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麻风病的误诊与鉴别诊断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神经、内脏等处。进入90年代,各地麻风病患病率陆续达到了基本消灭标准。中晚期患者在临床上较少见 ,早期麻风病症状往往不典型,很容易与皮肤病、神经科等疾病相混淆,造成漏诊、误诊现象较多。现结合有关麻风病例误诊报道与鉴别诊断要点浅谈如下。1 TT(结核样)型麻风误诊的病类1.1 体癣、汗斑 薛伟[1]1997年报道1例BT型麻风误诊为体癣,黄金锋2]1994年报道40例误诊的麻风中有3例是体癣,6例是汗斑。体癣与TT型麻风相同之处是境界清楚,但体癣边缘有丘疹或水疱围绕成环状损害,表面有鳞屑,汗斑则呈糠皮样鳞屑,皮损查真菌阳性,TT型麻风的皮屑查菌则阴性。1.2 趾骨骨髓炎 郝耀武[3]1994年报道3例TT型麻风误诊为趾骨骨髓炎。该病易与麻风复杂性溃疡相鉴别。1.3 面瘫、单侧颌面肌张力减退 陈淮军[4]1994年报道1例BT型麻风误诊为面瘫达1a余,因延误治疗而致残。黄金锋2]1994年报道40例误诊麻风病患者中1草药例是面瘫。罗燕群[5]1996年报道的6例误诊麻风中1例是单侧颌面肌张力减退。麻风性面瘫起病较慢,常先有面部的感觉障碍,伴有浅神经粗大,下眼睑瘫痪常较上眼睑为重。1.4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黄雄辉[6]1996年报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误诊为TT型麻风病1例。该病无周围神经粗大,无感觉障碍,亦无皮疹。1.5 结节病 王载明[7]1987年,李雪梅[8]1992年报道结节病误诊为TT型麻风各1例。结节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全身性疾病,两者皮肤科均见慢性无痛性环状红斑,组织病理学中均见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结节病容易和TT型麻风混淆,病理上可见到神经组织有炎症组织浸润。1.6 臂丛神经损伤、肘关节脱位症。罗燕群[5]1996年报道6例误诊麻风病中1例是臂丛神经损伤,1例是肘关节脱位后遗症。该两病是由外伤后引起的症状,该臂尺神经无胀大压痛,感觉障碍等是鉴别要点。
-
麻风病的误诊与鉴别诊断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神经、内脏等处。进入90年代,各地麻风病患病率陆续达到了基本消灭标准。中晚期患者在临床上较少见 ,早期麻风病症状往往不典型,很容易与皮肤病、神经科等疾病相混淆,造成漏诊、误诊现象较多。现结合有关麻风病例误诊报道与鉴别诊断要点浅谈如下。1 TT(结核样)型麻风误诊的病类1.1 体癣、汗斑 薛伟[1]1997年报道1例BT型麻风误诊为体癣,黄金锋[2]1994年报道40例误诊的麻风中有3例是体癣,6例是汗斑。体癣与TT型麻风相同之处是境界清楚,但体癣边缘有丘疹或水疱围绕成环状损害,表面有鳞屑,汗斑则呈糠皮样鳞屑,皮损查真菌阳性,TT型麻风的皮屑查菌则阴性。1.2 趾骨骨髓炎 郝耀武[3]1994年报道3例TT型麻风误诊为趾骨骨髓炎。该病易与麻风复杂性溃疡相鉴别。1.3 面瘫、单侧颌面肌张力减退 陈淮军[4]1994年报道1例BT型麻风误诊为面瘫达1a余,因延误治疗而致残。黄金锋[2]1994年报道40例误诊麻风病患者中1草药例是面瘫。罗燕群[5]1996年报道的6例误诊麻风中1例是单侧颌面肌张力减退。麻风性面瘫起病较慢,常先有面部的感觉障碍,伴有浅神经粗大,下眼睑瘫痪常较上眼睑为重。1.4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黄雄辉[6]1996年报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误诊为TT型麻风病1例。该病无周围神经粗大,无感觉障碍,亦无皮疹。1.5 结节病 王载明[7]1987年,李雪梅[8]1992年报道结节病误诊为TT型麻风各1例。结节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全身性疾病,两者皮肤科均见慢性无痛性环状红斑,组织病理学中均见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结节病容易和TT型麻风混淆,病理上可见到神经组织有炎症组织浸润。1.6 臂丛神经损伤、肘关节脱位症。罗燕群[5]1996年报道6例误诊麻风病中1例是臂丛神经损伤,1例是肘关节脱位后遗症。该两病是由外伤后引起的症状,该臂尺神经无胀大压痛,感觉障碍等是鉴别要点。
-
无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的慢性坏死性肺曲霉病三例
曲霉(aspergillu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因机体的免疫状态、肺脏结构基础及孢子吸入量的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各异的肺曲霉病.临床上通常将肺曲霉病分为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和曲霉球 (aspergilloma,fungal ball)[1].慢性坏死性肺曲霉病(chronic necrotizing pulmonary aspergillosis,CNPA)又称为半侵袭性肺曲霉病(semi-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20世纪80年代由Gefter等[2 ]和Binder等[3]首先报道.目前认为是一种局限性侵袭性肺曲霉病,常发生于原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尘肺、COPD、肺癌、肺结核、肺叶切除术后、肺囊性纤维 化或轻度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糖尿病、嗜酒、高龄、营养不良及慢性肉芽肿[1.3].现报道3例无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缺陷的CNPA病例.
-
皮肤着色芽生菌病临床治疗分析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外源性暗色真菌侵入皮肤深部组织所引起的,以疣状增生、化脓、瘢痕性挛缩为特征的慢性深部真菌病。该病是由自然界一组腐生性真菌感染所致。病原菌一般通过外伤处侵入皮肤深部,经过一定的时间由菌丝相转成酵母相硬壁孢子,其孢壁的抗原性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引起炎症反应,形成慢性肉芽肿[1]。原发病灶的病原菌可通过淋巴管、组织间隙和自家接种的途径向远处播散,形成新病灶。
-
MEBO 治疗皮肤癌的临床体会
目的 了解应用湿润烧伤膏(MEBO) 治疗皮肤癌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56 例皮肤癌病例,均在局部浸润麻醉后单纯切除原发癌灶,不缝合创面,直接外涂MEBO 2 mm ~ 3 mm,无菌纱布包扎治疗,每日换药2次.分别在手术当时、术后7 d ~10 d、创面基本愈合时取基底部组织及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结果 56 例创面均愈合,创面基本愈合时基底部组织的病理活检均显示慢性肉芽肿伴感染.结论 单纯手术切除癌灶后,外用MEBO 治疗创面,创面出血少,患者无痛苦,并可避免扩大根治性手术对机体的再损伤,通过换药治疗后,创面无损伤愈合,并可无损伤地抑制残留肿瘤组织的生长,该类患者终都是以炎性肉芽组织的形式愈合,这为皮肤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新方法.
-
新生儿慢性肉芽肿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了解慢性肉芽肿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新生儿期诊断的慢性肉芽肿患儿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患儿系足月产男婴,生后18d即出现反复发热,肺部有感染灶,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患儿母亲有两兄长在新生儿期夭折.对患儿及其父母行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患儿确诊为慢性肉芽肿,患儿母亲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 对早期反复出现感染的男性患儿,特别是母系有阳性家族史者,应警惕慢性肉芽肿病,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可早期明确诊断.
-
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X连锁慢性肉芽肿7例
目的 探讨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UR-UCBT)治疗X连锁慢性肉芽肿(X-CG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5年5月海军总医院收治7例X-CGD患儿进行UR-UCBT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给7例X-CGD患儿进行UR-UCBT,6例为单份脐血,1例为双份脐血.HLA配型4例全相合,2例5个位点相合,1例4个位点相合.预处理选用白消安/环磷酰胺/兔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其中6例在其基础上加氟达拉滨(Flu).于0d回输脐血,有核细胞中位数为8.51×107/kg,CD34+细胞中位数为3.81×105/kg.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环孢霉素A/吗替麦考酚酯,其中1例在其基础上加甲基泼尼松龙.结果 ANC≥0.5×109/L和PLT≥20×109/L的中位天数分别是+14d和+30 d.4例出现Ⅰ~Ⅲ度急性GVHD,给予激素后均控制.在+30 d所有患儿通过PCR-SSO/FISH检测均为供者型完全嵌合.ECGD酶活力均于+1个月恢复正常.CYBB基因异常者+2个月未检测出突变基因.随访中位时间10(5~101)个月,未发生慢性GVHD,1例+3个月死于心功能衰竭,现存活6例酶活力均恢复正常,为无病存活.结论 非血缘脐血能快速有效的提供造血干细胞,能耐受HLA多个位点不相合,UR-UCBT可对X-CGD起到根治性治疗作用.
-
无关脐带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肉芽肿
目的 探讨无关脐带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X连锁慢性肉芽肿的疗效问题.方法 给1例1岁X连锁慢性肉芽肿患儿移植无关血缘人白细胞抗原不全相合、ABO血型不合的脐带造血干细胞.预处理选用白消安、环磷酰胺和兔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采用环孢菌素A、甲泼尼龙和麦考酚吗乙酯.移植物有核细胞数约为7.6×107/kg,CD34+细胞为4.09×105/kg.结果 粒细胞>0.5×109/L的天数是+18 d,血小板>30×109/L的天数是+46 d;+30 d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位点方法检测人白细胞抗原为供者型.+110 d受者血型由O型转变为供者血型A型.患儿于+50 d出现Ⅰ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给予激素冲击后,口服小剂量维持治疗,渐消退;随访9个月,肺部和肠道的肉芽肿明显消退,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结论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对慢性肉芽肿起到根治性治疗作用.
-
原发性髌骨结核一例
患者女,37岁,于8个月前左腹股沟出现1 cm×1 cm包块,活检为慢性肉芽肿.此后左下肢发现散在红斑,左膝关节疼痛,呈进行性加重,行走困难.当地CT发现左侧髌骨破坏.纯蛋白衍生物(PPD)阳性(+++),结核抗体阳性.
-
人类疾病基因研究
1986年,Duchenne肌营养不良、慢性肉芽肿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疾病基因的相继克隆,标志着人类疾病基因研究进入了“反向遗传学”或“定位克隆”时代。
-
口腔颌面部Kimura病13例临床病理分析
Kimura病(Kimura's disease,KD)即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granuloma,ELG),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主要累及而颈部浅表淋巴结、真皮、皮下组织、筋膜及肌肉等的慢性肉芽肿病变[1-2],临床上较易被误诊.现对威海市立医院1986至2008年收治的13例KD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上正确的诊治提供帮助.
-
膀胱慢性肉芽肿误诊为膀胱肿瘤
[例1] 男,16岁.因尿痛40天入院.既往有上腹痛史.尿常规:红细胞(2+),白细胞(2+).B超检查:膀胱右侧壁有1.4 cm×0.8 cm乳头状实质性回声光团.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右侧壁有直径2 cm乳头状新生物.拟诊膀胱肿瘤,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发现膀胱右侧壁有一直径约3 cm条索状肿块,与回盲部粘连,切除肿块及部分膀胱.病理诊断:阑尾炎性变,膀胱慢性肉芽肿.
-
睑板腺反复阻塞84例临床分析
睑缘炎慢性结膜炎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睑板腺排泄管阻塞,分泌物积存,腺内分泌物滞留刺激管壁引起的睑板腺慢性肉芽肿,很多过去反复复发的霰粒肿目前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其中关键的进步就是有效地睑板腺按摩加热敷操作的开展.我科治疗室2013年开始至2015年6月共对84例患者进行睑板腺按摩加热敷治疗.
-
儿童慢性肉芽肿病的治疗及护理
[目的]总结24例儿童慢性肉芽肿病(CGD)移植前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对24例儿童慢性肉芽肿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包括保护性隔离、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和控制感染、使用特殊药物观察与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结果]经规范治疗和精心护理,2例治疗无效院内死亡,4例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4例患儿找到合适的供者,已成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是治疗CGD的关键,同时也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前提和保障.
-
1例Infliximab靶向治疗克罗恩病病人的护理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患,好发于小肠末端及邻近的右侧结肠,且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 其特点为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临床以腹痛、腹泻、腹部肿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全身多处损害.病人病程长,反复发作,重者迁延不愈,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1].我院于2007年12月收治1例重症克罗恩病病人,经采用Infliximab靶向治疗及精心护理,病情很快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肺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诊断
结节病(sarcoidosis)是一种原因未明、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非干酪样上皮性慢性肉芽肿疾病,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胸片及CT检查可发现肺门增大,高分辨率CT(HRCT)能够更进一步了解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肺内病变细节,可提示结节病诊断,确诊需结合临床及活组织检查.
-
临床药效评价中的负二项模型应用
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常遇到医学事件发生次数的问题,如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缓解肿瘤患者化疗引致的恶心呕吐次数,γ干扰素治疗慢性肉芽肿后患者复发次数等[1-2],对这类数据称为计数资料(counl dala)由于表现为连续的数值变量,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常常选择不当,大多通过如对数、倒数、平方根等数值转换后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差分析或t检验,但医学事件的分布常成正偏态,而且取值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即便经过转换也多不能得到正态分布,特别是其巾的"0"不能用于对数、倒数等数值转换,数值转换对绝大多计数资料并不合适因此本文主要介绍计数资料的统计模型包括Poisson 回归和负二项回归,期望为药物临床评价提供合适的统计分析工具.
-
儿童慢性肉芽肿14例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肉芽肿(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突变特点,以指导CGD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遗传咨询.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所有诊断CGD共1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基因测序、治疗及预后.结果 14例男性CGD患儿,中位起病年龄2个月,反复肺炎12例(85.7%);皮肤或肛周脓肿6例(42.9%);疑诊肺结核或卡介苗病7例(50.0%);疑诊真菌感染7例(50.0%);败血症5例(35.7%);不同程度淋巴结炎9例(64.3%).胸部CT检查11例,均以结节性改变为主.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检测13例,刺激指数均低于10%.基因测序7例,6例为CYBB基因半合子突变,1例为NCF1基因纯合突变.结论 婴儿期出现反复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肺结核或卡介苗病、淋巴结炎、结节性肺部影像学改变时需警惕CGD,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及基因测序有助于确诊.
-
过敏性肺炎:饲鸽者肺的病因、临床特征与发病机制
过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 HP)又称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extrinsic allergic alveolitis),它包括了一组由于机体所应性增高和反复吸入某种抗原所致的远端支气管和肺泡发生的慢性肉芽肿样炎症,这些抗原包括哺乳类和鸟类的蛋白、真菌、嗜势性细菌以及某些低分子量化合物等[1].
-
肺部真菌感染诊治30例报告
近年来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或放疗,深部真菌感染逐渐增多,病理改变可有过敏、化脓性炎症反应或形成慢性肉芽肿,X线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征性,血清学改变可供参考,2006年1月-2008年9月本院共收治肺部真菌感染病例30例,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