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小板微粒子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与血栓的形成,活化的血小板可表现出多种细胞反应,包括形状的改变、膜糖蛋白的转移和构型的改变、血小板颗粒内容物的分泌和血小板微粒子(platelet microparticle, PMP)的形成.1967年Wolf首先报道了PMP的存在[1],将其描述为"血小板灰尘"(platelet dust),这些微小的颗粒脱落自血小板的浆膜,富含血小板因子3和多种膜糖蛋白[2],具有促凝血[3]和抗凝血[4]的双重作用.因此,在多种止血血栓性疾病中都可观察到PMP数目的改变,如心脏搭桥术[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6]、急性冠脉缺血[7]、糖尿病[8]等等.
-
冠心病和心力衰竭
冠心病心力衰竭(简称冠心病心衰)顾名思义是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据统计大约65%的心力衰竭由冠状动脉疾病引发的.冠心病心衰在临床上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心衰主要由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冠脉缺血诱发的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所致,慢性心衰主要是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和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由于冠心病导致心衰的成因不同,因此治疗上的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下面就对冠心病心衰发病机制及诊治作一浅谈.
-
冠状动脉病变与冠心病临床表现的关系:血管内超声的研究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明确了冠状动脉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对探讨冠心病(CHD)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通过IVUS观察冠脉缺血相关斑块的特征,并探讨其与CHD临床表现的关系.
-
《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系列讲座(7)--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
1 前言过去的数十年,人们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认识和治疗已发生显著变化.目前认为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只是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也有称之为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的一部分,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MI和Q波MI.表现为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机化,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的MI、ST段下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MI)和无诊断意义的ST段及T波变化异常.有ST段抬高的大多数患者将发展为Q波型MI,仅小部分伴有休息时缺血性胸部不适,且无ST段抬高的患者可能发展为Q波型MI,而大多数患者终诊断为非Q波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另有一小部分患者早期诊断为心绞痛,但却可能并非是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可能因ACS所致,绝大多数成人中,ACS可能是心脏性猝死或心绞痛的主要原因.
-
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中的应用
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是指由冠脉急性缺血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缺血性心脏猝死, 目前也把冠脉介入性治疗所产生的急性并发症列入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的范畴当中. 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血管损伤、粥样斑块破裂、冠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的关键病理环节[1]. 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与血栓形成的大小及形成速度有关, 而血栓形成中血小板聚集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医药学家致力于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制, 由于人们对位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血小板受体结构与功能的逐渐认识,新一代的强力抗血小板制剂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使抗血小板治疗有了新突破, 从而使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
缺血-再灌流损伤与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机制
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心脏缺血损伤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问题.既往认为短暂的心肌缺血造成的心肌可逆性损伤会使之更难以耐受再次缺血损伤.因此认为多次短暂缺血必然发生累加而导致心肌坏死.80年代Murry[1]首次在狗的实验中发现短暂的冠脉缺血可以使心脏在经历后续长期缺血时的心梗面积较单纯长期缺血时的面积明显缩小,于是提出缺血预处理的概念,这一问题的发现为缺血心肌的保护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
甲亢危象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缺血5例
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为临床常见疾病,但甲亢危象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少见.亦未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我院从1997~2000年收治甲亢危象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缺血5例,1例死亡,4例治愈.
-
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BNP、oxLDL的影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进行性心肌缺血是其主要临床表现.血浆脑钠肽(BNP)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心肌缺血范围、缺血程度、冠脉缺血支数、预后等的评价指标[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2].复方丹参滴丸是临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药物,本文观察了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BNP和oxLDL变化的影响,总结报告如下.
-
血液透析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定量及相关因素分析
尿毒症患者的异位钙化较为常见,心血管钙化可导致心肌缺血、心肌功能异常、心脏瓣膜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血管壁弹性下降,冠脉钙化可加重冠脉缺血甚至猝死.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较少,我们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40例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nery calciflcation,CAC)情况进行定量检测并分析相关因素.
-
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促发因素的分析
近年来,对于引起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促发因素,除了传统的高血压、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2-DM)等外,诸多文献聚焦于社会孤立、某些人格特征、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以及环境因素和慢性的生活应激事件,通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吸烟、酗酒、夜生活,缺少体力活动,持久紧张和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以及A型性格等行为特征,通过细胞的氧化应激,激活交感和血小板活性等机理,引起冠脉内皮的损伤,形成粥样斑块,引起冠脉缺血,并可能促发斑块破裂,引起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
2000年国际ECC和CPR指南介绍Ⅳ.抗快速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即严重的心电紊乱,是大多数冠心病猝死的原因,因此对所有突发晕厥或有冠脉缺血或梗死症状的患者(因该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出现症状后的第一个小时内)应尽快地进行心电监测.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执行者要能够区分室上性和室性心律,要知道大多数波形宽大的心动过速来源于心室.如果一个患者无脉搏,伴有休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此时的快速心律多是室性心动过速(VT),初的处理应按VT进行.同时,尽快记录12导联心电图以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如鉴别仍有困难时,加做食管心电图可能会有帮助.
-
冠心病患者白细胞雌激素受体改变及意义
已知冠心病发生与性别有一定关联,育龄期妇女发病率极低,更年期后其发病率急剧增加,表明与雌激素有关.已知雌激素生物学作用需通过与受体结合方能表达,为此研究女性心病患者雌激素受体(ER)改变,有助于病因分析.对象与方法:女性冠心病30例,年龄40~65(55±6)岁,均有明显心绞痛及心电图冠脉缺血.另选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40~61岁(53±6)岁.白细胞ER测定.结果:1.血E2测定结果: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分别为46±27和60±31 ng/L,冠心病组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2.白细胞ER测定结果: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03±217和881±316位点/细胞,冠心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E2轻度降低,ER明显降低,由于ER降低,E2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不能发挥,可能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但其ER降低机制及意义有待进一步阐明.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临床应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心血管疾病、创伤修复、肿瘤、生长发育和肾脏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血管再狭窄、冠脉缺血和肢体缺血等疾病和胚胎发育,可通过加强VEGF的"正"性作用即促进血管生成达到治疗目的.而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视网膜新血管生成和肿瘤等疾病,则通过抑制VEGF的"负"性作用即抑制血管生成达到抑制疾病发展[1].现就VEGF及其受体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