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健康中老年人血浆中t-PA水平的调查

    作者:王卫莉;晋康新;郭利萍;胡利华;张晓燕;徐德胜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及组织细胞合成,是体内纤溶系统的关键成分,广泛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国内外研究表明,血浆中t-PA水平与血栓的形成、组织修复、预后判断、溶栓疗效,以及某些肿瘤的分化程度、肿块大小及转移与否有直接的联系[1].而中老年人又是这些疾病的高发人群.基因重组t-P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治疗.鉴于我国至今尚无血浆t-PA正常值,限制了我国该领域研究及t-PA在临床疾病诊治方面的应用.为此我们在北京、南京及兰州等城市抽样调查515名健康中老年人血浆t-PA水平,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为国内开展t-PA科研及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健康女性妊娠晚期凝血及纤溶系统比较

    作者:贾晓宁;王蔼明;孙影;姜文

    目的 比较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与健康女性妊娠晚期凝血和纤溶系统特征.方法 收集2012年4月-2013年3月海军总医院产科门诊常规产检的孕妇,分为PCOS妊娠组与正常妊娠组,每组各40例,分别测定妊娠晚期(≥37周)凝血与纤溶系统相关指标.结果 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Ⅹ(F Ⅹ)、血友病因子(vWF)、D-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1)在PCOS妊娠组明显升高(P<0.05),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与正常妊娠晚期相比,PCOS患者血液表现为更加高凝和低纤溶的状态.

  • 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后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高国静;程翠玲;贾强;刘荣坤

    为探讨尿毒症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透析对纤溶系统的影响,应用发色底物法和酶标法检测20例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后及对照组的纤溶酶原(Plg)活性、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及D-二聚体(D-D)定量.发现尿毒症患者较对照组t-PA明显降低(P<0.01),D-D有所降低,PAI及Plg有所升高,而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后纤溶系统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提示尿毒症患者纤溶系统活性下降,此作用不受透析的影响.

  • 重组人尿激酶原与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纤溶系统影响的比较

    作者:许骥;华琦;刘力松;万云高;李东宝;胥照平;姜燕;杨旭;李天德;胡大一;刘荣坤;杨峥

    目的对比观察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Pro-UK)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114例符合溶栓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给予不同剂量的Pro-UK或尿激酶(UK)进行溶栓.其中Pro-UK 30 mg及40 mg组26例,50 mg组29例,60 mg组28例;UK组31例.观察溶栓前和溶栓开始后2、24、48 h血浆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并于溶栓开始后90 min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Pro-UK和UK组溶栓后的血管开通率.结果各用药组溶栓开始后2 h的PLG及PAI活性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D-D和t-PA活性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1);UK组溶栓开始后2 h Fib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Pro-UK各剂量组Fib降低不明显;以上所有变化在溶栓开始后24 h基本恢复;溶栓开始后2 h Pro-UK各剂量组的Fib明显高于UK组(P<0.01),其他时间点各用药组之间的所有观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各用药组之间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和出血并发症均无显著差异;溶栓开始后2 h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组的PAI显著低于未开通组(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UK溶栓后对全身纤溶系统激活较明显,与UK比较Pro-UK对全身纤溶系统无明显激活作用.

  • 房颤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穆利英;宋宁;杜凤和;徐秀英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8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简称脑卒中)分为两组,房颤1组为未发生脑卒中者,房颤2组为发生脑卒中者,每组50例.入选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对房颤患者和健康者测定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维蛋白原(Fg).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1组和房颤2组患者的血浆t-PA、PAI-1、F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房颤2组患者的血浆t-PA、Fg水平显著高于房颤1组(P<0.05);PAI-1水平在两组房颤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PA、PAI-1、Fg水平均与卒中发生显著相关.结论房颤患者纤溶活性降低,发生脑卒中者的低纤溶状态较房颤无脑卒中者更为明显,这可能是房颤患者易发生脑卒中的机制之一.

  • 氨甲环酸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潘绪;汤楚中;孙文婷;解水本;李寒;赵哲;迟海涛

    术后出血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CPB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纤溶系统的异常亢进、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降低等[1].既往抑肽酶作为一种抗炎、抗纤溶的有效药物,在CPB手术中广泛应用.但由于抑肽酶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及肾衰竭[2],近年来,临床上通过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来保护CPB手术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及纤溶系统.我们于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通过对比40例瓣膜置换手术使用氨甲环酸和未使用氨甲环酸术后引流量,血制品输入量,血小板计数,探讨氨甲环酸对瓣膜置换手术的血液保护作用,报告如下.

  • 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分析

    作者:袁丽

    目的 探讨降纤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12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所有病人均接受标准的综合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整血压、调控血糖、扩张血管、抗凝(低分子肝素钙)和降脂治疗,并在入院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自原(Fg)、和D-二聚体(DD)水平,在入院后3、5、7、10天时重复测定上述指标.随访时间为3个月.主要转归指标为急性脑梗死和死亡.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PT和aPT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Fg水平第5天下降,DD水平第3天下降;对照组Fg和DD水平第10天时仍在第3天和第5天时的高水平.治疗组短期转归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降纤酶治疗能有效降低Fg和DD水平,改善TIA患者的近期转归.

  •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崔秀琴

    目的:观察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8月在本院住院的妇女分为正常非孕组20例、正常晚孕组20例和妊娠高血压组50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纤维蛋白原(Fb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1(PAI-1)、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正常晚孕组与妊娠高血压组Fbg、PAI-1、t-PA及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非孕组(P<0.01);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妊娠高血压组的t-PA随着病情病化无改变(P跃0.05),Fbg、PAI-1及D-dimer随着病情加重显著升高(P<0.01)。结论妊娠高血压患者的纤溶功能明显降低,纤溶活性受到抑制,导致机体血液呈高凝状态与严重的血栓前状态,检测血浆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前状态,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并减少并发症。

  •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PA、uPA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于庭;王宝才;刘昕鸣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都能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是机体纤溶系统中的重要激活剂.近年来发现二者可作为促进肿瘤转移的辅助酶,与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及转移存在一定关系.本文通过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tPA、uPA浓度,来探讨二者浓度与肿瘤之间的内在关系.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凝血和纤溶实验室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晓丹;张锋;吴林斌;吕杰强

    目的 检测凝血与纤溶实验室指标,探讨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简称妊高征)诊断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D二聚体(DD),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共检测158例标本(其中重度子痫前期组44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2例,妊娠期高血压组30例,正常妊娠组52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组的PT、APTT明显降低(P<0.01),FIB、DD、PAI-1明显升高(P<0.01或P<0.05),tPA无显著差异;妊娠期高血压各组间除tPA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参数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疾病的加重,参数变化越显著.结论 检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PT、APTT、FIB、DD和PAI-1等指标,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的作用

    作者:沈杰;潘峻;王娟;王庆;王瑞环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是纤溶系统中的一个多功能受体,与其配体尿激酶结合可介导纤溶酶原的活化、信号传递、细胞黏附和转移等.当该受体从细胞表面脱落释放入外周血循环中即成为可溶性uPAR(suPAR).近发现,uPAR在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现就血清suPAR在炎性反应、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其他实体肿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脑血管病患者蛋白C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干预治疗

    作者:汪颜;牛世芹;陈宇丹;徐纪华;胡文立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蛋白C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急性脑梗死干预治疗对其影响.方法测定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正常对照者血浆蛋白C(PC)、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制物(PAI)的水平,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治疗后再测定这些项目.结果急性脑梗死组PC、PS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有所升高,急性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组(TM)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有所降低;急性脑梗死组t-PA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急性脑出血组升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有所升高;急性脑梗死组PA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所升高,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有所降低.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凝血和纤溶异常,测定PC、PS、TM、t-PA、PAI对判断卒中的类型、严重程度、疗效、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抗血小板作用

    作者:徐海鹰;许轶洲;王宁夫;李佩璋;童国新;高炎

    他汀类调脂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其部分结构与HMG-CoA结构相似,可与HMG-CoA竞争与酶的结合,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因而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血胆固醇水平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减少,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此外,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外多向性效应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其中的抗血小板作用是降脂以外的主要功能之一.现将他汀类药物对血小板、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的影响综述如下.

  • 去纤酶和tPA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生的影响

    作者:黄文英;马晓莉;吕凤英;常文兰;佘铭鹏;李晓惠;李秀云

    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的迁移和增殖是引起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关键因素之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是纤溶系统的主要成份之一,用于冠心病等的溶栓治疗,效果较好,但其对动脉SMC迁移和增殖的作用及机制和临床意义研究尚少.tPA在正常和罹病血管的分布仍大部分未被揭示,血管损伤后tPA的改变和局部SMC增殖和激活状态间的关系仍未被详细揭示,研究结果也不一致.

  • 血栓前状态与冠心病的研究

    作者:周华兰;魏宗德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是指凝血、抗凝及纤溶机制平衡失调,即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等发生改变所引起的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目前认为冠心病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损伤血管内膜,使局部甚至全身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栓前状态与冠心病的相互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仅就几种反映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记物与冠心病的关系简要综述.

  • PAI-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海燕;李长贵;董砚虎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 one,PAI-1)是纤溶系统的主要生理抑制剂,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可与组织型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u-PA)特异性结合,使二者迅速失活,从而发挥抗纤溶作用.

  • 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在原位肝移植术中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

    作者:徐震;王卓强;王恒林;王显望;吕宝胜

    目的 观察成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应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80例拟行原位肝移植的重度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四组:乌司他丁1、2、3组(U1、U2、U3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在术始分别给予U1、U2、U3组乌司他丁1×104、2×104、4×104 U/kg持续泵入;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前(T0)、无肝前期60 min(T1)、无肝期20 min(T2)、新肝期20 min(T3)、关腹前30 min(T4)静脉采血,常规实验室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imer),同时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速率(CR)及血小板功能(PF)变化,并记录整个术程出血量、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及新鲜冰冻血浆量.结果与C组相比,U1组的凝血指标、失血输血量未见显著差别(P > 0.05);而U2组的APTT、FIB、D-Dimer、ACT、PF等已经出现了变化的趋势,虽然除T4的FIB外其余指标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显著地减少了术中失血量和输注血液制品量(P < 0.05);U3组作用更为明显,APTT、FIB、D-Dimer、ACT、PF等指标在无肝期和新肝期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进一步减少了术中失血量和输注血液制品量(P < 0.01).结论 乌司他丁呈剂量依赖性改善肝移植无肝期和新肝期的凝血状况,并减少术中失血输血量,其机制主要是抑制纤溶亢进和保护血小板功能,并可能参与维持促凝抑凝的动态平衡.

  • 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于爱华;张亚芳;杨文红

    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注射液100 U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缓慢静滴,1次/d,连用10 d.用药期间停用其他溶栓、抗凝、抗纤溶及血小板抑制剂,评价临床疗效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结果: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溶栓、降纤、调节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原降低,从而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及缓解临床症状,未发现因出血而终止治疗的患者.表明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结论: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溶栓降纤调节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原降低,从而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及缓解临床症状.

  • 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在手指再造术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春海;隋启军

    目的:探讨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水平在手指再造术中的变化与规律,以及其对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2月在我院实行手指再造术的15例(19指)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治疗前后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变化进行研究对比,找出凝血与纤溶系统在此过程中的水平变化、变化规律及其对手术的影响.结果:凝血与纤溶系统在手指再造术中的变化波动较为明显,机体的自我修复与防护功能大大增强.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的相互作用在手指再造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 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6例临床分析

    作者:许国荣;林仕芳

    产褥期由于凝血机制异常,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多种凝血因子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比非孕时增加50%,纤溶系统活性下降[1],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好发时期,发病早期由于缺乏临床特征性定位体征,容易延误诊断及治疗,本文对我科2005~2006年收治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483 条记录 5/25 页 « 12345678...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