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圈式棉垫在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应用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应用技术更趋完善,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成为护理观察的关键.自1997年我科对术后患者伤口血肿原因进行了跟踪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国内外的护理研究结果,并对局部伤口的护理进行了改良.本研究比较了圈式棉垫应用前后起搏器植入术后血肿发生率,评价此方法的临床价值.
-
起搏器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处理
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常见并发症有电极脱位、囊袋血肿、感染、起搏器功能障碍等,[1]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我院近10年480 例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患者中,发生远期并发症4例,现将其处理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32例右心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1978年12月至2008年8月,收治右心系统心内膜炎病人32例.现就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和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7~56岁,平均29.5岁.病程10天~21个月.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反复发生肺炎和肺栓塞13例,右心功能不全11例,同时有左心功能衰竭2例.25例经抗生素治疗,手术前体温恢复正常.血培养阳性18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表皮样葡萄球菌2例、草绿色链球菌4例、肠球菌2例、表皮样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混合感染1例、霉菌2例.合并心脏畸形19例;心脏手术后感染心内膜炎4例,介入治疗后心内膜炎4例,其中起搏器安置术后三尖瓣心内膜炎2例、室间隔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三尖瓣心内膜炎各1例;静脉吸毒成瘾者心内膜炎4例;不明原因三尖瓣心内膜炎1例.合并左心瓣膜心内膜炎7例.
-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分析
目的 了解永久起搏器的正常起搏功能及起搏功能障碍.方法 分析404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及起搏器随访的动态心电图.结果 (1)92.6%为正常起搏功能,包括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安全性起搏、逆行室房传导、起搏心律中手风琴现象、室早后反应以及起搏器之滞后功能.(2)7.17%出现起搏功能障碍,它包括感知异常和起搏异常.感知异常包括感知不良和感知过度,其中感知不良检出21例,均发生术后1周内,其中19例发生心房感知欠佳;4例出现感知过度,其中2例起搏器电池耗竭,2例为随访中出现过感知T波.6例出现起搏功能异常.结论 随着技术更新,对生理起搏要求的追求,起搏器愈来愈完善,起搏器新功能新知识不断更新,我们只有对正常起搏及起搏器故障做出正确判断,才能避免起搏器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
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血肿的预防及处理
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血肿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处理不当及(或)发生继发感染,常导致手术失败.我院335例起搏器安置和更换术后共发生17例囊袋出血,现对出血的预防及处理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由于处理不当引起手术失败的临床过程.
-
起搏器安置术后病人健康状况分析
现代护理进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技术服务,同时还希望护理人员对其传播自我护理知识技能.只有以多种形式对病人实施全面、全程、整体的健康服务才能满足人类的健康需求.
-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17例的整体护理体会
本科1998年4月至2002年6月对安置永久起搏器的17例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促进了疾病康复,提高了手术效果和护理工作质量,现报告如下.
-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64岁,因面颈部及双上肢肿胀半年于2003年11月12日入院.2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外院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安置双腔心脏起搏器,术后1周因冠状窦电极脱位再次手术.术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50mg/d.半年前出现面部、颈部和双上肢肿胀,平卧位加重,坐、立位持续一段时间后可以减轻,曾行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入院查体:颈静脉怒张,面部及双上肢轻度凹陷性水肿,上胸壁可见静脉曲张.平卧位肘静脉测压19 cmH2O.多普勒超声:双侧颈内、锁骨下静脉内径正常,血流通畅.心脏彩超:各房室大小正常,右房室瓣后叶轻度脱垂伴少量返流,左房室瓣少量返流,左室肌顺应性下降,收缩功能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和起搏心律交替.
-
起搏器安置术后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1例
1病例资料患者,男,83岁.因高血压2年,心动过缓10月,于2007年1月11日住院.住院时体检:神清,血压150/70 mmHg,心率40次/min,律不齐.呼吸18次/min,两肺呼吸音清.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彩色多普勒示:左心房内径39 mm,左心室内径44 mm,左心室射血分数58%,肺动脉收缩压30 mmHg.入院诊断:(1)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Ⅲ级.(2)原发性高血压2级.
-
VVI型起搏器安置术后血栓形成继发细菌感染1例
患者,男,36岁.于1990年因病毒性心肌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外院安置VVI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一般情况好.1997年7月在我院复查起搏器时发现电池即将耗竭而更换起搏器,术中测试原电极导管阈值增高而又经右侧头静脉插入-新的电极导管,术后伤口愈合良好,7 d拆线.同年11月开始出现发热,体温高达40℃,呈弛张热,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
-
起搏器安置术并发肠梗阻二例
例1 患者男性,58岁,10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发作性头昏、晕厥,已发作10余次,此次因再次晕厥发作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26/78 m m Hg,神志清楚,心率6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腹平软, 未触及包块,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脑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入院后ECG示窦性停搏、Ⅱ度Ⅱ型房室阻滞(AVB),心脏停搏长达3.6 s.随后在局麻下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安置永久型双腔起搏器(Pacesetter PARAGON Ⅲ2314L),右房、右室起搏,起搏模式为DDD,心房及心室起搏电压均为4.0 V,手术经过顺利.术后12 h 左右开始自觉腹胀、腹痛、恶心伴呕吐.检查整个腹部高度膨隆,满腹压痛,无固定压痛点 ,无反跳痛,肠鸣音高亢,有气过水声.ECG检查示起搏、感知良好.胸透无异常发现,腹部平片示整个结肠、乙状结肠高度充气扩张,无液气平.经程控起搏电压至2.0 V、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导泻、清洁灌肠、腹部轻按摩、止吐、补液等治疗,患者症状于2日后缓解 .例2 患者男性,67岁,有冠心病史4年,常规ECG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HR 57次/分)伴紊乱性房性心律.Holter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 >4 s.遂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安置VVI起搏器(Medtronic Sigma SS103型).起搏电压3.5 V ,起搏心率60次/分,手术经过顺利.患者于术后14 h左右出现阵发性腹痛、腹胀,术后一直无排气.检查腹部膨隆,下腹部压痛,无明显固定压痛点,叩诊呈高度鼓音,肠鸣音高亢 ,可闻及气过水音.ECG、胸透正常.腹部透视示整个肠腔积气,以下腹部明显.经程控起搏电压至2.0 V、禁食、补液、导泻、腹部轻按摩、热敷等处理后,症状于1天后缓解.讨论起搏器安置术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但尚无引起肠梗阻的报道 .此2例患者均在起搏器安置术后10余小时出现典型肠梗阻症状(痛、吐、胀、闭),但与麻痹性肠梗阻或机械性肠梗阻不同,肠鸣音亢进,腹透无液气平.经程控降低起搏电压及其它的适当处理后,病人转归良好.ECG检查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正常,可排除心肌穿孔、心包填塞.起搏器安置术后并发肠梗阻的确切机理不清,可能由于起搏器导管及起搏脉冲刺激心肌,机体的敏感性及反应性过高,少数患者可能由于反射性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胃肠蠕动过强,胃肠动力失常,从而诱发肠梗阻,此种肠梗阻可视为一种"动力性”肠梗阻.另外,术中使用局麻药物及术后卧床有可能导致麻痹性肠梗阻,但与本报道2例患者所发生的肠梗阻表现不符.在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应考虑到并发肠梗阻可能,一旦发生可通过程控起搏电压、导泻、清洁灌肠、腹部按摩、热敷,严重时可用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等方法处理.
-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心室慢性期起搏阈值的影响
观察静脉注射(简称静注)利多卡因对心室慢性期起搏阈值的影响.对12例起搏器安置术后3个月以上的随访患者静注利多卡因2mg/kg,用相应的体外程控仪测试用药前、用药后即刻、15min、30min、2h的心室起搏阈值.
-
橡皮生肌膏治疗起搏器安置术后早期囊袋感染3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橡皮生肌膏治疗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感染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前者用橡皮生肌膏外敷并局部常规清创,后者用抗生素抗感染并局部清创处理,1周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6%,对照组为6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治疗组对细菌的抑制作用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橡皮生肌膏组治疗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感染疗效显著.
-
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血肿临床诊治
目的:总结分析32例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囊袋血肿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01月份开始至2012年06月份期间32例行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囊袋血肿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疗,总结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血肿的治疗经验。结果32例患者中早期囊袋血肿[1](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内出现的囊袋内出血称为)22例,迟发性囊袋血肿10例,(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以上出现的囊袋内出血称为),均取囊袋内液体行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所有患者均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均未发生起搏器囊袋感染,32例患者术口均愈合出院。结论早期发现囊袋血肿,及时进行正确的治疗,有利于术口愈合。
-
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护理体会
心脏永久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它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我院心内一科2010年对110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进行了观察和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皮囊并发症防治体会(附5例报告)
由于起搏器导管质量的提高以及电极头的改进,使起搏器术后与之有关的并发症大大减少,但起搏皮囊并发症的发生由于与手术技巧、术者手术熟练程度有关,所以其发生率在基层医院仍不少见。本文报告笔者亲自经历的41例患者,其中5例发生皮囊并发症的防治经过。1 临床资料 本组永久起搏器安置41例患者,5例发生了皮囊并发症,均为女性,年龄22至64岁(平均40.8岁)病窦2例,Ⅲ°AVB 3例,均为第一次置入起搏器。一般情况见表1。
-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急性阈值增高3例报道
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重要的方法.起搏器电极阈值对起搏器能否起到治疗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科自安置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以来,共有3例安置起搏器患者术后10天内出现急性阈值异常增高,引起起搏器暂时不能工作,具体资料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