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应用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症状呈隐匿性和多样性,现行的血培养阳性率低,病原菌分离及药敏试验耗时较长,不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因此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成为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目前,临床实验室所使用的炎症反应指标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都是非特异性的,都不能为及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提供依据,容易延误诊断与治疗.因此寻求一项快速而有效的实验室方法和测定指标诊断新生儿感染十分有必要.
-
儿童医院设立临床营养治疗小组及管理流程探讨
我院于2013年3月由临床营养科筹办成立营养治疗小组,旨在推动我院对存在营养不良及高营养不良风险的住院患儿实施规范的临床营养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及降低患儿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
-
动脉血乳酸测定在严重脓毒症患儿病情转归中的评价
目前,儿童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仍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儿童严重脓毒症的主要危害是顽固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早期评估脓毒症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积极指导临床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临床工作中,通过监测严重脓毒症患者各器官功能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而当出现器官功能不全时病情往往已较重,延误了佳干预及治疗的时机.动脉全血乳酸是近些年来提出的相对较新的监测指标,乳酸浓度是反映外周组织灌注情况和细胞内是否缺氧的敏感标志物,可较早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血清钙、镁水平观察及护理体会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新生儿常见病,往往并发低血钙、低血镁,正确护理与治疗对患儿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科1999年收治35例护理与治疗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5例均为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科收治,经颅脑CT确诊为HIE患儿,其中男27例,女8例,均为足月新生儿,出生前均有宫内窘迫、窒息史,出生后有不同程度的呻吟、呼吸节律不整、惊厥、激惹、囟门饱满等症状.按1989年济南会议制定HIE CT分度,轻度11例,其中7例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室内出血,3例脑实质出血;重度8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室内出血1例,脑实质出血2例.35例HIE患儿,经降低脑水肿、防止惊厥与窒息、供氧及营养支持,全部成活.
-
抚触联合早期干预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预后的影响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指具有姿势反应性异常的脑瘫高危儿或脑损伤高危儿,作为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1].中枢性协调障碍诊断的重要意义在于早期治疗,以减轻患儿的致残程度、减少致残率.近年来,我们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予以抚触和早期干预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明显改善了患儿的生存质量.
-
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体会
重症肺炎是指肺炎伴有中毒症状、高热或体温不升、面色苍白、神志萎靡、烦躁、腹张等,或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等.它是威胁小儿生命的常见病之一,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在冬春季,起病急,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病情变化十分迅速,短期内即可危及生命.因此,重症肺炎的护理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患儿预后.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院收治重症肺炎患儿25例,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肺炎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
动态监测血乳酸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患儿的临床意义
电极法乳酸测定技术的问世,使微量、快速、准确测定乳酸成为现实.血乳酸的连续测定已成为急重症患者和手术期间与术后监测、判断预后、指导治疗的一项有价值的检测项目.本文对我院83例接受心脏(先心病)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乳酸进行动态监测,探讨动态血乳酸水平与心内直视手术患儿预后的关系.
-
左心室大小对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左室”是否影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患儿的手术结果及预后
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小儿中心行0~6岁TAPVC双心室矫治135例,男76例,女69例,其中心上型74例,心内型50例,心下型5例,混合型6例,合并肺静脉回流梗阻19例。按照手术年龄分组:年龄≤3个月组59例,在该年龄组中,正常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约为25 mm,根据该值,我们又将本组患儿按照左心室大小分为LVED ≤12 mm亚组和LVED≥13 mm亚组,其中LVED ≤12 mm亚组19例,小LVED 8 mm(1例),合并肺静脉梗阻:7例。LVED≥13 mm亚组40例,合并肺静脉梗阻:3例。年龄4个月~1岁组46例,正常LVED约为30 mm,根据该值,我们又将本组患儿分为LVED ≤15 mm亚组和LVED≥16 mm亚组,其中LVED≤15 mm亚组20例,小LVED 12 mm(2例),合并梗阻:4例。LVED≥16 mm 26例,合并梗阻:2例。年龄1岁~6岁组47例,合并梗阻:3例,正常LV约34~38 mm,本组LVED均≥17 mm,未分亚组。全组患儿均按照常规方式行TAPVC手术矫治。 -
82例儿童心脏术后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的临床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心脏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病例,初步探讨影响ECMO支持治疗患儿预后的风险因素。
方法和结果:2007至2014年间,共82例患儿需要ECMO支持治疗。平均年龄7 m(28 d~28 m),体重3.5~28.3 ;kg。78%(64/82)患儿成功撤离ECMO,53.7%的患儿(44/82)存活出院。ECMO启动前,存活组血乳酸显著低于死亡组[(52.1) mmol/L vs(10.25.2) mmol/L ]。ECMO治疗期间主要并发症包括:溶血,机械管路问题,肾功能衰竭等。 -
胎儿心律失常的产前诊断与治疗进展
既往由于胎儿心脏结构、节律及功能等信息获取手段的局限性,临床医师对胎儿心律失常家庭所能提供的帮助及对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有限。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产前诊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逐步达到了胎儿心律失常完整准确的产前诊断,并能对胎儿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进行甄别,对严重者予及时恰当的干预,为罹患家庭及准父母提供参考建议及心理辅导,协助进行动态的、恰当的临床决策。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多普勒诊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伤.通过对65例HIE患儿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结果,分析TCD对HIE的诊断价值,对HIE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
小儿急性中毒洗胃的护理体会
随着儿科疾病谱的变化,小儿急性中毒在危重症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据我院PICU统计,小儿急性中毒占PICU住院患儿总数的第三位,并且是致死和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PICU1993年~1997年共收治150例急性中毒患儿,其中男80例,女70例,≤4岁106例(70.7%),5~14岁44例(29.3%).城市儿童52例(34.7%),乡村儿童98例(65.3%).药物中毒多,占62%,鼠药中毒占11.3%,农药中毒占13.3,其他占13.4%.其中口服吸收者占141例(94%).本组患者中,痊愈138例(92%)、死亡5例(3.5%),自动退院7例.通过清除毒物、促进排泄、解毒剂的使用等,大多数患儿得到挽救,从中我们体会到对口服吸收中毒患儿及时正确的洗胃是关系到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以下就如何正确洗胃来谈谈我们的体会.
-
婴儿痉挛治疗的进展
婴儿痉挛(infantile spasms,IS)是婴儿期常见的癫NFDA1脑病.早在160年前West就对该病有初步认识,但其发病机理迄今仍缺少深入了解.由于其起病后患儿大都会出现智力运动发育的明显倒退.因此,尽早控制IS发作,将直接影响患儿预后.国内外学者对本病的治疗进行长期不懈探索,使本病预后已有显著提高.
-
内毒素血症时小鼠Th1、Th2细胞的变化以及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
近年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但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 引起的免疫功能受损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的存在可能是ICU患儿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内毒素血症时小鼠Th1、Th2细胞的变化规律以及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为改善危重患儿预后寻找新的途径.
-
儿童颅内肿瘤致认知功能损害的评估与防治
由于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脑组织可塑性和易损性并存,儿童颅内肿瘤及其治疗所带来的认知功能损害在临床十分常见,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对颅内肿瘤患儿认知功能损害进行评估和防治,将指导和改进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
应用新生儿危重症评分法预测NICU患儿预后的临床研究
当前,我国新生儿急诊医学正在飞速发展,无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临床诊治过程中,还是在院前高危新生儿的转运时.都需要对危重新生儿危重程度进行评估.我科自2001年1月始应用国内新生儿危重症评分法评价NICU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探讨危重患儿的危险因素,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估,现报告如下.
-
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咽下综合征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咽下综合征是指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吞入羊水量过多,或吞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刺激新生儿的胃黏膜,导致胃酸及黏液分泌亢进而引起的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发生率约占新生儿呕吐的1/6[1].常规处理方法为暂禁食,待呕吐停止2h后开始正常喂哺;若呕吐持续24h以上,予以洗胃.这种治疗新生儿呕吐的处理方法较被动,可致新生儿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由于喂奶困难,易发生低血糖;另一方面呕吐物易呛入气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2],严重影响患儿预后.为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了咽下综合征患儿的呕吐,并能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现报告如下:
-
小儿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149例报告
小儿肾病综合征(肾病)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者可影响患儿预后,甚至威胁生命.但在临床工作中一些并发症很容易被忽视,因此总结我科1985~2005年住院的149例原发性肾病的并发症,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49例中男121例,女28例.发病高峰年龄为3~7岁,病程2d至5年.入院时初发77例,复发55例,转院17例.临床分型:单纯性96例(64.4%),肾炎性53例(35.6%).
-
乳酸清除和正常化与脓毒症患儿持续性器官功能障碍的关系
?近期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以评估乳酸的清除和正常化是否能降低脓毒症患儿持续性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该研究纳入了77例年龄<18岁、?在急诊科确诊感染和急性器官功能障碍的患儿,记录乳酸初始值及2?h和(或)4?h乳酸水平,并于48?h后通过实验室指标对患儿持续性器官功能障碍进行评估;以乳酸水平较初始值减少≥10%被认为达到乳酸清除;以乳酸<2?mmol/L被认为是乳酸正常化。结果显示:达到乳酸清除标准者70例(90.9%),其中达到乳酸正常化标准者62例(80.5%);32例(41.6%)患儿发生了持续48?h器官功能障碍。Log-binomial模型分析显示,乳酸正常化能降低持续性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相对风险比(RR)=0.46,95%可信区间(95%CI)=0.29~0.73;校正后的RR为0.47,95%CI=0.29~0.78〕;而达到乳酸清除标准并不能降低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RR=0.70,95%CI=0.35~1.41;校正后的RR为0.75,95%CI=0.38~1.50)。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初始乳酸≥2?mmol/L和低血压亚组中,乳酸正常化依然可以降低患儿发生持续性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研究者得出结论:存在器官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儿,4?h内乳酸正常化可降低其发生持续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在小儿脓毒症发生的前几个小时内,连续测定乳酸水平可以作为评估患儿预后的一个辅助工具。
-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安全管理
医院感染不仅增加患儿的医疗费用,延长患儿住院时间,而且影响患儿预后[1],对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新生儿来说,医院感染更是一大威胁.明确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正确的防控安全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起到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