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指南解读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一种致死性疾病,虽然其治疗获得进展,但仍然导致很高的死亡率和各种严重并发症.之前由于该病发病率低,缺乏随机试验而仅有有限数量的荟萃分析,IE的指南基本上基于专家意见.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关于IE预防、诊断和治疗指南,推出各种创新理念,包括极高危患者预防性抗生素的限制使用、关注医疗相关IE以及手术佳时机的确定.但是多种进展要求ESC更新原来的指南,大系列的IE文章发表,包括手术治疗的第一项随机研究;影像诊断的重要进展,尤其核素显像领域;与以前不同指南的巨大差异.另外近多种新指南确立并强调“心内膜炎团队”,即需要一种多科协作治疗方法.
-
030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抗菌疗法:交沙霉素和多西环素疗效比较
-
复方替硝唑口腔膜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牙周炎及牙周脓肿为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细菌作为致病原因已得到确认,抗菌疗法已是为有效的疗法[1],但在治疗中口服给药有用药剂量大,局部浓度低,副作用大的缺点,而且治疗时间长.因此,我们将抗厌氧菌的首选药物替硝唑与喹诺酮抗菌药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引,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制成复方替硝唑口腔膜,局部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小儿手足口病U8例临床分析
1998年7月~10月我科收治手足口病118例,其中男66例,女52例,年龄4个月~8岁,1岁~6岁87例占73.8%;夏季发病86例(72.8%),城镇92例(77.9%),农村26例(22.1%).临床表现:发热61例(52.2%).100%见手足口疮疹.疹型,病初有散在性红斑,约2mm~10mm,数量几个至几十个,经1天~2天发展为红晕性丘疹,疹中央有半透明小水泡转为疱疹,疱疹与丘疹时有并存,不痒,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常发部位:手足见于手掌、足底外缘,有26例(22%)累及臀部,口腔损害比手足严重,唇、颊粘膜,软、硬脬,舌、咽、牙龈均可出现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流涎、拒食.本病应与单纯性疱疹、疱疹性咽峡炎、白塞氏病相区别;这些病虽有口腔粘膜损害,但疹型各异,部位不一,而且手足无皮疹是重要鉴别.本病为病毒感染,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辅以支持疗法.轻症口服病毒灵、板兰根.重症随机分两组,甲组36例,应用病毒唑+双黄连,共治疗139天,2天~6天治愈,平均治疗3.8天;乙组26例,应用莪术油+双黄莲,共治疗56天,2天~3天治愈,平均治疗2.2天,乙组明显优于甲组.外地转诊的34例均用过抗生素治疗(其中3例并发腹泻、2例霉菌感染),视病情29例停用抗生素改抗病毒治疗,1天后能进食18例(62%),2天后全部进食、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实践证明在没有合并感染情况下,使用抗菌疗法既浪费药品,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又破坏体内微生态平衡,造成菌群紊乱,故合理用药实为重要.
-
幽门螺杆菌黏附素及受体研究与疫苗发展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简称Hp)是寄生于胃上皮细胞表面的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1],其感染可导致急、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等疾病.现有的根除Hp的方法主要是三联和四联抗菌疗法,随着越来越多的耐药性菌株的出现,研制有效疫苗用于预防或治疗Hp感染成为幽门螺杆菌Hp病防治的关键.
-
抗痤疮丙酸杆菌疗法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寻常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炎症反应在痤疮病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常常与痤疮的炎症损害密切相关,因此抗菌疗法可作为痤疮的有效治疗方法.临床上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包括系统服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局部应用抗生素药膏,以及红蓝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等物理疗法.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部分中草药同样也具有抗菌功效,且中药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已在临床上得到证实.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出现,红蓝光等物理疗法以及中医中药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
碘伏纱条在急性蜂窝织炎治疗中的应用与探讨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为厌氧性细菌[1].临床上常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患部休息,局部热敷,切开减压、引流等.本文通过对30例急性蜂窝织炎患者在切开排脓后,使用碘伏纱条引流,结合全身抗菌疗法,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
围手术期的抗生素应用
广义地说外科围手术期处理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其范围、期限,应理解为术前、术中和术后三方面.目前多数提到的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只是围绕着"做手术时候"的预防性用药,其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带来的感染,其次才是希望不发生或少发生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它不包括应用于已感染、已化脓的手术,即我国传统分类中的Ⅲ类手术,后者的应用实际上已是抗生素的治疗或属抗菌疗法.近年来,已有一些单位在做这方面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开展得不普遍.今再概括地作一介绍,期望今后有更多有关的经验积累报道.
-
止泻散的制备与临床应用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因为轮状病毒感染,中医认为是脾失运化.用液体疗法和抗菌疗法疗效均不佳,且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近年来,我院制备的止泻散临床治疗小儿腹泻338例,有效率为97.9%,现报道如下.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在临床中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NEC治疗的94例新生儿,对其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胎龄及体质量大的患儿的存活率要高于胎龄及体质量小的患儿,94例患儿中,痊愈54例(57.45%),好转27例(28.72%),无效13例(13.83%),治疗有效率为86.17%,胎龄及体质量对胎儿的存活率有明显影响.结论:对于NEC,应通过辅助手段,提高患儿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保证婴儿可摄取到足够的营养,在此基础上合理选用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以提高疗效.此外有必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合理控制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鼓励母乳喂养这一健康、对新生儿成长有利的喂养方式等,降低本病临床发生率.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母乳喂养 抗菌疗法 -
美国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疗临床治疗指南(四)
Ⅳ.怎样治疗MRSA感染性肺炎?肺炎32.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的患有严重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住院患者:(1)符合重症监护( ICU)准入条件,(2)肺梗死或渗出性肺炎,或(3)脓胸,在未得到痰培养或/和血培养结果之前应该采取试验性治疗MRSA感染(循证级别A-Ⅲ).33.对院内MRSA感染(HA-MRSA)或社区获得性MRSA感染(CA-MRSA)性肺炎患者,静脉滴注万古霉素(循证级别A-Ⅱ)或每日2次口服/静脉滴注利奈唑胺600 mg(循证级别A-Ⅱ),或每日3次口服/静脉滴注克林霉素600 mg(循证级别B-Ⅲ),如果是易感菌群,则需要7~21 d的治疗,视感染程度而定.34.在对伴脓胸的MRSA感染性肺炎患者的治疗时,抗MRSA的抗菌疗法需与排脓措施同时进行(循证级别A-Ⅲ).
-
幽门螺杆菌黏附素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定植于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革兰阴性菌,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感染率在世界人群中超过50%.目前针对Hp的感染主要是采取三联或四联抗菌疗法.然而,随着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多,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成为控制Hp感染的新出路.Hp感染和致病涉及多个环节,其中Hp黏附定植于胃和十二指肠道黏膜表面是首要条件.决定Hp定居的因素包括细菌鞭毛动力,尿素酶和黏附素.黏附素作为Hp定植的物质基础,在幽门螺杆菌基因重组疫苗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感冒灵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35例疗效观察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占儿科门诊人次85%以上,该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出现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部充血、双扁桃体充血肿大等症状体征.笔者从1998年以来对成都地区儿科门诊250例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调查发现,上呼吸道感染治疗90%采用抗菌疗法.基层医院尤为显著,对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几乎100%采用抗菌疗法.在临床上常规使用抗菌疗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促使抗生素在儿科中泛滥现象相当严重,给小儿治疗带来很多困难.使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愈延长,出现反复感染现象逐渐增多,严重影响小儿身体健康.我院儿科门诊在1999年以来,选用本院生产的中药制剂感冒灵冲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135例.同时选用青霉素干糖浆为对照组135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临床毒性
胃肠道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反应是氟喹诺酮疗法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其神经毒性的发病机制可能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活化有关.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表明司帕沙星和革帕沙星的心脏毒性高于其他氟喹诺酮,二者小剂量时也能诱发QT间期延长,从而增大出现严重心率不齐的危险性.8-位取代基为卤素原子的氟喹诺酮(如克林沙星)的光毒性强.氟喹诺酮对幼龄动物的腱毒性能够影响其关节软骨的发育,故在儿科领域应严格局限于经慎重筛选的适应证(如用环丙沙星治疗儿童囊性纤维化).氟喹诺酮还可诱发腱炎和腱破裂.总之,与大多数其他类抗菌药一样,氟喹诺酮的耐受性良好,但在治疗细菌感染时,务必认真考虑不同氟喹诺酮的特殊毒性.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体和抗菌疗法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危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早期发病”(发生于分娩后2~3d)脑膜炎的感染源是胎儿羊水、母亲产道及其慢性感染性病灶,主要的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氏菌。“晚期发病”(发生于分娩后3~4d)脑膜炎大多源于院内感染,病原体呈多样性,由具体医疗机构的流行病学决定,对新生儿脑膜炎的针对性治疗只能在分离出病原菌并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后才能实现,对抗菌疗法的原则以及各种细菌性脑膜炎的抗菌药选择和用法进行了介绍。
-
痤疮的系统性抗菌疗法评价
寻常痤疮发病机制中痤疮丙酸杆菌的定植被认为是痤疮炎症反应形成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抗生素在痤疮治疗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随着对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发病中作用更加清晰的理解和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系统性抗菌疗法的策略需要改变。
-
浅谈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幽门螺杆菌或幽门螺旋菌,英文名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由巴里·马歇尔(Bar yJ.Marshal )和罗宾·沃伦(J.RobinWar en)二人发现,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1-4]。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达40%~90%,通常在儿童期感染,而且一经感染,若不根除治疗,将终生携带,携带者是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有侵入性方法如细菌培养、快速脲酶试验等,亦有非侵入性方法如脲呼吸试验、抗体检测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机制涉及细菌本身毒力因子、细菌黏附与定植、宿主炎症/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等,情况复杂。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治疗普遍采用根除细菌的抗菌疗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疫苗正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