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肝血流阻断肝脏部分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行一般肝叶切除时,通常只需阻断入肝血流;而切除第二、第三肝门区肿瘤时,因肿瘤位置特殊,极有可能发生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撕裂大出血.为了控制肝切除术中的大出血,需在肝门阻断的同时阻断肝上、肝下的下腔静脉,以达到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切肝的目的,确保手术安全 [1、2] .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我院实施全肝血流阻断下肝切除术共71例,现将术中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手术技巧
手术是门静脉高压症的重要治疗方法,针对其致命的并发症-上消化管大出血应首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该术式主要离断食管下段和胃底贲门区的反常血流,因,此不仅止血迅速、确切,而且不影响门静脉的入肝血流,术后并发症相对较低.实践表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符合有效、安全、简单、创伤小的治疗原则,是一种比较适应我国门静脉高压症发病的病因和医疗现状的术式.
-
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35例肝脏病变患者施行腹腔镜下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后肝切除术,年龄平均(46.1±3.5)岁.采用锐性十钝性相结合解剖法显露门静脉、肝动脉及其分支,完成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结果 35例均成功完成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后行肝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60.6±15.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30.8±56.5)ml,平均术后住院(6.6±1.3)d.结论 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
入肝血流半肝阻断与全肝阻断在肝脏手术中应用
入肝血流半肝阻断 (half-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HVE)是肝切除时仅阻断病侧半肝入肝血流,不阻断健侧的方法.门静脉淤血是导致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乃至死亡的重要因素[1].本研究探讨了HVE法和Pringle法在肝切除后肝功能恢复方面的优劣及其原因.
-
完全腹腔镜左肝规则性切除14例经验总结
自从1991年Reich等[1]首次进行腹腔镜肝脏浅表良性肿瘤局部切除术以来,由于肝脏解剖的复杂性、断肝器械及经验不足等因素的限制,腹腔镜肝切除(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尤其是完全腹腔镜下的肝段(叶)切除目前仍被认为是一项难度高、风险大的复杂手术.相对于其他的部位,左肝在解剖学上具有容易控制入肝血流与出肝血流的特点,具有易行腹腔镜下肝切除的优势.我们于2005年5月至2008年4月共施行完全腹腔镜左肝规则性部分切除术14例,现报告如下.
-
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切除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八例报告
我院自1994年至1996年应用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THVE)技术切除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8例,其中男3例,女5例,肿瘤位于肝Ⅷ段4例,Ⅶ、Ⅷ段3例,Ⅴ、Ⅵ、Ⅶ段1例,瘤体大直径18 cm,小10 cm,平均13 cm。方法是首先游离右半肝,解剖肝上下腔静脉(IVC)及肝下IVC,分别预置阻断带,然后施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于血管瘤外缘切开肝被膜,沿血管瘤包膜外钝性剥离,遇有通经肿瘤的管道系统均钳夹切断,直至肿瘤切除。如果术中肝主静脉(HV)及IVC出血,可立即阻断肝下IVC及肝上IVC,修补损伤血管。本组有3例损伤HV,采用本法均修补成功。本组术中出血300~900 ml,Pringle法阻断时间平均25 min,THVE时间4~11 min,手术无死亡。2例术后胸腔积液,对症治疗消失,8例均痊愈出院。 讨论:手术切除中央型肝肿瘤,术中易损伤HV及IVC,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空气栓塞,以往为手术禁区。而应用THVE技术,可在清晰的视野中从容修补血管,提高手术的安全性。THVE技术对肝细胞功能的影响与Pringle技术相同,而IVC的阻断仅影响回心血量,并不加重肝细胞的损害。无肝硬化及基础肝病的THVE安全阻断时间为60 min,而肝血管瘤病人往往很少伴有肝硬化,60 min内修补血管应该是非常充足的,本组THVE长时间仅为11 min,THVE技术本身并不增加手术的危险,又能很好控制HV及IVC的出血,我们主张实施中央型肝肿瘤切除时,应做好THVE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
对门静脉高压症大呕血外科治疗的几点看法
门脉高压症起因众多,但以肝硬化居首位,约占80%,在我国目前肝硬化多继发于各种病毒性肝炎(乙肝为主),与欧美多以酒精性肝硬化不同.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发生大呕血的机制是:当入肝血流受阻,压力高的门脉血流迫使4组生理性侧支循环扩大、开放,主要是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的侧支,导致这些部位的静脉曲张破裂,终于突发大呕血,来势凶猛,多数未有临床先兆,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即使用外科治疗,予以止住,只能起暂时效应,再次出血几率较多.
-
肝切除术中间歇阻断与不阻断第一肝门入肝血流的选择
时至今日,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仍被认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肝切除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手术相关死亡率密切相关[1].肝血流阻断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推动了近几十年肝脏外科的快速发展,使得目前肝脏外科几无禁区,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手术相关死亡率明显下降,甚至接近零死亡率[2].常见的阻断技术有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 法)、全肝血流阻断(THVE)和选择性肝血流阻断(SHVE)等[3].在经典Pringle 法之上衍生出的间歇阻断第一肝门入肝血流(intermittentPringle manoeuvre,IPM )是目前肝切除术中常用的肝血流阻断法,其优点为可以确切、简便地阻断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入肝血流[4].但是无论持续性或间歇性地阻断第一肝门均会造成肝组织的缺血- 再灌注损伤,尤其合并肝硬化时,阻断入肝血流可加重残余肝损害[5].
-
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切除术
肝脏的血供丰富,腹腔镜下难以完全阻断入肝血流,肝脏的断面出血不易控制等原因,文献报告腹腔镜下肝脏肿瘤切除的病例很少[1]。我们开展了一例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切除,报告如下。 女,43岁,反复右上腹疼痛1年,术前B超检查诊断为:1、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2、右肝血管瘤(SV)。于2001年5月21日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加全麻下首先进行4孔法LC,术中见肝SV边缘有直径约3cm的血管瘤。完成LC后,应用电刀距血管瘤边缘约0.5cm的肝脏包膜切割一周确定断肝线。钳夹法断肝,应用10mm的钛夹夹闭断肝线上的肝组织后,电刀切开、逐一进行,每次钳夹肝脏的厚度0.5cm~0.8cm,共用钛夹13枚直至血管瘤完整切除,楔形的肝创面电凝止血,取出胆囊及血管瘤,右肝下间隙置一腹腔引流管经右腋前线导针切口引出,术中出血约20ml。术后病理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术后腹腔引流管引出淡血性液约20ml,恢复顺利,7天治愈出院。
-
肝段为本的肝切除手术
前言规则性肝切除术是指预先切断病肝部分的入肝血流后,按解剖上的肝段、区、半肝或肝三区的范围切除肝组织.由于这方法是沿解剖学上的界面切除相应的肝组织,所以这手术也称为解剖性肝切除术.
-
门脉海绵样变性的常见病因和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
门脉海绵样变性(cavem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是一种肝前性的门脉高压症,是由于不同病因所致门静脉系统完全或部分阻塞,造成门静脉入肝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内压力升高及栓塞后再通和侧支循环形成,在其周围形成大量的微小静脉,呈海绵状血管瘤样改变,是机体为保证肝脏血流量和肝功能正常的一种代偿性改变.
-
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2种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即选择性门脉血流阻断法(SPVE组)及Pringle法(P组)在肝切除术上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我科2009~2012年52例行半肝/肝叶/肝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行Pringle法阻断,19例行选择性门脉血流阻断,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残肝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SPVE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P组(P<0.05).SPVE组术后肝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比P组快(P<0.05).结论:选择性门脉血流阻断法能够有效地控制肝切除手术的术中出血及输血率,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术后残肝细胞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血流阻断方法.
-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彻底断流的探讨
经过近30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目前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已形成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程序,成为国内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其主要优点是既能即刻和确切止血,又能维持门脉的入肝血流,因而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低,生活质量较高,远期疗效亦较满意,而且手术创伤不太大,手术操作较简便,易于在基层单位推广.缺点是术后仍有一定的再出血率,约10%左右.根据我院的资料,再出血者多数以便血为主,出血量不大,经非手术疗法多可控制出血[1,2].
-
肝静脉阻断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
肝脏手术的大风险是术中大出血,其中以肝静脉部位出血为多见.当肿瘤与主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关系密切时,仅采用阻断入肝血流的方法控制大出血常难以奏效,因此术中如何控制大出血成为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
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再出血7例临床分析
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手术方法主要有分流术及断流术两种,断流术既能控制出血,又有维持入肝血流,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满意,已普遍采用,但再出血率较高,达10%~20%,治疗也很困难,抢救不及时可致病人死亡.本院近年收治7例曾经本院做过断流术而又再出血的病人,就其出血原因结合临床浅谈体会.
-
不阻断入肝血流的大肝癌切除术
目的:探讨不阻断肝血流的大肝癌肝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运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用不阻断入肝血流技术切除大肝癌15例的临床经验.结果: 术中输血0~2 600 ml,平均(872±739)ml.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3/15),无手术死亡病例和住院死亡病例.无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结论: 大肝癌切除手术中有选择性地采用不阻断肝门的肝切除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
微波刀在不阻断入肝血流对合并肝硬化的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微波刀在不阻断入肝血流对合并肝硬化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方式为微波凝固切肝法,对照组为普通钳夹法.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和1年随访结果,包括肝切除时间、肝切除面积、肝切除速度、失血量、结扎数量、有无输入红细胞、发生出血需行肝门阻断例数,以及术后3d和7d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白蛋白、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术中微波凝固切肝法组在肝切除失血量及结扎(包括钛夹、缝扎等)数量与传统钳夹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凝固切肝法组术中发生出血需行肝门阻断的例数与传统钳夹法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微波凝固切肝法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钳夹法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钳夹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合理掌握指征情况下,不阻断入肝血流微波凝固切肝法对肝脏损伤更小,术中出血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与护理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起病隐匿,若不及时发现处理,将使入肝血流进一步减少,肝功能受损,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并使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产生难治性腹水,导致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另外可使肠道静脉回流发生障碍,严重者出现肠坏死,危及生命[1].
-
肝硬化大鼠行肝大部切除术后入肝血流对肝功能以及肝脏再生的影响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行肝大部切除术后入肝血流对肝功能以及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 通过连续8周腹腔注射CCl4构建大鼠肝硬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行肝大部切除术,分别缩窄门静脉和(或)肝动脉,建立不同流量的入肝血流模型,分成对照组、门静脉低流量+肝动脉高流量组、门静脉低流量+肝动脉低流量组、门静脉高流量+肝动脉高流量组、门静脉高流量+肝动脉低流量组,每组7只大鼠.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肝细胞中Ki-67蛋白的表达,并对残余肝脏重量进行对比,判断不同状态的入肝血流对肝脏再生的影响.结果 肝大部切除+入肝血流调整后,门静脉低流量组肝细胞间充血减轻,细胞损伤明显减轻;门静脉低流量+肝动脉高流量组大鼠术后第1、3、5天血清ALT分别为(460.9±31.7)U/L、(331.0±22.0)U/L和(285.6±15.8)U/L;同时间点TBIL分别为(20.4±1.5)μmol/L、(16.1±1.0)μmol/L和(13.5±0.6)μmol/L;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明显(P<0.05).术后第5天,门静脉低流量+肝动脉高流量组、门静脉低流量+肝动脉低流量组及门静脉高流量+肝动脉高流量组大鼠肝细胞中Ki-67表达显著增强[分别为(23.9±3.6)%、(15.7±2.3)%、(12.9±2.4)%],与对照组(10.1±2.1)%相比差异明显(P<0.05),而门静脉高流量+肝动脉低流量组Ki-67表达阳性率(6.1±1.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低流量+肝动脉高流量组术后第5天残余肝脏重量为(15.4±1.0)g,与对照组(11.8±0.7)g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肝硬化大鼠行肝大部切除术后,降低门静脉血流量有助于减轻肝组织的充血,改善肝功能指标;肝细胞再生指标Ki-67表达显著增加,残余肝脏重量明显增加.
-
全肝血流阻断1例报告
全肝血流阻断早由Heaney于1966年报道.在一般情况下,阻断入肝血流可满足大多数切肝的需要,但当病变累及肝静脉、腔静脉结合部(第二肝门)或肝后腔静脉(第三肝门),存在损伤肝静脉,肝短静脉甚至肝后下腔静脉而发生致命性大出血的危险时,常需同时阻断出肝血流,此即为全肝血流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