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内镜和虚拟内镜在脑血管疾病应用进展
长期以来,血管造影一直是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将造影剂注入血管,使造影剂充盈血管后所形成的二维图像来评价血管疾病。随着对血管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血管造影的不足也凸显出来: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依赖于周围参照血管,只能显示血管长轴的管腔影像,不能显示血管管腔内结构。近年来,对于血管管腔内部结构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主要集中于提供实时图像的血管镜、血管内超声和提供虚拟合成图像的基于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血管造影(DSA)数据的虚拟内镜技术。
-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后的内膜覆盖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三十多年的今天,有许多新兴的技术来弥补冠状动脉造影的局限性,其中具代表性的是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IVUS不仅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斑块是否稳定、管腔大小、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判断介入后支架是否贴壁良好、病变覆盖程度、是否有撕裂的主要手段,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冠状动脉内血管镜用来评价血管内膜对支架的覆盖程度、是否存在血栓.目前在日本的一些医院应用.自2001年开始国外首次报道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人体冠状动脉内获得高清晰图像以来,OCT技术在冠心病介入领域中应用报道逐渐增多,目前备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优势与前景
自2002年美国麻省总医院Jang等[1]]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应用于冠心病介入领域以来,OCT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冠状动脉内成像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10 μm),不仅能够清晰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构成和形态,而且对于应用经典的血管内超声和血管镜都无法判断的支架的贴壁和支架术后内膜再生情况,OCT都可以清楚地分辨和评价,使得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介入治疗后血管内膜修复愈合的认识都更加深入.随着科技的进步,OCT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本文就OCT技术的原理、特点及临床应用作一论述.
-
血管镜下股浅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12例分析
目的探讨血管镜直视下股浅静脉壁外瓣膜修复术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通过血管镜从大隐静脉断端导入至股浅静脉第1对瓣膜近侧,同时阻断股总、股深、股浅静脉,应用含肝素的冲洗液建立清晰水柱,直接观察瓣膜的形态、缺损和变形的程度,对12例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实施直视下壁外静脉瓣膜成形术.结果12例术后行静脉顺行造影证实9例患肢股浅静脉第1对瓣膜返流基本消失,3例静脉瓣膜返流明显改善,无静脉血栓和其他并发症.结论血管镜直视下行股浅静脉瓣膜壁外修复术准确有效、微创和安全.
-
冠心病的影像诊断
冠心病是损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其发病率在中国人群中仍处于上升趋势,及早诊断冠心病并分析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冠心病的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影像学诊断技术更是种类繁多且进展迅速.冠心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无创和有创两个方面.无创性诊断方法有多层螺旋CT、磁共振、核医学、心脏超声等;有创性技术有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血管镜、和温度显示法等.
-
血管镜在静脉疾病中的应用
内镜虽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泌尿道胆道及支气管等管道系统,但血管镜自1913年Rhea等发明以来,人们至今仍一直在为它应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由于血管系统结构与血流动力学的复杂性,增加了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难度.90年代以来新一代光导纤维等技术的发展为新型的血管镜(Angioscope)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因此,近年血管镜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
血管镜下股浅静脉壁外瓣膜修复成形术的护理
治疗下肢静脉倒流性溃疡的手术方式很多,近年来通过对临床近远期疗效的研究显示,以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的效果为佳[1].而血管镜直视下行股浅静脉壁外瓣膜修复成形的手术,兼有静脉内和静脉壁外瓣膜修复成形术的优点,又避免了两者的缺点[2].我院血管外科2000年4月-2005年6月实施了血管镜直视下股浅静脉壁外瓣膜修复成形术治疗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现报道如下.
-
抗血小板疗法的临床应用
病理、血管造影和血管镜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性血栓形成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介入治疗后的急性血管闭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应用抗血小板疗法治疗这些病人是必要的.但是,血小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血栓形成,至今尚无一种药或几种药合用能完全有效地去除或减少由血小板-血管壁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并发症.几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总结如下.
-
血管镜直视股浅静脉壁外瓣膜修复成形术的评价
目的:评价血管镜作直视下股浅静脉壁外瓣膜修复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对26例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31条患肢,在血管镜直视下行股浅静脉瓣膜壁外修复成形术.将同期的股浅静脉瓣膜带戒术29例(35条患肢)作对照组,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瓣膜修复组与对照组的综合疗效显效率分别为90.3%和68.6%(P<0.05).另外,在踝部肿胀消退、患肢酸胀、沉重感消失和慢性溃疡愈合等方面的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血管镜直视下股浅静脉瓣膜壁外修复成形术效果佳,并发症少,操作简便.
-
血管镜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血管镜的临床应用研究是正规化腔内血管外科开创的标志,同时也加速了血管外科手术的革新.景在平教授1989年引进并利用血管镜设备,开展了部分新技术、新疗法,其中血管镜直视下静脉壁外瓣膜修复成形术填补了国际空白;血管镜下大隐静脉原位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血管镜下血栓切除及溶栓术、血管镜下血管外伤诊断、血管镜辅助内支撑成形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将血管镜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血管镜在下肢静脉癌性血栓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血管镜引导下局部化疗与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癌性血栓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应用血管镜具有直视下三维成像及活检功能的先进性,直视下及活检诊断癌性血栓,同时在血管镜引导下插管对癌性血栓给予局部化疗与溶栓,插管后注入5-Fu 0.5g,天普洛欣50万u,再用5-Fu lg24h均匀滴入,拔管前再注入天普洛欣50万u.结果:血管镜直视下及活检病理切片诊断癌性血栓并在血管镜引导下插管局部化疗和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癌性血栓是可取的,12条患肢中有9条72h内完全消肿,治愈率75%,有2条腿部分消肿,总有效率达到91.7%.结论:血管镜在诊断下肢癌性血栓是有价值的,在血管镜引导下插管局部联合溶栓和化疗治疗下肢深静脉癌栓的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安全、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因癌细胞的生长未能有效控制,该治疗仅在减缓病情发展和减轻症状起到一定作用,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杂交治疗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杂交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70例(86条肢体)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病人资料,根据患肢的不同情况,应用血管镜直视下判断是否合并血栓,灵活组合应用球囊取栓、术中造影、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成形术、人工血管旁路术等杂交手术方法;配合截肢(趾)术、局部清创术、持续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VSD)、特殊敷料换药等各种治疗措施.结果 血管镜下发现并取出血栓45例,其中41例髂股动脉合并不同程度狭窄需同时进行腔内治疗,25例没有发现血栓或血管镜无法进入直接行腔内治疗或旁路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率为97.5%,1个月溃疡愈合率为87.8%;术后1年通畅率为86%,围手术期死亡2例.所有病例术后一周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病情复杂多样,需进行个体化评估,采取外科和腔内杂交一站式灵活多样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女性冠心病冠脉病变特点与其相关危险因素观察
女性冠心病较男性有更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临床表现更多不典型[1].有文献报道,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8.6%,特异性36.1%,假阳性63.9%[2],在女性则敏感性及特异性比例更低,假阳性更高.目前由于费用及技术条件所限,血管内超声、冠脉内血管镜以及冠脉多普勒应用尚不能广泛开展,故冠状动脉造影(CAG)仍是现阶段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本文通过对我院2003年7月至2007年3月经CAG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156例女性患者临床相关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女性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血栓形成在心血管疾病中,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 的发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被血管造影、血管镜和尸检证明.并且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测定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及凝血4项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并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治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