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7~2010年表皮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赵艳丰;赵水娣;焦梅;戴建芳;李丽霞;孔莉

    目的 了解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分布情况及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耐药菌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K-B琼脂扩散法检测出菌株药敏情况,并对表皮葡萄球菌标本来源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用K-B琼脂扩散法检测419株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78.76%(330/419)和77.72%(306/419),部分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主要分离于痰标本,其次来源于分泌物和血液,分别占31.02%、16.70%和15.75 %,其中小部分来源于胆汁、脓液和前列腺液.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部分为多重耐药菌株,耐药形势呈增加趋势,临床需要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

  • 表皮葡萄球菌112株耐药性分析

    作者:李柳琴;饶富顺

    目的 了解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情况.方法 对2011年112份从不同病灶中检出的表皮葡萄球菌进行药敏检测.结果 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β-内酰胺酶、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嗯唑、氨苄西林/舒巴坦、苯唑西林等很多药物都有耐药性,完全敏感的药物已经不多.结论 由于近世纪来大量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作为正常菌群的表皮葡萄球菌已产生大量耐药性,需加强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监测,临床应结合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超声探头表皮葡萄球菌分子流行病学同源性研究

    作者:黎明;刘丽红;甘莉萍;魏跃;陈日炳

    目的 对表皮葡萄球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同源性分析,探讨超声探头的传染源及传播方式.方法 收集不同时间、不同来源的表皮葡萄球菌菌株30株,随机抽取10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同源性研究.10株表皮葡萄球菌分别来自超声探头(3株)、普通感染病例(2株)、医院感染病例(2株)和超声检查前后病人的皮肤(3株).对上述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以了解各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PFGE分析结果显示:由检查前超声探头上分离的406号表皮葡萄球菌株与超声检查后病人皮肤上分离的408号表皮葡萄球菌株图谱一致,表现为DNA片段大小一致和数量相同的电泳图谱,从基因上具有高度同源性,为流行病学相关带型大小和数量相近的菌株.除上述2株外,其他各个菌株相互之间条带差异都在3条或3条以上,不来源于同一个克隆,这些菌株存在多种污染来源.结论 病原微生物可通过超声探头媒介而传播到被检查者的皮肤.超声探头是医院感染的一种传播方式,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 实行探头在接触患者前后消毒等常规措施对减少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 我院1999年~2005年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李玉强;高克毅

    目的:了解我院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1999年~2005年分离的274株葡萄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应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检出率为48.4%和65.9%,且其检出率逐年升高,MRS的耐药率远比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结论:医院应加强对MRS的检测,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

  • 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对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黏附能力的影响

    作者:枉前;孙凤军;熊利蓉;夏培元

    目的:研究红霉素在亚抑菌浓度下对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SE)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确定红霉素的亚抑菌药物浓度,以此浓度下的红霉素作用于代表菌株Se.015,采用微孔法测定光密度值以评价药物对菌株黏附能力的影响,电镜法观察样品中Se.015的黏附情况,同时设立空白溶剂为对照组.结果:在红霉素的亚抑菌浓度(4 mg·L-1)下,与对照组比较,红霉素组光密度值升高(P<0.05),电镜下可见Se.015黏附量增加.结论:红霉素在亚抑菌浓度下可增强部分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的黏附能力,提示其应用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增加细菌生物膜感染的风险.

  • 河北产蜂胶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作者:张芳英;穆丽娟;杨继章;张征;杨树民

    目的:研究河北产蜂胶不同溶剂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板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进行培养,分别加入不同溶剂(95%乙醇、75%乙醇、纯化水)提取的蜂胶溶液,观察抑菌效果,测定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蜂胶95%乙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均为256 μg/ml;蜂胶75%乙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均为128 μg/ml;蜂胶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均无抑菌作用.结论:河北产蜂胶醇提取液对痤疮主要致病菌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蜂胶75%乙醇提取液的抑菌效果优于蜂胶95%乙醇提取液.

  • 一清胶囊对痤疮丙酸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作者:蒋献;何燕;李利

    目的:研究一清胶囊对痤疮丙酸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板、常规平皿法分别对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进行培养并观察不同浓度一清胶囊及其主要成分的抑菌效果,分别求出其小抑菌浓度(MIC).结果:一清胶囊对痤疮丙酸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98、1 mg·mL~(-1),黄芩浸膏的MIC分别为0.98、1 mg·mL~(-1),而大黄黄连浸膏的MIC分别为1.96、1 mg·mL~(-1).结论:一清胶囊对痤疮主要致病菌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

  • 我院193株表皮葡萄球菌分布及药物敏感分析

    作者:左秀萍;付桂英;王世岭;高振梅

    目的掌握表皮葡萄球菌的动态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不仅超过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而且从2003年起居同期所有检出细菌之首;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现象非常严重,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也在下降,对该类药物中敏感率高的是环丙沙星,但敏感率高的一年也只有33.3%,对表皮葡萄球菌敏感率较高的依次是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福科,均保持在64%以上.结论加强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克林霉素使用强度与其主要目标菌耐药相关性分析

    作者:蒋林;张奇兵;刘航

    目的:分析医院克林霉素使用强度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简称表葡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统计医院2011年4季度至2014年2季度克林霉素使用强度和金葡菌和表葡菌敏感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克林霉素的使用强度与金葡菌对其敏感率呈显著负相关( P<0.05);克林霉素的使用强度与表葡菌对其敏感率呈显著负相关( P<0.05)。结论金葡菌和表葡菌对克林霉素的耐药性与克林霉素的使用强度有关,促进临床合理使用克林霉素,可延缓耐药菌出现。

  • 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的大环内酯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能力、icaA基因型的关系

    作者:枉前;孙凤军;夏培元

    目的 研究68株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大环内酯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能力、icaA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初步预测采用大环内酯抗菌药物预防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的有效性.方法 以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菌株的小抑菌浓度,采用微孔测定法考察临床分离表皮衙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PCR法测定icaA基因型,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耐药程度较高(88.2%),且耐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较敏感菌显著增强(P<0.05),耐药菌与敏感菌的icaA阳性比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常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可能难以有效地预防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

  • 盐酸小檗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何敏;廖璞;尹一兵;左帜健

    目的 通过检测盐酸小檗碱单用或联合抗菌药物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形成生物被膜及所需基因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模型,盐酸小檗碱单用或联合万古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分别干预生物被膜的形成,采用CRA平板法检测药物对Se.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约物作用前后表皮葡萄球菌icaA基因和agr基因的表达变化.结粜盐酸小檗碱对icaA基因和agr基因的影响作用不及万古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当不同浓度的盐酸小檗碱分别与万古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联用时,随着盐酸小檗碱的浓度增加,联合用药对icaA基因和agr基因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结论 中药单体(盐酸小檗碱)对Se.形成生物被膜及所需关键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不及抗生索(万古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并且不能与抗生索(万占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联合用药,它们之间存在拮扰作用.

  • 42株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李华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K-B琼脂扩散法对42株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表皮葡萄球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以青霉素G,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性严重均在80%以上.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 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使用去甲万古霉素的病例分析

    作者:胡月琴;王燕燕

    去甲万古霉素是一种无定形糖肽类抗菌药物,有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糖肽聚合酶的作用,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于革兰阳性细菌特别是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 ica操纵子对表皮葡萄球菌在不同骨科植入物表面黏附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作者:陈鹏;李波;彭智;高淦;陈盛

    目的 探讨ica操纵子对表皮葡萄球菌在骨科植入物表面黏附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为临床骨科材料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PCR扩增表皮葡萄球菌ica操纵子的icaADBC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ica操纵子基因的表达,苯酚-硫酸法检测细胞间多糖黏附素(PIA)的合成,黏附能力检测采用菌落平板计数法,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结果 11株表皮葡萄球菌临床菌株扩增出ica操纵子的icaADBC基因,且在菌株中均有表达.ica操纵子基因表达高的菌株其PIA分泌量较高.表皮葡萄球菌在骨组织上的黏附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强,其次为钛合金和不锈钢.icaA基因表达与细菌在3种生物材料上的生物膜形成相关.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在不同骨科植入物上具有不同的黏附和生物膜形成能力,ica操纵子基因通过调节PIA分泌量而影响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应用的几个问题探讨

    作者:陈正堂

    感染性疾病在呼吸内科占很大比重.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有些甚至是不合理的应用,使感染的病原谱发生改变.一些条件致病菌,如产气肠杆菌,哈夫尼亚菌导致肺部感染时有报道,打破了成人肺炎主要由肺炎球菌作为病原的"一统天下"格局.同时,耐药菌株也不断增多,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萄株(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nphylococcus aureus,MRSA),上海地区1997~1979年仅5%,至1985~1986年则高达24%;近年更出现有关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及耐苯唑西林金葡菌(oxacillin resisatataphylococcus aureus,ORSA)感染的报道.革兰阴性(G-)菌如铜绿假单孢菌严重耐药株,在院内获得性肺炎中的比例明显升高.而且,支气管-肺组织在解剖上的特殊性,对抗菌药物的分布、代谢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正确、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是呼吸内科医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 新生儿脓疱疮的护理

    作者:胡丽君;管龙志

    新生儿脓疱疮是发生在新生儿时期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发病急,因抵抗力差极易扩散至全身,出现肺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故本病的及时治疗护理尤为重要。我院从1995年7月~1999年8月共收治34例新生儿脓疱疮患儿,经积极治疗、精心护理全部治愈出院,在原来方法的基础上加用1∶10 000新洁尔灭浸润,创面采用FXQ-3型射式新生儿远红外线仪照射治疗,病程由原来的平均15d降至10d,减少了患儿痛苦,收到了满意效果,现将该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34例新生儿脓疱疮患儿,男18例,女16例,年龄大21d,小3(3)/(24)d,平均14d。体重轻2 400g,重4 300g,平均3 411g。34例患儿均为足月产,顺产26例,剖宫产8例。常见病灶部位:胸、颈、腋下、下颌部、双下肢。病变累及真皮的有4例,其余均在表皮,病灶累及只一个部位23例,2个部位4例,3个部位4例,4个以上部位3例。34例患儿入院后均行脓液培养、血培养。脓液培养:腐生葡萄球菌4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革兰氏阳性球菌2例,其余均为阴性。血培养:腐生葡萄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其余均为阴性。34例患儿并发肺炎14例,败血症3例。住院病程短6d,长20d,平均10d左右,出院2月后随访完全愈合,未留下疤痕。

  • 寻常痤疮患者皮损中马拉色菌带菌情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杨典秋

    在寻常痤疮的微生物感染中以痤疮丙酸杆菌、马拉色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现就寻常痤疮患者皮损中马拉色菌的带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如下.

  • 尼泊金甲酯对皮肤常驻菌的抑制作用

    作者:蔡颖;唐波;陈双鹏;陈冠武;郑子乔;林宁静;周广彪

    目的 研究化妆品防腐剂尼泊金甲酯对皮肤常驻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别将皮肤常驻菌疮疱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的菌悬液与适当浓度的尼泊金甲酯(以下简称尼甲)水溶液或添加尼甲的化妆品混合均匀,室温下放置4h、8h、24h后分别进行菌落总数测定,以细菌杀灭对数值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0.10%~0.30%尼甲水溶液在24h内对两种皮肤常驻菌未表现出任何抑杀作用;浓度提高到0.50%~1.50%并加入化妆品中后,对两种皮肤常驻菌的抑杀效果明显增强,尤以对疮疱丙酸杆菌的抑杀作用为显著,在膏状化妆品中1.0%的浓度在作用4h后或0.5%的浓度作用8h后都能表现出抑菌效果.对于表皮葡萄球菌,尼甲在膏状化妆品中须以1.5%的浓度作用4h后或0.5%的浓度作用8h后才表现出明显抑杀作用,在液状化妆品中则需1.0%浓度作用24 h才表现出抑菌效果.结论 添加到化妆品中的尼泊金甲酯确实能对皮肤常驻菌产生一定抑杀作用,不过,在我国的允许使用量(≤0.4%)范围内,在接触时间较短(如≤4h)的情况下,加在化妆品中的尼泊金甲酯不会对这两种皮肤常驻菌产生明显的抑杀作用.

  • 新抗菌药物在婴儿及儿童感染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浴生;张莉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许多种类抗菌药物投入临床使用后,使多种耐药菌迅速出现.儿科感染中由肺炎球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产生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球菌导致的感染常表现出高水平的耐药性.美国的几个儿科中心曾报道肺炎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发生率平均为8~20%[1,2],高者可达26%[3],并呈现多重耐药(MDR).由于临床上绝大多数抗菌药物是通过成人的临床试验后才逐渐过渡到儿科应用,故在儿童感染,特别是药物的毒性不能从成人获得预见,另外耐药菌株导致的感染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问题变得日益重要起来.本文简要介绍儿童的临床药理特点,并对部份新抗菌药物在儿童感染中的应用进展进行讨论,以供参考.

  • 国产美洛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试验

    作者:林彩;代青;刘松青

    目的:测定国产美洛培南(MEPM)和其它5种药物对136株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1)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2)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出MIC,再取未见细菌生长管的培养液于无药的MH琼脂平皿培养,仍无细菌生长的低药物浓度为MBC.结果:国产与进口MEPM的体外抗菌活性相近,对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强,MIC90为0.015-2μg/ml;对金葡球菌、绿脓杆菌、微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较强,MIC90为4-32μg/ml.国产美洛培南的MBC为MIC的1-8倍.细菌接种量为104-106CFU/ml时,MIC变化不大,当细菌接种量为108CFU/ml时,MIC增加2-32倍.培养基pH在5.5-7.5范围内对MIC的影响不大,pH为8.5时,MIC增加2-4倍.血清浓度增加,MIC也随之增加.结论:国产美洛培南与进口美洛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相近,优于海舒必、他唑西林和复达欣.国产美洛培南对金葡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抗菌活性优于泰能,对表皮葡萄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的抗菌活性比泰能稍差.国产美洛培南的抗菌活性稍受接种菌量、培养基pH和血清浓度的影响.

479 条记录 20/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