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红细胞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刘鹤;唐晓英;石瑞林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多的有形成分,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作为呼吸载体携带氧气至全身各组织,并协同维持酸碱平衡.本文就红细胞保存相关理论及近年来红细胞保存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心脏保存液的研究进展(综述)

    作者:张素清;施雪筠

    心脏移植术被确认为终末期心脏病人的重要治疗方法后,一个决定因素是适当的心脏保存.目前,心脏冷缺血保存被限制在4~6 h,其有效保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保存液和保存温度[1].现就心脏保存液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HTK心肌保存液组成的探讨

    作者:张勇;吕国祯

    HTK液是由Bretschneider教授于1975年创制的[1],并于1979年用于心脏手术,开始仅作为心脏停跳液来使用,随后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发现,HTK液在热缺血状态下对器官具有保护功能.这个液体被认为是理想的器官保存液,并于1985年德国心脏外科界应用HTK液作为心肌保存液成功地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肾移植,1987年应用HTK液进行肝移植,1989年应用HTK液进行胰腺移植.目前,HTK液是欧洲应用广泛的器官保存液.

  • 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污染情况调查

    作者:张文远;孙夫皊

    为了解我市医疗单位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细菌污染情况,查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消毒质量控制工作重点,我们于1999年5~10月,对全市38家城乡医院(即城区与乡镇医院)和136家卫生室(包括街道诊所)正在使用中的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进行细菌污染情况调查.

  • 含酮替芬的罂粟碱液对静脉"桥"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殷巍;王亮;马方明;王晓明;韩志伟

    目的 探讨并对比分析含富马酸酮替芬的罂粟碱液与常规罂粟碱保存液对冠脉旁路移植术静脉"桥"血管的保护作用,选择能大限度地保护静脉血管壁内皮细胞(VEC)及血管内膜完整性的保存液,提高其在临床上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方法 筛选2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取其CABG术后剩余的大隐静脉(GSV)并分割成2段,常温下分别保存在常规罂粟碱液(对照组)及含富马酸酮替芬的罂粟碱液(实验组)中各1 h.①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GSV"桥"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ICAM-1)浓度的表达值;②利用高倍光镜观察血管"桥"肌层的肌纤维板、内皮细胞形态结构及单位面积血管内皮细胞的死亡数目;③采用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素-1(ET-1)浓度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实验组ICAM-1浓度的表达值低于常规对照组,光镜下"桥"血管内皮肌层肌纤维板及单位面积VEC的死亡分级中Ⅰ级损伤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级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内皮细胞ET-1的含量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富马酸酮替芬的罂粟碱液能够有效地抑制静脉"桥"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降低单位面积VEC的死亡数目及细胞器的损伤程度.在CABG术中可以选取含富马酸酮替芬的罂粟碱液作为桥血管的保存液,更好地保持术后远期的通畅性.

  • 不同保存液对静脉移植物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蒋璇;李东玉;罗佳文;王珂;李树森;王文生

    目的 探究搭桥过程中不同保存液对血管的近期及远期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耳兔48只,分4组.A组:GV液(维拉帕米+硝酸甘油)组,B组:肝素化全血组,C组:罂粟碱组及D组:对照组(林格液+肝素).取兔颈外静脉,分别放置于不同保存液中,30 min后移植至颈内动脉.于7 d、14 d、28 d取出移植物,HE染色观察不同时期内皮增厚及中膜增生情况,计算I/M值.同时取5只兔股静脉,粗细均匀,分为40段约0.5 cm长短静脉,分别放入1 ml不同保存液中,30 min后取出静脉,Elisa法测量1 ml保存液中内皮素(ET-1)含量,HE染色观察短期保存后内皮细胞破坏情况.结果 14 d及28 d时各组比较,A组及B组血管内皮破坏及内膜增厚轻,C组及D组内皮破坏及增生为严重.第2周及第4周时A组及B组I/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及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测定ET-1含量,A组释放量较B组、C组、D组均明显降低(P<0.01),A组及B组短期保存后的血管内皮破坏情况较C组、D组要轻,内皮细胞覆盖率较高.结论 GV保存液及肝素化全血保存液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内膜,A组保存液较B、C、D组的ET-1释放量更少.

  • 现代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的探讨

    作者:邹淑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输血医学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目前在临床输血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陈旧的输血观念,如果不迅速更新这些观念,树立合理用血的新观念,就不可能做到科学用血和合理用血。自1900年发现A B O血型,1916年创立血液抗凝保存液以来,输血医学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十余年来,由于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已使输血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开发、应用、研究,从而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的科学。

  • 大鼠离体肝再灌注模型(IPRL)的建立及其在肝移植器官保存液实验中的意义

    作者:徐东波;杜智;Potts DJ;Lodge JAP;Ahmad N

    目的 为肝脏保存液的研究提供离体肝脏再灌 注模型。方法 用大鼠肝移植供体手术方法获取供肝,离体再循环2小时, 同健康活体大鼠进行对比,观察胆汁分泌量、胆汁中胆酸及胆红素水平。结果 健康活体大鼠肝和保存时间为0小时的离体再灌注肝的2小时胆汁分泌量分别为206.0 ±74.8μl*(g liver)-1和179.0±11.4μl*(g liver)-1,两组结果无 显著性 差异( P>0.05)。结论 大鼠离体肝循环再灌注是研究评价肝脏 保存液的理想模型。

  • 含饱和氢气HC-A肾保存液减轻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作者:任恒昌;杜洪印;喻文立;刘璐;徐如彬;于建健;王玉亮

    目的:研究含饱和氢气的HC-A肾保存液对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H1组大鼠仅接受右肾切除;H2组大鼠为冷缺血再灌注模型,以腹主动脉插管和下腔静脉缺口作为灌注和流出通路,用4℃普通HC-A肾保存液对左肾行原位冷灌注,灌注完成后阻断左肾动、静脉,缝合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缺口.阻断45min后移除血管夹,冲洗腹腔后关腹;H3组仅灌注液换用自制的4℃含饱和氢气的HC-A肾保存液,其它处理同H2组.3组大鼠均于24h后再次手术,取血标本,测定BUN和Cr浓度,评估肾功能.切取左肾,检测肾组织中MDA的水平和SOD、caspase-3的活性,并在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H2组相比,H3组BUN、Cr、MDA的水平和caspase-3活性降低(P<0.05),SOD活性升高(P<0.05).光镜下,H3组肾组织病理损伤较H2组减轻.结论:含饱和氢气的肾保存液能减轻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 不同保存时间对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作者:于彦居;霍树辉

    新鲜冰冻血浆(FFP)是于采血后6~8 h内从全血中(ACD或CPD方抗凝保存液)中完成分离,速冻并保于与-20℃以下的血浆,含有全部凝血因子,特别是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Ⅴ和Ⅷ).FFP在临床应用较广泛,尤其适用于对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衰竭、大量输血等疾病的治疗.由于血浆中不稳定凝血因子的活性易受血液采集、制备、储存诸多因素的影响,且临床上因种种原因经常出现FFP融化后不能及时给患者输注,导致疗效降低.笔者对我市中心血站提供的FFP随机抽查40份,进行不同时间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水平监测,现报告如下.

  • 干放无菌持物钳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宋瑾;张艳红;陈宇红;张陵娣;张苏明

    传统上无菌持物钳是存放在无菌器械保存液(0.1%苯扎溴铵灭加0.5%亚硝酸钠)中.由于苯扎溴铵属低效消毒剂,不能用于灭菌[1],即使改用效能肯定的2%碱性戊二醛,由于其使用中pH值会有下降,灭菌效能也因之下降[2].

  • 储存时间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作者:温洁新;杨雪梅;闫国超;孙霖

    探讨红细胞离体后放于(4±2)℃储血专用冰箱中,在(CPDA )C :枸橼酸三钠;P :磷酸盐;D :葡萄糖;A :腺嘌呤保存液中,储存期内红细胞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变化。

  • 几种常见保存液对解剖实验教学的影响

    作者:许托;陈晖宽;罗汝耿

    在人体解剖实验教学中,标本保存液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相对而言,甲醛保存标本质量相对好;饱和盐水则受欢迎,酒精与石炭酸溶液也有其可取之处.

  • 巴氏染色与苏木素-伊红染色在液基细胞涂片中应用研究

    作者:杨则高;谭少辉

    我院2005年7月开始引进和应用液基薄层细胞制片(TCT)技术,采用新柏液基薄层细胞检测,为了比较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与巴氏染色法在液基细胞中的区别,我们对诊断ASC-US、ASC-H、LSIL、HSIL、ACC的液基细胞保存液120例进行二次制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肾脏保存液研究进展

    作者:赵晶;毕旭东;唐树相

    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进展,器官保存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离体肾脏保存是肾移植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影响移植肾的存活率.本文从肾脏保存液及其作用、延长肾脏保存药物及保存机理等方面加以综述.

  • 自制PV液与大鼠肝脏低温保存:与UW液的对比

    作者:罗刚;罗地来;李晓征;张荣传;朱栋良

    背景:目前许多学者对UW液成分进行改进,其目的主要在于进一步探索器官保存的原理,提高保存的技术和延长保存的时限;简化UW液的成分,以进一步满足临床运输、储存和使用的方便;寻找合适的替代品,降低UW液的成本以满足市场需要.目的:观察自制PV液对大鼠肝脏低温保存的效果,并与UW液进行对比.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即UW液组、PV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制作大鼠肝脏非循环离体灌注模型,分别使用相应灌洗保存液.每组再根据不同的保存时间分为保存0,6,12,18,24 h 5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测定保存不同时间后肝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变化,以及灌注流出液中氧自由基代谢产物丙二醛浓度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观察胆汁分泌量及镜下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结论:PV液组与UW液组比较,灌注流出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保存6 h后,PV液组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显著高于UW液组(P<0.05):保存12 h后,UW液组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PV液组(P<0.05);保存18 h后,PV液组胆汁分泌量低于UW液组(P<0.05);两组光镜、电镜下组织形态改变相似.提示PV液与UW液对Wistar大鼠肝脏功能均具有保护作用,两者短时间保存效果相似,在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方面,PV液略优于UW液.

  • 器官移植前保存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侯萍;李剑平

    背景:器官移植前的活性是器官移植后功能恢复的关键,也是器官保存医学的难题之一.目的:综述了器官的保存方法、保存液以及各个器官国内外的保存现状,以便寻找不同器官的佳保存方法和保存液,为器官保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1998-01/2011-09关于器官移植前保存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器官;移植;保存"或"organ;transplant;preserv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器官移植前保存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86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0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对器官保存方法的了解,有利于根据研究现状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器官保存液是器官活性保持的关键,现存保存液较多,不同保存液对不同的器官保存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通过选择合适的保存液使需要移植的器官保存效果达到佳,从而使移植后的器官功能恢复的好.通过对器官移植前保存方法和保存液的研究,了解不同器官的合适的保存方法和保存液将有利于器官保存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 改良人体标本保存液配方的效果

    作者:刘仰斌;盛瑶环;李启华;吕军华

    在组织工程实验研究中,普遍存在着对生物体保存的问题.如何寻找一种对人体危害小、保存效果好的标本保存液为实用性课题,2003-11/2005-04在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本实验.根据本地区气候、环境特点,对现有标本保存液进行了改良和改进,设计了一组新的防腐保存液配方.对比观察传统保存液与改良保存液长期浸泡的标本、对兔眼刺激及甲醛的挥发程度,发现两种保存液保存的标本无明显差异;改良液保存的标本挥发的气体对兔眼无明显刺激,其甲醛的挥发程度也比传统保存液要低.说明改良保存液有明显优势,是一种较理想的标本保存液.

    关键词: 改良 保存液 标本
  • 不同保存液及放置时间对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作者:李志刚;贲亮;韩宇;毕薇薇

    背景:干细胞制备完成后的放置时间与其存活率的关系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的基础。目的:观察不同保存液及不同保存时间对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为干细胞有效期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干细胞制剂,分别采用生理盐水、培养基、培养基+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含表皮生长因子、培养基含低分子肝素钙悬浮保存。使用冷藏箱模拟细胞运输条件,分别在第0,6,12,18,24,30,36,42,48小时取样,进行细胞总数和细胞活率的检测。结果与结论:各组在24 h内的细胞数量和细胞活率差别不大。24 h后,培养基组和培养基含低分子肝素钙组的细胞总数和细胞活率优于生理盐水含因子组、生理盐水组、培养基+生理盐水组。干细胞制剂制备完成后,冷藏运输24 h内细胞活率可达90%以上,保存液中的营养成分及合适的pH值,可使细胞活率显著提高。

  • 应用全自动角膜内皮细胞分析仪对保存兔角膜内皮细胞定量研究

    作者:吴洁;朱秀萍;刘先宁;银勇

    目的:研究保存的兔角膜内皮细胞活性四项定量指标的变化.方法:应用非接触式眼库镜及计算机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定量分析系统对42只(84片)实验兔角膜内皮细胞进行四项指标(平均细胞面积、细胞密度、六棱细胞比率、变异系数)定量分析,并同时检测内皮细胞活性率,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改良K3液组与K液对照组:保存5天时,四项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7、10天时,四项指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K3液组及K液组分别与正常兔组进行比较:改良K液组在保存10天时,四项指标与正常兔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K液对照组在保存7、10天时,四项指标与正常兔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良K3液组在保存10天时,内皮细胞活性率在93.36±1.96%,而四项指标与正常兔组差异已有显著性.K液对照组在保存7、10天时,内皮细胞活性率分别为90.84±1.9%,79.8±4.48%,四项指标均与正常兔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完整的评价角膜植片的活性,单纯依靠既往的内皮细胞活性率测定是不全面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同时结合四项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才能确保供体角膜片的质量.

115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