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术前血压调控对食管癌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血压调控对食管癌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10月收治的82例食管癌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血压控制效果分为控制组47例和未控制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压的波动情况及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控制组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即刻、拔管时、拔管后的血压均低于未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术后心律失常、低氧血症、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未控制组,术后1天的MMSE评分高于未控制组,住院时间短于未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良好的血压控制不仅有利于食管癌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稳定,而且能够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
针刺对机体痛阈-血压调控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针灸治病的基础即是选择相应的穴位,不同部位的穴位具有相对不同的功能,即穴位功能有其特异性,此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有“五脏之有疾,当取十二原,……五脏之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的描述。每个穴位由于其所处的位置、所属经脉、脏腑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穴位特异性的基本要点为不同的穴位对某一或某些内脏或躯体的功能或病痛具有别于其他穴位的反映和调整功能作用。第六版《腧穴学》中准确地将腧穴的特异性概括为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周围非腧穴或其他腧穴比较所具有的特异性[1]。
-
脑卒中早期血压调控与预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血压调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393例,按入院单、双日分为Ⅰ组和Ⅱ组,两组进行不同的血压管理。Ⅰ组:(1)收缩压(SBP)>180 mmHg 和/或舒张压(DBP)>100 mmHg 时,即进行药物干预,2周内血压逐渐调控至140/90 mmHg 水平;(2)SBP<120 mmHg、DBP<60 mmHg 时,适当升压处理。Ⅱ组:血压≥220/120 mmHg 或<90/60 mmHg 时才给予药物干预,当高血压者调控至180/100 mmHg、低血压者调控至120/80 mmHg 时,停止药物干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总结分析两组患者血压调控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Ⅰ组优于Ⅱ组(P<0.05);综合预后Ⅰ组优于Ⅱ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血压调控是早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血压调控策略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血压调控的标准及方法.方法 收集100例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资料,并随机分为硝普钠治疗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CD检查.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血压增高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CD改变以及心衰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心功能Ⅱ级患者血压控制对心衰有益,但却严重影响脑血流灌注.与对照组相比脑血流动力学受损明显.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经合理控制血压,心功能改善后脑血流灌注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合理调控血压,无论对心功能的改善抑或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系统临床症状的好转都是十分有益的.
-
头痛患病率与长工作时间:体能活动不足的影响
概 述头痛是普通人群普遍的症状之一.日本开展的一个人群调查表明:符合国际头痛学会标准的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患病率分别为8.4%和22.4%.美国的一项电话调查显示:发作性紧张型头痛的年患病率为38.3%,慢性紧张性头痛的年患病率为2.2%.已有文献表明:长的工作时间与各类头痛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为:长时间工作减少了睡眠时间,睡眠缺乏导致体力恢复欠佳,继而影响人体的生理机制——血压调控、激素分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失衡,导致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疾病.另外,长时间工作有可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不健康饮食、酗酒、长久坐姿等,而这也可能是头痛发生的高危因素;但是截至目前,仍没有关于工作时长与头痛发生相关性的文献报道.本研究对日本特色家庭典型样本的全职工人的工作时长与头痛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
前循环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血压调控时机及标准探讨
目的:探讨前循环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血压调控时机及标准.方法:将发病24 h内的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血压调控,对照组不控.结果:心功能Ⅱ级者血压控制对心衰有益,却影响脑灌注.Ⅲ~Ⅳ级者经合理血压调控后心功能及脑灌注改善.结论:前循环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合理地调控血压对心脑损害的改善都有益.
-
血压调控异常综合征
血压调控异常综合征(Blood Pressure Dysregulation Syndrome, BPDS),指的是平时血压正常或增高者,在某种情况下血压调控不正常,多数原因不祥.此情况,在高血压防治中应引起重视,因为涉及正确诊断、治疗和预后问题.
-
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
在卒中急性期,对血压进行科学管理有助于控制病情恶化,改善预后.近十几年来,针对卒中的血压调控进行了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但是对于卒中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何种阈值范围内,仍无研究结果为其提供确切的依据,目前更强调需基于患者的慢性高血压病史、颅内压、年龄、卒中病因、距卒中发病的时间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管理的观点.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心血管系统的重要调节系统,在生理情况下对血压调控、水盐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而在病理情况下,RAAS与血压增高、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血管中层硬化、细胞凋亡、心力衰竭等均密切相关.本文对RAAS的研究现状、RAAS与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其受体与心血管疾病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一类存在于多种组织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血压调控、水盐代谢中发挥作用.病理情况下,特别是组织中RAAS增加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血管中层硬化、细胞凋亡、心力衰竭等密切相关.一、组织RAAS早发现RAAS存在于血液中.近来研究证实,RAAS广泛存在于局部组织(血管内皮及平滑肌、心肌、肺、肾、脑和性腺等),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发挥作用,并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其他器官.发现血循环与组织中RAAS的含量有明显差异.
-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调控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的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但目前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主要介绍血压管理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急性期血压调控的争论,重点探讨国际国内相关研究的结论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明确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调控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应高度重视进展性高血压脑出血
进展性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出现血肿扩大,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或意识障碍加重.早期发现进展性脑出血的高危患者并及时处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应当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目前临床上多以Brott、Kazui或Fujii标准作为早期血肿扩大的标准,提示血肿进展的特征性CT表现为点征.进展性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认为与高血压、血肿部位及形状大小、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进展性脑出血的治疗目前主要以经验性个体化治疗为主.
-
海外医疗服务麻醉术中血压调控21例分析
2013年6-10月,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2013”任务期间,经诊断筛选确定需要手术治疗299例,其中21例伴有高血压病,且不宜进行常规的术前降压准备.我们采用适度麻醉调控下联合应用血管扩张药及β阻滞药,使围术期血压始终维持在理想目标值水平,无一例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现分析报告如下.
-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控制血压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血压调控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住院部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替米沙坦进行血压调控,研究组患者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血压调控,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压水平、心脑血管事件与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高,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压水平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上述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血压调控有助于明显改善血压水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提升生活质量,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临床应用.
-
短暂性缺血性脑病与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血压调控
近年来尽管有许多针对脑卒中预防的成功努力,但脑卒中复发仍很常见.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如心肌梗死、猝死等.脑卒中后的5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脑卒中,且其中65%为缺血性脑卒中[1].随之而来的问题包括身体残障、认知障碍及抑郁状态越来越多.
-
欧洲卒中临床研究进展(二)(第十一届欧洲卒中会议介绍)
第十一届欧洲卒中会议于2002年5月29日~6月1日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国际著名神经病学家瑞士Bogousslavsky教授任大会主席,由国际卒中专家Hennerici和Ferro共同担任执行常委.来自世界及欧洲的2 000余人参加会议,主要是临床神经内、外科专家,心血管科和急诊内科专家.会议讨论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危险因素和流行病学、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卒中影像学、基础研究等,还有相关的脑出血、卒中的血压调控问题、院前延迟等,会上还汇报了几项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实验研究以及联合治疗的方法.会议内容丰富新颖,有精彩的发言和世界新的大量信息,现概括介绍如下.
-
血压调控联合完全机械通气对重症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采用血压调控联合完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观察术后脑氧摄取率(CERO2),随访3个月内好转率与病死率.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2013年7月-2015年6月重症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ICU常规治疗合并血压调控及完全机械通气.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术毕即刻、24、48、72小时CERO2变化情况,随访3个月或终点事件(死亡)情况,比较2组预后.结果 2组患者一般情况中,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72小时CERO2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治疗方法对术后降低CERO2有一定效果.观察组好转率53.57%,病死率3.57%;对照组好转率15.38%,病死率30.77%,观察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血压调控联合完全机械通气可降低CER02,改善患者预后.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呼吸机相关医院感染的防治,确保治疗效果.
-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压调控与预后研究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高发病,其血压调控的好坏对患者的病情转归及预后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回就其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
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调控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及独立的危险因素,在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
心脑对话之三 脑卒中血压调控策略
脑卒中的治疗中往往面对着血压调控的抉择,到底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是应该降还是不应该降血压?怎么降?选择哪条路线,对脑卒中治疗的成败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