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胎儿先天畸形产前超声检查6例漏诊原因分析

    作者:王芳;张娟玲

    目的:探讨超声在胎儿先天畸形产前筛查中漏诊的原因.方法:35例分娩后证实为先天畸形的胎儿,对其中超声未能做出明确诊断的6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产前超声检查出胎儿先天畸形29例,漏诊6例,分别为唇腭裂2例,室间隔缺损2例,房间隔缺损1例,多指畸形1例.结论:胎儿常规超声筛查可检出严重的胎儿畸形,把握超声筛查时机及检查适应证,是提高超声产前诊断胎儿先天畸形减少漏诊的主要方法.

  • 心脏手术患者动脉留置针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赵琳

    资料与方法2007年7月~2008年7月收治心脏手术患者120例,并对其留置动脉留置针.男69例,女57例,年龄0.4~76岁,冠心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34例,法乐氏四联症6例,室间隔缺损38例,房间隔缺损26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留置时间2~16天.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

    作者:赵琳

    资料与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各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20例,男236例,女184例,其中室间隔缺损186例,房间隔缺损154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法乐四联症34例,年龄在6个月~11岁,平均在ICU观察2.5天,死亡6例,术后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4例,急性呼吸功能衰竭5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延长监护时间的8例,其余均病情稳定,顺利转出ICU.

  •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53例护理体会

    作者:王海玲

    通过对53例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术前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术后早期严密监测呼吸循环功能,对心脏功能的适当支持和对呼吸道的正确护理是保证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者顺利恢复的关键.

  •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体温的管理

    作者:邬庆莲

    临床资料收治行体外循环术后患者218例,男119例,女99例,年龄3个月~75岁.其中室间隔缺损56例,房间隔缺损61例,动脉导管未闭34例,瓣膜置换39例,法洛四联征12例,冠状动脉搭桥16例.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血流降温至鼻咽温24~28℃(其中14例采用常温体外循环,未行降温),术毕复温至35℃,返回ICU病房采用监护仪肛温探头持续监测体温.

  •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夏跃波

    目的:研究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月期间,某院收治的140例采取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缺隔患者的病例、临床资料等相关数据资料。记录患者的治疗时间、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和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律变异型情况。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5±19.0)min,平均住院时间(5.5±2.5)d,治疗后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明显减缓,SDNN和SDANN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由于缺损较大,体外循环手术治疗,3例少量残余分流,2例溶血,3例头痛,均在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术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并且术后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良好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16例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临床研究报告

    作者:徐屹;尤斌;高峰;李平;许李力;刘硕

    目的 分析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手术效果,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6例患者封堵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56岁~78岁,平均年龄(66.94±7.73)岁;房间隔缺损直径6mm~33mm,平均直径(18.90±12.17)mm,肺动脉压37mmhg~42mmhg;16例患者均一次性封堵成功并痊愈出院,并发症4例(25.00%);手术过程平均耗时(44.69±1.99)min,术中平均用时18min;男、女性患者手术过程平均耗时无差别(t0.05=2.145,t0.01=2.977,t0.001=4.140,T=1.0019,P>0.05).结论 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患者较为理想的手术选择方式.

  •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编码探讨

    作者:刘晶;林海丽;郑琳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创新发展,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方式多种多样,由于临床医师在病案首页填写和病历记录中只笼统的书写“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从而在手术编码的过程中常常给编码工作者带来困扰。通过对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方式介绍,依据2011版ICD-9-CM-3手术与操作对不同术式的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进行编码。在编码的过程中,编码工作者应仔细阅读手术记录,熟练掌握编码原则,确保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编码准确。

  • 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紫欣

    心房纤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心房纤颤不论性别、年龄,有无器质性疾病均可发生.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房颤既可以是心脏疾病,又可以是全身疾病的临床表现.引起房颤的病因很多主要为心脏本身的疾患,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疾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房间隔缺损等.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少数房颤找不到明确病因被称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房颤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病人残疾或病死率增加,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

  • 针刺对心脏手术病人的机体保护作用

    作者:王祥瑞;卢中平;许灿然;杭燕南;孙大金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心脏手术病人机体的保护作用.方法:40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人随机分成针麻组(组Ⅰ,n=12),全麻辅助针刺组(组Ⅱ,n=12)和全麻组(组Ⅲ,n=16).所有病人术前用药为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哌替啶50 mg,东莨菪碱0.3 mg.针麻组术前15 min下针,针刺穴位取双侧内关、列缺、云门.进针后接针麻仪,脉冲频率为3~4 Hz,输出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准,一般诱导时间20~30 min.切皮前15 min静注氟哌利多或安定5 mg、芬太尼0.1 mg,术中酌情追加芬太尼,保持自主呼吸.体外循环肝素化时,留针停止刺激,待鱼精蛋白中和后恢复刺激.全麻组麻醉诱导安定0.1 mg/kg,维库溴铵0.25 mg/kg,依托咪酯0.2 mg/kg,芬太尼5ug/kg,麻醉维持吸入异氟醚,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全麻辅助针刺组在全麻方法上加电针刺激.监测方法:①血流动力学:于术前、诱导后、切皮、转流前、停转流、停转流后30 min和术毕记录HR、MAP、CO、CI、SV、SVR.②氧自由基及心肌酶谱指标:于上腔静脉插管前(转流前10 min)、停转流、转流后1 hr,经颈内静脉抽血测定心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③转流前、停心肺转流机和停机后1 hr分别自右心耳剪下1 cm×1 cm×1 cm标本测心肌热休克蛋白(HSP70)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①组Ⅰ术中CI、MAP、SV明显低于组Ⅱ和组Ⅲ,和术前值相比,全麻组术毕时CI、MAP、SV明显降低(P<0.05),而针麻组则无显著变化.②组Ⅰ、组Ⅱ停转流后1 hr SOD较转流前明显增高,组ⅢSOD较转流前明显下降,MDA显著增加,三组CK-MB停转流1 hr均较转流前明显增加,组Ⅲ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组Ⅰ和组Ⅱ.③针刺组HSP70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对心脏手术病人循环功能有调节作用,并能增强机体的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 参麦汤治疗心脏外科术后发热42例

    作者:张瑞华

    心血管疾病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外科手术后常出现发热,一般在1周内自行消退,个别患者持续10 d左右或更长时间不退,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疗效。这种发热因感染引起的较少见,多数与心包切开综合征、灌注后综合征、代谢增高、瘀血吸收、药物热有关。笔者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应用益气养阴清热法选用以太子参、麦冬为主的中药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42例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小9岁,大59岁,平均年龄48岁。风湿性心脏病2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11例,其中房间隔缺损4例,室间隔缺损6例,马凡氏综合征1例。行瓣膜置换、修补及环缩术者29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

  • 介入封堵及外科修补术对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 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冲;何勇

    目的:分析介入封堵及外科修补术对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外科修补术,观察组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右心室容积和收缩功能、舒张功能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右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创伤小,术中不会对患者右心室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同时术后对患者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未造成影响,有助于预后的恢复.

  • 新型生物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谢兆丰;王树水;张智伟;刘香东;陈贤淼;张贵;张德元

    目的 评价自主研究的新型房间隔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为动物实验提供依据.方法 封堵器框架由生物可吸收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 acid,PLLA)单丝网编织成型.通过对PLLA单丝进行体外细胞毒性测试、体外溶血测试、全身急性毒性测试、肌肉植入实验,评价新型房间隔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PLLA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无体外细胞毒性,体外溶血率0.9%,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通过分析样品植入肌肉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组织病理,观察样品与组织之间的反应,未发现明显的组织损伤和组织增生.结论 生物可吸收PLLA房间隔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良好,可进行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

  • 新型生物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体外性能测试

    作者:谢兆丰;王树水;张智伟;刘香东;陈贤淼;张贵;张德元

    目的 对自制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 acid,PLLA)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材料及其相关性能的体外测试,为该封堵器的动物实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生物可吸收PLLA单丝网编织成双盘状封堵器框架,两盘及腰部都缝有阻流膜,两盘各缝两个铂铱点作为标记.采用PLLA单丝拉伸性能测试、PLLA丝体外降解实验、PLLA封堵器主要尺寸测试、稳定性测试、人鞘力测试、栓头焊接强度测试、鞘管推送力测试及封堵器XA射线下可视性测试研究其体外性能.结果 PLLA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体外性能测试均符合封堵器要求,在磷酸盐缓冲液(PBS)模拟人体内环境1月后,PLLA分子量下降至初始值的93.5%,2个月后下降至89.3%,至3个月时下降至78.9%.结论 PLLA房间隔封堵器体外性能测试良好,具有可降解性,可进行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

  • 经食管超声评价微创外科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

    作者:张丽华;王岩;刘爱琴;封淑文;黄建新;杜巧

    目的 运用经食管超声对微创外科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评价,探讨超声在微创外科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门诊筛查选择适合经微创外科封堵术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50例,于术中及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经食管超声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左、右室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对手术前后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术后左、右房室腔的径线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P<0.05),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每搏输出量(RVSV)、右心排血量(CO)均较封堵前明显减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搏输出量(LVSV)及排血量(CO)均较封堵前增加,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以及左室和右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变化.术后肺动脉瓣上大血流速度、三尖瓣口E峰流速、三尖瓣反流大流速及肺动脉收缩压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减小(P<0.05),二尖瓣口E峰流速显著增大(P<0.05).结论 经食管超声可及时反映微创外科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评价手术效果提供参考.

  • 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右心室室壁运动变化

    作者:张丽华;米彦军;王岩;刘爱琴;封淑文;黄建新

    目的 通过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监测微创外科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右心室室壁的运动变化并结合相应的功能评价,探讨组织多普勒技术在微创外科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5d对65例选择进行微创外科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组织多普勒频谱图测量右室侧壁基底部(三尖瓣环处)、中间部以及室间隔基底部(三尖瓣环处)、中间部的室壁分别在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峰值速度,并应用组织多普勒M型技术对左室长轴切面室间隔中部的运动变化情况进行封堵前后对照比较.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右室侧壁及室间隔的收缩期室壁运动峰值速度(s′)、舒张晚期组织运动峰值速度(a′)均显著减低(P<0.01);右室侧壁及室间隔中间部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也较术前明显减低(P<0.01);术后所有患者室间隔中部与左室后壁的同向运动现象均得到明显改善或消失.结论 组织多普勒技术能够准确评价微创外科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室壁的运动变化,可为临床评价手术效果提供参考.

  •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及其疗效评价

    作者:包宗明;张恒;蔡鑫;史晓俊;高大胜;王洪巨;宋伟

    目的:评价双盘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X线透视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13岁以下儿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视下,采用经皮穿刺放置封堵器方法治疗继发孔型ASD16例,术后立刻、24h、1月、3月进行TEE或TTE和X线胸片检查,以评价其疗效.结果:本组16例封堵器置入均获成功.其中9例术后胸闷症状立即消失,第2天即能下床活动,无特殊不适主诉;另7例症状在2周后逐渐好转.1例术后仍有微量分流,3个月后分流才消失;术后1个月有8例右房及右室内径较术前缩小.14例术后3个月TTE显示ASD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良好;另2例失访.结论:经皮封堵治疗继发孔型ASD,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的特点.

  • 右位心、双上下腔静脉、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房间隔缺损一例

    作者:张利兵;杨正兵;闫焕;周春龙

    患儿男,9岁,发现心脏杂音1年,于2017年6月26日入住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小儿外科. 患儿体质量28 kg,平素身体健康,日常活动正常. 体格检查:消瘦,无紫绀;血压100/65 mmHg(1 mmHg=0. 133 kPa),上下肢无压差;心前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心音有力,心律齐. 心脏彩超诊断: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右位心,心室右袢,房间隔缺损(直径1 cm) ,残存左上腔静脉(图1 ). 患儿于2017 年6 月29日在全身麻醉下行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患儿取仰卧位,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和外周动脉监测后,经胸正中切口入路手术. 术中探查发现:右位心,心室右袢,右心房旋后;双侧上腔静脉,基本对称,直径约1 cm;下腔静脉中位,双下腔静脉,右侧下腔静脉较粗大(直径约2 cm) ,左侧下腔静脉较细小(直径约0. 5 cm);主动脉位于心脏浅面连于右心室,肺动脉位于主动脉深面连于左心室;左心房位于左侧,右心房位于右后位,大部被右心室(功能左心室)遮盖,暴露困难(图2). 手术采用双上腔静脉直角插管,右下腔静脉插管,左下腔静脉套带阻断建立体外循环.

  • 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血流动力学研究

    作者:向仕钊;朱燚;杨明洋

    目的 研究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继发孔为单孔、双孔及多孔条件下其右心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 选择150例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进一步明确缺损类型,按缺损数量分为单孔组(n=84)、双孔组(n=45)及多孔组(n=21).相同条件下分别对各组患者行经心尖四腔切面(A4C)和胸骨短轴切面(PSAX)检查,采集心脏超声形态学图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右室前壁厚度(RVAW)、主肺动脉内径(MPAD)、室间隔厚度(IVSD)及肺动脉瓣收缩期流速(PVSV),同时,测定各组B型尿钠肽(BNP).结果 中央型ASD中单孔组约占56%,双孔组约占30%,多孔组约占14%.与单孔组及多孔组比较,双孔组RAD、RVD及MPVD较低,PVSV、RVAW、BNP较高(均P<0.05),IV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以单孔缺损为主,双孔型缺损对右心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影响更明显.

  • 先天性无脾综合征1例

    作者:蒋志坚

    患儿男性,13天.出生第2天即出现皮肤紫绀,呼吸急促,吃奶呛咳,以先天性心脏病人院.查体:发育及营养差,重度紫绀,呼吸困难,四肢冰凉.P156次/分,心音低钝,心前区可闻及IV/VSM,肺部闻及干湿性啰音,肝肋下触及3cm.X线胸片示:先天性心脏病.尸检发现:①脾脏缺如;②双侧均为三叶肺;③右位心;④单心室,前后瓣膜闭锁不全;⑤房间隔缺损;⑥总动脉干自心室右侧发出;⑦对称肝;⑧胆囊位置居中,胆囊底偏左.

2274 条记录 2/114 页 « 12345678...1131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