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细胞形态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分析

    作者:郑忠坪

    目的 分析研究血细胞形态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在本院接收的血液病患者中抽选130例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组,另选取非血液病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为上述两组观察对象开展血常规检查.对观察组各种类型患者血液当中血细胞形态异常检出情况以及对照组患者的血细胞形态异常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相比较于对照组患者,明显较高(P<0.05);贫血组患者的红细胞异常率、感染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异常率、白血病组患者的淋巴细胞异常率、淋巴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异常率、出血性疾病组患者的血小板异常率均明显较高(P<0.05).结论 在疾病诊断中应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小无核裂细胞性非伯基特淋巴瘤亚型──附胸水中检出淋巴瘤细胞一例报告

    作者:殷志伟;刘彩红;王伟峰;李广生;张潇;周道银

    小无核裂细胞性非伯基特氏淋巴瘤亚型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在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面具有部分重叠,因此在临床鉴别诊断上常常难以把握,由于其在治疗和预后上与DLBCL和BL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归入DLBCL或BL.本文主要侧重于细胞形态学诊断简要报道1例.

  • 20例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观察

    作者:张海敏

    本文报告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20例,探讨临床及内镜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治水平,减少误诊.

  • Vps28基因多态性与EB V相关肿瘤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韩璐;赵真真;肖华;杨阳;李慧

    目的 探讨Vps28基因rs2272658位点多态性与EB病毒相关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93例EBV相关鼻咽癌(EBVaNPC)、12例EBV阴性鼻咽癌(EBVnNPC)、87例EBV相关淋巴瘤(EBVaL)、49例EBV阴性淋巴瘤EBVnL以及100例正常对照组织中的Vps28基因rs2272658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并采用SPSS21.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BVaNPC组Vps28基因rs2272658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EBVnNPC组及正常对照组(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BVaNPC vs.EBVnNPC:OR=5.07,95%CI=2.08~12.36,χ2=14.71,P<0.01;EBVaNPC vs.NC:OR=1.75,95%CI=1.13~2.72,χ2=6.26,P<0.05).在隐性模型中,EBVaNPC组的T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EBVaNPC vs.EBVnNPC:OR=13.95,95%CI=1.73~112.53,χ2=9.626,P<0.01;EBVaNPC vs.NC:OR=2.07,95%CI=1.16~3.68,χ2=6.21,P<0.05).EB-VaL组与EBVnL组及正常对照组间Vps28基因rs2272658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ps28基因rs2272658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EBVaNPC易感性有关,T等位基因可能为EBVaNPC发生的危险因子.

  • 罕见胸壁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瘤伴脾脏转移一例报道

    作者:郭海;时辉;任光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恶性淋巴瘤中多见的类型.DLBCL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多见于淋巴结内;发生于结外者分布广泛,如胃肠道、口腔、脾脏、腹壁、睾丸等区域[1].DLBCL发生于胸壁者少见,同时伴脾脏转移的病例目前未见报道.近期,我院收治了一例胸壁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瘤伴脾脏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胸壁 脾脏 淋巴瘤 转移
  • 淋巴瘤,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作者:黎洁

    49岁的张女士近半年来都遭受着皮肤瘙痒的困扰,尤其是晚上,严重影响睡眠,近两个月还出现了皮下结节和出血点,伴发热.除上述症状外,医生还在张女士颈部摸到了肿大的淋巴结,活检后诊断为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经过每个疗程的化疗后,困扰张女士半年的皮肤瘙痒问题解决了,皮肤出血点慢慢消退,颈部淋巴结也缩小了.

  • 一个易被忽视的儿童杀手

    作者:王慧君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发生中耳炎,或鼻窦炎……那么你可得警惕一个潜在的杀手:原发性免疫缺陷(英文缩写为PI).它的发病人数比淋巴瘤、白血病的总和还要多.

  • 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骨髓及转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析研究

    作者:车轶群;齐新;林笑芬;郑天林;齐军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侵犯骨髓及转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HL-ALL)的自然病程及各病期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的分析及其诊断依据.[方法]从1836例NHL患者中着重讨论84例从单纯NHL至侵犯骨髓到转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病例组、59例初诊即为NHL合并ALL的合并组和对照组50例单纯NHL(观察48个月骨髓与外周血均未侵润的NHL)患者的血象、骨髓象、组织病理学、乳酸脱氢酶(LDH)、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基因重排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骨髓侵犯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7.7%,合并/转变为ALL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7.8%,侵犯骨髓的病例中转变为ALL的占59.2%.骨髓侵犯组、NHL-ALL组、对照组任意两组比较在骨髓和血液形态学、免疫表型差别均有显著意义,LDH方面差别无显著意义,染色体核型、基因重排及预后有明显差别.[结论]区分单纯NHL、NHL侵犯骨髓及NHL转变/合并为ALL各病期的特征有助于诊断、指导疗效及预后.

  • 小肠恶性淋巴瘤的MSCT诊断

    作者:于淑靖;祁俊华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特点.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然后行1.25mm重建.结果:9例肿瘤发生于回肠近段3例,回盲部5例,空肠1例.CT平扫表现:肠壁环形增厚7例,厚度从1.2-4.6cm,平均2.5cm;肠壁不对称性增厚2例,在系膜侧形成分叶状肿块;5例见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4例轻度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3例.增强扫描:病变区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均不明显,CT值上升8-13HU.肠系膜血管被肿瘤包埋2例,无受压移位.结论:肠壁环形增厚、无明显强化和"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3个主要CT特征.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和肠系膜血管的单纯包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

    关键词: 小肠 淋巴瘤 多层CT
  • 胃淋巴瘤非手术治疗的随诊X线表现

    作者:林秀玉;尚立华

    笔者复习8例胃淋巴瘤的非手术治疗的随诊X线表现,其中2例是胃原发淋巴瘤,6例是继发淋巴瘤.原发和继发的X线表现无明显区别,初诊时胃肠造影示多结节/肿块型4例,溃疡型2例,浸润型2例.治疗后结节种块消失,溃疡龛影变小至消失,环堤消失,遗留局部粘膜纠集;浸润型革袋状胃逐渐恢复正常.本组2例分别在疗后1.5年和3年复发,复发时的X线表现与疗前不同.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综合治疗附21例报告

    作者:陆军松;朱凤清;王之敏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较为少见,国内报告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74%,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该病术前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本文总结我院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的经验,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21例手术后经病理确诊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外放疗、静脉内化疗和腰椎管蛛网膜下腔化疗.结果:所有患者经上述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迅速好转,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明显改善,在随后复诊的CT或MRI图像上肿瘤完全消失.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采用手术切除,外放疗,静脉化疗和蛛网膜下腔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治进展

    作者:黄慧强;林旭滨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原发于脑、眼和脊髓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临床上较罕见,近数十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PCNSL多见于老年患者,病理类型、预后因素和治疗方案有别于全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PCNSL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为主,年龄和(performanee status)PS是重要的预后因素,预后较全身性NHL差.目前PCNSL尚无标准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化疗和放疗联合的治疗措施.手术仅起到诊断作用.PCNSL对放疗高度敏感,但单纯放疗有效维持时间短.化疗在治疗PCNSL中不可缺少,但CHOP方案对PCNSL无效.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是有效的药物,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是常用的药物之一.因此,现阶段PCNSL采用含HD-MTX或/和HD-AraC等的联合化疗,同时鞘内注射MTX、AraC和地塞米松(DXM).放疗疗效差,放疗应在化疗结束后进行.联合化、放疗对60岁以上患者可造成严重的远期神经毒性,对老年患者可选择单纯化疗和延迟放疗的治疗方法.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下超大剂量化疗疗效优于历史对照.新药Temozolomide、Temozolomide联合美罗华、Topotecan、放射免疫治疗药物Y90标记CD20单抗等对PCNSL取得一定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 重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多学科协作治疗

    作者:陈忠平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是原发于脑和脊髓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NHL),临床上较少见,仅占脑肿瘤的 1%和结外 NHL的 1%~ 2%,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增高趋势. PCNSL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上无特异性,非手术难以确诊.目前公认比较有效的治疗是大剂量甲氨蝶呤( MTX)为主的化疗再附加或不加(特别是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全脑放疗.手术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对明确诊断十分重要.虽然 PCNSL病人的预后还不乐观,但近十年来,临床治疗效果已有了明显提高.经过合理的综合治疗,平均生存期已达到 3年以上, 5年生存率达到 40%.由于 PCNSL的治疗与神经系统其它肿瘤不同,我们还需要在探讨 PCNSL的临床(非手术)鉴别诊断、深入研究 PCNSL的分子病理特点以及多学科的协作治疗方面努力.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25例诊治体会

    作者:张万宏;李国建;张建平;韩玉河;方书民;宋传臣;霍雷;刘庆

    背景与目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是颅内少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易误诊.本文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2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以颅高压、精神症状、癫痫多见.病程短,发展快为其特点.病理细胞弥漫分布于脑组织内,以血管为中心,向四周浸润生长.手术切除肿瘤并明确诊断,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病人生存时间都超过1年,术后仅辅以化疗者生存时间不足1年.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早期手术、解除颅高压、明确诊断,术后放疗和化疗能提高生存率.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5例临床分析

    作者:何俊德;陈葆;杨韶丽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脑和脊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1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例分析,讨论和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至2004年收治的15例PCNSL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术后均辅以放疗和/或化疗.结果:15例PCNSL,男性10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43岁.就诊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偏瘫和癫痫,肿瘤多位于幕上半球的额顶颞叶.11例行放疗及化疗,4例仅行化疗.中位随访14个月,8例死亡,6例死于复发.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学征象.手术对明确诊断十分重要,应及早综合治疗,但治后复发及病死率高.

  • 颅内亲血管性B-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周旺宁;刘宏伟;文剑明;陈忠平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 PCNSL)中 B细胞淋巴瘤占绝大多数,主要表现为局灶病变.亲血管性淋巴瘤 (Angiotropic Lymphoma)又称血管内淋巴瘤 (Intravascular Lymphoma),是淋巴瘤的特殊类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 (CNS)亲血管性淋巴瘤罕见,组织学检查主要为亲血管性 B-细胞淋巴瘤,国内外文献仅见个案报告.本文报告我们收治的 1例颅内亲血管性 B-细胞淋巴瘤.方法:报告 1例颅内亲血管性 B-细胞淋巴瘤,对其临床、病理、影像学特点和治疗结合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原发性 CNS亲血管性 B-细胞淋巴瘤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病理学特征是病灶及其周围脑血管明显扩张,肿瘤细胞积聚于小血管内、血管周围间隙和毛细血管内,导致血管堵塞而形成局部小梗死灶.异型的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标记 LCA、 CD20和 CD79阳性,后确诊为亲血管性 B-细胞淋巴瘤.结论:原发性 CNS亲血管性 B-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确诊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早确诊和综合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征

    作者:王宏勤;毛伯镛;李丹;张尚福;武志峰;范益民;李宝玉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轴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不伴有其它系统的播散,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文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7年 1月至 2002年 10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3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影像学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征. 35例组织病理标本中来源于手术切除的 32例,经手术活检 2例,立体定向活检 1例. 结果:本组病例男 19例,女 16例,男女比例为 1.2: 1, 年龄 26~ 72岁,平均年龄 52岁.就诊时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无力、瘫痪和神经精神症状, 57%( 20例)的患者病史短于 4周, 77%( 27例)的患者病史短于 8周.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本组 35例共 52个肿瘤,其中 16例( 45.7%)为多发性肿瘤.肿瘤多位于额部( 14例)、颞顶部( 7例)和基底节区( 5例). 29例( 83%)患者的主体肿瘤位于小脑幕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B细胞来源 34例, T细胞来源 1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侵袭性强,发病急,病史短,病情进展快.影像学特点为头颅 CT平扫表现为等或高信号,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增强,肿瘤常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易多发,极少发生出血、钙化或囊变.术前诊断困难,预后差.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治疗结果分析

    作者:黄慧强;林旭滨;李宇红;夏中军;蔡绮纯;姜文奇

    背景和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近数十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由于部位特殊,现有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和常规治疗方案不适用于 PCNSL. PCNSL发病率低,目前尚无标准的预后因素和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随着临床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在治疗上已取得一定的共识,含大剂量 MTX的全身化疗结合放疗使 PCNSL中位生存期有较明显提高.本研究目的是了解 PCNSL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评价 VM26/Ara- C/HD- MTX 方案加放疗治疗 PCNSL的疗效与毒性,寻求有效简单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0~ 2003年我院 13例 PCNSL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 VM26/Ara- C/HD- MTX加鞘注方案治疗 5例 PCNSL.结果: 13例 PCNSL,男性 6例,女性 7例,中位年龄 47岁.病理类型 83%为弥漫性 B细胞性. 1例单纯手术切除, 12例综合治疗.中位随访 15个月,死亡 5例,尚未达到中位生存期. 5例以 VM26+ HD- Ara- C+ HD- MTX加鞘内注射 MTX+ Ara- C+ DXM化疗,随后加全脑放疗,有效率 100%,完全缓解 (CR)率 80%.Ⅲ-Ⅳ度血液学毒性占 30%,感染占 3%,未发现明显的神经毒性.结论:手术在 PCNSL中起诊断作用,术后加化 /放疗等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VM26+ HD- Ara- C+ HD- MTX方案近期疗效高,毒性可以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 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贺伟华;周新惠

    肿瘤溶解综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是肿瘤细胞大量溶解细胞内容物快速释放入血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并常常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癫痫甚至猝死等.现将1例误诊为"盆腔包块"收住我院妇科的青年女性淋巴瘤患者发生T L S 报道如下.

  •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1例临床诊疗分析

    作者:张倩;尹梅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malignant lymphoma,PTL)临床少见,其比例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5%,占结外淋巴瘤比例尚不足2%[1]。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无特异性表现,诊断和治疗均有一定困难,大多于术后病理检查方能确诊。本文就近期我院收治的1例病检证实的 PLT 患者,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8296 条记录 412/415 页 « 12...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