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饮食对药效的影响

    作者:陈亚珠;梁美

    饮食与给药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表现为饮食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与饮食的配伍禁忌等。护士在给药的时候,要避免饮食对药物的不良影响,选择适当的饮食及给药方法。 1 饮食对药物的影响 1.1 空腹、饱腹及不同质量的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饭后服药,食物能减慢药物的排出速率,使主要在小肠吸收的药物推迟吸收;同时,食物的存在也会延缓片剂的崩解和药物的溶解(胶囊剂。肠溶衣剂亦同)。一般抗生素空腹或饭后3小时服用吸收好。牛奶、豆浆这类能减少四环素,红霉素的吸收,延缓利福平、灭滴灵等药物的吸收。高脂肪饮食能促进脂……

  • L-阿拉伯糖复配蔗糖的功能性研究与分析

    作者:白福来

    L-阿拉伯糖是由阿拉伯聚糖、阿拉伯木聚糖等多糖构成的糖类物质,作为谷类等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以各种动物为研究对象的报告指出,作为单糖的L-阿拉伯糖具有与蔗糖极其相似的优质的甜味,但其属于难以被小肠吸收的难消化性糖.

  • 低聚半乳糖概述及其功能效果原理分析

    作者:孙常文;周清涛;王超;庞明利;杨海军

    在《功能性低聚糖通用技术规则》上,功能性低聚糖(functional oligosaccharides)的定义为:由2~10个相同的或不同的单糖,以糖苷键聚合而成(可以是直链,也可以是支链)。其具有糖类的特性,可直接作为食品配料,但是不被人体消化道酶和胃酸降解,不被(或难被)小肠吸收,同时具有促进人体双歧杆菌增殖等生理功能。功能性低聚糖有很多种类,包括: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等。

  • 保龄宝营养性功能食品——双奇润生冲剂

    作者:杨海军

    现代人由于精神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饮食不规律,导致肠胃受到各种致病菌的侵害,不能健康工作,肠道开始衰老,并导致身体其他病症的发生.此时,一定要选用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生态合生素制剂改善肠胃功能,选择了双奇润生,就是给自己的肠胃、身体选择了健康.双奇润生因独有的益菌因子不会被人体的胃和小肠吸收,直接进入人体肠道,迅速被双歧杆菌选择性利用,在双歧杆菌大量增殖的同时,产生醋酸,乳酸等短链脂肪形成肠道正常工作的弱化环境,在肠道内壁形成保护膜,有效预防和治疗便秘、腹泻,促进肠道的健康,是便秘腹泻人群的佳选择,同时,双奇润生能降低胆固醇水平防止高血压,解决三高人群的后顾之忧,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抗生素对人体的各种不良副作用.双奇润生可促进老年人对钙质的吸收,是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有效营养补充剂.

  • 高脂膳食诱导的大鼠肥胖对小肠黏膜糖吸收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微;刘瑞;郭韡;魏娜;强鸥;李献;欧艳;唐承薇

    目的 探讨高脂膳食诱导肥胖的发生是否与小肠黏膜糖类消化及吸收功能的改变相关联.方法 4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组(n=31)与正常对照组(n=15),分别用高脂饲料和基础饲料饲养24周.24周后高脂饲料组大鼠根据体重分为肥胖组(n=16)及肥胖抵抗组(n=10).测定大鼠的体重及腹腔脂肪湿重、空腹血糖水平、小肠黏膜麦芽糖酶及蔗糖酶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法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小肠黏膜中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1)的表达水平.结果 肥胖组大鼠的体重、腹腔脂肪湿重、空腹血糖水平、小肠黏膜麦芽糖酶活性及SGLT-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肥胖抵抗组(P<0.05).3组大鼠小肠黏膜蔗糖酶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肥胖组大鼠小肠黏膜SGLT-1 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及肥胖抵抗组比较分别增加了12.5%和23%,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高脂膳食诱导的大鼠肥胖与小肠黏膜中麦芽糖酶活性增强及糖吸收的关键分子SGLT-1的表达增加相关联.

  •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变化对黄连生物碱煎出及其对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

    作者:孙万晶;张玉杰;姚南;姜昊;汪祺

    目的:研究吴茱萸对黄连生物碱成分煎出和的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探讨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的机理.方法:以HPLC测定黄连生物碱成分含量,采用大鼠非翻转肠囊实验和翻转肠囊实验,考察吴茱萸对黄连生物碱小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随吴茱萸配伍比例的增加黄连煎液中生物碱成分含量呈下降的趋势,黄连配伍吴茱萸后可使小肠吸收黄连生物碱作用得到改善,当黄连与吴茱萸配比为6:1时,黄连生物碱成分的小肠吸收为明显.结论:黄连吴茱萸配比为6:1时,吴茱萸促进黄连生物碱的小肠吸收强,小肠吸收是黄连吴茱萸配伍作用的重要环节.

  • 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改善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

    作者:唐晓荞;杨祥良

    目的:研究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对灯盏花素实验性小肠吸收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循环法和离体外翻肠囊法研究灯盏花素普通粉剂和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的小肠吸收及肠壁通透性.结果: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中,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单位吸收量和单位吸收率分别提高73.75%和47.11%,肠壁通透性增加73.13%;离体小肠吸收实验中,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单位吸收量和单位吸收率分别提高41.21%和30%,肠壁通透性增加39.35%;在0~100 μg·mL-1内,吸收符合Fick's扩散定律,表现出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吸收,并通过提高肠壁通透性来改善其吸收.

  • 黄连肉桂药对配伍对黄连总碱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

    作者:张玉杰;杨洁;邹晓翠;刘丽梅;孙万晶

    目的:考察黄连总碱大鼠小肠吸收特性及黄连肉桂配伍对黄连总碱小肠吸收的影响,探讨黄连肉桂药对配伍规律.方法:采用大鼠体外小肠吸收模型,考察时间、浓度及转运方向对黄连总碱大鼠小肠摄取和转运的影响;同时考察黄连与肉桂不同比例配伍后,黄连总碱的小肠吸收和转运的变化规律;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黄连肉桂水煎液、小肠浆膜液、组织匀浆液中的总碱成分进行定性鉴别.结果:黄连水煎液中总碱成分具有与小檗碱类似的P-糖蛋白底物转运特性:总碱在大鼠小肠的摄取和转运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总生物碱的转运明显受到转运方向的影响,从浆膜面到黏膜面的转运明显大于从黏膜面到浆膜面.黄连与肉桂在一定配比范围内,黄连总碱的小肠吸收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以黄连总碱为指标,二者配伍对黄连总碱的吸收存在佳配比关系.黄连各生物碱成分经小肠吸收和转运特性相似.结论:小肠吸收和药物间的化学反应共同影响了黄连肉桂药对的配伍作用.

  • 脂/水分配预测10-羟基喜树碱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

    作者:索绪斌;李慕玲;王玉强;朱盛山

    目的:探讨脂质体/水(脂/水)相中的分配,预测10-羟基喜树碱(HCPT)在大鼠小肠中吸收的可行性.方法:采取在体小肠吸收模型,研究不同pH条件下HCPT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采取平衡透析法检测不同pH条件下药物在脂质体/水相中分配系数;探讨HCPT在脂质体/水相中分配与药物的在体吸收的相关性.结果:HCPT在脂质体/水相中的分配及在体小肠吸收随外界环境pH的不同而改变,两者相关性良好.结论:用脂质体/水相中的分配可以预测HCPT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

  • 四君子汤对脾气虚证模型大鼠小肠葡萄糖吸收功能作用的影响

    作者:刘佳;郭文峰;任理;陈蔚文

    目的 观察四君子汤对脾气虚证模型大鼠小肠葡萄糖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颈部皮下注射利血平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体重及尿D-木糖排泄率变化,通过在体空肠灌流收集并检测葡萄糖吸收量,收集小肠黏膜,检测葡萄糖运载蛋白2(GLUT2)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及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同时伴有葡萄糖吸收的下降以及GLUT2蛋白及mRNA表达的降低,通过给予四君子汤治疗,四君子汤组在各指标恢复上均优于自然恢复组.结论 四君子汤能够促进利血平致脾气虚证模型大鼠小肠吸收葡萄糖功能恢复.

  •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磷血症治疗进展——新型磷结合剂的应用

    作者:袁群生;郑法雷

    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而言,当磷潴留超过一定水平时,即成为尿毒症毒素之一.目前,磷的清除方法有了很大进展,某些新型磷结合剂相继得到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但许多方面仍然需要我们去不断探讨和改进.1 高磷血症的危害磷是维持骨和细胞正常代谢与功能的重要成分.人每日摄取的磷约1g,60%~70%由小肠吸收,体内的磷主要由肾脏排出.高磷血症是肾功能异常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由于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和磷摄入过多等原因,在CKD早期体内正磷平衡即已发生,但由于甲状旁腺激素(PTH)和成骨细胞生长因子-23 (FGF-23)水平的升高,促进尿磷的排泄增加,因此往往直至CKD中晚期才发生高磷血症[1].

  • 维持体内胆固醇稳态的重要膜蛋白

    作者:佟文娟;徐新;张社兵;陶军

    胆固醇是人体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体内胆固醇含量过高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脂质代谢异常相关疾病,含量过低可引起血管脆性增加、激素缺乏、免疫力下降及癌症发病率增高等病理过程,因此,维持体内胆固醇稳态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1]。人体内胆固醇代谢受多方面的调节,包括自身合成、小肠吸收、胆汁分泌、粪便排泄,其中一些膜蛋白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王雪梅

    酒精(乙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1]。经消化道进入人体的乙醇20%由胃吸收。80%由小肠吸收。空腹或乙醇浓度较高时可增加吸收量[2]。乙醇水溶性好,能分布于全身,并能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在肝脏酶的作用下代谢后排出体外,其代谢速度为100~175mg/(kg·h)。饮用乙醇后先兴奋后抑制,过量饮用可造成急性中毒,大量饮用可使呼吸中枢麻痹和心脏抑制[3]。成人致死量为5~8g/kg;儿童为3g/kg。临床表现为多语,但语无伦次、易怒,出现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呕吐、嗜睡、大小便失禁、昏迷。

  • 1例混合型脚气病的护理

    作者:孟凡英;赵晓莉

    脚气病既维生素B1缺乏病,我国隋唐时期已有"久食白米发生脚气病"的记载.维生素B1既硫胺,它是唐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对神经传导也有直接作用,在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依赖外援供给、维生素B1(硫胺)在小肠吸收,人体B1总量约为30mg、约一半储存于肌肉、心、肝,肾、脑组织含量高,成人每日需要量约1.2mg~1.5mg,凡摄入不足(主要见于慢性胃肠疾病长期大量饮酒、尤其使用利尿剂、血液或腹膜透析),需要量增加(见于孕妇、乳母、儿童生长发育期、长期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疾病).

  • 口服疫苗传递系统研究进展

    作者:宋洪涛;张倩;郭涛;初阳

    目的介绍口服疫苗传递系统(OVDS)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疫苗口服接种的优越性,OVDS的常用制备辅料、 制备方法及其小肠吸收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检索和综述.结果与传统的注射接种方法相比,疫苗的口服接种具有简便安全等许多优点,通过选用合适的辅料和 制备工艺控制微粒的粒径在适当范围内、对微粒进行表面修饰、连接上靶向性分子或使用生物粘附材料等可有效地增加OVDS的口服吸收.结论 OVDS是未来疫 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临床.

  • 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预测研究进展

    作者:马广立;程翼宇

    1997年"Lipinski 5原则"的提出标志着基于化合物结构的体内性质分析数学模型被成功引入药物设计的早期阶段[1].通过虚拟筛选,可以缩短新药开发周期,有效降低开发成本.因此,药物体内性质的预测研究,即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 in silico(ADME in silico),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发展.ADME in silico研究内容主要包含脂水分配系数、水溶性、小肠吸收、血脑屏障穿透、生物利用度、药物相互作用、主动扩散和外源性物质代谢等方面[2].而其中脂水分配系数、水溶性、小肠吸收和代谢是生物利用度预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醋柳黄酮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体内外评价

    作者:李桂玲;范雅婷;张燕惠;李艳芳;李馨儒;刘艳;李眉

    本文的目的在于对醋柳黄酮自微乳化给药系统进行评价,该给药系统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醋柳黄酮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评价指标包括自微乳化时间、粒径及多分散指数、形态学特征、体外分散性、稳定性、在体小肠吸收及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该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在3 min内即形成微乳,平均粒径低于40 nm,多分散指数低于0.2,电镜下观察粒子形态为球形;20 min时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以槲皮素计)接近90%,显著高于普通胶囊剂;加速试验条件下放置6个月,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所有指标均未发生明显改变;该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在体小肠吸收速率常数(以槲皮素计)显著高于醋柳黄酮乙醇溶液(P<0.05);以醋柳黄酮的混悬液为参比制剂,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大鼠灌胃给药相对生物利用度(以槲皮素计)为518%.

  • 贝母提取物中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作者:关志宇;张丽华;陈丽华;朱卫丰;刘红宁

    本文考察了浙贝母醇提浸膏中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肠吸收特征以及配伍影响.建立了HPLC-ELSD测定肠灌流液中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含量测定的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研究.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重量法校正实验结果,分别考察灌流速度、灌流液pH、性别差异、胆总管结扎、药物浓度、不同肠段、维拉帕米和配伍苦杏仁、甘草对贝母甲素、乙素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流速度、灌流液pH和浓度可影响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吸收,pH 6.8和pH 7.4时吸收有显著差异(P<0.01);灌流液中药物浓度升高,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肠吸收参数呈下降趋势,低浓度和中、高浓度间吸收速度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有显著性差异(P<0.01);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在雌鼠肠道中的吸收显著低于雄鼠(P<0.0l);胆管结扎可显著影响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吸收(P<0.05),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在各个肠段均有一定吸收,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加入维拉帕米对浸膏中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吸收无显著性影响(P>0.05);苦杏仁和甘草与贝母在常用配伍剂量下皆能显著降低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肠吸收(P<0.01),药材单煎后组合与合煎两组间二者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说明,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体内吸收特征基本一致,二者在整个肠道均有一定吸收,并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吸收机制可能有主动吸收或易化扩散参与;配伍苦杏仁、甘草可降低其肠吸收速度.

  • 氟比洛芬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彭俊杰;蔺聪聪;李江;朱志红;杨星钢;潘卫三

    本文考察了氟比洛芬大鼠在体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利用HPLC法测定氟比洛芬的含量,研究氟比洛芬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浓度和灌流速度对氟比洛芬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肠段与结肠段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质量浓度在4.0、10.0和16.0 mg·L-1时,Ka均无显著差异(P>0.05);质量浓度为4.0和10.0 mg· L-1时,其Papp有显著的差异(P<0.05);质量浓度为10.0和16.0 mg·L-1时,其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灌流速度下Ka和Papp有显著相差异(P<0.05).以上结果说明氟比洛芬在全肠道吸收良好,无特定吸收部位;氟比洛芬在整个肠段的吸收以易化扩散为主,同时可能伴随有膜动转运机制;不同灌流速度对氟比洛芬的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均有显著性影响.

  • 丹酚酸B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作者:刘睿;刘志东;张伯礼;高秀梅;张欣华

    目的:研究丹酚酸B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小肠吸收实验,利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丹酚酸B的浓度.结果:丹酚酸B浓度为24.63μg·mL-1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12.54μg·mL-1浓度比较,48.12μg·mL-1浓度时Sal B在空肠的Ka和Papp均显著降低[Ka:(2.13±0.50)×10-2vs(3.10±0.42)×10-2min-1,P<0.05;Papp:(2.07±0.49)×10-3 vs(3.10±0.51)×10-3cm·min-1,P<0.05].结论:丹酚酸B的小肠吸收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且在全肠道吸收良好,且在小肠内无特定吸收部位,提示该药物适合制成日服2次的缓控释制剂.

102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