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母胎免疫调节机理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技术的应用,母体免疫调节机理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就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双重调节的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
牛血清白蛋白作为生物医用材料产品体液免疫评价阳性对照物的研究
目的本文旨在对生物医用材料免疫原性评价方法进行初步探索,寻找有效的生物医用材料产品体液免疫评价所需阳性对照物,并对其使用剂量,免疫方法和免疫效果进行探索,为生物医用材料产品免疫原性评价实现标准化积累数据.方法选取雌性8周Balb/c小鼠,随机分组,分别不同剂量免疫3次,每次间隔两周.分别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并进行血清抗体总IgG浓度检测,实验结果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单独免疫小鼠均无显著的体液免疫刺激作用;BSA混合佐剂免疫小鼠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淋巴细胞增值能力明显强于阴性对照组,高剂量组强于中剂量组;二次免疫后两周取材与3次免疫后两周取材BSA混合佐剂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与阴性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3次免疫后两周强于二次免疫后两周,佐剂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淋巴细胞增值能力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实验证明,BSA可以作为生物医用材料产品体液免疫检测的阳性对照物,免疫刺激强度适中.
-
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奶油中c9,t11-共轭亚油酸的含量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以下简称CLA)是一类共轭双键位置在9和11或10和12的亚油酸(linoleic acid, LA)同分异构体的混合物,每个双键可以成顺式或反式构型[1],因而CLA基本的空间构象是形成8种同分异构体[2].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CLA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物活性作用[3~10],如CLA具有抑癌作用、降低胆固醇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地防止免疫刺激的分解代谢作用等,而c9,t11-CLA被认为是生物活性作用强的共轭亚油酸异构体.目前,国内在CLA抑癌作用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关于食物中CLA含量的测定这一领域尚属空白.我们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法对奶油中c9,t11-CLA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
化疗相关理论及概念的临床阐释
1 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早期治疗与综合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原则,这点早已达成共识.综合治疗是指采用一切有利于恶性肿瘤康复的治疗方法同时或先后运用,以求取大的治疗效益.目前临床常用的综合治疗疗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包括免疫刺激、分子靶向、基因修复)、中医治疗,这些疗法已成为抗肿瘤领域的基石;此外,尚有各种能量聚焦疗法如超声聚焦、射频消融、微波热疗、激光烧灼、粒子刀、冷冻(氩氦刀)等,以及放射免疫疗法、光化学疗法等.
-
Toll样受体及其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先天性免疫系统发挥防御作用的关键是对病原体的识别,这一识别主要由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完成.TLRs通过识别病原微生物及其特殊结构,介导宿主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和天然免疫应答的产生.病毒基因组具有一些哺乳动物基因组所没有的特性物质,比如高CpG含量和dsRNA等.这些基因组核酸起着同病毒感染相关的分子信号的作用.近年研究显示,TLRs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中通过诱导TNF、IFN等的生成和调节Th1和Th2反应平衡而产生免疫刺激并发挥抗病毒作用.因此,对TLRs的认识和深入研究将为新型肝炎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的研制提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并为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
CpG寡核苷酸的免疫刺激作用及其在疫苗中的应用
CpG寡核苷酸(ODN)是含有CpG基元的寡核苷酸,对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等均具有较强的免疫激活功能.因此,目前CpGODN已用作免疫佐剂、粘膜疫苗、肿瘤疫苗及DNA疫苗,具有安全、高效、低毒的效果,在临床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
生物羊膜免疫安全性的筛检
目的:探讨生物羊膜对大鼠免疫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150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生物羊膜、免疫抑制、免疫刺激、假手术和空白对照5组,依据考察周期将每组30只再随机分为1、2、4、8和12周5个实验操作小组。各组大鼠皮下埋植后连续3 d 肌内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抗感染,按考察周期进行免疫器官系数分析、NK 细胞杀伤活性测定及 IL-1β、IL-6和 TNF-α含量测定。结果生物羊膜植入后1、2、4、8和12周,生物羊膜与假手术和空白对照组大鼠各项检测结果相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免疫抑制组大鼠免疫器官系数分析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与其余各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免疫刺激组大鼠 NK 细胞杀伤活性等出现一定的免疫刺激,与其余各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生物羊膜植入大鼠体内后具有较好的免疫安全性,未产生明显的不良免疫反应。
-
新型佐剂CpG ODN的研究进展
目的:对CpG ODN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作为疫苗佐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CpG ODN作为新型佐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与CpG ODN免疫刺激活性、疫苗佐剂作用和安全性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CpG ODN具有强免疫刺激作用,能促进DC、B细胞、NK、巨噬细胞等的增殖或活化,具有促进Thl型免疫应答的特点,CpG ODN的免疫刺激作用与激活TLR9有关.CpG ODN,尤其是B型CpG ODN,可作为佐剂增强针对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性疫苗和针对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的治疗性疫苗的免疫效应.现有资料显示CpG ODN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引起注射部位反应和过敏反应等方面,CpG ODN的安全性优于传统佐剂,但较高剂量下会引起一些其他方面的毒性作用.对CpG ODN结构及其传递系统的研究和改进是提高其临床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结论:CpG ODN具有强大的促进免疫应答的作用,是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一种新型疫苗佐剂,目前CpG ODN的安全性尚未被完全阐明,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抗-Jkb引起交叉配血困难1例
抗-Jkb是 kidd 血型系统的抗体之一,常常是通过输血、妊娠等免疫刺激产生。近日,我院输血科发现1例老年男性抗体筛查结果阳性,经谱细胞鉴定为IgG抗-Jkb抗体,现报道如下。
-
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临床前免疫毒性评价
阐述了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临床前免疫毒性评价工作.介绍了医疗器械免疫毒性评价的发展历程,概述了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对相关评价做出的指导.讨论了植入性医疗器械免疫毒性评价的具体实施,包括降解产物潜在危害、医疗器械风险评估、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刺激与迟发型过敏反应试验以及全身毒性试验等.分析了植入性医疗器械免疫毒性评价的主要免疫毒性反应及其检测,提出了在研究实验时存在的不足,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下一步研究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慢性HCV肝炎抗病毒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输血后肝炎发生的主要致病因子,由于在1993年前不能对献血员及血液制品进行HCV感染的筛选,因此之前有较多的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感染HCV,由于HCV基因的高度变异和病毒对机体的免疫刺激能力不足,大约50%~80%发生慢性感染.慢性HCV肝炎虽然病情较慢性HBV肝炎轻或进展缓慢,一旦进展到肝硬化,疾病的进展速度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较慢性HBV肝炎高,因临床常用的"保肝降酶"药物常不能有效的控制肝脏的炎症活动,而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当前对HCV肝炎抗病毒治疗唯一有效的药物是干扰素,但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和保证疗效,需要在治疗期间进行动态的观察.
-
转录因子T-bet和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同时一系列细胞因子对这种气道炎症起到加强或消弱的作用.气道炎症是气道高反应性的基础,也是气道重塑的重要原因.Th淋巴细胞可以分化成Th1、Th2两种细胞亚群,每种细胞亚群均有特异的功能和细胞因子.Th1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介导迟发性超敏反应,保护机体不受细胞内病原体和病毒的侵袭.Th2细胞辅助B细胞功能,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以清除蠕虫和其他细胞外的寄生虫,与移植物耐受、抑制自身免疫疾病有关.IFN-γ是Th1特征性细胞因子,Th1还产生IL-2、TNFβ,IL-4是Th2细胞相应的特征性的细胞因子,另外Th2细胞还分泌IL-5、IL-6、IL-9、IL-13[1,2],但不生成IFN-γ.IL-4促进B细胞分化合成IgE,IL-5是嗜酸粒细胞的存活发育因子[3].对于不同的免疫刺激或细胞因子,这两种Th可增高并形成免疫调控环路,即Th1分泌的细胞因子可抑制Th2细胞的活性,反之亦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种调控环路的破坏可能是引起哮喘的关键所在[4,5].
-
CHMP支持批准BMS与AbbVie联合开发的单抗药物Empliciti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支持批准百时美施贵宝(BMS)与合作伙伴艾伯维(AbbVie)联合开发的一款免疫刺激单抗药物Empliciti( elotuzumab)联合Revlimid( lenalidomide)和地塞米松( dexamethasone),用于既往已接受过至少一种疗法的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的治疗。欧盟委员会( EC)在审查药物时,通常都会采纳CHMP的建议,这也意味着Empliciti很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获批上市。
-
2009-2011年太原地区稀有血型志愿者资料库情况分析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输血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免疫学问题.红细胞ABO以外的不规则抗体是引起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和输血无效的主要原因[1],特别是对有妊娠史、输血史和短期内大量输血的患者更为重要.有意义的抗体多为IgG类,主要是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产生[2,3].对于具有ABO以外抗体患者的输血,常不能及时提供适合的血液产品,故需储备志愿者,检测志愿者除ABO以外、对临床有意义的红细胞血型抗原,建立红细胞稀有血型志愿者资料库.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及临床应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向性、自我更新细胞,有组织再生的潜能;在不同条件的诱导下能分化为骨、软骨、肌腱、肌肉、脂肪和神经元等多种组织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如对B细胞抗体的产生,T细胞亚型的转变,及同种异质移植物的免疫耐受性的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有基因传递的潜能.本文探讨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和多种临床潜能.
-
皮下植入医用几丁糖对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大鼠腹部皮下植入医用几丁糖对其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医用几丁糖高剂量组(5 ml)、低剂量组(1ml)、假手术组(5ml无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未处理)、免疫抑制组(取材前连续4d经大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和免疫刺激组(取材前12h单次腹腔注射脂多糖),根据考察周期将每组16只大鼠再随机分为1、4、8和12周4个实验操作小组.对大鼠以下指标进行检测:免疫器官系数、免疫器官组织病理学观察、NK细胞杀伤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和T/B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医用几丁糖植入后1、4、8和12周,医用几丁糖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大鼠的免疫器官系数、NK细胞杀伤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T/B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器官组织病理学观察未见异常;免疫抑制组大鼠的免疫器官系数、NK细胞杀伤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T/B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器官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淋巴细胞数目大量减少等免疫抑制现象;免疫刺激组大鼠的脾脏系数、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T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器官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淋巴细胞数目大量增多等免疫刺激现象.结论 经大鼠腹部皮下植入医用几丁糖后,未对其免疫系统产生明显影响.
-
ALD-DNA对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刺激作用
目的体外观察Con A活化淋巴细胞来源的DNA(ALD-DNA)对BALB/c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刺激作用.方法将ALD-DNA及未活化淋巴细胞来源的DNA(UnALD-DNA)分别与BALB/c小鼠来源的巨噬细胞株RAW264.7孵育48 h,然后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情况.结果ALD-DNA在体外能够明显刺激细胞发生增殖,上调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以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0和CD86的表达,并能够诱导细胞分泌IL-6、IL-12和TNF-α.结论ALD-DNA对RAW264.7细胞具有免疫刺激作用.
关键词: 活化淋巴细胞来源的DNA 巨噬细胞 免疫刺激 -
免疫途径及载体对乙肝病毒DNA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摘要)
目的探讨DNA载体结构及接种途径对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插入HBV表面抗原编码基因的表达载体pcDNA1.1/SA(无抗性基因)和pcDNAI/Amp/SA(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肌注小鼠后比较其诱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同时比较不同接种途径(肌内、皮内、皮肤划痕)及CpG免疫刺激元件(ISS)对DNA疫苗诱生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pcDNAI/Amp/SA的免疫效果优于pcDNA1.1/SA。pcDNA1.1/SA的免疫效果可被ISS增强,而pcDNAI/Amp/SA诱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则可被ISS抑制;诱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以肌肉注射强,皮内注射免疫其次,皮下划痕法较弱。结论不同HBsAg表达载体诱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不尽相同;CpG免疫刺激元件在决定DNA疫苗免疫原性中起重要作用,可增强不含相应结构DNA疫苗的免疫效果;皮内注射可诱发与肌内接种相似的免疫应答,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免疫接种途径。
-
人IL-24重组蛋白免疫刺激及血管形成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24(rhIL-24)蛋白体外免疫刺激功能和血管形成抑制作用.方法 将原核稳定表达得到的rhIL-24蛋白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ELISA检测其刺激免疫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γ-干扰素(IFN-γ)的活性;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观察rhIL-24蛋白抑制血管形成的效应.结果 rhIL-24蛋白孵育的PMBC在不同时段分泌的IL-6、TNF-α及IFN-γ浓度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rhIL-24蛋白能明显抑制CAM二级和三级血管形成,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结论 rhIL-24蛋白具有明显的免疫刺激功能和血管形成抑制作用.
-
树突状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对免疫功能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抗原提呈细胞多指的是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等能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即所谓的专职性的抗原提呈细胞.其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目前发现的功能强大的APC.DC自身具有免疫刺激能力,是目前发现的惟一能激活未致敏的初始型T细胞的APC,研究证实,DC 不仅能够以抗原特异的形式启动T 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而且还可以激发免疫记忆保护,在宿主再次受到肿瘤细胞攻击时发挥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