区脑膜瘤10例,占同期1099例脑膜瘤的0.9%,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寰枢椎结核
寰枢椎结核极为少见,占脊柱结核的0.3%~1.0%[1].因位于枕颈连接部,结构复杂,寰枢椎骨、韧带一旦遭到破坏,可造成寰枢关节的不稳和颈髓的受压.2000年12月至2006年5月,我院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寰枢椎结核患者6例,疗效满意.
-
枕大孔前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位于枕大孔前缘、延髓腹侧的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其中61%~76%为脑膜瘤[1].由于该类肿瘤常推移、扭曲延髓及上颈髓,且与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关系密切,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我科1995年3月~2000年12月行显微手术切除该类肿瘤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研究运动神经元疾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特点,探讨DTI在运动神经元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16例、肯尼迪病(KD)患者12例及健康志愿者15名.分别行颈髓常规MRI及横断面DTI检查,测定各组C3、C5椎体水平层面颈髓前索区、后索区及舣侧皮质脊髓侧束区4个区域内感兴趣区(ROI)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部分各向异性比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分析影像学参数与其病程、ALSFRS-R评分、肺功能等之间的关系.结果 ALS 组患者在C3与C5水平,前索、双侧皮质脊髓侧束的FA值较KD组、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KD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各不同位置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S组在C3水平右侧皮质脊髓束FA值与患者ALSFRS-R评分呈正相关(r=0.52,P=0.041);各水平前索、双侧皮质脊髓束的FA值、ADC值与患者病程、肺功能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FA值可反映颈髓皮质脊髓束的功能异常,可用于评估ALS患者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程度,有利于运动神经元疾病的鉴别诊断.
-
平山病中心位及过屈位颈髓磁共振成像特点
目的 观察平山病颈部正常位及过屈位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对平山病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20例确诊平山病患者进行正常位及过屈位颈段脊髓MRI检查.结果 20例患者经中立位颈髓MRI检查结果显示,其中10例下颈段脊髓存在萎缩变平现象且与萎缩侧肢体一致,萎缩节段以第6颈椎水平明显.过屈位颈段MRI检查发现14例(70%)存在硬膜囊后壁前移现象,硬膜外腔内可见月牙形长T1长T2信号影,向前压迫脊髓;14例(70%)硬膜外腔内有异常扩张的血管流空信号,3例(15%)髓内有长T1长T2信号.结论 颈部前屈动力学改变以及血管因素可能在平山病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
第53例--右侧肢体无力伴口渴、多饮、多尿
病历摘要患者,男,22岁.住院13个月前(2002年10月)曾有感冒发热病史,住院12个月前(2002年11月)出现右面部发胀,右眼部发紧感,右手1、2、3手指麻木,住院9个月前(2003年2月)出现右手发抖,写字不流利,烦躁,话少,并逐渐出现右下肢行走费力,头颅CT未见异常.以后出现烦躁,情绪低落,口渴,多饮多尿.住院前3个月(2003年8月19日)至某医院住院,检查腰穿正常,颈髓MRI示颈髓轻度增粗,自颈1至颈6中央管有增宽,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头颅MRI示脑实质内多发异常信号灶,考虑"多发性硬化"给予激素冲击治疗无好转,右侧肢体无力有所加重,于2003年11月11日入我院进一步诊治.
-
颈髓室管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室管膜瘤是脊髓常见的胶质瘤,起源于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在中央管内向脊髓上下生长,占脊髓髓内肿瘤的第一位[1].现将上海长征医院1992-2006年收治的62例颈髓室管膜瘤的有关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显微手术切除高位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
高位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是指发生于C1至C4节段,经椎间孔分布于椎管内外的肿瘤,以神经鞘瘤等良性肿瘤多见.由于肿瘤毗邻颈髓等重要解剖结构,手术涉及到入路选择、椎动脉的保护、脊神经根的保留及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等问题[1].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采用显微手术方法切除16例高位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家族性脑干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三例报告
例1 父亲,男,34岁.因头痛、四肢无力1个月余入院.经头颅MRI诊断,脑干、颈髓血管网织细胞瘤,颈髓占位共7节,手术切开4节,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网织细胞瘤.术后四肢瘫痪、神志清楚、可以进食、说话,逐渐双目失明.4年后,因肺部感染死亡.
-
颈髓硬脊膜下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
患者 男,48岁.以颈背痛5个月余,加重伴左侧肢体无力3个月入院.查体:左颈肩部、左上肢肌肉萎缩,左上肢肌力Ⅲ级,肌张力下降,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高,右侧上肢桡侧面及右侧胸腹壁痛温度觉减退,触觉正常,肩胛区痛温度觉减退,左侧肱二、三头肌反射及桡骨膜反射减退,左侧腹壁反射消失,左侧提睾反射消失,左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活跃,左下肢位置觉、运动觉减退,左侧Hoffman,Babinski征阳性.MRI颈椎生理屈度变直,C4~6椎体水平髓外硬膜下可见椭圆型短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脊髓明显受压,椎管扩大,相应C5~6椎体略向前移位.手术所见:硬脊膜张力高,剪开后有大量脑脊液流出.穿刺肿瘤囊腔抽出灰褐色粘稠液体,分离切除囊壁,将肿瘤完整切除,探查硬膜下腔通畅后缝合.病理所见:单层性囊肿1个,囊壁厚约0.5~2.0mm,囊内壁平滑,囊壁由纤维组织构成,内衬纤毛柱状上皮,囊壁外结缔组织中富有血管.病理诊断:C4~6硬脊膜下支气管源性囊肿,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间有杯状细胞,上皮下有基底膜.
-
颈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颈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19例患者的MRI表现,及其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这类肿瘤在MRI上可分为三型:A.空洞型,肿瘤大小不等,且继发延、脊髓空洞;B.囊肿型,为囊内小的附壁结节;C.实体型,为巨大的实体性肿瘤.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全切除肿瘤,并经病理证实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状态好转者18例,加重1例.结论颈髓MRI能对颈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作出定位、定性诊断,并可将其分型,以利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诊断时,还需与胸廓出口综合征和颈椎病相鉴别.认为颈髓髓内、即使累及延髓的血管母细胞瘤宜行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随肿瘤类型不同而各异,为重要是:需沿正确的界面分离,并应在离断供血动脉后切除肿瘤.
-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伴发颈髓间变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是一种混合成分的肿瘤,多见于颅内幕上.脊髓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少见,同时伴发颈髓间变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和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NF1)的病例鲜有报道.现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诊治的1例10年随访并经病理证实的间变神经节胶质细胞瘤进行报告并文献复习.
-
关键词:
-
颈髓中枢神经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27岁.因右侧上肢乏力、右侧上下肢体感觉异常2年于2009年7月29日就诊.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神经系统检查示右上肢肌力Ⅳ级,肌肉轻度萎缩,右上肢及右小腿痛觉过敏,右侧霍夫曼征阳性,右侧腱反射亢进.MRI表现:颈髓明显增粗,T1WT以等信号为主,夹杂小片状低信号,境界模糊,蛛网膜下腔明显变窄,局部闭塞;T2WI呈混杂信号影,内见多发片状及结节样高信号,注射Gd-DTPA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
-
颈髓髓内多节段室管膜瘤的早期手术
目的:探讨颈髓髓内多节段室管膜瘤的早期手术治疗及其预后.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1年1月至2016年6月在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的20例McCormic分级Ⅰ级、长度在3个和3个节段以上的室管膜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均未行放疗.所有病例术前均行核磁共振检查并采用McCormic分级法评估神经功能,术后随访3 ~48个月,平均32个月,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病例的肿瘤主体均位于颈髓髓内,肿瘤瘤体长度跨越3~8个椎体节段,平均4.2个椎体节段,肿瘤一期均得到了全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室管膜瘤,WHO分级Ⅰ~Ⅱ级.有18例病例术后得到了随访,2例因联系方式变更而失访,但病历记录术后出院时恢复良好.随访结果表明,所有获得随访的患者恢复良好,术前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未留下明显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未出现功能障碍,磁共振检查结果表明未见肿瘤复发;主要并发症是留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深感觉障碍,可以认为手术未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明显影响.结论:对于早期多节段颈髓室管膜瘤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全切除术后极少复发,术后不需要放疗.
关键词: 室管膜瘤 颈髓 McCormic Ⅰ级 -
8例肝性脊髓病临床分析
肝性脊髓病(HM)是多种肝病引起的颈髓以下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呈现肢体缓慢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瘫痪.早由Leigh和Card在1949年首次报道,是肝硬化少见的临床并发症,并且可由门体分流引发,所以又被称为门体分流性脊髓病.随着肝病病因研究的进展和诊疗技术的提高,有必要更深入的了解HM,以利于及时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回顾我院自2002年至2008年收治的8例肝性脊髓病患者,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
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和颈髓损伤的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分析在下颈椎与颈髓损伤治疗中应用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钛板内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 对下颈椎与颈髓损伤患者42例进行研究,结合术前检查结果对42例患者实施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钛板内固定,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随访结果较好,治疗后D~E级ASIA分级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钛板内固定安全有效,可作为大部分下颈椎与颈髓损伤患者治疗方案.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研究中的进展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常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工作性质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年人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常规MRI主要通过显示病变局部的形态、信号等变化来评估脊髓损伤,因而在评估CSM患者早期脊髓损伤程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1].
-
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性脊髓病11例临床分析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肝脏疾病晚期罕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其突出特点是颈髓以下脊髓侧索脱髓梃鞘病变,主要表现为肢体缓慢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截瘫.我们仅将1984~2005年在我院收治的门腔静脉分流术后并发HM的11例患者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