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因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近几年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已经有很多的临床研究是对于中青年患者群体的观察,而对于高龄患者的临床应用的评价相对较少,本文回顾我院心脏中心近年来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高龄患者(≥75岁)的资料,并以同期中青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目的在于探讨在高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是否与中青年患者一致,并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与冠状动脉造影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评价介入治疗对于高龄患者的安全性.
-
临床分析介入技术加清宫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疤痕妊娠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加清宫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01月到2012年02月收治的80例剖宫产子宫切口疤痕妊娠患者使用介入技术加清宫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囊深侵及肌层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上明显比未侵及肌层、妊娠囊较浅患者多(P<0.05),在术后血β-hCG恢复正常的时间以及月经复潮的时间无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介入技术加清宫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
-
介入技术加清宫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加清宫术在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9名瘢痕妊娠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0例,分别以两组患者在实施整体护理中运用舒适护理的方式,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的β-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时间、月经复潮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介入治疗加清宫术治疗法对于瘢痕妊娠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介入性放射学在我国近几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日臻完善,在大城市大医院无论从介入技术质量及介入设备都是先进一流的.随着介入技术的普及,掌握该学科技术的人员也越来越多,许多中小型医院也相继开展了此项工作.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医疗设备档次也相差悬殊,特别是在一些小型医院由于设备等原因使介入工作未得到充分发挥其特长之处,影响了介入工作质量.我院自1992年开展了介入导管技术工作,当时只有一台法国产CGR遥控胃肠X线机,后改为日立TU-41胃肠X线机,无快速换片机及高压注射器,由于设备简陋直接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质量受到制约,治疗效果也差.鉴于此,根据我院经济实际情况购买了医学图像处理系统配合胃肠X线机进行介入工作,对一些肝癌、肺癌、胃肠癌、胆囊癌等胸腹部肿瘤及股骨头无菌坏死、脾功能亢进等进行了灌注或柱塞介入性治疗200多人次,取得了很好的医学图像,使介入工作质量和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现把我们在介入工作中应用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的体会及其特点汇报如下.
-
MTX介入治疗宫颈妊娠23例临床分析
宫颈妊娠是指囊胚种植于宫颈管内,为异位妊娠中较为罕见的一种类型.据文献报道宫颈妊娠的发病率为1/1000~1/8628次妊娠.传统的宫颈妊娠治疗方法是采用全子宫切除术,近年来,由于介入技术的应用,保留生育功能的微创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对23例宫颈妊娠的患者采用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灌注MTX-甲氨蝶呤化疗药物终止妊娠,为患者提供了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
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支气管结核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支气管结核(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EBTB),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或黏膜下层及外膜(软骨和纤维组织)的结核病.国外文献报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约有10%~40%并发EBTB[1-3].目前我国尚无专门针对EBTB的流行病学调查,张广宇[4]]对1992例进展期肺结核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观察,发现单纯肺结核1198例,肺结核合并EBTB 794例,肺结核伴EBTB发病的发病率高达39.86%.
-
经气管镜介入技术对肺部和支气管结核应用价值的探讨
-
高渗糖介入治疗胚胎存活型异位妊娠20例分析
以往多采用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随着超声介入技术的发展,这一技术在妇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院对高渗糖介入治疗胚胎存活型异位妊娠20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介入技术在终止剖宫产后子宫下段疤痕早期妊娠的应用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子宫下段疤痕早期妊娠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5月~2004年8月本院收治24例剖宫产后子宫下段疤痕妊娠合并胎盘绒毛植入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中,9例术前未明确诊断,流产术中大出血,并行子宫动脉栓塞,其中1例栓塞后要求切除子宫;15例术前明确诊断,先行子宫动脉栓塞,而后再行流产术,无一例大出血保留了子宫.结论:有剖宫产史的患者,再次妊娠时有发生子宫下段疤痕妊娠的危险,行流产术时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是首选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冠心病有创检查及介入技术的健康教育
自1958年Sones经肱动脉切开到1967年Judknis和Amplatz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该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已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始于1984年,1989年将急诊PTCA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2000年全国大约有15000例病人接受了PTCA和支架植入治疗.如何使患者在住院短时间内恰当地配合检查和治疗,进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
介入技术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丁苯酚氯化钠注射液25 mg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 d血浆NO、ET-1及vWF水平。结果:术后3 d观察组NO高于对照组(P<0.05),ET-1、vWF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观察组NO低于术前(P<0.05),ET-1、vWF高于术前(P<0.05);术后3 d观察组NO、vWF均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ET-1仍高于术前(P<0.05)。结论:介入技术联合丁苯酚氯化钠注射液可显著降低介入手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程度,疗效尤佳。
-
介入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目前临床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抗凝作为其主要的治疗方式,被大家广为接受。然而,一部分DVT患者在接受单纯抗凝治疗后,仍然形成了严重的血栓后综合征,表现为下肢的色素沉着、肿胀、酸痛、静脉性湿疹以及溃疡的形成,且多见于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因此对于髂股静脉血栓要尽早清除。手术取栓及目前新兴的各种介入技术都是清除静脉内血栓的有效方法,现就通过介入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进展综述如下。
-
心脏疾病介入治疗现状
介入心脏病学(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进入临床应用,早始于1929年,被视为科学怪杰的德国人Wener Forssmann受到一张照片的启发,该照片刊登在一本兽医杂志上,兽医正在用一根细长的橡皮软管插入马的静脉取血.从而萌生出从人体外周静脉插入一根类似的导管有可能继续推进到心脏的念头,随后他在自己身上进行了首例人体心导管术.迄今,使用导管和类导管装置经静脉或动脉插入心血管系统的各种诊断性和治疗性介入技术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特别是1953年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创立以后,更加简化了插管技术,减小了损伤,大大推进了介入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也不应忘记没有先进的影像设备、医用电子仪器、材料工艺技术的进步所提供的支持,也决不会有现代的心脏介入技术.有关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介治疗是现代介入心脏病学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1 冠心病介入治疗冠心病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心绞痛症状和减少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危险.目前的治疗手段分为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手术3个方面.1977年Gruentzig首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的成功标志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时代的开始.之后,PTCA技术不断改进,日臻完善,适应证不断扩大,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基本手段.在PTCA的基础上,又有众多新的介入技术相继问世,这些新技术与PTCA相辅相成,显示了广阔的的应用前景.在这些技术中,一部分已经经过较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经验,技术得以改进和完善,开始了临床普及工作.另一部分则仅刚开始应用于临床,处于临床应用的初级阶段,尚待获得更多经验.以下将这两部分的内容分别加以介绍.
-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国产化机会与挑战
微创介入医学技术是通过采用一系列介入器械与材料和现代化数字诊疗设备进行的诊断与治疗操作,微创介入医学技术是20世纪末医学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这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尤为突出.微创介入手术及相关精密医疗仪器的出现,使2001年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比1980年下降了40%,是医学的巨大进步."微创、无痛、舒适"已成为当今人们追求的医疗理念,而采用微创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符合这种医疗理念,成为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因而微创介入医疗作为一种崭新的手术方法,以其迅猛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手术范围几乎涵盖了心血管、脑血管、癌症、外科、妇科、耳鼻咽喉科等学科.微创介入技术一方面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疾病,提供一种创伤较小的治疗手段,另一方面使一些传统手术难以处理的疾病得以完满解决,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因而专家预测21世纪微创介入技术会取代外科手术,在很多领域成为一项主要治疗手段.
-
谈三种介入放射学技术的手术操作编码
目的 了解介入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做出准确的手术操作编码.方法 对常见的介入方法从操作方法及主导词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 及结论介入疗法根据不同的解剖部位和治疗目的 ,其对应的手术操作编码也不同.
-
移动介入手术方舱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威胁国人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目前,介入方法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1]。对于心血管急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是首要环节。但由于设备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介入救治技术尚未应用到院前急救领域。如何将介入技术延伸到院外,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并改善预后,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现对国内、外移动介入方舱研制及应用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介入技术的院前应用及发展提供参考。
-
从临床浅谈血供对骨不连治疗的影响
目的 通过改善血供促进骨折愈合.方法 笔者抽取我院自2009年-2014年23例骨折不愈合患者,分析之前采用的植骨加内固定疗法对血运的影响,和终采用自体骨髓血介入加补肾活血类中药汤剂口服的疗效.结果 排除感染性骨不连等其他因素.此23例患者之前或进行钢板内固定破坏了骨膜,或骨损伤的位置没有血管供应造成骨不连.经过系统的对症治疗、随访,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 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把改善血运作为突破点,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如介入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临床,在骨不连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介入治疗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技术的兴起,使过去认为不能手术或不宜手术,或在技术上不能或不行的急危疾病成为可治之症,甚至成为克服急难险疾病的重要技术手段,介入技术在急诊医学中应用就是明显的例证.为了便于急诊同道了解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故将其有关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作以简要介绍.
-
支气管结核腔内支架置入的配合与护理
对于已经有明显瘢痕狭窄或软化的支气管结核(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EBTB),传统以手术切除为主,近年来,随着可弯曲支气管镜的普及、相关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经支气管镜的腔内介入治疗的推广,EBTB的治疗策略有了很大改变[1-2],其中支架置入以安全、有效、微创等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我科自1996年7月~2004年4月间,采用气道内支架置入疗法治疗EBTB 52例患者,即刻疗效达100%.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