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

    作者:刘兵

    本文阐述了急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进展.重点介绍了脑梗死的治疗关键是尽早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即发病6h内的“治疗窗”,目前国内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早期的治疗包括降纤(代表药物为东菱克栓酶),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奥扎格雷钠疗效优且安全可靠,纤溶酶是新一代溶栓抗凝药物;进展型脑卒中的治疗以抗凝、抑制血栓形成的治疗尤为重要,临床常用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本文还就各种代表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脑组织TNF-α动态观察

    作者:刘涌;胡建鹏;吕磊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脑组织TNF-α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塞复制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分别再灌注1、3、7d,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与脑组织匀浆TNF-α浓度,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脑缺血半暗带TNF-α蛋白表达.结果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与脑组织匀浆TNF-α浓度升高,脑缺血半暗带TNF-α表达的平均吸收光密度值与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以再灌注3d为显著.结论 TNF-α是参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重要细胞因子,其血浆含量与脑组织表达的高峰基本一致.

  •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演变的磁共振波谱分析

    作者:秦克;余聪;郭大静;赵建农;陈维娟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观测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方法:44例超急性期(<6 h)与急性期(6-72 h)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分为5组.均行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HMRS)、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常规MRI检查,在DWI高信号内梗死核心区、内缘区、外缘区及高信号外周嗣区、对侧镜像区分析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乳酸(Lac)的含量,并计算NAA/Cr、Lac/Cr.结果:①与对侧镜像区比较:梗死核心区和内缘区在所有时间组NAA/Cr均明显降低,Lac/Cr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缘区NAA/Cr在24 h内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时间组Lac/Cr均升高;周围区在48 h以内NAMCr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ac/Cr升高.但随后时间组内Lac未明显测出.②各兴趣区之间的NAA/Cr和Lae/Cr在发病初6 h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进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IP在发病的初12~24 h存在于DWI高信号区内,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向外周推移.②DWI高信号区外也存在IP,时问可以持续至24~48 h.

  • 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实验中的应用

    作者:马秀华;吕富荣

    急性脑缺血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微栓塞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1,2].且临床上85%的脑缺血是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的.

  •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溶栓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丽云;唐兴江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溶栓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静脉溶栓相比,血管内溶栓治疗时间窗较静脉溶栓治疗宽,闭塞血管再通率高,可尽早恢复缺血半暗带( IP)的脑细胞功能,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本文就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溶栓相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急性脑梗塞急诊CT检查的时机把握及其效果分析

    作者:莫显斌;杨春;姚倩东;王虎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现代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1].因此早期诊断,尽早恢复缺血区再灌注,保护缺血半暗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临床拟诊脑梗塞,并由CT随诊复查证实的58例脑梗塞进行分析,探讨脑梗塞急诊CT检查的时机及其效果,旨在使急性脑梗塞的检查更及时、合理和完善.

  • 微创术再出血的判定和防治

    作者:凌天金;罗文光;刘旭东

    微创术具有只需局麻、操作简便、时间短、创伤小、迅速有效、受限条件少的优点[5],但可造成再出血.早期清除血肿内血液成分[4][6]可迅速减轻占位效应,挽救生命,挽救缺血半暗带,缩短脑缺血水肿时间,有利于康复.本院近期开展此手术,虽然时间短,但是此手术现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本文通过对实施该项技术时再出血因素、判断方法标准及防治作一讨论.

  •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损伤与修复中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光强;袁琼兰;余崇林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之一,常导致严重的脑损伤,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研究认为: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神经元以坏死和凋亡为主,因此,如何降低和抑制缺血引起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的程度,挽救缺血半暗带濒临死亡的神经元,激活机体内源性的修复和再生机制,促进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众多因素探索中,神经干细胞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损伤与修复中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现状作文献综述如下.

  • 成年大鼠脑室下区与局灶性脑缺血

    作者:李娟;胡晓松;范正富;程丽;林莲;李欣

    脑血管病是人类严重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超早期溶栓疗法可挽救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部分神经细胞,但缺血中心区神经细胞的死亡已不可避免.传统的概念认为动物出生后其神经生发(neurogenesis)活动即告停止.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体会

    作者:何晓斌;潘文;刘毅;王振强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指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急性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迅速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如何进一步增加闭塞血管的再通率,缩短再通时间,从而改善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并大限度的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1]的脑细胞功能已经成为目前脑血管病的研究热点。血管内介入治疗近年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治疗,接触性溶栓、经微导管机械碎栓和Solitaire AB 支架[2]取栓三种方法对2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余永程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神经保护治疗一直是神经科临床的热点问题.基础研究肯定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1],由于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而引起的疗效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尚无定论[幻.而依达拉奉作为自由基清除剂,近年已经小范围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治疗[3].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笔者尝试将这两种神经保护治疗联合应用,结果报道如下.

  • 联合DWI与SWI在存在“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溶栓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伟斌;邹映文;陆少欢;何俊;李强;上官文博

    目的:探讨联合DWI与SWI在存在“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溶栓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内科收治梗塞灶内无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进行DWI与SWI扫描,并在溶栓治疗2日及2周后复查DWI与SWI.将治疗前后SWI所示是否存在小静脉及血栓、DWI所示病灶体积大小的变化情况与治疗前后对应的NIHSS评分、mRS评分做比较.结果:治疗效果越好,NIHSS评分、mRS评分越低;复查存在血栓及不存在侧枝循环,NIHSS评分、mRS评分高,复查不存在血栓及存在侧枝循环,NIHSS评分、mRS评分低(P<0.05);DWI检查所示病灶体积与NIHSS、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其与治疗后2日及治疗后2周DWI所示有效、效果良好、效果显著、治愈及效果稳定、完全治愈等对比,NIHSS、mRS评分均较低(P<0.05),与DWI所示无效、加重等对比,NIHSS、mRS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DWI与SWI联合检测能准确判断脑梗死的位置及范围,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出血、血栓及侧枝循环,可以间接反映梗死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变化情况,指导溶栓疗效评估.

  • SWI/DWI融合图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作者:朱丽;王天乐;龚沈初;陈海涛;姜洪标;李嘉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扩散加权成像(DWI)融合图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缺血半暗带(IP)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临床和影像均证实的 AIS 患者,由2位医师分别对 SWI/DWI 融合图像进行判读;当融合图像上扩散受限区周围静脉较对侧增多、增粗即定义为磁敏感-扩散加权不匹配(SDM),并以灌注-扩散加权不匹配(PDM)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融合图像对 IP 的诊断效能,并比较2位医师采用融合图像评估 IP 的一致性。结果2位医师采用融合图像诊断 IP 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5、0.877,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4.2%、78.9%,特异性分别为92.9%、96.4%;SDM 和 PDM 诊断 IP 的一致性较高,两者无显著差异(P >0.05),且2位医师之间的一致性亦较高(Kappa=0.908,P >0.05)。结论SWI/DWI 融合图像对 AIS 患者的 IP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 AIS 患者 IP 评估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影像学方法。

  • 急性脑梗死CT脑灌注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阮志兵

    急性脑梗死,又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老年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急性期早诊断、早治疗对预后非常重要,尤其早期明确有无缺血半暗带的存在至关重要,因为它的存在是溶栓的前提,也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溶栓成功与否的关键[1].

  • 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的磁共振灌注扩散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鲁宏;胡惠;杨娜;游长永;张小鸽;张凌;夏庆杰;赵建农

    目的 探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的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及扩散成像(DWI)的表现以及其病理改变.方法 取70只Wistar大鼠,用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分为假手术(A组)、栓塞30 min及再灌注30 min、60 min(B、B1、B2组)、栓塞60 min及再灌注30 min、60 min(C、C1、C2组),每组各10只.对各组分别行头部MRI扫描,计算缺血区的DWI异常信号相对面积(rSD)、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PWI异常信号相对面积(rS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将所测值进行比较.对缺血区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实验各组在T1WI、T2WI像上均未见异常信号.A组的DWI和PWI亦未见异常信号.在DWI像上,B、C、B1、B2、C2 、C1组在右侧基底节区高信号的范围由小扩大,随后逐渐缩小.在PWI像上,B、C组在右侧基底节区出现明显低灌注信号,在B1、C2组则出现高灌注信号, C1组呈现稍低灌注信号,B2组的信号基本正常.在B、C 2组间存在MTT/DWI异常信号不匹配区.病理观察:DWI异常信号区及MTT/DWI异常信号不匹配区均可见细胞器肿胀,提示为半暗带,B1、C1组可见轻度血管源性水肿,B2、C2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细胞内水肿是半暗带的病理改变之一,在早期脑梗塞DWI高信号仍提示为半暗带组织,再灌注早期可出现血管源性水肿,再灌注越早脑细胞越容易恢复正常.

  •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生化标志物

    作者:孔艳艳;赵立娟;姚志成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比美国高出一倍.而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卒中的60%~80%[1].AIS的病因复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ORG10172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he 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2])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或腔隙性脑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其他确定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stroke of other demonstrated etiology,SOE)和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troke of undemomtrated etiology,SUE).对此,针对不同病因导致的症状相似的疾病,治疗方法不同.目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3~6h内积极行溶栓治疗,挽救缺血半暗带,已成为AIS的标准化治疗手段.因其治疗时间窗窄,仅很少的一部分患者从中获益.除此之外,还需抗凝、扩容等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因此,尽早确定卒中的病因分型,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和预防方案提供参考.

  • CT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鸿雁;何宁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病,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在急性脑梗死发生之前对预梗死区的脑组织进行影像学研究,早期作出诊断,对于防治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T脑灌注成像可定量评估脑梗死前期以低灌注为特征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脑局部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学状态,为脑梗死前期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 应用CTP对不同时间段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临床分析

    作者:韩玺河;邹梅;郭淼;王琳琳;李燕;刘学玲;张晓莺

    目的 分析不同时间段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CT灌注特点.方法 收集自2012年1月~2015年10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24h内的急性脑梗死84例,急诊行一站式CT平扫、CTP、CTA检查,分析灌注参数及CTA结果,确定缺血半暗带(对比法rCBF=惠侧CBF/健侧CBF).比较发病时问分别在<4.5h、4.5~6h及6~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灌注图像.其中9例患者[脑干梗死2例,基底节、放射冠区点状梗死(≤1 cn2)7例]因无法识别明确的感兴趣区被剔除,终纳入75例:其中发病<4.5 h患者15例,发病4.5~6 h患者20例,发病6~24 h患者40例;在不同发病时间段各灌注参数值患侧与健侧比较大部分有显著差异;在不同时间段三组rCBF值存在显著差异(P=0.000);发病在<4.5 h患者rCBF均值为0.51±0.25,95%置信区间为0.37~0.65;<4.5 h的患者组与4.5~6h的患者组rCB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32),<4.5 h的患者组与6~24 h的患者组rCB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4.5~6h的患者组与6~24h的患者组rCB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5).结论 不同时间段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存在差异;发病4.5~6 h的部分患者也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CTP可以评价筛选部分静脉溶栓患者.

  • 自由基与急性脑梗塞

    作者:关泉峰;张宇浩

    脑梗塞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绝大多数脑梗塞是由于血栓堵塞供血动脉所致,目前对脑梗塞的认识是建立在Astrup等提出的缺血阈和缺血半暗带概念基础上.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后可通过多种途径在病灶及其周围组织中产生大量自由基,进而引起迟发型神经细胞损伤.现对自由基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脑CT灌注图像匹配技术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丁里;王玉玲;符浩;张蕾;杨淑;朱会敏;马娟

    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图像标准化匹配技术对梗死后脑组织的缺血状态及确定客观半暗带的评估作用。方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行常规CT灌注检查,重建数据后根据脑血容量( 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参数分别确定彻底坏死区(non variable tissue,NVT)、严重缺血区( tissue at risk,TAR)、相对缺血区( relative ischemic tissue,RIT)阈值及在脑组织的绝对面积大小,并将3个区域CBF、CBV、TTP参数进行图像匹配,对匹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坏死边缘、严重缺血区、相对缺血区边缘阈值分别为CBV=1.7 mL/100 g、CBF=30.0 mL/(100 g?min)、TTP=9.5 s。图像匹配后可清楚分辨出急性期缺血区的坏死区以及严重缺血区、相对缺血区构成的缺血半暗带并可进行量化面积。匹配后复合性单病灶常见RIT>NVT>TAR、NVT>TAR>RIT,皮质下单病灶组RIT>NVT>TAR或NVT>RIT>TAR,多发梗死病灶组RIT>NVT>TAR、NVT>TAR>RIT。结论利用图像标准化匹配方法可以通过CBV、CBF、TTP参数量化评估病灶的NVT、TAR和RIT区域,直观显示缺血半暗带面积,为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个体化影像评估技术。

265 条记录 13/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