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大出血合并脑疝的手术治疗

    作者:戴兵;陈伟平;李亚龙;廖小辉;曹繁明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一种胚胎时期脑血管发育异常所形成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发病率为0.01% ~0.5%,多表现为脑内出血、癫痫发作等,常发生于青少年.因其能引起神经系统多种功能障碍,尤其是大量脑出血后引发5%~10%病死率和30%~50%致残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脑动静脉畸形占颅内所有血管畸形的50%左右,该病常在血管畸形的基础上并发脑部的血管破坏,例如血肿形成、脑疝、血管破裂、血栓形成、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约52% ~ 77%动静脉畸形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动静脉畸形破裂导致的大出血是极为凶险的急症,其中大出血合并脑疝常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乃至死亡[2-3],需尽快行急诊手术治疗.本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共急诊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合并脑疝患者3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超声心动图诊断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雪松;马小静;罗艳红;林云;王兰;袁媛;王静静;李虹;何亚峰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对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PAPVC)和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例TAPVC及42例PAPVC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超声检查内容包括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多部位、多切面观察肺静脉开口部位、引流途径及数目、合并畸形情况,并测量各房室腔大小及三尖瓣返流峰速,估测肺动脉压力.结果 42例PAPVC患者中术前正确诊断32例(76%),漏诊10例(24%).9例TAPVC患者中术前正确诊断9例(100%).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肺静脉畸形引流患者术前诊断的首选方法,如能多部位、多切面仔细观察,则可对肺静脉畸形引流作出准确的定性及分型诊断.

  • 以突发四肢瘫软为表现的右枕叶深部动静脉畸形1例

    作者:欧阳伟;孙荣君

    患者 男,35岁.一日前,在外饮酒后,突发四肢瘫软而摔倒,就近在当地医院就诊.当时患者无发热,无头昏头痛,无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无大小便失禁,无抽搐.查体:神清、项软、四肢肌力0级,肌张力弱,病理征(±).查CT:右枕叶斑片状高低密度混影.腰穿:脑脊液无色清亮、无凝集块、蛋白定性阴性,细胞计数正常范围,脑脊液生化正常范围.查血电解质:正常范围.MRI:右枕叶深部血管畸形.当地医院仅予保守治疗,患者因症状缓解不明显,遂转入我院.入院查体:生命指征平稳,神志清楚,语言流利,项软,四肢肌力约Ⅱ~Ⅲ级,远端肌力较近端差,垂腕垂足.肌张力弱,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入院后查血(常规+各项生化指标):未见异常,心电图、脑电图、胸片:未见异常.即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右枕叶深部动静脉畸形.右大脑后动脉供血,畸形血管团大小约4cm,内有扩张的静脉瘤,引流入Galen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

  • 急诊血管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回肠动静脉畸形1例

    作者:郜元军;吴清明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间断黑便1年余,血便2 d入院.黑便每2~3个月出现1次,量多时有暗红色血便,每次持续5~7d.曾在外院反复行胃镜、纤维结肠镜、肠系统钡餐等检查,其结果均无明显异常,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并上消化道出血,经制酸、保护粘膜治疗,效果不佳.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急诊血管造影示回肠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并出血,行超选择畸形动脉明胶海绵栓塞术治疗,出血立即停止,观察半月未再发生出血,准予出院.随访半年无再度出血.

  • 颌面部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术后的护理

    作者:刘玲

    目的 探讨颌面部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后的佳护理办法.方法 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血肿、局部软组织有无缺血、坏死等,做好病变部位出血、肺栓塞、动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结果 20例栓塞后造影证实病变完全或大部消失,治疗均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降低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术后的不良反应,使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疗效得到明显的提高.

  • 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袁武雄;廖智;李潇;王建松;高智勇;吴万瑞

    [目的]提高对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的认识.[方法]收治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女性患者1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诊治要点.[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增强CT示右肾前部靠近集合系统的高密度血管影,CT血管成像(CTA)示右肾中下部簇状血管团.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示右肾下部异常血管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右肾中下部动静脉畸形,肾静脉早期显影.予以介入栓塞治疗.随访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肾动静脉畸形临床少见,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之一,DSA是诊断金标准,介入栓塞为当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 足背动脉高位结扎治疗先天性足部动静脉瘘的疗效观察

    作者:许玉春;李介秋;邓国敏;赵泽华

    目的 探讨足背动脉高位结扎治疗足部先天性动静脉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3医院普通外科从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8例先天性足部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足背动脉结扎部位的高低分为高位结扎组10例和低位结扎组8例,高位结扎组于内踝外踝连线平面以上结扎足背动脉及分支,低位结扎组于内踝外踝连线平面以下结扎足背动脉.结果 高位结扎组无复发病例,低位结扎组有4例(50%)复发患者.两组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足背动脉高位结扎是治疗先天性足背动静脉瘘安全、可行的方法.

  • 小儿血管畸形合并动脉瘤1例

    作者:李俊卿;丁亚蕊;杨孔宾;张五中

    小儿颅内出血较成人少见,但并不罕见,其出血原因与成人相比有较大差别。常见原因为动静脉畸形,而其它原因相对少见,颅内动脉瘤属少见病例,合并血管畸形更是罕见,由于儿童特有的生理特点,其临床表现及诊疗预后有所不同,我们近期收治血管畸形合并动脉瘤1例。

  • 放射外科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血管畸形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胡光东

    治疗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nlation,cAVM)主要方法有显微手术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SRS治疗因其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率低等优点发展至今成为一种重要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复习国内外文献从治疗方法、适应征、治疗计划的优化、疗效、并发症等几个方面介绍SRS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 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比较分析

    作者:陈锋龙;王帆;龙建武;张弋;郭之通;陈金龙

    目的 对比分析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出血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各10例,比较两组术前GCS评分、Spetzler&Martin分级,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后3个月mRS、GOS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①复合手术组能大部分完整AVM切除,避免二次手术;②复合手术室下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较单纯显微外科治疗破裂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复合手术室下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术后并发症,明显小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破裂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致残率方面,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明显优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出血脑动静脉畸形.

  • 小肠动静脉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作者:肖勇;魏明;许逸卿

    目的探讨小肠动静脉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小肠动静脉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经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23例行手术治疗,3例经内科治疗痊愈.肠系膜血管造影阳性诊断率为88%(23/26).23例经病理证实均为小肠动静脉畸形.结论肠系膜血管造影是有效的术前诊断方法,病变小肠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手段.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及其受体在脑动静脉畸形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吴晓辉;陈劲草;王胜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D)及其特异性受体在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形成、生长和破裂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6例脑动静脉畸形组织标本和8例正常脑组织血管标本中的VEGF-C、D及其特异性受体flt-4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①在AVM病灶中的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及异常血管团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胞浆中,VEGF-C、D及其受体flt-4均呈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②VEGF-C、D及其受体flt-4的表达具有一致性,且与病灶的大小和年龄呈正相关.结论 VEGF-C、D及其受体flt-4在颅内AVM的发生、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 介入治疗肾动静脉血管畸形出血疗效评价

    作者:李卓永;林坚;梁宇闯;杨锦钊;麦栩榆;李宗业

    本文探讨聚乙稀醇(PVA)和明胶海绵介入性栓塞治疗肾动静脉血管畸形出血的临床疗效.应用PVA和明胶海绵为栓塞剂,对18例肾动静脉血管畸形出血患者行超选择血管插管病灶介入栓塞治疗.全部病例在栓塞术后肾动脉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完全闭塞.认为PVA和明胶海绵介入性栓塞治疗肾动静脉血管畸形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非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 改良Fontan术后咯血的原因与治疗进展

    作者:成俊

    Fontan术常用于无法行解剖学矫治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Fontan手术得到蓬勃发展,经过不断改良,该手术效果取得显著改善.在改良Fontan术中,以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运用为广泛.不过,改良Fontan术后患者的随访结果显示:随着治疗例数增加和随访期延长,后期随访中出现了各种远期并发症,如慢性心功能不全、血栓形成、蛋白丢失性肠病、心律失常及肝功能障碍,此外还包括罕见的咯血、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等[1].改良Fontan术后咯血是一种罕见的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笔者拟分析并总结相关文献资料,对改良Fontan(特别是TCPC)术后咯血的治疗和原因进行综述.

  •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作者:原莉莉;张少杰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当用力或情绪激动时,血压突然升高,超过血管壁所能耐受的压力时,发生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压是脑出血常见的原因,其中以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为常见;其他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 显微手术治疗脑功能区动静脉畸形72例临床分析

    作者:易田康;王政;伍业;伍博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治疗脑功能区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功能区AVM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2例AVM患者均在显微镜下完全切除畸形血管团,按GOS评分,其中恢复良好54例,轻残1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状态和死亡各1例.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和手术技能的前提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功能区AVM的疗效好.

  • 双螺旋CTA在颅内自发性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孟志华;罗小林;方先来;石广兴;卢雨零

    目的探讨双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自发性血患者查找出血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表面遮盖法(SSD),大密度投影(MIP)和血管微镜(microscopy)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及分析共检查颅内自发性出血患者45例,其中13例同时做DSA进行对照.结果CTA发现动脉瘤14例,动静脉畸形8例及Glan静脉瘤1例,均清晰显示与颅内血管解剖关系、病灶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论CTA可查找到颅内自发性出血患者病因,并对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微弹簧圈联合PVA微粒栓塞治疗肾动静脉畸形一例

    作者:赵刚

    病例资料女,56岁,右腰腹部阵发性疼痛2 d,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入院查体: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右肾区叩痛(+)。尿常规:隐血(+++),白细胞脂酶(+),红细胞4~5/HP;血常规:RBC 3.55×1012/L,Hb 113 g/L,HCT 35.73%,PLT 108×109/L;B 超提示:右肾弥漫性改变、右侧中上段输尿管扩张并右肾轻度积水,膀胱占位性病变?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示:(1)右肾盂轻度扩张,右侧中上段输尿管扩张,其内见高低混杂密度影充盈,右肾上前段动脉可见迂曲血管团影;(2)肾分泌期见右侧肾盂及输尿管未见对比剂充盈,左侧肾盂及输尿管对比剂充盈良好。膀胱镜提示:右输尿管开口处见血凝块。综合分析患者病情,考虑为右肾动静脉畸形并出血。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5F 血管鞘,引入5F猪尾导管、5F Cobra 导管分别行腹主动脉造影及双肾动脉造影,右肾动脉造影示右肾上前段位置见增粗、迂曲、紊乱血管影。选用3F SP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至右肾上前段动静脉迂曲血管团供血支,先以适量 PVA 颗粒(COOK, PVA-500)行栓塞治疗未能有效完全栓塞畸形血管,后以微弹簧圈(COOK,MWCE-18S-2.0-2-HILAL)一枚栓塞迂曲血管团供血动脉主干。复查造影示迂曲血管团未见显影,右肾正常血管保留。术后回泌尿外科继续治疗1周后出院,1和3个月后随访患者再无血尿,小便隐血(-)。

  • 颌骨动静脉畸形CT影像特征与鉴别

    作者:胡红云;蔡伶伶;赵江民

    目的 分析颌骨动静脉畸形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检查对颌骨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6月我院8例首诊的颌骨动静脉畸形患者的CT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就其位置、 形态、边界、内部结构、邻近骨及软组织侵犯、增强后密度改变及周围血管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病灶发生于上颌骨2例(2/8,25%)、下颌骨6例(6/8,75%);7例(7/8,87.5%)颌骨呈局部溶骨性骨质吸收破坏,骨皮质变薄,骨髓腔间隙增大,骨小梁结构消失,其中1例颌骨内病灶可见明显纤细骨性分隔,1例(1/8,12.5%)表现为颌骨内囊样低密度灶,未见明显颌面部软组织肿块;8例(8/8,100%)增强后表现为颌骨内及颌面部软组织肿块呈明显强化,CT值约100~140 HU,其内可见增粗扭曲血管影;7例(1/8,87.5%)可见颈外动脉供血,粗大引流静脉引流入颈内静脉、颈外静脉,1例(1/8,12.5%)仅见病灶内强化小血管影.结论 颌骨动静脉畸形具有典型的CT表现特征,CT增强检查可明确颌骨动静脉畸形的病灶范围及血管构筑,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与认识,辅助临床进一步行介入栓塞治疗.

  • 特发性肝胰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与影像诊断(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刘海明;袁国奇;梁辉清;程国香

    目的 探讨特发性的肝胰动静脉畸形(Idiopathic Hepatic and Pancreatic Arteriovenous Malformtions,IHPAVM)临床与影像诊断.方法 分析1例经CT、CDFI、DSA及手术证实的IHPAVM,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及影像诊断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门、肝胰多发结节、扭曲增粗畸形血管影,伴肝静脉早期显影.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增粗、迂曲,并有粗大分支向肝脏供血.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及COFI,DSA检查能显示IHPAvM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像学表现,可为IHPAVM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587 条记录 23/30 页 « 12...20212223242526...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