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현대생물의학진전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6273
- 国内刊号: 23-154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父系HBeAg阳性流产胚胎绒毛中HBV-DNA的表达
目的:探讨在父系HBeAg阳性的流产胚胎中,乙型肝炎病毒在绒毛中的表达.方法:募集仅父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组合,即母HBsAg(-)且父HBsAg(+)流产胚胎.接以下组合将入选对象分为4组:组1为父HBeAg(+)母HBsAb(+);组2为父HBeAg(+)母HBsAb(-);组3为父HBeAg(-)母HBsAb(+);组4为父HBeAg(-)母HBsA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胎儿父、母亲血清进行乙肝抗原、抗体检测,并使用荧光定量PCR法对胚胎绒毛进行HBV DNA检测.结果:父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142例胚胎中,仅在父系HBeAg阳性组别(1、2组)84例胚胎中发现3例绒毛HBV-DNA升高,阳性率为3.57%.其中父HBeAg(+)母HBsAb(-)组合中2例,父HBeAg(+)母HBsAb(+)组合中1例.父系HBeAg均阳性,母系HBsAb阳性与阴性组间子代绒毛HBV-DNA升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eAg阳性父亲可能更容易导致乙肝父婴垂直传播.
-
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中一胎宫内死亡的原因、对母亲和存活胎儿的影响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0月分娩的双胎妊娠之一胎宫内死亡的18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胎的发生率占双胎的1.08%,其中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onochorioniC-diamniotic twin,MCDA)11例(61.11%),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dichorionicdiamniotic twin,DCDA)7例(38.89%).胎儿死因:胎盘脐带因素3例(16.67%),胎儿畸形1例(5.56%),妊娠并发症3例(16.67%),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3例(16.67%),宫内感染3例(16.67%),不明原因5例(27.78%).另一胎选择剖宫产者13例,阴道分娩3例.双胎一胎死亡后对母体的凝血功能影响不大(P>0.05).结论:单绒毛膜双胎较双绒毛膜双胎母儿结局存在差别;双胎一胎宫内死亡对母体及存活儿有一定影响.对于孕周小,胎儿尚不成熟的病例,可严密监测存活胎儿宫内情况,行期待治疗延长孕龄至足月再分娩.
-
中、重度牙周炎与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素17及血脂水平的比较
目的:研究汉族人群中、重度牙周炎与冠心痛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17在二者相关性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检测和分析40名健康者(健康组)、40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周炎组)、2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心痛组)及47例患冠心痛伴中、重度牙周炎的患者(冠心病+牙周炎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血脂水平(血清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和牙周临床指数(附着丧失、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组、牙周炎组、冠心痛组及牙周炎+冠心痛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分别为(13.01±1.23)、(24.45± 2.13)、(59.90±2.23)和(68.87±3.43)ng/L,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7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受教育状况、血压和体重指数后显示,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间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发生冠心痛的可能性高于牙周健康者,其发生冠心痛的相对风险率比值比为2.416(P=0.039; 95% CI:1.126-6.659).经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受教育状况、血压和体重指数后,各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间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严重的牙周感染可能通过改变白细胞介素17水平,影响全身炎症反应和冠心痛的发生及发展,可能是冠心痛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
-
睡眠纺锤波在植物状态病人预后判别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脑电图睡眠纺锤波在植物状态病人预后判别中的价值.方法:在长程脑电监测下观察植物状态病人的睡眠纺锤波,与其意识恢复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预测患者意识恢复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28例患者中,12例有纺锤波,其中9例意识恢复;16例无纺锤波患者中,14例未恢复意识.纺锤波的有无与患者意识恢复有相关性,P值<0.01.脑电图睡眠纺锤波对植物状态患者意识恢复判断的敏感性(83.25%)、特异性(81.82%)、准确性(82.14%).结论:脑电图睡眠纺锤波可较准确预测植物状态患者的意识恢复能力,可作为临床评估植物状态患者意识恢复能力的辅助方法.
-
不同年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代谢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年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期血脂代谢特点及相关因素变化,探讨血脂代谢在不同年龄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22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及11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共341例按照年龄分为3组,<60岁为非老年组共68人,其中ACS组33人,SAP组35人;60-74岁为普通老年组共67人,其中ACS组34人,SAP组33人;≥75岁为高龄老年组共206人,其中ACS组155人,SAP组51人.详细记录其基线资料并测定其血脂各项指标(包括TC、TG、LDL-C、HDL-C)及CRP.结果:与SAP患者比较,非老年人组及普通老年人组ACS患者LDL-C、CRP均显著升高;高龄老年人ACS患者LDL-C水平无显著升高,但HDL-C显著降低,CRP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虽无显著升高,但未达指南要求水平.各组之间TC、TG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代谢异常在不同年龄ACS患者的发生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老年ACS患者中,除了应关注脂代谢紊乱外,还应该关注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
波生坦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波生坦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6例IPAH患者予波生坦口服治疗20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WD)、肺动脉压力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变化.结果:患者心功能由治疗前Ⅲ级13例、Ⅳ级3例变为Ⅱ级14例、Ⅲ级2例.6MWD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1),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及肺动脉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口服波生坦治疗IPAH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安全性好.
-
CO2激光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CO2激光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82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CO2激光器治疗联合胸腺五肽肌注;对照组32例单纯采用CO2激光器治疗;两组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50例,一次治愈者46例,占92%;二次治愈者4例,占8%.对照组32例,一次治愈者19例,占59.4%;二次治愈者13例,占40.6%.两组一次治愈率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局部轻度水肿和疼痛,无需处理1~3天缓解或痊愈.结论:CO2激光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尖锐湿疣临床疗效好,并具有治疗简便,术后不良反应少,治愈率高等特点.
-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价值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痛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4例冠心痛患者(54例单支病变和60例多支病变)为观察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TC、TG、HDL及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LD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D显著降低(P<0.05),多支病变组病变程度更严重(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皮功能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重要指标,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痛具有重要意义.
-
术前中性粒细胞对淋巴细胞比值与晚期胃癌临床病理特点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对淋巴细胞比值(N/L比值)与晚期胃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4月至2007年8月间的293名TNMⅢ,Ⅳ期行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N/L比值进行分析.N/L比值通过术前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得出.结果:高NLR组Ⅳ期病例,12切除和联合脏器切除的比例更高,肿瘤直径更大,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7,0.007,0.001),而年龄,伴随疾病,肿瘤部位,Bormann分型,病理分级,Lauren分型,淋巴血管侵犯和术后化疗情况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N/L比值在Ⅲ,Ⅳ期胃癌病例中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8).结论:术前N/L比值跟晚期胃癌分期,手术根治程度相关,N/L比值升高提示分期偏晚.N/L比值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可信的预后指标用采指导胃癌术后风险评估和治疗选择.
-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置放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98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置放胆道支架对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无法手术切除或不愿手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98例,通过放置内置支架引流观察其操作成功率、支架通畅期和退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效果和患者生存期等.结果:98例患者中有88例成功通过置入胆道内置引流管,成功率为89.8%,并发症发生率为11.22%,所有成功患者术后1周黄疸明显减退,支架平均通畅期137天,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63天.结论:行胆道内置支架引流创伤小,并发症少,通畅性能好,可持久有效地控制黄疸,有效缓解病情,改善全身情况,明显延长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期.
-
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患者相关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探讨反应性血小板增高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变化规律.方法:143例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患者和65例对照者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抗凝血酶活性(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常见于肿瘤、肺炎、外伤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组患者AT-Ⅲ、PT和APTT与对照组无差异,但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必要时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预防.
-
乳腺X线摄影癌周透亮带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与价值
目的:研究乳腺X线摄影癌周透亮带影像学特征,分析其病理基础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10月期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196例,筛选出术前进行过乳腺X线摄影检查并且图像上癌周出现透亮带征象的患者共47例51个病灶,测量肿块直径、癌周透亮带宽度等,与病理大体标本切面和镜下切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双乳病灶多分布于外上象限(19/51),临床触诊病灶大小平均值约35.45±1.25mm.乳腺X摄影观察病灶均为肿块样,影像测量病灶大小平均值约20.49±1.18mm,与临床触诊大小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2.85,P<0.01);肿块周围可观察到宽窄不均透亮带,平均宽度约15.07±0.86mm,乳腺癌癌周透亮带宽度与肿块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r=0.188,P=0.186).病理大体标本观察病灶周围包绕一圈连续的黄色脂肪组织;HE染色镜下切片观察瘤灶周围为一圈成熟脂肪细胞,局部被瘤灶边缘增生的致密结缔组织为主的毛刺分割,脂肪组织中散在分布炎性细胞,部分区域见灶状癌细胞团浸润.结论:乳腺X线摄影癌周透亮带病理基础为伴随瘤周间质反应的富含脂肪的组织层,此征象对乳腺癌的诊断、以及临床评估肿瘤浸润范围具有一定意义.
-
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入对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入对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2月-2011年4月收冶的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8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入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积液中蛋白量以及白细胞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时间、胸膜壁厚度等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入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
川芎嗪促进大鼠部分肝切除后修复性再生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功能的变化及川芎嗪对肝修复性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在相同月龄的动物中按体重均衡的原则随机分组.实验动物共分为5组:设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青年假手术对照组(假术组)、青年肝切除组(青切组)、中年肝切除组(中切组)和中年肝切除治疗组(切治组),每组动物10只,常规饲养,自由饮水.参照Higgins and Aderson给大鼠施行肝脏70%切除手术,中切组大鼠术前以川芎嗪(200 mg/kg/d)腹腔注射7d,其余组注射生理盐水.假术组大鼠以同样的手术程序打开腹腔但不施行肝部分切除术.各组施行手术动物在切除术后24 h沿腹中线切开动物腹腔,于腹主动脉两髂分支处取血分离血清,切取所有肝脏,待测.采用试剂盒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中丙氨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肝脏匀浆后,采用八木国夫法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组织中核增殖抗原(PCNA)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I)、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2)的蛋白表达.结果:与中切组相比手术动物相比,切治组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细胞中PCNA表达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中SOD1、SOD2表达显著增加.结论:肝脏切除70%后,肝功受损,氧化应激增加,但核增殖能力增强.川芎嗪可以抑制肝切手术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促进SOD的表达,抑制MDA的升高,降低ALT、AST水平,提高PCNA的表达.提示中年大鼠肝切除后肝功能受损与氧化应激相关,给予抗氧化药物能够促进肝再生修复能力,青年肝切除手术大鼠肝的修复能力强于中年动物.
-
不同处理方法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微弧氧化表面处理方法在钛瓷结合方面的作用.方法:将试样分为三组,微弧氧化组,预氧化组,光滑组:对各组钛试件表面进行瓷粉烧结.根据ISO 9693标准,对钛瓷间的三点弯曲结合强度进行测试,并对钛瓷结合界面和瓷剥脱面进行SEM和EDX观察与分析.结果:处理方法不同,钛表面形貌及相结构也不同.钛试样微弧氧化组,预氧化组,光滑组与瓷的结合强度分别是:42.40±4.35Mpa,34.28±2.84Mpa和28.58± 2.74Mpa,微弧氧化组的钛瓷结合强度与不进行微弧氧化处理组的钛瓷结合强度相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预氧化组的钛瓷结合强度大于光滑组(P<0.05),但明显小于微弧氧化组(P<0.01);未进行微弧氧化处理组的钛瓷界面间可见有明显裂隙;而微弧氧化组的钛瓷界面瓷与钛基体结合紧密,无任何气泡、孔隙存在.结论:钛表面微弧氧化处理后可有效提高钛瓷的结合强度.
-
小鼠紧密连接蛋白ZO-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目的:克隆小鼠紧密连接蛋白ZO-2 (zonula occludens protein2)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验证其在293T细胞系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从小鼠淋巴结来源的cDNA中分三段分别扩增,通过基因克隆方法获得紧密连接蛋白ZO-2基因全长,连接至pMD- 18T栽体中,酶切测序正确后,插入pEGFP-C2载体中,构建真核表达栽体pEGFP-C2-ZO2.酶切正确后,瞬时转染入293T细胞中,48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其绿色荧光GFP融合蛋白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在转染细胞中的蛋白水平表达.结果:通过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证明成功克隆了ZO-2基因,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栽体pEGFP-C2-ZO2.结论:小鼠紧密连接蛋白ZO-2基因的获得和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ZO2的成功构建为下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IL-23受体基因多态性和克罗恩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白介素23受体(IL-23R)基因rs11465779位点多态性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e,CD)的关系.方法:从98例上海本地汉族CD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标本中提取基因IBD组DN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技术检测IL-23R基因rs11465779位点变异情况,分析其基因表型、基因频率与IBD的关系.结果:IL-23R基因rs11465779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CD组和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该位点多态性和CD发病年龄及性别均无相关.结论:IL-23R基因rs11465779位点多态性变异,可能不是中国南方汉族人群CD发痛的危险因素.
-
秋茄枝乙醇提取物减轻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肝脏和胰腺病理损伤
目的:研究秋茄枝乙醇提取物(EEK)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肝脏和胰腺组织病理结构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饲料喂养联合STZ建立T2DM大鼠模型.大鼠分为为正常对照组、T2DM模型组、二甲双胍组、EEK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给药4周后处死,取肝脏和胰腺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随着EEK剂量的增加,大鼠肝脏和胰岛组织的病理损伤逐步减轻.结论:EEK有助于修复STZ诱导的T2DM大鼠受损的肝脏和胰岛组织.
-
Split-marker重组技术构建泛素C末端水解酶基因缺失菌株
目的:对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泛素末端水解酶(creB)基因进行敲除.方法: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软件初步分析烟曲霉CreB蛋白结构.利用split-marker重组技术构建重组片段,并通过PEG-原生质体方法对烟曲霉野生菌株进行转化,采用PCR方法对转化子进行筛选,后选取初步筛选的转化子进行测序鉴定.结果:结构分析显示烟曲霉CreB蛋白具有泛素特异蛋白酶(ubiquitin-processing protease)UBP亚家族六个结构域.本实验构建了转化片段并转化,在抗性平板中获得了25个Hyg抗性转化子,进一步采用PCR方法筛选到20个转化子,终通过测序分析获得一株creB基因缺失菌株.结论:Split-marker重组技术是对烟曲霉creB基因进行敲除的快速有效的方法.获得的creB缺失菌株可用于基因功能研究.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PTSD-SPS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和海马神经元溶酶体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饲料中添加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PTSD-SPS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溶酶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TSD-SPS模型组、30% ω-3PUFAs +PTSD-SPS模型组、60% ω-3PUFAs+ PTSD-SPS模型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方法,观察大鼠定位航行实验中逃避潜伏期及空间探索实验中靶象限活动时间的百分比及穿台次数.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PS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第5天达到(39.12±7.34 )s( P<0.05);第6天大鼠靶象限内活动时间百分比明显缩短及穿台次数减少,分别是10.01%±3.03%及( 1.05±0.13)次;与SPS模型组对比,喂饲60% ω-3PUFAs的SPS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为(19.13±4.26)s(P<0.05),靶象限内活动时间百分比及穿台次数为25.56%±2.13%、( 2.36±0.34)次(P<0.05).电镜结果显示,喂饲ω-3PUFAs的SPS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中溶酶体数量比SPS组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通过减少海马神经元溶酶体的数量对PTSD-SPS大鼠学习记忆损伤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
Notch通路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初探
目的:研究Notch通路在肝纤维发生发展中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病理模型组,病理模型组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制备肝纤维化模型.8周后将大鼠处死,取肝组织行病理HE染色评价肝纤维化程度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otch-1蛋白、E-cadherin蛋白与TGF-B1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组织病理HE染色示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肝细胞坏死、再生明显,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增加,肝实质结构紊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理模型组notch-1与TGF-β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Notch通路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hERG shRNA表达载体构建及其稳定转染骨肉瘤细胞系MG-63、SOSP-9607的建立
目的:构建hERG钾离子通道蛋白(human ether-a-go-go-related gene potassium channel )shRNA表达载体质粒,获得稳定转染干扰质粒的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SOSP-9607.方法:将4对合成的寡核苷酸链退火形成双链,连接入pGPU6/GFP/Neo表达栽体,并测序鉴定.使用脂质体法将重组的质粒转染至MG-63、SOSP-9607,通过G418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的两种细胞系,采用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ERG蛋白的表达.结果:测序结果证实shRNA与栽体连接正确,免疫印迹实验证实hERG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了hERG shRNA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稳定表达hERG shRNA的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和SOSP-9607.
-
羊水干细胞治疗维甲酸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的初步研究
目的:维甲酸( ratinoicacid)诱导雌性大鼠骨质疏松(Ostoporosis,op)模型,观察并分析羊水干细胞(amniotic fluid-derived stem cells,AFS)对OP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A组)外,模型组(B组),一次注入AFS组(C组)和两次注入AFS组(D组)均用维甲酸70mg/(kg-d)连续灌胃14d,A组用等量灭菌注射用水灌胃.于给药二,三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清Ca、Pi、碱性磷酸酶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含量,制造模型(简称造模)过程观察动物生活习性体重等变化,实验结束进行股骨骨形态计量学测量,骨薄片病理学观察.结果:造模过程中,大鼠出现少食,竖毛,及体重减轻.B.C组大鼠体重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造模21d后,B组血清Ca2+水平显著升高.模型组骨密度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5),但D组骨密度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B,C,D组血清ALP,TRACP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骨薄片染色显示模型组骨胶原排列杂乱无序,结构松散,D组有修复迹象.结论:羊水干细胞尾静脉注射可缓解维甲酸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且两次次给药的治疗效果好于单次给药.
-
丹参酮ⅡA预防慢性缺氧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电生理机制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 (TⅡA)预防慢性缺氧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200-250 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odel组)、TⅡ A( 10mg/kg·d)治疗组(T ⅡA组).复制慢性缺氧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并给予相应治疗,在脑片水平运用膜片钳技术检测海马CA1区的LTP变化,并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兴奋性变化.结果:(1)给予高频强直刺激(HFS)后各组兴奋性突出后电位(fEPSP)斜率均显著增加,即均可诱发LTP并持续1h以上,但模型组LTP较对照组显著减弱(P<0.05),TⅡA治疗组LTP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5);(2)慢性缺氧使海马CA1锥体细胞放电所需的刺激电流幅度显著增加、阈电位升高、兴奋性降低,同样刺激强度条件下动作电位数量减少,TⅡA干预可明显减轻慢性缺氧对海马CA1锥体细胞的上述抑制.结论:TⅡA可能是通过维持海马CA1锥体细胞的兴奋性、维持海马的突出可塑性减轻慢性缺氧对认知功能的损害.
-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犬胸壁全层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负压大小下的封闭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犬胸壁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25只健康成年犬的右胸壁制作3cm×4cm大小的全层缺损,随机分为5组,所有胸壁缺损处安装一次性封闭式负压吸引器,手动抽吸负压排出胸膜腔气体产生负压,致伤24小时后复查CT观察气胸情况;然后按照压力袁显示调节负压至60kpa,40kpa,20kpa,10kpa,0kpa吸引胸壁,比较五组1d,3d,5d的伤口液体引流量,胸膜闭合时间;5d时伤口取材做HE染色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在60kpa和40kpa负压吸引下,1天引流液体量多,分别为77.6±6.62 ml,77.8±4.97 ml;胸膜闭合快,分别为3.2±1.30天,3.6±0.55天,但是60kpa组有一只犬血气分析显示为Ⅰ型呼吸衰竭;HE染色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各组均有肉芽组织增生及血管新生,且40kpa和60kpa负压组肉芽组织和血管密度明显多于其他组,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封闭负压吸引器对胸壁全层缺损创面有明显治疗作用,并且在40kpa负压下治疗效果好而且安全.
-
Ppp5c和TTC16基因的TPR结构域与Hsp70、Hsp90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研究Ppp5c及TTC16基因的TPR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结构域短片段和Hsp70及Hsp90家族蛋白的相互做用,及其过表达时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及PCR的方法,克隆Ppp5c及TTC16基因的TPR结构域以及HSPAIA、HsP90AA1的全长基因,并连入酵母双杂交载体,通过ClonTech的酵母双杂交实验体系研究蛋白和蛋白之问的相互作用.把Ppp5c及TIC16基因的TPR结构域克隆入真核表达栽体,构架稳定表达Ppp5c及TTC16基因的TPR结构域的MCF-7细胞系,并通过流式细胞实验观察细胞周期.结果:Ppp5c及TTC16基因的TPR结构域能与HSPAIA或HsP90AAI发生相互作用.Ppp5c及TTC16基因的TPR结构域在MCF-7中的过表达能严重影响细胞周期,引起细胞凋亡和S期阻滞.结论:本实验初步揭示了不同蛋白的TPR结构域在与Hsp70及Hsp90蛋白的相互作用性质的异同点以及其过表达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为全面理解TPR结构域的功能、PPP5c以及TTC16蛋白在细胞内的功能奠定了前期实验基础.
-
测定胰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及淋巴管密度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的变化、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的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应用CD34及D2-40分别检测41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配对癌组织内、癌旁及正常胰腺组织中MVD及LVD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分化程度、分期和淋巴转移间的相关性;以及癌组织MVD与癌旁组织LVD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在41例胰腺癌组织配对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平均MVD值分别为46.585±16.935,11.100± 4.036,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01).配对癌组织内、癌旁及正常胰腺组织中平均LVD值分别为11.244±4.800,15.829±7.470和13.512±5.139;其中癌旁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LVD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60>0.05),癌旁组织与胰腺癌组织的LVD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1).癌组织内MVD值与癌旁组织LVD值之间有相关性(P=0.025<0.05).结论: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MVD及LVD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及淋巴转移存在关联.胰腺癌组织内MVD值与癌旁组织LVD之间存在相关性.
-
VAC技术治疗兔耳缺血性创面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间歇和持续负压下缺血创面不同处理与愈合的关系.方法:实验前1天,用脱毛剂(Nair,美国)对兔耳背脱毛.动物用1%戊巴比妥钠耳缘静脉注射麻醉(30 mg/kg体重),固定于手术台.75%乙醇消毒双侧耳背皮肤.距耳根3-3.5cm处分离、结扎兔耳中央神经血管束.在耳背中部形成直径2.5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保留软骨膜)[1].止血后置动物于特制木盒内.42只大白兔共84个创面,随机分为-50mmHg -75mmHg和-100mmHg 3大组,分别施以间歇负压(运行2分钟,停1分钟)和持续负压组.实验分别运用-50mmHg,-75mmHg,-100mmHg三个不同负压值进行连续、间歇治疗兔耳缺血性创面,观察伤后1,3,7,10,14,20d创面愈合情况,取伤后7d组织标本进行Western blot、HE染色,观察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的表达及创面上皮的再生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1].以及各时间点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50mmHg(纱布+海绵)间歇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兔耳缺血性创面的愈合快,-75mmHg治疗组次之,-100mmHg治疗组创面愈合慢.在同一时间点上,-50mmHg治疗组与-75mmHg,-100mmHg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相比,能够更快地促进创面VEGF的表达和肉芽组织的再生,毛细血管增多.封闭负压治疗能够降低创面组织细胞的凋亡的发生.结论:(1)封闭负压治疗能够促进缺血创面的肉芽组织再生及VEGF的表达,减少创面组织细胞的凋亡的发生;(2)-50mmHg间歇封闭负压治疗效果好.
-
健侧C7神经移位经椎体前通路的解剖学研究及经颈椎后入路解剖学探讨
目的:为临床上开展健侧C7神经移位经椎体前通路治疗臂丛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10具20侧正常成人尸体颈段标本,将双侧臂丛充分显露,远端向C7神经根前后股进行干支分离,在前后股加入外侧束及后束前将其切断,近端向椎间孔处游离,测量C7神经根从椎间孔至分股处的长度及C7神经至前后股长度,测量并记录C7神经根及前后股经椎体前通路、颈前皮下通路到对侧臂丛上、下干的距离.结果:C7神经根的长度(58.62±8.70)mm,C7神经前、后股的长度(70.03±10.79)mm,(65.15±9.11)mm,C7神经根经颈前皮下、椎体前通路至对侧上下干的缺损长度分别是(98.18±10.18)mm,(107.14±9.88)mm;(32.10±11.49)mm,(37.28±10.01)mm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从解剖学角度而言,健侧C7神经移位经椎体前通路能明显缩短移植神经长度,在临床上具有可操作性.
-
疼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个体对疼痛的反应不仅是对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反应,同时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大量研究都支持了社会支持对疼痛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综述了疼痛与社会支持研究的理论模型,在临床疼痛和实验室疼痛条件下社会支持与疼痛的相关研究,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
白血病干细胞自我更新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与白血病复发
除骨髓移植外,以化疗为主的急性白血病治愈率很低,尤其因耐药复发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不能治愈的原因是患者体内存在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白血病干细胞.虽然这些细胞数量极少,但可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在白血病发生和复发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白血病干细胞的存在和增殖受细胞表面分子、细胞调控信号通路、细胞自我更新信号通路与骨髓微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其中,细胞自我更新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在维系白血病干细胞生物学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多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多重PCR方法的研究
目的:利用多重PCR技术,建立可以同时检测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分别选择沙门氏菌invA基因,志贺氏菌的ipaH基因,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hlyA基因,大肠杆菌O157:H7的eaeA基因,副溶血弧菌的toxR基因,设计多重PCR引物,建立多重PCR检测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实验.结果:通过对I9株菌株进行实验,所有的目标菌株均为阳性,而其余菌株为阴性.对多重PCR体系的灵敏度进行考察,沙门菌的灵敏度为5000 CFU/mL;志贺氏菌的灵敏度为5500CFU/mL;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灵敏度为5200 CFU/mL;O157:H7的灵敏度为5000CFU/mL;副溶血弧菌的灵敏度为6300CFU/mL.结论:建立的多重PCR体系能实现多种致病菌同时检测.
-
α-促黑激素的固相合成研究
目的:探索α-促黑激素的合成工艺.方法:采用多肽固相合成法制备α-促黑激素.以Rink amide-MBHA树脂为载体、使用Fmoc保护策略、TBTU、HOBt、DIEA为缩合剂体系,后用TFA、苯甲硫醚、水、苯酚、乙二硫醇混合波特多肽从树脂上切割下来.结果:合成后的目标多肤产率达64.9%,经过RP-HPLC纯化纯度可达98%,质谱鉴定显示纯化产物与目标多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一致.结论:该方法操作方便,反应结果稳定,为固相合成生产α-促黑激素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工艺方案.
-
提高人胚胎干细胞建系率的优选培养体系与方法
目的:建立一种从废弃胚胎中提高囊胚形成率和质量的培养体系,寻找多种促进内细胞团(ICM)数目增多、贴壁、增值的方法,提高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建系效率,建立人胚胎干细胞库.方法:将179枚IVFDay3废弃的胚胎放入优选培养体系中培养(G2.5培养液中添加10%人血清蛋白,人白细胞抑制生长因子(hLI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到Day7将形成的囊胚全部用机械法分离ICM,接种于丝裂霉素C灭活处理的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上,培养8-9天,每4-5天传代1次.结果:优选培养体系的囊胚形成率为29.1%(52/179),其中A级囊胚形成率为11.2%(20/179),50个ICM贴壁生长,20个出现克隆形态,成功建立11株hESC(FY-hES-11至FY-hES-21).11株hESC均具有共同的多能性生物学特性.结论:优选培养体系可以明显提高囊胚形成的质量,促进ICM的增值,纯熟的机械切割法可以避免损伤ICM并提高其贴壁率,原代灭活的MEF饲养层可以明显促进细胞增殖.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经舒胶囊中丹皮酚的含量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经舒胶囊中丹皮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Platisil ODS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甲醇-水(45∶55)为流动相;柱温:4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74nm.结果:在建立的色谱条件下,丹皮酚进样量在0.08487~0.50922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n=6)为98.75%(RSD=1.74%).结论:方法简便可靠,分离度好,可用于经舒胶囊的质量控制.
-
两种北虫草硒含量的比较
目的:比较富硒北虫草和普通北虫草的总硒含量、无机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富硒北虫草和普通北虫草的总硒含量和无机硒含量,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有机硒含量.结果:富硒北虫草中总硒含量高于普通北虫草70倍左右,而有机硒含量则大约是普通北虫草的100倍,且富硒北虫草中有机硒含量为总硒含量的97%左右.结论:鞍山华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富硒北虫草中有机硒的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北虫草,具有良好的使用前景.
-
苄丝肼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
采用S/O/W和W/O/W法,和不同的苄丝肼载药量制作缓释微球,用HPLC考察其释放曲线、突释情况和包封率,实验表明S/O/W法制作的苄丝肼微球缓释效果更好,达到了6d,包封率能达到70%以上,突释情况可以接受,苄丝肼载药量低的微球能达到更高的包封率.
-
黑龙江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价
本文以黑龙江省农村饮用水为研究对象,调研分析了该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和水质问题,筛查出三种可能造成人体健康风险的典型污染物:砷,氟化物,硝酸盐.在此基础上,选用了USEPA推荐的水质风险健康评价模型对三种污染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砷的健康风险值大于大可接受限值10-6(a-1),存在较大人体健康风险,氟化物和亚硝酸盐人体健康风险较小.此外,根据水质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对保障黑龙江省农村饮用水实质安全提出了初步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