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43例健康人血红细胞悬浮液射频介电特性的研究

    作者:鲁勇军;余珏;任燕华;张志欣;孙岩梅;志宏;袁庆珍

    本文应用同轴传输线反射法建立的细胞悬浮液介电测量系统,测量了243例健康人(男120,女123名)血红细胞悬浮液在1~500MHz频率范围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不同血型之间的红细胞悬浮液的介电参数无显著差异.将19~80岁之间的受试者按10岁年龄间隔分成六个组,探讨年龄差别对介电参数的影响;发现50岁左右是人红细胞介电参数有显著差异的临界年龄,49岁后三个高年龄组的介电参数显著地低于49岁前的三个低年龄组的数值(P<0.05).本文的结果证明年龄对人血红细胞的介电参数有明确的影响.

  • 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食管NOS表达、血清NO含量与食管动力变化研究

    作者:黄颖秋;王昕;刘丽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2例PSS患者和12名健康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应用PCpolygraf HR高分辨多通道测压系统检测PSS患者的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下段括约肌长度(LESL)及食管远段蠕动幅度等动力参数;应用Digitrapper MK Ⅲ动态食管内pH监测仪检测其24h食管内pH各项参数;应用NADPH-d组化染色观察食管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结果:PSS患者的LESP显著低于对照组[(1.21±0.11)kpavs(2.38±0.16)kpa,P<0.05)];75%的PSS有一过性LES松弛;PSS的食管下段蠕动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5.18±1.04)kpa vs(14.93±2.12)kpa,P<0.01J];PSS的食管内24h pH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SS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06.47±18.21)μmol/L vs(82.32±15.3)μmol/L,P<0.01].其食管黏膜NOS呈强阳性反应,而对照组呈阴性反应.结论:内源性NO可能参与PSS食管动力功能紊乱的发病.

  • 成人血浆胆酸浓度可帮助评估胰岛素敏感性

    作者:贝特朗

    背景 累积的数据表明,胆酸(Bas)在调节代谢平衡中可能有新的作用.已证明,在小鼠模型,胆酸治疗可改善糖耐量,增加能量消耗.因此.针对空腹血浆Bas浓度和人体代谢参数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这项试验.方法 本试验纳入了14名健康受试者,20名2型糖尿病(T2D)患者,和22名非糖尿病腹部肥胖患者.检测的项目包括: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血脂水平.本试验针对-亚组(包括9名健康受试者,16名T2D患者)进行了胰岛素敏感性评估,采用的是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试验,在该过程中葡萄糖输注率(GIR)固定.能量消耗通过间接计算得出.血浆胆酸(CA)、鹅去氧胆酸(CDCA)和脱氧胆酸(DCA)的浓度,采用的是气相色谱-质谱法.结果 HOMA-IR和血浆鹅去氧胆酸(P=O.001)、胆酸(P=0.09)和脱氧胆酸(P

  • 健康成人棕色脂肪组织的功能

    作者:基尔西;庄稼英

    在冷环境刺激下,我们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检测出健康受试者(5名)被激活的棕色脂肪组织,位于下颈部和锁骨上部之间,还发现此处的葡萄糖摄取量增加.我们获得其中三名受试者的组织活检标本,并对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棕色脂肪细胞的蛋白质标记物解偶联蛋白1(UCP1)进行了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还对预留的样品进行了形态学评估以及生化分析,结果符合棕色脂肪的胞内特征(分布着很多小脂滴、呈现多室的脂滴).以上结果表明,在健康成人体内,仍存在大量的有代谢活性的棕色脂肪组织.

  • 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口服盐酸伊伐布雷定前后心率与血药浓度的变化

    作者:许莉;蒋娟娟;谢爽;娄莹;王莉;庞慧敏;田蕾;李一石

    目的:评价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盐酸伊伐布雷定后血药浓度的变化及对心率的影响。
      方法:3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单次口服伊伐布雷定5 mg(n=12)、10 mg(n=12)、20 mg(n=12),在规定的时间内采集血样(药前、药后0.25 h、0.5 h、0.75 h、1 h、1.5 h、2h、4h、6h、8h、12h、24h)和测量心率(药前、药后2 h、6 h、12 h、24 h)。采用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的盐酸伊伐布雷定浓度。

  • 额肌的经颅磁极皮层刺激:前额运动诱发电位的特征表现及细节

    作者:黄益灯;李兆基

    该作者研究了16位健康受试者线圈位于沿耳间线的头皮表面时经颅磁极皮层刺激所产生的额肌运动诱发电位(MEPs)。当线圈位于头顶旁开2~12cm时,所有受试者均出现双侧额肌可以重复的运动诱发电位反应。和下唇模拟肌及拇短展肌相比,额肌有较高的运动诱发电位的幅度,这可能显示额肌有较大的皮层运……

  • 寨卡DNA疫苗在美国获得Ⅰ期临床试验许可

    作者:

    英诺维欧制药和GeneOne生命科学两家公司宣布其研发的寨卡DNA疫苗(GLS-5700)在美国获得批准,开始Ⅰ期临床试验,评价该疫苗预防人寨卡病毒感染。临床前研究表明,此种合成疫苗在大、小动物模型上可引起持续的抗体和T淋巴细胞反应,证明其可预防有害的病原体感染。两家公司曾开发临床使用的埃博拉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疫苗。此次Ⅰ期临床是开放剂量系列研究,40名健康受试者用公司的DNA皮内递药装置给予该疫苗,评价其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性。寨卡病毒由伊蚊叮咬或通过性传播感染,常见感染症状是发热、关节痛和结膜炎,尤为严重的是其与出生缺陷小头症有关,为妊娠时感染病毒引起。寨卡病毒也与四肢肌肉无力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有关。蚊媒寨卡病毒影响在扩大,至2016年5月已有58个国家和地区报道了此种病例。

  • 靶向胃肠道泛雅努斯激酶抑制剂TD-1473的Ⅰ期临床试验获阳性结果

    作者:

    治疗先锋生物制药公司宣布其TD-1473,口服靶向胃肠道的泛雅努斯(pan-Janus)激酶抑制剂Ⅰ期临床试验获阳性结果。Ⅰ期临床试验是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单一或多剂量递增研究,对健康受试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液学检查均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变化。研究资料显示,该药一般是安全的,单剂1000 mg,300 mg/d,14 d,均耐受良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只有轻短副作用,不必要停药。临床前结肠炎模型评价该药和托法替尼(tofacitinib)的效果,两药均明显减轻疾病,前者用药量较小,且不减少全身免疫细胞数。基于这些试验结果,公司倾向于2016年后期开始Ⅰb期临床试验,进行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 生物等效性试验中受试者食用高脂餐的调查研究

    作者:赵志霞;宋新;李鹏飞;赵瑞;于伟越;周鑫;刘丽宏

    目的 评价餐后生物等效性试验中受试者食用高脂餐的情况,总结高脂餐食谱制订的考虑因素.方法 对完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以下简称“本中心”)两周期、双交叉、餐后生物等效性试验的33例健康受试者的高脂餐食谱、就餐时间、进食量进行分析,对食用西式高脂餐的21例受试者进行就餐感受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食用高脂餐的感受、餐后饱腹感、餐后有无不适、对于中西式高脂餐的选择和对西式高脂餐中接受度不高的成分.结果 本中心选择的中式、西式高脂餐对于受试者的进食量均无影响;57.14%的受试者倾向于食用西式高脂餐,42.86%的受试者倾向于食用中式高脂餐;西式高脂餐中接受度不高的成分主要有黄油(33.33%)、纯牛奶(14.29%)、沙拉酱(14.29%)、美式培根(9.52%).结论 本中心选择的中西式高脂餐基本满足试验需要.综合考虑指导原则要求、受试者就餐感受、避免接受度不高的食物成分等因素,制订更为合理的高脂餐食谱,从而提高临床试验质量.

  • 单次静脉输注注射用替莫唑胺在中国脑胶质瘤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王进;陈刚;孔小轶;李岩;王泽娟;刘英;漆璐;刘晨;刘晓娜;雷春璞;冯丽;王瑜;周保利;李文斌;王兴河

    目的 比较中国健康受试者和脑胶质瘤患者予以微剂量和标准治疗剂量注射用替莫唑胺的人体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零期临床研究14名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给予静脉点滴微剂量2 mg·m-2注射用替莫唑胺;Ⅰ期临床研究脑胶质瘤24名患者,用标准临床治疗剂量150 mg· m-2注射用替莫唑胺,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替莫唑胺的血药浓度,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零期微剂量研究14例健康受试者全部完成试验并参与药代动力学分析,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Cmax为(0.14±0.03)μg·mL-1,tmax为(80.40±12.60) min,t1/2为(114.00±6.00) min,AUC0-24 h为(25.80±4.72)μg·mL-1·min,AUCo-∞为(26.20±4.79)拉g·mL-1·min.Ⅰ期研究24例脑胶质瘤患者中有21例参与药代动力学分析,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为(7.92±1.50)μg· mL-1,tmax为(87.90±5.38) min,t1/2为(108.00±5.25) min,AUC0-24h为(1530.00±270.00)μg·mL-1·min,AUC0-∞为(1550.00±273.00)μg·mL-1·min.零期微剂量研究14例健康受试者和Ⅰ期研究24例脑胶质瘤患者全部进入安全性分析.零期微剂量研究未观察到不良事件;Ⅰ期研究6名患者共发生7例次轻、中度药物相关性不良事件.零期和Ⅰ期均未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注射用替莫唑胺零期微剂量研究药代动力学参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的分布和消除特点,对制订后续试验方案有一定意义.

  •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NK 突变体在中国健康人体的耐受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许莉;黄一玲;华潞;田蕾;李飞鸥;况扶华;李一石

    目的:研究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NK 突变体( rhTNK-tPA)在中国健康人体的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26例健康男性受试者分为5个剂量组:0.1 mg · kg-12例,0.2 mg · kg-18例,0.4 mg· kg-18例,0.6 mg· kg-12例,每次20 mg 6例,分别单次静脉注射相应剂量的rhTNK-tPA。0.2,0.4,0.6 mg· kg-1,每次20 mg组,受试者在进行耐受性试验的同时完成药代动力学试验。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 )法测定血浆rhTNK-tPA浓度。结果健康男性受试者静脉注射rhTNK-tPA 0.2,0.4,0.6 mg· kg-1和每次20 mg 后, Cmax分别为(16.44±2.64),(33.38±6.55),(41.45±11.00),(28.88±6.82) ng· L-1, t1/2分别为(147.00±47.00),(197.00±40.00),(190.00±19.00)和(224.00±60.00) min,AUC0-t分别为(15.79±4.36),(36.93±9.35),(37.54±5.89),(29.35±3.63) ng· L-1· h, Vd分别为(2.97±1.04),(3.23±0.75),(4.59±1.17)和(3.71±1.18) L。与试验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程度均为轻度,未经处理均自行消失。结论在研究剂量范围内,rhTNK-tPA呈线性动力学特征。每次15 mg到每次20 mg作为中国人溶栓治疗Ⅱ期临床试验的剂量可能是安全有效的剂量。

  • 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Ⅰ)融合蛋白在健康受试者的耐受性研究

    作者:姜波;孙明媛;郑维维;陈小梅;齐军元

    目的 评价重组(酵母分泌型)人血清白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Ⅰ)融合蛋白在健康受试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6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按先后顺序入组,进行4个剂量组试验(150,300,500,650μg·kg-1),每组分别人组4,6,8,8例.根据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受试者于给药当天上臂三角肌部位皮下注射给药1次.用药后观察药物不良事件(AE),定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结果 共25例受试者发生AE,共145例次.150,300,500及650μg·kg-1剂量组的AE分别为13,11,56和65例次.其中134例次考虑与研究药物相关.常见的AE有骨痛、单核细胞计数升高、血碱性磷酸酶升高、头痛、高尿酸血症、血乳酸脱氢酶升高、脾肿大、肌肉疲劳.研究中未出现AE导致的用药暂停、受试者退出或试验提前中止.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AE).未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结论 注射用重组(酵母分泌型)人血清白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Ⅰ)融合蛋白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单次给药150,650μg·kg-1剂量范围内有较好的安全性,本临床试验未探索到健康人群的大耐受剂量.

  • 谷氨酰胺胶囊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作者:余璐;杨林;王婷;李燕;蒋学华;王凌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谷氨酰胺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将36名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单剂量口服试验药或参比药4.0 g,洗脱1周后,交叉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与二级质谱联用( HPLC-MS/MS)方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两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口服试验药和参比药后,血浆中谷氨酰胺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tmax分别为(0.69±0.66)和(0.66±0.33) h,Cmax分别为(127.80±53.48)和(123.10±40.42)μg · mL-1,以 AUC0→∞计算,试验药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9.96±39.92)%。结论试验药与参比药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生物作用等效。

  •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他唑巴坦钠Ⅰ期临床耐受性试验

    作者:勾忠平;冯萍;郑莉;徐楠

    目的:观察中国健康志愿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他唑巴坦钠后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单次给药40例受试者分为7个剂量组,分别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他唑巴坦钠0.75,1.5,3.0,4.5,6.0,7.5和9.0g;多次给药12例受试者分为2个剂量组,分别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他唑巴坦钠2.25和3.0g,tid,连续给药7d.观察用药后受试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以及不良事件.结果:52例受试者完成单次、多次给药试验.52例受试者中有9例发生14例次不良事件,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8/52),其中白细胞减少为7.69%(4/52)、中性粒细胞减少为5.77%(3/52)、腹痛为3.85%(2/52)、其他为恶心、稀便、血红蛋白减少、谷丙转氨酶升高均为1.92% (1/52),均为轻度.上述不良反应与报道的已上市头孢呋辛或他唑巴坦的不良反应情况相似.单次、多次给药试验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他唑巴坦钠单次给药0.75~9.0g或多次给药每次3.0g(tid,连续7d)安全且耐受性好,单次给药的大耐受剂量为9.0g.推荐Ⅱ期临床试验的给药剂量为每次1.5 ~3.0g,tid.

  • 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健康受试者筛选案例分析——实验室指标纳入标准探讨

    作者:贾增芹;鲁喦;李涛;高蕊;唐旭东

    目的:探讨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纳入标准.方法:对117例健康成年人进行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筛选,对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各项指标完全正常的健康人比例为10.7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排除54例(47.32%),包括:血液学检查29例(53.70%)、腹部B超19例(35.19%)、心电图(ECG)4例(7.41%)、胸透2例(3.70%).实际纳入的受试者58例(49 57%).结论:理想的健康受试者比例较低,可考虑选择相对健康候选者作为Ⅰ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Ⅰ期临床试验需建立适当的实验室筛选指标参考范围;为避免Ⅰ期临床试验偏倚,可考虑设计安慰剂对照组.

  • 普伐他汀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理药动学研究

    作者:王慧;朱立勤;章袁;杨建伟

    目的:考察口服普伐他汀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方法:收集文献报道的理化性质和体外酶促动力学数据,结合人口统计学资料,建立普伐他汀在人体的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单剂量口服10,20,40 mg普伐他汀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用文献药时曲线和药动学参数实测值验证已建立的模型,预测各剂量在不同组织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本文建立的生理药动学模型中,药时曲线预测值与实测值相符合,预测的不同剂量药动学参数(AUC,Cmax,Tmax)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倍数误差<1.5),模型准确可靠.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普伐他汀分布在各组织中,其中肺和心脏分布较多,Cmax分别为(8.14,33.23,71.64ng· mL-1),(7.47,29.91,64.93 ng·mL-1);脑和肌肉分布较少,Cmax分别为(5.60,21.39,46.99 ng·mL-1),(5.03,18.93,43.46 ng·mL-1).结论:普伐他汀主要分布在肺和心脏,脑和肌肉分布较少,3个剂量组的组织分布趋势相同,含量呈剂量依赖性上升.

  • 健康受试者口服盐酸戊乙奎醚片所致口干的研究

    作者:李楠;雍小兰;黄海涛;胡婷婷;王蓝天;黄娟;蒋学华

    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片在健康受试者中所致的口干症状.方法:采用唾液分泌量测定和问卷调查VAS评分两种观察方法,通过口干严重程度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比较,初步研究盐酸戊乙奎醚片在不同给药剂量所致口干症状的规律.结果:口干严重程度的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具有较相似的结果:剂量在0.1 ~0.8 mg时的口干程度均呈剂量依赖性,口干程度在给药l~8 h时逐渐升高,在给药8 ~48 h时逐渐降低.结论:上述结果为盐酸戊乙奎醚片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并对其控制帕金森症患者流涎等症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

  • 阿司匹林致哮喘1例

    作者:李飞鸥;汪芳;华潞;李一石

    患者,男,26岁,既往体健,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鼻炎、哮喘病史.2004年3月14日,作为健康受试者参加临床药物试验,体检正常,早晨8时服用阿司匹林片剂,81mg/片,共4片,服药2小时后出现胸闷,肺部未闻及干、湿口罗音,予以观察,夜间入睡后约0:04时自觉胸闷加重,不能平卧.

  • 复方氯雷他定缓释片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魏欣

    复方氯雷他定(loratadine/pseudoephedrine)缓释片是治疗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及过敏性鼻炎的药物,规格为每片含氯雷他定5 mg和硫酸伪麻黄碱120 mg.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血浆中伪麻黄碱、氯雷他定及代谢物浓度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研究健康受试者口服复方氯雷他定制剂后伪麻黄碱、氯雷他定及其代谢物的体内经时过程,为新药开发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指导.

  • 运动让脂肪发生巨大转变

    作者:

    2013年美国糖尿病大会上报告的一系列研究显示:运动让代谢发生巨大转变,可以激活人类和动物脂肪细胞中促进代谢的基因,提高糖耐量,削弱高脂饮食的影响。美国Joslin糖尿病中心研究人员发现,10位健康受试者在进行为期三个月、每周五天、每天约一小时的大强度训练后,基因分析显示的皮下脂肪细胞的基因表达出现较大转变。动物实验也发现,同不喜欢活动的小鼠相比,活跃小鼠体内的上千基因同样出现类似改变。变化的相关路径包括新陈代谢、线粒体生物发生学、氧化剂应激以及信号转导和膜转运。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