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功能吸痰操作台的研制与应用

    作者:王福宏;胡东玫;张安全;刘爱国;张素英

    为危重病员吸痰是临床护士常用的一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我们研制的多功能吸痰操作台,经过1年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介绍一种气管切开病人专用的高压氧舱吸氧面罩

    作者:乔瑛;李朝霞;张淑琴;石真桂;邵桂华

    气管切开病人在高压氧舱内进行治疗时常因吸痰不及时导致窒息.我院研制了一种适合气管切开病人使用的吸氧面罩.自1998年至今,经17例临床应用,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早期采取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研究

    作者:崔君霞;金奕;于华

    目的 研究不同吸痰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早期肺通气功能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采取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试验组在气管切开早期采取纤维支气管镜吸痰与浅部吸痰相结合的优化吸痰法,对照组35例在气管切开早期采取常规吸痰法.分析两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早期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及血气分析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早期血气分析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试验组动脉血压分压、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7例(20.00%)发生黏膜出血,对照组31例(88.57%)发生黏膜出血;试验组11例(31.42%)发生肺部感染,对照组23例(65.71%)发生肺部感染;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临床常规吸痰方法相比,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结合浅部吸痰的优化吸痰方式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早期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维持肺部正常通气功能,提高气道管理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 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操作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营晓;张海燕;路潜

    目的 描述ICU患者术后24 h内机械通气吸痰操作疼痛现状、疼痛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 便利选取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101例,使用中文版行为疼痛评估量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量表评估机械通气患者术后24 h内第1次吸痰操作的操作前5 min,操作中,操作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 6个时间点的疼痛强度和镇静状态.结果 吸痰操作明显增加了患者的疼痛强度,吸痰时疼痛评分中位数为8分,高为12分;有疼痛感受者100例(99.0%);有明显疼痛感受者94例(93.1%);在操作后5 min,疼痛强度恢复到操作前5 min水平.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镇静水平越低、引流管数量越多、有既往手术史,其疼痛评分越低.结论 吸痰操作会明显增加ICU机械通气患者术后24 h内的疼痛强度.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引流管数量、既往手术史会影响患者的疼痛强度.

  •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李淑仪

    目的 探索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实验对象为实施机械通气治疗120例患者(2015年9月15日-2016年9月15日期间选取),随机分组,各60例,观察组进行循证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间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机械通气时间(10.12±1.62)d、有创通气时间(3.19±0.52)d、吸痰间隔时间(65.85±3.62)min、满意度(98.33%)、并发症发生率(3.33%)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 探讨正确吸痰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性

    作者:成利群;邹兴国

    目的 探讨正确吸痰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性.方法 做好吸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正确评估吸痰指征,震动排痰机的使用,选择适宜的吸痰管、吸痰装置,根据气道分泌物滞留的深浅,选择不同的吸痰途径并采用密闭式的吸痰方法;保证气道的足够湿化;在吸痰过程中注意插管的深度、负压、时间;吸痰后及时调整套囊内压力.结果 采取正确的吸痰方法,有效的清除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了呼吸道的通畅,有效的降低了VAP发生的风险.结论 正确吸痰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至关重要.

  • 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行体外膜肺氧合合并连续性床旁血滤的护理体会

    作者:高霞;郭平

    目的:总结一例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急性血氧降低合并心功能衰竭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成功的护理经验。
      方法:一例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合并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于深低温、停循环下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三尖瓣成形术,停机后出现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吸痰为血性稀痰,经右股静脉插管,静脉—动脉转流模式ECMO辅助,转流途径为股静脉—离心泵—氧合器(膜肺)—股动脉,术后第1日因肾功能不全行连续性床旁血滤(CRRT),术后第10日行经皮气管切开术,术后第16日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护理要点:(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ECMO辅助时应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降低机械通气条件,维持平均动脉压≥60 mmHg、CVP ≤12 mmHg,CO 1.0~1.5 L/min左右,定期监测血气分析、血常规、胶体渗透压及游离血红蛋白。(2)持续监测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给予充分镇静,减少对患者的刺激,按需吸痰,尽量减少吸痰的次数及时间,每日复查胸片,了解肺部渗出情况。(3)严格控制出入量,维护右心功能,避免肺灌注性损伤,严格控制入量并加强利尿,保持24小时出入量负平衡。(4)监测凝血功能,ECMO辅助及CRRT期间持续应用肝素治疗,保持ACT于180~220 s、APTT 70~90 s范围内,术后第1日起根据INR值口服华法林并维持INR值于2.5~3.0范围内,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凝血情况。(5)ECMO管路及CRRT管路的护理,观察插管侧肢体血运及出血情况。(6)气管切开的相关护理。(7)术后予以脑保护,定期判断患者神志变化。(8)肾功能的观察。(9)严格无菌操作,保护性隔离,减少感染的发生率,预防性应用抗菌素。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及预防

    作者:任萍;孙倩;黄立华

    目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并导致原发病死亡率增加,本文总结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以及预防与护理方法。
      方法:1、病室管理,如应将患者置于单人监护病房,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病室定时紫外线消毒,每日两次,每日定时开窗通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每日三次,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干燥,因为潮湿有利于各种细菌孳生;监护室不设洗手池,不存放拖把,不摆放鲜花;限制随员,控制探视时间,必要时家属进入ICU也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换拖鞋,避免交叉感染,保持患者床单元的清洁干燥,并用臭氧消毒机消毒。2、洗手,操作前后均应作好手消毒(六步洗手法)。3、加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应合理静脉外营养,合理营养是保持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条件,其次,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根据患者分泌物的细菌培养,以提高抗生素使用的正确率,即可以防止滥用抗生素,又是有效预防VAP的重要手段。4、呼吸机管路和相关物品的管理,呼吸机管道的污染是引起VAP的原因之一,主要是更换管路时污染了管路系统,从而传播来源于其他患者或医务人员的病原体。呼吸机环路中的冷凝水内有细菌定植,集水瓶应放在呼吸机环路的低位置,并及时倾去集水瓶内的冷凝水,避免倒流入肺。呼吸机环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部位,定时更换呼吸机管道可减少来自呼吸道细菌对呼吸机管路的污染机会,但过于频繁更换呼吸机管道可使管路中的冷凝水进入呼吸道增加VAP的发生。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呼吸机管路每24小更换一次。给患者吸痰应用的吸痰管和广口瓶内的液体应每班每日更换并清洗消毒。5、呼吸道的管理:气囊的管理、气道的湿化护理、吸痰。6、气管切口的护理。7、口咽部护理。8、预防误吸和反流。9、体位护理。10、心理护理。

  • 不同通气模式下吸痰对呼吸力学和气体交换的影响

    作者:刘晓伟;刘志

    目的 比较在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下吸痰对患者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取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在PCV和VCV模式下分别对23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开放式吸痰,比较不同时间点气体交换、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PCV模式下,吸痰后30 min潮气量、顺应性分别为(6.60±1.95)ml/kg、(18±7)ml/cm H2O(1 cm H2O=0.098 kPa),与基础水平[(9.05±0.22)ml/kg、(24±6)ml/cm H2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47、8.01,P均<0.05);而30 min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为[(87±13)mm Hg(1 mm Hg=0.133 kPa)、(53±11)mm Hg],与0 min[(113±22)mm Hg、(41±10)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18、9.13,P均<0.05);在VCV模式下,吸痰后30 min顺应性、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分别为[(18±7)ml/cm H2O、(27±8)cm H2O、(33±8)cm H2O],与基础水平[(23±7)ml/cm H2O、(22±5)cm H2O、(27±8)cm H2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83、6.97、7.08,P均<0.05);而30 min时PaO2、PaCO2分别为(105±26)mm Hg、(38±11)mm Hg,与0 min[(109±21)mm Hg、(37±14)mm 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88、1.32,P均>0.05);在PCV模式下,吸痰后5 min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为(109±20)次/min、(89±10)mm Hg,与基础水平[(97±17)次/min、(83±12)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86、9.49,P均<0.05).在VCV模式下,吸痰后5 min心率、MAP分别为(110±17)次/min、(87±11)mm Hg,与基础水平[(96±17)次/min、(79±11)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33、7.96,P均<0.05).结论 吸痰在PCV和VCV模式下均引起患者气体交换受损和顺应性下降,但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在PCV模式下比VCV更严重和持久.

  • 不同负压对兔气道黏液高分泌模型的吸痰效果及气道损伤程度

    作者:王锐霞;沈皆亮;刘代顺;李春鸣

    目的:探讨适宜的吸痰负压强度,确保临床吸痰操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4月龄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采用丙烯醛雾化吸入建立兔气道黏液高分泌模型,建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给予不同强度的负压吸痰:A组-75 mmHg(1 mmHg=0.133 kPa),B组-150 mmHg,C组-225 mmHg,D组-300 mmHg。记录吸痰量、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气道分泌物中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以及气管黏膜病理切片,评价吸痰效果及气道损伤情况。结果4组吸痰量分别为(2.72±0.24)、(4.81±0.32)、(5.03±0.37)和(6.29±0.51) ml, D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A组则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四组吸痰负压后SpO2均有所降低,其中C、D组SpO2下降的大值分别为(18.1±5.2)%和(32.4±8.4)%,明显高于A、B组[(4.4±1.7)%和(6.4±2.9)%)],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气管黏膜HE染色及分泌物中的IL-1β和TNF-α分析提示C、D组的炎性细胞浸润及黏膜损伤程度比A、B两组更为严重,A组气道黏膜损伤轻。结论-150 mmHg吸痰负压具有吸痰效率较高、对呼吸动力学和气道损伤影响较小的优势,可为临床研究提供适宜的吸痰负压强度提供参考。

  • 《A randomized trial of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一文读后感

    作者:曹彬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6年12月发表一篇论著,题为《A randomized trial of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1].这是由加拿大重症临床研究协作组历时5年完成的一项随机、前瞻、多中心临床研究,目的是评价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细菌定量培养和经气管插管吸痰非定量培养两种诊断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价值.

  • 胸部物理治疗与无创通气排痰法联合治疗肺部感染患者的效果分析

    作者:杨文芬;高莉;蒋小慧

    肺部感染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长期卧床、重症监护、年老体弱患者容易易发肺部感染,主要是因为由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功能紊乱,加上患者咳嗽无力,同时伴有反应迟钝,使的痰液潴留在肺部支气管里,造成患者肺部感染不能治愈,进一步发展为痰栓堵塞而导致呼吸衰竭,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的危险.如何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是肺部感染患者诊治与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我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采用胸部物理治疗和无创通气装主动式加温湿化器排痰法联合治疗肺部感染,患者人工气道建立例数和总天数进行逐年回顾性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护理疗效.

    关键词: 肺部感染 吸痰 护理
  •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摄食训练前后给予吸痰护理的疗效观察

    作者:邓富春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摄食训练前后给予吸痰护理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吞咽功能障碍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增加摄食训练前后给予吸痰.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8,P<0.05);观察组训练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P<0.05).结论 摄食训练用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 昏迷患者应用口咽通气管的护理体会

    作者:陈巧灵;赵红梅

    昏迷患者常伴有舌后坠,严重影响呼吸,并且因为意识障碍无法配合,给吸氧、吸痰和雾化吸入等治疗护理工作增加了困难.合理使用口咽通气管可以有效解决舌后坠的问题,有利于临床护理.现将我科对63例昏迷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机械通气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术的护理

    作者:杨波;王丽范;李静

    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长期卧床,痰液粘稠,呼吸机送气易使痰液向支气管深部移动,同时由于疾病的原因使咳嗽排痰功能降低或消失,使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于支气管内不易咳出,致使气管阻塞和感染难以控制[1,2].随着危重症医学的发展,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可在直视下迅速观察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目标性强,效率高,损伤小,已广泛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2].我院ICU自2004年5月购入纤维支气管镜后,三年内对119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192例次.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昏迷病人插胃管及鼻导管气管内吸痰的体位与操作技巧

    作者:杨瑞芳;胡俊英

    鼻导管气管内吸痰及插胃管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之一,尤昏迷病人因吞咽和咳嗽反射消失,不能合作,操作的成败取决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为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应根据解剖毗邻关系"气管后面与食管相贴"而采取对策.因毗邻前后有异,所以插胃管与气管内吸痰采用的体位有明显差别:"插胃管时头部的托起、鼻导管气管内吸痰头尽量后仰".在实际操作时采取相应的体位及技巧,确保插管顺利.

    关键词: 吸痰 插胃管 体位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护理

    作者:赵玲玲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的标准护理,以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存率。方法:对我科2007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3例重型颅脑损伤建立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正确的固定,消毒、湿化及吸痰等护理操作。结果:56例好转,植物生存4例,3例死亡。结论: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人工气道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预防和减少肺部感染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 气管切开术后病人的呼吸道护理

    作者:武爱勤;武倩

    气管切开术是对长时间呼吸机能失常的病人进行气道管理的方便措施,也是解除呼吸道梗阻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气管切开术后的解剖死腔减少,肺泡通气量增加,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但却失去了上呼吸道对空气的过滤和生理温化湿化作用,水分蒸发明显增加,且频繁吸痰易致肺部感染,故对气管切开术后病人的呼吸道护理极为重要,现将我们在临床护理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插管病人的呼吸监测与护理

    作者:赵桂荣

    临床上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气管内吸引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关键,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心律失常.1临床资料:本院自2006~2010年,我院脑外科重病监护病房,其收入气管插管病人98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16例,年龄16~22岁,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型伤65例,颅内血肿伴颅骨骨折12例,脑干损伤39例,硬膜外血肿伴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 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在重症肺炎治疗中的作用体会

    作者:蔺海芳

    目的:总结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6月我院诊治的103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均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治疗,并于术前、术中和术后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治愈率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仅接受普通吸痰管吸痰护理的患者。结论:对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给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1238 条记录 6/62 页 « 12345678...616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