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以腓肠内侧血管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符健松;高顺红;张净宇;张文龙;张云鹏;倪玉龙

    目的 探讨以腓肠内侧血管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4年1月,收治小腿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23 ~ 50岁,平均36.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重物砸伤15例,机器绞伤8例.左侧10例,右侧22例.伤后至入院时间1~4h,平均2.5 h.创面部位:小腿胫前上1/3 15例,中1/3 10例,下1/3 7例.创面范围10 cm×5 cm ~ 23 cm×9 cm.一期彻底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后行二期修复手术;采用大小为12 cm×7 cm ~ 25 cm×11 cm、以腓肠内侧血管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4.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饱满,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术后6个月根据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的评价标准,皮瓣感觉恢复至S2~S3+,供区无明显瘢痕挛缩.结论 腓肠内侧血管解剖位置恒定、管径粗,以其作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理想疗效.

  • 游离皮瓣延迟修复手背热压伤疗效观察

    作者:侯瑞兴;王天亮;熊胜;刘跃飞;吕文涛;巨积辉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皮瓣延迟修复手背热压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2月-2012年2月,收治32例手背热压伤患者.男25例,女7例;年龄16~45岁,平均24岁.致伤原因:冲床压伤9例,机器滚筒压伤13例,高温铁板砸伤10例.伤后至入院时间90 min~8 h,平均3h.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6cm×5cm~17cm×11 cm.其中12例伴伸肌腱坏死,l例伴第2掌骨大段坏死.入院急诊清创,待7~21d创缘界限清楚后行二期皮瓣修复术.采用足背皮瓣9例,股前外侧皮瓣9例,背阔肌皮瓣3例,胸脐皮瓣3例,下腹部皮瓣8例.皮瓣切取范围为7cm×5cm~18cm× 16cm.供区游离植皮修复或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25例创面Ⅰ期愈合,7例延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3个月.除8例皮瓣臃肿再次行修薄术外,其余皮瓣外形及质地可.末次随访时,掌指关节活动度为40~80°,平均58°;近指间关节活动度为35~70°,平均52°;远指间关节活动度为5~25°,平均12°;手背皮肤感觉均≥S2.供区植皮无瘢痕挛缩.结论 根据创面大小选择合适的游离皮瓣延迟修复手背热压伤,可获得满意疗效.

  • 利用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残端创面

    作者:杨蓊勃;吴晓曙;杨大伟;蒋纯志

    目的 探讨利用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残端创面的疗效. 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6月,收治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岁8个月~43岁.交通事故伤3例,机器绞轧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9 h.合并单侧骨盆毁损、髋关节外伤性截肢1例;殷骨近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大腿皮肤软组织完整1例;合并大腿皮肤软组织毁损、膝关节以远小腿皮肤软组织完整3例.急诊截肢后残端创面范围为20 cm×10 cm~20 cm×20 cm,2例于截肢肢体切取股前外侧皮瓣、3例切取小腿内侧皮瓣,皮瓣切取范围为15cm×10cm~25cm×20 cm,吻合血管蒂后一期修复残端创面. 结果 术后7~10d,截肢创缘均出现不同程度皮肤坏死,再次行清创术切除坏死组织,采用换药(3例)或持续负压封闭引流(2例)治疗1~2个月后游离组织瓣均顺利成活.患者获随访1~3个月.患肢残端无窦道、溃疡形成,残端外形饱满,皮瓣质地良好. 结论 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毁损伤截肢残端创面可获满意疗效.

  •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胜涛;朱红;黄富国;蒲超;唐付林;陈玉龙

    目的 总结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第2~5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5月- 2009年10月,收治第2~5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19指.男12例,女5例;年龄21~53岁,平均38.6岁.机器伤12例,交通事故伤3例,切割伤2例.损伤指别:示指5例,中指6例,环指4例,小指4例;其中2例为相邻两指.14例为急性损伤,伤后至入院时间为10 nun~7.5 h;3例为伤后彻底清创后感染创面.创面范围5.0 cm×1.5 cm~7.5 cm×4.5 cm.应用大小为6.5 cm×2.5 cm~9.0 cm x 6.0 cm的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缺损,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6d4例出现表皮张力性水疱,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对症处理后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术后1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6月,平均1.3年.皮瓣外形、质地、色泽均满意,两点辨别觉8~20 mm.手指功能参照关节主动活动度法(TAM)评定,获优8例,良5例,可1例.结论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是修复第2~5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之一.

  • 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作者:韩守江;杨连根;安小刚;娄宏亮

    前足皮下组织较少,外伤易致皮肤缺损、肌腱及骨关节外露等,单纯游离植皮不易愈合,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因技术设备要求高而影响成活率.我们应用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口)/(止)母趾及前足软组织缺损6例,创面均一期愈合,效果满意.

  • 腹部合页式皮瓣修复手指烧伤

    作者:战英;关家文;宋秀鸾

    我院自1996年以来应用腹部合页式皮瓣修复手指背Ⅲ°烧伤12例30指,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30指,男7例,女5例。指背创面均为Ⅲ°烧伤。术后将指背痂皮及痂下坏死组织切除,若指骨坏死,给予适当凿除,彻底止血,于下腹部适当位置切取合页式皮瓣,皮瓣与创面比例为1.2∶1,腹部供瓣区行游离植皮或直接拉拢缝合,术后3周断蒂。本组28指皮瓣全部成活,2指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2 手术方法  以第2~5指指背热压伤创面为例,术中切痂后,将2与3指、4与5指分成两组,皮瓣蒂部设计在每组的两指之间,皮瓣蒂长与手指等长,皮瓣宽为手指创面宽度的1.2倍,术中游离皮瓣时注意保护蒂部皮下组织(其宽度以大于1cm为宜),勿使贯穿,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行游离皮片覆盖,将患指置于皮瓣下,周边间断缝合。皮瓣血运主要来自两端及蒂部下方组织。术后3周行断蒂术的同时将两组手指分开。 对3或5个手指的创面,可设计1或2个合页式皮瓣,另1指行随意皮瓣转移即可。

  • 游离皮瓣修复下肢电烧伤软组织缺损

    作者:刘成龙;靳安民;庄宁;杜学军;于博;朱立新;闵少雄

    目的 总结游离移植皮瓣在下肢电烧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2000年6月~2006年4月,收治7例下肢电烧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2岁.均为单侧下肢软组织缺损.缺损部位:膝周3例,足踝4例.缺损范围7 cm× 5 cm~12 cm×9 cm,深部骨组织、肌腱等外露,无法经游离植皮覆盖.受伤至入院时间3 h~27 d.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中切取皮瓣8 cm×6 cm~15 cm×11 cm,分别与受区动、静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5例,取对侧大腿中厚皮片植皮修复2例.结果 5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因皮瓣远端部分表层组织坏死,经局部清创换药后治愈.供区伤口均愈合良好.患者住院时间15~28 d,平均22 d.7例获随访5个月~6年,患肢外形、负重行走功能及膝踝关节活动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应用游离皮瓣修复电烧伤下肢软组织缺损,与常规带蒂皮瓣移位修复比较,对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缩短治疗周期有临床意义.

  • 大面积游离皮瓣移植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闫合德;高伟阳;李志杰;洪建军;陈星隆;李晓阳

    游离皮瓣移植术已成为临床修复软组织缺损的常用术式,但在临床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尤其是大面积游离皮瓣移植术(》25 cm×9 cm).1999年4月~2004年10月,我们共收治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骼、肌腱外露患者96例,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后有5例皮瓣全部坏死,失败率为5.2%.为有针对性地防止手术失败的发生,我们对这5例患者作一总结分析.

  • 游离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新明;张煜;袁宁;王延德

    车祸及工农业生产的意外事故常造成小腿、足踝部严重而复杂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甚至骨骼、肌肉及肌腱组织缺损.

  • 侧胸壁游离皮瓣修复功能部位深度烧伤

    作者:王静;孙曙光;程大胜;王良喜

    1990年1月~2001年1月,我们采用侧胸壁游离皮瓣对手腕、前臂、小腿及足背功能部位深度烧伤进行修复,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T型短节段胫后血管为蒂的内踝上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

    作者:庞德仁;李华贵;杨爱云;王宏光

    随着游离皮瓣移植应用的日趋广泛,如何大限度地减少供、受区主要血管同时被破坏,解决某些皮瓣因血管蒂细、短不能行游离移植或患者因受区可供吻合的血管数量不足而无法接受游离皮瓣,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我院1998年~2002年采用截取含内踝上皮穿支在内的"T"型短节段胫后血管的内踝上皮瓣移植于受区血管,解决了上述难题,报告如下.

  • 前臂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张煜;张新明;袁宁;张双江;王延德;彭美丽

    工农业生产的意外事故及车祸伤常导致前臂严重而复杂的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骨骼、肌腱、神经及血管等深部组织裸露,甚至缺损.其修复和功能重建一直是临床较为困难的问题.我科自1997年以来,应用游离皮瓣或肌皮瓣修复7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双血管蒂横行腹直肌游离皮瓣再造乳房二例

    作者:刘玉生;李森恺

    1992年1月~6月,我们应用双血管蒂腹直肌皮瓣游离移植再造乳房2例.均为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缺损严重,胸大肌及胸小肌均切除,锁骨下凹陷畸形,腋前壁缺如,胸壁植皮,周围贴骨瘢痕,外观呈搓板样.

  • 外踝皮肤缺损伴感染修复一例

    作者:罗亚平

    患者男,9岁.乘坐自行车时不慎将左外踝皮肤撕脱致踝关节裸露.在外院清创包扎、抗感染治疗45天,创面不愈合并感染,于1994年9月20日转入我院.检查:左外踝处皮肤缺损创面3.5 cm×3.5 cm,踝关节裸露,表面有淡黄色分泌物,边缘皮肤红肿.X线片示:外踝骺板处嵌入一卷曲状金属异物.给予创面换药,抗感染治疗1周后,行清创术.术中刮除金属异物0.5 cm×0.5 cm.设计并切取外踝上动脉皮瓣11 cm×3.5 cm.先行皮瓣前缘切口,于深筋膜下向后外翻起皮瓣,在外踝上5 cm处找到外踝上动脉,沿此动脉稍向深层仔细分离.再作皮瓣后缘切开.游离皮瓣后向下推进修复创面,术后加压包扎.14天拆线,皮瓣完全成活.

  • 关于皮瓣预构的命名

    作者:沈祖尧

    皮瓣的"预构"(prefabrication)这一名词是我在1982年发表于美国整形与重建外科杂志上一封致编者的信中首次提出.原文标题为Microvascular transplantation of prefabricated free thigh flap[1].是报道1980年曾为1例大面积烧伤后颈部挛缩患者,用旋股外侧动静脉血管束先期植入右大腿内侧皮瓣内,6周后二期再作为游离皮瓣的血管蒂,吻合血管移植成功.在此之前,Washio(1971)报道将犬的一段肠管保留肠系膜血供,剖开后切除粘膜移位于皮下,待两者愈合后切取成游离组织瓣做吻合血管移植[2].这是文献中早尝试皮瓣预构的动物实验.

  • 非酶源—氧化氮及其在游离皮瓣低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欧阳嘉杰;牛其芳;韩正学

    一氧化氮(NO)可以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增加血流灌注,对组织低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在游离皮瓣低血再灌注损伤(IRI)过程中,皮瓣组织处于低氧、酸性环境,有利于非酶源途径的NO发挥对组织IRI的保护作用.本文就游离皮瓣IRI与NO的关系、非酶源途径NO的新研究结果、非酶源途径的NO在皮瓣IRI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探讨非酶源途径的NO在皮瓣IRI中的治疗价值,为防治皮瓣IRI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 荧光及其定量技术在游离皮瓣活力监测中的运用

    作者:韩冬;陈传俊

    对游离皮瓣血流灌注状况的准确判断能够在血流灌注发生不可逆转变化前及时进行干预.才能确保游离组织移植的成功.目前已报道了多种血管危象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其中荧光监测法有着简单直观、客观定量和非创伤性及可操作性等优点.本文就荧光及其定量技术的原理、应用等作一综述.

  • 带血管蒂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谢春;温玉明;李龙江;贾巍

    目的评价带血管蒂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11月~2002年12月对21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应用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其术后软组织缺损.手术采用血管吻合.其中7例为携带肌肉的肌皮瓣移植.采用游离小腿外侧皮瓣,大12 cm×8 cm,小5.0 cm×3.5 cm.结果术后皮瓣20例成活,1例皮瓣坏死,皮瓣成活率为95.24%.术后19例颌面部外形恢复及张闭口语音功能达到满意或较为满意,1例因皮瓣面积不足,外形恢复欠佳.结论带血管蒂的游离小腿外侧皮瓣具有血管蒂长、管径粗、组织量大、成活率高、供区隐蔽等优点,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佳方法之一.

  • 经额颞耳前联合入路切除颅-眶及颅中窝-颞下窝沟通瘤1例

    作者:邓友寿;程广;陈志鹏

    患者,男,75岁.因右侧面部麻木,伴右侧突眼1年,于2002年3月15日入院.既往体健.查体:右侧明显突眼,右侧眼球活动部位受限,右侧颞部膨隆.CT平扫示肿瘤大小5.2cm×5cm×4.4cm,密度均匀,CT值50Hu,增强扫描均匀强化,CT值79Hu.肿瘤向前突入眶内上外侧,眼球向内外推挤突出;向后突入颅中窝,右侧颞叶明显受压;向下突入颞下窝.部分眶板及眼眶外侧壁,颅中窝底颅骨部分骨质受破坏.肿瘤未侵及海锦窦.术前诊断为右侧颅中窝-颞下窝-眶沟通瘤.手术采用经额颞耳前联合入路.皮肤切口起自眉弓内缘上方3cm,经额向后至颞,向下经耳前下方行至下颌角处.在额颞部的帽状腱膜下和颞肌筋膜与腮腺被膜之间解剖游离皮瓣达眶外缘,避免损伤面神经颞支和颧支.离断颧骨,在颞上线及喙突处切断颞肌及筋膜,将其自颞骨上剥离与颧弓一起翻向前方.此时颞下窝的肿瘤部分获得暴露.颞骨鳞部及颅中窝底,眶板外侧壁骨质部分破坏吸收.行额颞骨瓣开颅,去除部分颅底骨组织,以利于显露肿瘤.其位于硬膜外,有完整包膜,肿瘤呈鱼肉状,血供丰富.鉴于肿瘤血供丰富,先结扎颈外动脉,减少术区出血,再分块切除颅中窝、颞下窝及眶内肿瘤.颅底部位的残腔用带蒂颞肌瓣填充并重建颅底.切断的颧弓给以复位固定.术区残腔置外引流.分层缝合,术区加压包扎.病理报告示低度恶性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病人早期进行化疗.术后恢复顺利,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 3D 打印个性化钛网结合游离皮瓣修复上颌缺损的探索

    作者:羊书勇;郑维银;李晨军;李浩;鄢兰元;卢艳鹏;米增媛;张薏

    目的:总结采用3D 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钛网修复体,并结合游离皮瓣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经验,对这一方法的用途、应用方法、成败因素等加以分析。方法2013年1~12月,应用3D 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钛网修复体,结合血管吻合游离皮瓣修复复杂的上颌组织缺损12例,所有病例均为即刻修复。结果12例病例均修复成功,外形良好。结论采用3D 打印技术预制个性化钛网修复体,结合游离皮瓣修复上颌组织缺损,是一条合理有效的治疗途径。

568 条记录 22/29 页 « 12...19202122232425...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