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棘白菌素类药物对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真菌活性检测的研究进展
棘白菌素类作为新一代抗真菌药物,对念珠菌表现出良好的杀菌活性,但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也出现由不同的耐药机制导致的抗念珠菌活性降低.人类的血清、体外培养温度和培养介质的pH值等因素对该类药物抗念珠菌活性检测结果有影响,矛盾生长现象有其特殊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该药物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时间较短,临床耐药情况报告不全面.因此,研究棘白菌素耐药流行率和不同状态下该药物的杀菌活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米卡芬净对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目的:筛选、构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观察米卡芬净单用、联用美罗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相、被膜相细菌的体外作用效果。方法使用微孔板构建被膜体外模型、结晶紫比色法,筛选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2年7月临床分离的10株铜绿假单胞菌成膜阳性株,并对被膜形成过程进行半定量分析及形态学观察。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米卡芬净、美罗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相、被膜相)的低抑菌浓度,观察成膜后细菌耐药性的改变。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结合结晶紫比色法,观察米卡芬净单用、联用对菌株被膜形成的抑制和破坏成熟被膜的效果。使用SPSS 18.0软件分析,采用t 检验比较药物处理组与阳性生长对照组吸光度值的差异,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筛选出10株成膜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菌株形成被膜后,美罗培南MIC 上升4~128倍,未能测得米卡芬净的 MIC;米卡芬净对9株菌株(PA1~PA9)被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米卡芬净的低有效浓度分别为:156.25、625、10000、2500、1250、2500、1250、625、10000 mg/L,低有效浓度组与其阳性生长对照组的吸光度分别为:0.342±0.020与0.491±0.027、0.512±0.018与0.627±0.043、0.862±0.021与1.155±0.027、0.731±0.028 与0.863±0.017、0.311±0.003与0.447±0.021、0.435±0.021 与0.597±0.011、0.520±0.012 与0.605±0.027、0.611±0.059与0.734±0.017、0.223±0.011 与0.343±0.037, P 值分别是:0.02、0.03、0.00、0.01、0.01、0.00、0.03、0.01、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米卡芬净对7株菌株(PA1、PA2、PA4~PA8)成熟被膜显示出破坏作用,米卡芬净的低有效浓度分别为:2500、2500、5000、2500、5000、2500、5000 mg/L,低有效浓度组与其阳性生长对照组的吸光度分别为:1.459±0.014与1.534±0.020、1.279±0.020与1.431±0.007、1.365±0.024与1.467±0.065、1.322±0.028与1.530±0.090、0.920±0.004与1.047± 0.013、1.860±0.005与1.953±0.055、1.407±0.005与1.553±0.045, P 值分别是:0.01、0.01、0.02、0.01、0.00、0.03、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米卡芬净与美罗培南联用可较好的抑制被膜的形成。结论米卡芬净具备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被膜形成、破坏成熟被膜的功效;米卡芬净联合美罗培南作用于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被膜形成抑制能力较好。
-
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23例疗效分析
米卡芬净是继卡泊芬净之后FDA批准的第2种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目前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H)疗效及安全性的报道较少见,为此,我们应用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I进行临床研究,其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对象:23例均为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住院患者,男性14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43(19~75)岁.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10例,多发性骨髓瘤6例,慢性髓系白血病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例,6例存在轻中度肝肾功能损害.
-
新型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米卡芬净
米卡芬净(micafungin,FK463,商品名Mycamine,由日本藤泽公司研制开发)2002年首次在日本上市,主要用于治疗曲霉菌属和念珠菌属所致的感染,并于2006年得到儿童适应证的批复.它是2005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二个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2006年也已在中国批准上市,对包括对唑类药物耐药的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表明其耐受性良好,疗效确切.米卡芬净在美国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和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的预防用药.
-
21世纪上市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三)
卡泊芬净(caspofungin)[1,2],商品名科塞斯(caneidas),已于 2001 年 2 月获得美国 FDA 批准上市.本品为棘白菌素类的第一个品种.这类新型抗真菌药的作用机制为通过非竞争性抑制β-(1,3)-D-葡聚糖苷合成酶.从而破坏真菌细胞壁糖苷的合成.卡泊芬净对真菌生物被膜 (biofilm)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进展
1 概述为适应临床抗深部真菌感染的需要,抗深部真菌药逐渐向低毒、广谱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如通过改进两性霉素B的剂型而研制出3种脂质型制剂,减少了肾毒性和发热等即刻反应.在筛选新的化学结构寻求新靶点方面开发出β-D-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而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在优化氟康唑等化学结构,研制出第二代三唑类伏立康唑和开发β-环糊精包合型新制剂等两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就(见表1).本文仅对抗深部真菌感染的三唑类的临床药学进展进行简介.
-
抗侵袭性真菌感染药物及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近代抗真菌药物多烯类、唑类和棘白霉素类药物以及新型抗真菌杂环类先导化合物药物的研究现状.先导化合物的应用对于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研究会使活性强、抗菌谱广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取得更大的突破.
关键词: 抗侵袭性真菌感染药物 多烯类 唑类 棘白菌素类 杂环类先导化合物 -
新一类抗真菌药--棘白菌素类药物
欧洲教学医院有7%病人死于曲霉菌感染,而白色念珠菌已成为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1],特殊疾病群体真菌的感染率更高,如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受体的真菌感染率达15%,肺移植者达20%[2],AIDS病人的卡氏肺囊肿肺炎感染率达60%、食道白色念珠菌感染率达20%,非洲AIDS病人隐球菌脑膜炎感染率为30%[3].至今,适于全身抗真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有3类:多烯类(两性霉素B),吡咯类[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voriconazole)],氟嘧啶类(5-氟胞嘧啶);另外,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因疗效低不单独给药,仅与吡咯类联用适于耐吡咯类的霉菌感染;这些药物都有治疗价值,但不少疗效欠佳,抗药性也越来越成问题[4].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新一类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药物正在探索中.
-
白血病真菌感染的新药与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白血病真菌感染的新药与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白血病患者共2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两性霉素B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新唑类药物伊曲康唑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使用伊曲康唑治疗白血病真菌感染患者中有83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14%,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白血病真菌感染患者中有60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48%,2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702,P<0.05).结论 新唑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曲霉菌的生长,可以有效预防以及治疗白血病真菌感染,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抗真菌药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棘白菌素(echinocandine)是新型抗菌机制的抗真菌药.本类药物中已上市的为卡泊芬净,尚在临床研究阶段的有阿尼芬净和米卡芬净.
-
念珠菌血流感染的诊治进展
近年来,针对念珠菌血症诊断及治疗方面有了诸多进展,新的检查及治疗方案也被提出,针对念珠菌血症,血培养尽管为金标准,但是由于敏感性较低,不作为首选检查方式,1-3-β-D葡聚糖、甘露糖IgG检测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而且要在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合理综合患者症状、体征做出诊断.在抗真菌药物方面,新一代抗真菌药物棘白菌素类以其高效的抗菌活性以及较少的不良反应被推荐为抗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氟康唑等三唑类药物则作为后续持续治疗的选择,而对耐药的患者,则建议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药物.在预后方面影响念珠菌血症预后的因素较多,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既往慢性疾病、有创操作、导管置入等因素均会导致不良预后,增加死亡风险.如何权衡以及及时消除不良因素也是临床研究重点,何时拔除导管,如何有效地支持治疗及选择预防性抗真菌药物等因素尤为重要.
-
Caspofungin可能替代二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感染
对于持续发热并且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二性霉素B脂质体是预防侵入性真菌感染和早期经验治疗常用药物.Caspofungin是一种新型的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ThomasJ.Walsh等对Caspofungin和二性霉素B脂质体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表在2004年9月30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卡泊芬净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27例临床研究
卡泊芬净是第一个上市的棘白菌素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对难治性侵袭性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治疗有效,且有较好的耐受性.我们对2005年1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3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应用了卡泊芬净治疗,现将疗程≥3d并资料完整的27例总结如下.
-
1例米卡芬净致溶血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
米卡芬净是一种棘白菌素类的广谱抗真菌药物,能竞争性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必须成份1,3-b-D葡聚糖的合成,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的高侵袭性真菌感染具有明显的疗效[1]。我科出现1例米卡芬净致溶血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
卡泊芬净在新生儿及不足3月龄婴儿中的药动学和安全性研究
念珠菌感染在新生儿监护室,特别是对于极低体重(<1 500 g)新生儿是一个主要威胁.迟发性脓毒血症在重症患儿及低体重新生儿的患病率约为20%,其中至少10%的感染由念珠菌引起.卡泊芬净为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疗成人食管念珠菌病、念珠菌菌血症及其他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该前瞻性研究了其在新生儿及不足3月龄婴儿中每日25 mg/m2给药后的安全性、耐受性及血药浓度.
-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的“矛盾现象”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为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主要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其通过非竞争抑制真菌β-1,3-D-葡聚糖合成酶,造成细胞壁中β-葡聚糖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细胞壁结构破坏,终致使菌体裂解、死亡[1]。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对念珠菌属是杀菌剂,对曲霉属是抑菌剂[2-3],在侵袭性真菌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新的全身用抗真菌药物--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编者按:多年来,免疫受损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接受诱导或巩固化疗及骨髓移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本文介绍棘白菌素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侵袭性酵母菌和霉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棘白菌素的临床用药进展
棘菌素类抗真菌药物靶向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具有独特的抗真菌效应.该类抗真菌药物如卡泊芬净(caspofungin)、米卡芬净(micafungin)和阿尼芬净(anidulafungin)对念珠菌属、曲霉菌属以及某些对唑类药物耐药的真菌菌种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本文主要综述棘白菌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米卡芬净
由于病原的变迁,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或滥用,器官移植导致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化疗以及更具侵袭性的医疗方法的应用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低下患者增多,真菌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原菌的流行病学也发生了显著改变,特别是严重的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1].
-
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进展
随着侵袭性真菌感染在临床上显著增加,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是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两性霉素B脂制剂、三唑类药物、棘白霉素类新药的不断推出,为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