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诱导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作者:周咏明;余美霞;邱宇珍;刑晓磊;姚春红;白如君

    本研究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凋亡途径及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G132诱导HL-60细胞凋亡、阻断caspase-8和caspase-9通路、MG132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G132作用于HL-60细胞后P21、P27和P53蛋白的表达;应用75 Gy照射经MG132作用的HL-60细胞,然后用CCK-8检测HL-60细胞对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表明:大剂量MG132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阻断caspase-8和caspase-9通路后MG132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无明显变化,P21蛋白、P27蛋白在MG132作用于HL-60细胞后表达升高,小剂量MG132诱导的HL-60细胞对健康人单个核细胞有增殖作用.结论:大剂量MG132诱导HL-60细胞凋亡,对HL-60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MG132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不通过caqspase-8和caspase-9途径,P21和P27蛋白可能参与了MG132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小剂量MG132促进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增殖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性.

  • 人K562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低温冻存方法的研究

    作者:孟冬梅;赵春亭;王宝中;杨颉;陈兵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经低温保存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生物学特性,寻找一种较为简便有效的冻存方式,为DC的临床过继回输提供保存方法.将由K562细胞诱导培养产生的DC(K562-DC),用含10%二甲亚砜(DMSO)及20%胎牛血清(FCS)的RPMI 1640作为冻存剂,利用分步法分别将其冻存于-80℃冰箱及-196℃液氮中,然后于不同时间将K562-DC复苏,复苏后检测两组细胞的存活率、表面分子表达、刺激指数及其介导CTL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比较冻存前后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冻存前后K562-DC(K562-DC于-80℃或液氮冻存1月)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表面分子表达及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无明显差别(P》0.05).此外,在-80℃冰箱及-196℃液氮中冻存的K562-DC,在冻存后1月以内复苏,细胞的存活率、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其介导的杀伤效应无差别;但当冻存时间超过1月时,两组间有明显差别.结论,两种冻存方式冻存K562-DC,冻存时间较短时(1月以内),其刺激淋巴细胞及其介导CTL的杀伤能力相同;冻存时间较长时(》1月),-196℃液氮效果明显优于-80℃超低温冰箱.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张翼鷟;达万明;黄文荣;高春记;郭博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免疫抑制作用.采集MDS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表型鉴定;将不同数量的细胞加入单相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MSC对自体及采自健康供者的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增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3 ×103-1×105个源于MDS患者的MSC可将自体PBL的增殖抑制到大反应的(66.9±20.1)%-(30.2±5.9)%,将异体PBL的增殖抑制到大反应的(56.6±14.7)%-(20.5±9.7)%,与培养自健康供者MSC的抑制作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患者的MSC和健康者的MSC具有相似的免疫抑制功能.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致敏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

    作者:洪冬玲;吴燕峰;许吕宏;方建培

    本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在体外对致微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以便进一步了解MSC对致敏小鼠影响的可能机制.建立致敏模型后,将应用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的正常小鼠骨髓MSC或其培养上清液作为免疫细胞或免疫因子,致敏小鼠的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用植物血凝素( phytohemagglutinin,PH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在体外应用MTT法检测两者的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表明,正常小鼠骨髓MSC在体外能很好地抑制致敏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同时在MSC培养上清液也能观察到类似现象,而且随着两者细胞比例或浓度比的增大,抑制作用有所加大,当两者比例为1∶1时抑制作用大(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MSC能在体外明显抑制致敏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该作用可以通过细胞与细胞(MSC和淋巴细胞)直接接触抑制,也可通过细胞与细胞的间接作用(如MSC的培养上清液与淋巴细胞)方式发挥作用.

  • 环孢素A诱导妊娠失败模型孕鼠外周母-胎免疫耐受

    作者:闫凤亭;杜美蓉;李大金;程海东;王明雁;朱影;孟毅

    目的探讨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能否诱导妊娠失败模型CBA/J×DBA/2孕鼠外周母-胎免疫耐受.方法分别使用CBA/J×DBA/2及CBA/J×BALB/c作为妊娠失败模型和正常妊娠模型,CBA/J小鼠于妊娠第4天(着床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0、5、10、15 mg/kg)CsA,妊娠第9天和第14天时分别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分析孕鼠外周脾脏免疫细胞对父系抗原的增殖能力,并用RT-PCR分析细胞IL-2 mRNA含量以研究脾脏细胞母-胎免疫耐受状态;妊娠第14天观察两组的胚胎吸收率.结果(1)于妊娠第4天腹腔注射5、10、15 mg/kg CsA后,妊娠失败模型胚胎吸收率分别下降至2.86%、5.75%及11.2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P<0.01,P<0.01);而对妊娠成功模型胚胎吸收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2)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研究显示,于妊娠第4天腹腔注射CsA,可使妊娠第9、14天的妊娠失败模型孕鼠外周脾脏免疫细胞对父系抗原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P均<0.01);RT-PCR分析显示,孕鼠脾细胞受父系抗原刺激后IL-2转录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于孕早期腹腔注射CsA可诱导妊娠失败模型孕鼠外周免疫细胞对父系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从而使自然流产模型孕鼠的妊娠结局达到正常妊娠水平,提示CsA可能成为治疗妊娠失败的有效药物.

  • 小鼠4-1BB-Fc分子的真核表达及其体外抑制T细胞增殖的效应

    作者:黄保军;徐军发;熊平;冯玮;徐勇;郑芳;方敏;龚非力

    目的 克隆并构建含小鼠4-1BB胞外段和人IgG Fc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4-1BB-Fc融合蛋白,初步探讨其体外生物学效应.方法 借助RT-PCR技术,从小鼠脾脏总RNA中扩增4-1BB全长编码基因,并导入克隆载体pGEM-T Easy.经测序证实,用PCR扩增其膜外区cDNA,酶切后与hIgG1 Fc基因一起装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应用脂质体将重组子pcDNA3.1-4-1BB-Fc转染COS-7及CHO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4-1BB-Fc融合蛋白的CHO细胞株.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融合蛋白表达,经蛋白A亲和层析纯化,借助免疫印迹进行鉴定.应用FACS检测融合蛋白与DC细胞系DC2.4表面4-1BBL结合情况.采用MTT及CFSE(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标记法检测4-1BB-Fc融合蛋白对同种异基因小鼠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经测序证实,所克隆和构建的小鼠4-1BB-Fc cDNA阅读框及连接部位序列正确;ELISA与免疫印迹证实4-1BB-Fc蛋白的表达及其对T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成功构建4-1BB-Fc融合基因并获稳定表达,可望用于探讨4-1BB参与移植排斥的作用及其机制,并为研究4-1BB-Fc的其他生物学作用奠定初步基础.

  • IL-2预孵育影响G-CSF动员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极化观察

    作者:何合胜;耿炜莲;谢彦晖

    目的 探讨IL-2预孵育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从而为减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提供一种新途径.方法 IL-2(50 U/ml)预孵育rhG-CSF(每天0.25 μg/g)体内动员的C57BL/6N小鼠脾细胞和na(i)ve CD4+T细胞6 h,然后在体外以BALB/c小鼠异基因抗原分别对其进行刺激,测定动员后的C57BL/6N小鼠脾细胞和na(i)ve CD4+T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上清液IL-4、IFN-γ的浓度,实验分为G-CSF+IL-2组、G-CSF组、IL-2组和对照组.结果 G-CSF+IL-2组较列照组A值降低(P<0.01);G-CSF+IL-2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而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rhG-CSF动员的C57BL/6N小鼠脾细胞和na(i)ve CD4+T细胞经IL-2预孵育后对同种异基因抗原免疫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并向Th2方向分化,两者合用对诱导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有协同效应.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邱小华;戴育成;胡葵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1-5],MSCs由于它的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潜能,而具有巨大的治疗价值[1-3,6-7],日益受到关注.MSCs有以下特点:(1)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肌细胞[2]、成骨细胞[3-4]、脂肪细胞[8]、神经细胞[9]、肝细胞[6]、心肌细胞[10]和表皮细胞[11-12];(2)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和转分化促进创面愈合[13-14];(3)免疫调控功能,骨髓源MSCs表达MHC-Ⅰ类分子,不表达MHC-Ⅱ类分子,不表达CD80、CD86、CD40等协同刺激分子,体外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内诱导免疫耐受[11,15],在预防和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4)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组织工程和细胞替代治疗.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蒋志琼;唐中;袁国华;谭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2%~0.36%,同时还是造成我国人民劳动力丧失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1].RA发病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机体的自身免疫异常以及性激素,但是具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亦无特异的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T细胞的免疫异常介导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除在组织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外,还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其调节作用又以T细胞为主.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能抑制T细胞的增殖,并改变其细胞因子的分泌格局,以抑制炎性反应为主.那么,在T细胞介导的RA中,MSCs是否存在异常,MSCs还能否通过发挥免疫负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对异常T细胞的抑制?本文就MSCs治疗RA的基础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 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体外影响

    作者:卢高峰;唐芙爱;郑鹏远;马军;白经修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ETV)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常规分离CHB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后常规培养.第4天将其与一定浓度的恩替卡韦共培养,第8天收获DC进行细胞表型、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相关检测.结果:细胞培养8 d时DC形态分化健康对照组优于CHB ETV处理组,CHB ETV处理组优于CHB组;CHB组CD1a(35.73±3.12 vs 62.31±5.22,P<0.01),CD80(28.19±1.64 vs 45.38±3.10,P<0.01),CD83(22.24±2.14 vs 40.63±7.21,P<0.01)及HLA-DR(36.74±0.98 vs 56.05±3.89,P<0.01)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ETV处理组与CHB组相比CD83(27.41±9.23vs 22.24±2.14,P<0.05),CD80 (32.67±7.82 vs28.19±1.64,P<0.05)及HLA-DR(40.84±5.57vs 36.74±0.98,P<0.01)显著高表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测定ETV处理组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CHB组增强(1.53±0.09vs 1.45±0.12,P<0.05).结论:恩替卡韦作为治疗CHB的新一代核苷类药物,除了直接抑制乙肝病毒DNA合成外,也能够增强CHB患者外周血DC的功能,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间接抗病毒作用.

  • 单用A23187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树突状细胞及其介导耐药肿瘤细胞杀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宝中;王丽萍;王彦文;张丽华;孙桂明

    目的 探索一种快速、高效的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获取树突细胞(DC)的方法,并探索该种来源DC对耐药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通过单用A23187或联合细胞因子(GM-CSF、IL-4及TNF-a)将PBMC诱导分化为DC,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之DC表面分子表达;MTT法检测DC刺激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及其介导靶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 上述两种细胞因子组合均能诱导PBMC向成熟DC分化,均高表达CD1a、CD80、HLA-DR、CD83和CD86;A23187组诱导72h获得DC数量高于细胞因子组的诱导率,也高于细胞因子组诱导7d的诱导率(P值均<0.05);两组所获DC在对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及介导T细胞对耐药肿瘤细胞的杀伤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 单用A23187可快速(72h以内)诱导PBMC向成熟DC转化,且能介导杀伤耐药肿瘤细胞;与联合细胞因子相比,该方法是一种快速而高效的获取DCs的方法.

  • 人参皂苷Rg3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改变的影响

    作者:刘永华;谭树颖;高瑞兰;江锦红;王朋;尹利明;郑智茵;方炳木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单体Rg3对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成熟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 ①在GM-CSF和IL-4联合作用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未成熟DC(imDC),第5天加入TNF-α促进成熟,并加入不同剂量的Rg3,分别设为低、中、高剂量组(Rg3浓度分别为10、20、40 μg/ml)及空白对照组,诱导出Rg3-DC.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第7、14天细胞表面CD80、CD86及CD83的表达;②收集培养第7、14天时各组Rg3-DC,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采用M TT法测定Rg3-DC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指数;③ELISA方法检测各剂量组Rg3-DC分泌IL-12的水平.结果 ①人参皂苷Rg3中、高剂量组培养第7、14天后的DC表面标志CD80、CD86及CD83表达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DC成熟标记CD83在中、高剂量组培养14 d后分别为(38.6±2.21)%、(44.21±4.9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②高剂量组Rg3-DC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指数高于其他3组(P<0.05).③高剂量组Rg3-DC3-DC分泌IL-12浓度为(34.45±4.42)pg/ml,高于对照组的(10.24±8.82) pg/ml(P<0.05).结论 人参皂苷Rg3可诱导DC成熟,促进其功能转变,在一定浓度下呈剂量依赖性.

  • 室内常见气传真菌代谢提取物对异型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影响

    作者:阚海东;宋伟民;蒋蓉芳

    目的探讨室内常见气传真菌代谢提取物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监测室内环境中的气传真菌,在此基础上,以改良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研究其代谢产物的免疫抑制作用.结果室内主要气传真菌属中的青霉属、曲霉属在无明显的细胞毒性浓度下,可抑制异型小鼠淋巴细胞混合刺激而产生的增生.结论长期接触室内真菌代谢产物对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呼吸道防御功能构成了潜在威胁.

  •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研究

    作者:沙文琼;折瑞莲;柯茹;王硕石

    目的:纯化和体外培养子痫前期患者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pMSCs),研究子痫前期患者pMSCs的免疫抑制能力。方法从子痫前期患者及正常妊娠者胎盘组织中纯化培养pMSCs,应用Transwell板将pMSCs与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检测淋巴细胞数,计算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在培养基中加入干扰素γ,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pMSCs的吲哚胺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表达水平。结果来源于子痫前期患者的PMSCs和正常妊娠者的形态相同,表达CD44、CD29、CD73、CD90、CD105、HLA-I类分子,极少表达CD34、CD45、CD14及HLA-Ⅱ分子。能够在体外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及成脂细胞。细胞释放的可溶性分子具有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细胞表达低水平的IDO,但当受到IFN-γ刺激后,表达水平显著提高( P <0.05)。对照正常妊娠组和子痫前期组pMSCs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和表达IDO水平,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 P >0.05)。结论 pMSCs所表达的IDO和释放的可溶性分子可能与PE的发生、发展无关;由于现有体外培养技术不能反映pMSCs在体内的状态,也可能导致原本存在的差异难以体现出来。

  • B16F10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对同基因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贾靖;孙立新;葛志华

    目的:研究B16F10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对同基因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B16F10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作用于同基因小鼠脾淋巴细胞,通过PHA刺激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在B16F10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的作用下,PHA诱导的同基因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率平均为63.0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 = 16.447,p = 0.000);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淋巴细胞增殖率平均为61.82%,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8.097,P=0.000).结论:B16F10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对同基因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 联合阻断CD28/B7和ICOS对同种异体C57BL/6小鼠皮肤移植的影响

    作者:高学军;张美红;蔡霞;谷圣青

    目的 探讨CD28/B7共刺激通路阻断剂和ICOS/ICOSL共刺激通路阻断剂对同种异体小鼠皮肤移植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供体、受体均为C57BL/6.CTLA4Ig处理组;ICOS Ig处理组;CTLA4Ig+ ICOS Ig处理组;空白对照组.将C57BL/6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移植于同种小鼠中段背部.前3组分别以150mg/kg的抗体经腹腔注射,空白对照组只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时间为皮肤移植后0、2、4d,术后观察皮肤存活情况.术后6d分别处死各组受体鼠和供体鼠,取受体脾脏淋巴细胞与供体脾脏淋巴细胞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和细胞增殖反应.术后7d切取皮肤移植物作组织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阻断剂单独治疗组能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P<0.05),各阻断剂治疗组淋巴细胞对供体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低反应(P<0.05),能有效抑制淋巴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免疫应答.组织学检查发现,各抗体治疗组移植皮肤结构基本正常.结论CTLA4Ig、ICOS Ig可以抑制免疫应答,诱导移植皮肤发生免疫耐受,延长存活时间.

  •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后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

    作者:赵汉宁;刘仿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发挥负性免疫调节作用.目的:利用全反式维甲酸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探讨分化细胞对T细胞增殖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在广东医学院完成.材料:4周龄雄性SD大鼠2只,由广东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新鲜健康人血由广东医学院检验科提供.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传代扩增.取传至5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0.3 mg/L全反式维甲酸、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G-DMEM液进行预诱导,24 h后吸去预诱导液,加入含0.6 mg/L全反式维甲酸的LG-DMEM液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取新鲜健康人血制备反应细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刺激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设立4组:对照组,单纯反应细胞100 μL,细胞浓度1×109L-1;实验1组:1×104神经元样细胞+100 μL反应细胞:实验2组:1×105神经元样细胞+100 μL反应细胞:实验3组:1×106神经元样细胞+100 μL反应细胞.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变化及神经细胞鉴定,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结果:加入诱导液50 min后,光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核周体形态,3 h后大多数细胞转变为双极或多极神经元细胞样形态,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部分细胞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巢蛋白阳性表达,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呈阴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数值均明显减少(P<0.05),且各实验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加入细胞数量的增多,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可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后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够抑制人淋巴细胞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增加.

  • 微孔膜法比较Stro-1+和Stro-1-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许雯;张翼鷟;赵丹丹;赵智刚;于泳;赵伟鹏

    背景: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免疫抑制效应.但间充质干细胞是非均一性的细胞群,Stro-1+的抑制效应显著强于Stro-1-间充质干细胞.目的:评估Stro-1+和Stro-1-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效应的显著差异在间充质干细胞与淋巴细胞非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是否依然存在.方法:先将1×104,3×104 Stro-1+或Stro-1-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微孔膜培养板(Transwell)的下室,一两小时待细胞贴壁后,再将1×104反应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等量经照射的刺激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加入培养板的上室进行共孵育.培养5 d后以3H-TdR掺入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对照组为间充质干细胞与淋巴细胞直接接触的培养体系.结果与结论:在间充质干细胞与淋巴细胞直接接触的条件下,Stro-1+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效应显著强于Stro-1-间充质干细胞;当使用微孔膜培养板阻断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直接接触时,这一免疫抑制作用的显著差异则消失,并且不论是Stro-1+还是Stro-1-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均显著弱于各亚群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直接接触的情况.提示间充质干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直接接触是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效应得以发挥的主要因素,而某些可溶性因子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只占小部分;细胞间的这种"直接对话"也是Stro-1+间充质干细胞优势性免疫调节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

  •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免疫表型鉴定及在混合淋巴反应体系中的抑制效应

    作者:张正政;李卫平;杨睿;宋斌;王立晖

    背景:滑膜组织中可分离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干细胞特性的细胞.目的:探索滑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可行性、免疫表型的鉴定及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评价其免疫学特性.方法:关节镜下获取1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的膝关节滑膜组织,胶原酶消化获得有核细胞.挑选单细胞克隆,筛选获得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增殖能力、细胞活力,流式检测其细胞免疫表型,采用人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及植物血凝素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体系,根据滑膜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不同比例加入丝裂霉素处理滑膜间充质干细胞.MTT法检测并计算其抑制率.结果与结论:10组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系增殖能力和细胞活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10组细胞系免疫表型:CD44、CD90、CD105呈阳性,CD14、CD34、CD45和HLA-DR呈阴性.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及植物血凝素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体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与加入的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成正比.提示关节滑膜组织可以分离、培养获得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其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型,且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 猪小肠黏膜下层支架复合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膜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刘佳;Xu Hong-wen;王栓科;Fu Wen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为无细胞胶原层.含有多种生长因子,主要由Ⅰ、Ⅲ型纤维胶原蛋白构成,与骨膜相似.目的;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支架构建兔组织工程骨膜对兔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兔组织工程骨膜的免疫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于2005-09/2007-03在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健康家猪小肠,出生20 d的新西兰纯种兔4只.方法:采用沉淀法以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细胞构建兔组织工程骨膜.分离兔外周血T淋巴细胞作为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的效应细胞.实验分3个刺激组:成骨诱导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14 d)、组织工程骨膜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14 d复合小肠黏膜下层支架)、单纯小肠黏膜下层组(单纯小肠黏膜下层支架),分别加入单相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液中.主要观察指标:MTT法体外检测各组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结果:成骨诱导细胞组、组织工程骨膜组、单纯小肠黏膜下层组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1±3)%,(23±5)%,(48±10)%.成骨诱导细胞组和组织工程骨膜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低于单纯小肠黏膜下层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成骨诱导细胞组与兔组织工程骨膜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膜可抑制兔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组织工程骨膜与单纯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细胞同样具有调节免疫作用.

8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