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牛焦虫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体会
牛焦虫又被称为血孢子虫病,病原体为多种无色素血孢子虫,虫体很小,多寄生在牛淋巴球、红血球等处,在蜱传播下致病,因此又被称为蜱热.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在多省区都呈蓬勃发展趋势,养牛业迈上新台阶,但是牛焦虫的发生让一些地区养牛业蒙受了巨大损失.本文主要就牛焦虫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
男性不育者的弓形体感染临床观察
弓形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进入机体后,随血流向全身,可致人体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孕妇感染弓形体后,虫体可垂直传播给胎儿,造成流产、畸胎或胎儿死亡.弓形体对男性生殖系统造成的损害仅为一局部表现,因其感染导致的不育长期未受到重视.
-
耻阴虱寄生眼睑缘睫毛1例
病历资料患者,女,43岁.因双眼上睑瘙痒、轻度水肿、分泌物增多、眼部不适1个月,2011年8月16日来本院就诊检查:中年女性,体形消瘦,双眼视力为1.0,双眼睑睑缘充血糜烂,双眼上睑睫毛有多处灰白色米粒样物质,并可见睫毛根部虱样小虫蠕动并有黄白色痂皮附着,睑结膜轻度充血.裂隙灯检查:双眼上睑睫毛及睫毛根部有多个灰白色半透明状米粒样物质,似有白色虫卵附着,有的卵已孵出,呈空泡状,睫毛根部可见寄生虫吸附着,只见虫体背部,呈黄白色,因虫体较小,被痂皮遮盖,难以发现,双侧眉毛未见成虫及虫卵.双眼上睑缘皮肤红肿呈点状分布,有血痂附着,而且可以看见抓痕,双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及眼底均未见异常.剪除患者双眼全部睫毛并送病理科检验,诊断:①右眼睑阴虱感染;②右眼睑缘炎.再次详询病史,无不洁性生活史及阴部瘙痒史.
-
郴州市大中专学生蠕形螨感染状况调查
蠕形螨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毛囊及皮脂腺内,虫体机械刺激和排除物的化学刺激,导致皮肤组织的慢性炎症[1].近年来对其致病、防治及流行病学调查日渐增多,为了解本市大中专学生蠕形螨感染的状况,给防治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实验教学的需要,我们连续两年对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年级部分大中专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
冬虫夏草眞有那么神吗
虫草不是冬虫夏草虫草是生物学分类中一个大的概念,只要是真菌感染虫体并能够长出子座的复合体都可称为虫草.目前已知的虫草近400种,大部分不能食用,甚至有毒,只有极少种类能食用,只有特定的虫和特定的菌共生的虫草才能叫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虫草中唯一一个具有明确药用功效并进入《中国药典》的极其珍稀的虫草品种.
-
冬虫夏草不同部位核苷类成分比较分析*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冬虫夏草中尿苷、肌苷、鸟苷、腺苷和虫草素5种核苷类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ZORBAX SB-Aq(150 mm×4.6 mm,5μm)色谱柱,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流速0.8 mL·min-1。结果:对6批冬虫夏草样本子座、虫体和全草的核苷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冬虫夏草子座核苷类成分含量高于虫体和全草。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可用于冬草夏草中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综合治疗松毛虫性骨关节病38例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俗称松毛虫病,是人体接触马尾松毛虫毒毛、毒液、虫体、茧皮及其污染的柴草杂物后引起局部皮炎、关节肿痛甚至骨质损害的一组病症,该病治疗颇感棘手,现将近年来经治疗并获随访的38例患者报告如下.
-
隐孢子虫和隐孢子虫病研究进展
1907年著名寄生虫学家Tyzzer在作小鼠粘膜组织切片时发现大量虫体,并定名为小鼠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uris),1912年Tyzzer在小鼠小肠中查到相似虫体,但认为是另一种虫种(C.parvum),因为该虫种比C.muris小而且内生发育阶段局限于小肠上皮.1955年Slavin报道C.meleagridis感染火鸡小肠出现急性临床症状,其特征是严重腹泻,但死亡率低,首次证明隐孢子虫的强致病性.在腹泻犊牛小肠中检测到隐孢子虫后更进一步引起兽医的兴趣(Panciera et al.,1971;Meuten et al.,1974).
-
龙江血居吸虫成虫在终末宿主鲫鱼苗中寄生的研究
血居吸虫成虫在终末宿主鱼体中寄生,多见于鳃部血管、心脏、肝脏中血管、动脉球,此外,在其它部位如腹腔、肾脏、腹大动脉、脾脏、肠系膜、脑部、眼部等也有虫体寄生(唐仲璋和林秀敏,1975;Smith,1997).但鱼体中寄生的虫体数量与虫体在各部位中分布的关系及成虫在各部位中的分布是常见还是少见情况,目前还没有研究报道.
-
褐家鼠肝内寄生曼氏裂头蚴的报道
1984年7月笔者在昭通市郊富强大队从事鼠疫监测中,解剖褐家鼠时发现肝内有一活虫体,大小约8.0 cm×0.4 cm,乳白色,虫体呈扁平状,全身布满横纹,头钝圆,头顶端微凹,尾部稍尖,雌雄同体.根据上述特征初步定为曼氏裂头蚴.后经昆明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究室刘恒孝教授鉴定认可.
-
黑龙江省首次发现人体感染肾膨结线虫
肾膨结线虫[Dioctophyma renale(Goeze,1782)Stiles,1901]是一种大型的寄生线虫,通常寄生于犬、貂的肾脏及腹腔内,人体感染的病例报道很少,至1994年国内仅报道4例,国外16[1]。国内4例主要分布在湖北2例、广东1例、江苏1例[2]。本文报道了在黑龙江省鸡西市首次发现的人体感染肾膨结线虫者1例,并对本病的病原鉴定、临床表现及防治作了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黑龙江鸡西人,朝鲜族,工人。病人入院前4个月来感到周身无力、食欲差、厌油腻、伴大便干燥,黑便,剧烈腰痛,尿频,反复血尿,在4个月前排尿过程中尿出虫体1条,长约10 cm,2000年2月25日病情加重,再次自尿中排出虫体1条,为求进一步治疗,3月1日到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以“肾性贫血”入院。 体检:T36.3℃,P100次/min,BP14.7/9.3 kPa,神志清楚,皮肤粘膜苍白,重度贫血外观,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右侧肾区叩击痛(+),肢体无浮肿。 实验室检查:WBC 4.8×109/L,Hb 40 g/L,PLT 14×109/L。尿检查,隐血(+),蛋白(),WBC 0~1/高倍视野,RBC满视野/高倍视野,大圆上皮0~5/高倍视野,未见虫卵。 B超检查:右肾下极肾实质内可见两个,右肾中上极肾实质内可见1个索条状中等偏高回声,后带不典型声影,大小分别为1.1 cm×0.6 cm、0.6 cm×0.4 cm和1.5 cm×0.5 cm,实质厚度1.4~4.7 cm。
-
勿把蚯蚓误认为人体寄生虫
蚯蚓是一类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以陆生、水生或寄生而广泛存在,但有一种赤子爱胜蚓却鲜为人知.它颜色深红,个体较大,长约6~12 cm,常被人们误认为是自己体内排出的虫体而惶恐就医.
-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在脑囊虫病恢复期治疗中的应用
脑囊虫病患者经过抗囊治疗后,部分患者虽然虫体已经死亡,脑CT示颅内钙化点,但可遗留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甚至癫痫发作等症状.加强脑囊虫病恢复期的治疗,改善脑功能状态,是脑囊虫病治疗中急需解决的问题.1996~1998年,我们应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疗法治疗恢复期脑囊虫病病人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手术治疗小儿重症蛔虫性肠梗阻32例分析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是蛔虫团块堵塞肠腔,肠管受虫体机械性及化学性刺激而痉挛,造成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一种急腹症.
-
固相免疫吸附凝集法检测弓形虫IgM抗体
作者用抗人IgM-μ链单克隆抗体包被固相载体,以弓形虫虫体作为颗粒抗原指示剂,建立了检测弓形虫IgM类抗体的固相免疫吸附凝集法.用该方法诊断弓形虫感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试验结果不受类风湿因子的干扰,是一种适于基层医疗单位应用的新的免疫学技术.
-
改良南瓜子、槟榔煎剂驱绦虫效果观察
1995年以来,作者运用南瓜子、槟榔煎剂治疗绦虫病病人2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 22例病人均为镜检确诊的绦虫病患者,在近1个月内大便中排出过绦虫节片. 2.一般资料 22例患者,男11例,女11例,年龄小3岁,大48岁.病史短1 d,长2年.伴有皮下囊虫结节9例,合并脑囊虫14例.有5例病人曾接受过驱虫治疗,其中2例服西药(药物不详)驱虫,未见虫体排出;1例服灭绦灵后仅排出数节绦虫节片;1例服肠虫清未见驱出虫体;另1例服南瓜子和槟榔煎剂,服后呕吐频繁,未见驱出虫体.5例病人均在驱虫治疗后10 d至2个月内大便中又排出绦虫节片.
-
刚地弓形虫速殖子表面抗原研究进展
刚地弓形虫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由法国学者Nicolle及Manceaux在刚地梳趾鼠单核细胞内发现,虫体呈弓形.
-
血吸虫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血吸虫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是一组以谷胱甘肽为共同底物的具有解毒功能的同工酶,在血吸虫生长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是近来较受关注的一种血吸虫抗原.其中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体内的GST(SjGST和SmGST)是当前研究较深入的血吸虫候选疫苗,二者的同源性很高[1],构建的疫苗免疫小鼠和猪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除产生抗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外还具有降低虫荷数及雌虫生殖率等作用,有些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M][2,3[M]].对于GST疫苗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效果已有较深的研究,故在此不再赘述.然而GST在虫体的具体位置,GST的理化性质及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机制,GST的损害和抑制对血吸虫生理功能产生的具体影响,GST疫苗与某些药物联合使用产生的治疗效果等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综述了GST以上诸方面的研究进展.
-
寄生性原虫病毒研究进展
自从1972年Mattern等[1,2]首次在溶组织阿米巴的某些虫株中观察到病毒样粒子后,人们相继在阴道毛滴虫[3]、蓝氏贾第鞭毛虫[4]、艾美尔球虫[5]、巴贝斯球虫[6]及利什曼原虫[7]等寄生性原虫中发现特异性双链RNA病毒,它们有的影响虫体表型,有的影响虫体致病性,有的影响虫体生长特性.
-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及虫体体外培养研究
肺孢子虫(Pneumocystis)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病原体,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感染后,可引起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或称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osis).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Pc)是一种原虫,是引起人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的病原体.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结果证实,它属于真菌[1、2].引起人体肺孢子虫肺炎的病原体为Pneumocystis jeroveci(国内有学者译为"耶氏肺孢子虫"),而卡氏肺孢子虫仅感染大鼠和其他一些动物.鉴于目前国内对上述归类和新名尚缺乏统一认识,本文仍将之称为"肺孢子虫",暂不称"真菌".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世界各地AIDS病例的增加,PCP病例也随之急剧增多,使得肺孢子虫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建立PCP动物模型和体外培养肺孢子虫,是开展肺孢子虫分类、生活史、发病机制、药物筛选、疫苗研制,以及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的基础.本文就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及其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