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현대생물의학진전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6273
- 国内刊号: 23-154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桂枝茯苓胶囊对卵巢囊肿患者囊肿核摘除术后血清雌激素、AMH及LSA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究桂枝茯苓胶囊对卵巢囊肿患者囊肿核摘除术后血清雌激素、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及脂质结合唾液酸(LS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已行囊肿核摘除术的卵巢囊肿患者39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18例予甲硝唑联合青霉素注射治疗;实验组21例子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雌激素、AMH及LSA的水平.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5.2%)显著高于对照组(7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雌激素、AMH水平均明显升高,血清LSA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血清雌激素、AMH较高,而LSA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胶囊可以有效提高行囊肿核摘除术卵巢囊肿患者的临床疗效,这可能与其提高血清雌激素及AMH水平并降低血清LSA水平有关.
-
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局部晚期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术前D-二聚体(D-dimer)和血小板(PLT)计数与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价值.方法:测定99例局部晚期ESCC患者(食管癌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D-dimer和PLT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ESC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及预后价值.结果:食管癌组血浆D-dimer、PLT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食管癌组D-dimer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而PLT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无关.单因素分析提示D-dimer、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无疾病进展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仅提示D-dimer是局部晚期ESCC患者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结论:D-dimer增高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D-dimer可作为评判局部晚期ESCC预后的独立指标,为ESCC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
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阿奇霉素静滴对支气管哮喘小儿急性发作期血清IL-10及INF-γ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阿奇霉素静滴对支气管哮喘小儿急性发作期血清IL-10及INF-γ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奇霉素10mg/kg +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3 mg/kg+5 mL生理盐水,使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吸入,15 min/次,3次/d.治疗均5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对患者热退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白介素-10、干扰素-γ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10、INF-γ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IL-10、INF-γ较高,热退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较短,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实验组(100.0%)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96.0%)相比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阿奇霉素静滴能够提高支气管哮喘小儿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可能与其升高血清IL-10及INF-γ水平有关.
-
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免疫疗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Ⅲb~Ⅳ晚期NSCL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化疗组各30例.联合组采用DC-CIK免疫疗法联合化疗(顺铂+吉西他滨),1个月为一个周期.化疗组仅进行单纯化疗,1个月为一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免疫功能、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DCR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联合组的中位PFS高于化疗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外周血中的CD3+、CD3+CD4+和NK细胞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CD3+CD8+细胞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的CD3+、CD3+CD4+和NK细胞较化疗组显著上升(P<0.05),CD3+CD8+细胞较化疗组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疲乏、疼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发生率低于化疗组(P<0.05).联合组白细胞减少率、血小板减少率显著低于化疗组(P<0.05).结论:DC-CIK联合化疗治疗NSCLC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提高DCR,延长患者的PFS,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
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应用于病毒性脑炎诊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应用于病毒性脑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5例,常规脑电图(REEG)组采用常规脑电图检查,动态脑电图(AEEG)组采用动态脑电图检查;观察并记录脑电图异常率,不同程度病情脑电图异常率的例数,评价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结果:AEEG组检出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REEG组(P<0.05).不同程度病情脑电图检出的患者比例,两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085,P>0.05).REEG组中,轻度与中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与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P<0.05).AEEG组中,轻度与中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P<0.05),AEEG组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REEG组(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对于病毒性脑炎具有极好的检出率,灵敏度高,适用于病毒性脑膜炎的早期辅助诊断.
-
SNFYMPL荧光探针和共聚焦显微内镜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荧光探针SNFYMPLGGGSK-FITC与胃癌组织的结合能力,预测其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6月至10月收治的48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和癌旁组织,使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线性七肽SNFYMPL及无关序列肽探针对其冰冻切片进行荧光染色,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检测其结合能力,并与组织病理结果对比.结果:SNFYMPLGGGSK-FITC对胃癌组织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81.25 %(39/48),明显优于无关序列肽探针的14.58 %(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NFYMPLGGGSK-FITC对癌旁组织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27.08 %(13/48),明显低于对胃癌组织荧光染色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FITC标记的SNFYMPL短肽探针与胃癌组织较强结合能力,图像组织分辨率好,可以作为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胃癌诊断的潜在靶向分子进一步研究.
-
瘿瘤消散汤联合左甲腺素钠片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瘿瘤消散汤联合左甲腺素钠片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1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左甲腺素钠片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瘿瘤消散汤联合左甲腺素钠片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大横截面积和大直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及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甲状腺结节大横截面积、大直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并且试验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SH、TRAb及FT3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并且试验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FT4水平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o.05).结论:瘿瘤消散汤联合左甲腺素钠片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病原学监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学和耐药性,为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住院患者5665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238)和非感染组(n=5427),分析院内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危险因素、病原菌和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共238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培养出病原菌294株.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率显著升高,身体体重指数显著增加,血红蛋白、红细胞显著降低,深静脉置管显著增加,APPACHE Ⅱ评分≥5分显著增加,住院时间及长期卧床率显著增加(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深静脉置管、住院时间延长和长期卧床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院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较为常见,占62.93%.常见的革兰阴性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占13.61%.常见的革兰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0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率均为100%,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链霉素、青霉素和阿莫西林/棒酸耐药率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对氯霉素、头孢曲松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00.00%、70.00%和65.00%.结论:我院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是糖尿病、深静脉置管、住院时间延长和长期卧床,以革兰阴性菌常见,耐药率较高.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顺铂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2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含顺铂的两药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有效率(CRR)、临床受益率(CBR)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Karnofsky评分、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疾病进展时间(TTP)进行观察和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CRR和CB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amofsky评分的上升幅度和血清CEA水平的下降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OS中位数估计值分别为16.720月和14.590月,TTP中位数估计值分别为6.260月和4.770月,两组患者OS和TTP中位数估计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中,在含顺铂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受益和治疗有效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预后,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血清TNF-α、IL-6,8水平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免疫功能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 (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患者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82例RAU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8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TNF-α、IL-6,8、CD3+、CD4+、CD8+、CD4+/CD8+水平,并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TNF-α、IL-6、IL-8、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4+、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NF-α、IL-6,8水平与CD3+、CD4+、CD8+、CD4+/CD8+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RAU疾病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障碍有关,检测患者TNF-α、IL-6,8水平可反映出患者免疫功能水平.
-
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对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肺癌根治术患者78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9例每组.对照组采取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啶进行麻醉,观察组采取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进行麻醉,两组均复合使用瑞芬太尼维持.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总数(WBC)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苏醒即刻、苏醒后10rain、苏醒后30 min的视觉模拟(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小时血清IL-6、TNF-αt、WBC、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介素(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中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并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安全性高.
-
莫西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门诊诊治的108例耐药肺结核,参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54例,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采用莫西沙星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CD3+、CD4+、CD8+、CD4+/CD8+、TOS、TAS、OSI和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H-6,TNF-α,TOS及OS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D3+、CD4+、CD8+、TA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高,可能与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及改善免疫功能有关.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功能及Fas/FasL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功能及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对照组采取美沙拉秦肠溶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炎症因子水平、T细胞亚群以及Fas/FasL表达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4+、CD4+/CD8+T细胞亚群显著高于对照组,CD8+、Fas/FasL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Fas/Fasl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临床效果良好.
-
儿科住院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儿科患儿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本文以我院儿科近年来(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临床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566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患儿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本次研究的566例患儿共检出病原菌126株,病原菌检出率为22.26%.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构成比分别为23.80%、17.56%、10.32%和7.14%;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抱曲松、复方新诺明、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6.67%、73.33%、36.67%和26.67%;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头抱曲松、哌拉西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72.73%、72.73%、68.18%、45.46%、27.27%、22.7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84.6%、84.6%、69.23%、53.85%和38.46%.结论:儿科医院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多重耐药菌感染增多,临床抗菌药选择的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性的选择用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
肾康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外周血IFN-γ,IL-4及IL-17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肾康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NF-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接诊的9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患者采用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肾康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素氮(BUN)、尿肌酐(UCr)、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INF-γ,IL-17和IL-4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尿素氮(BUN)、尿肌酐(UCr)、血肌酐(SCr)、24h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NF-γ及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肾康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
共刺激分子B7-H4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肿瘤微环境中免疫共刺激分子B7-H4与其配体结合后可提供免疫抑制信号,调控肿瘤组织中的免疫应答.本研究探讨B7-H4、Fas及Caspase-3裂解片段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分析其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3例正常宫颈上皮、3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132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7-H4、Fas及Caspase-3裂解片段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宫颈癌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B7-H4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不表达,在CIN组织中微弱表达,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B7-H4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原发肿瘤大小和肿瘤浸润深度有关,B7-H4与Fas蛋白表达呈现负相关,与Caspase-3裂解片段存在共表达关系.结论:B7-H4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过表达可引起Fas蛋白表达下调和Caspase-3裂解片段增多,抑制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参与肿瘤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从而促发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阻断B7-H4通路途径,有望成为宫颈鳞状细胞癌治疗的新靶点.
-
FTO基因rs9939609 A/T多态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易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FTO基因rs9939609A/T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易感性及其临床生化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和96例健康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其病例临床信息,采用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方法检测各受试者FTO基因rs9939609A/T多态,比较多囊卵巢综合征组与对照组基因型与基因频率的差异,分析基因型与临床生化特征的相关性.结果:rs9939609A/T多态位点共检测到TT、AT、AA三种基因型,其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组与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77.5%、21.5%、1.0%,77.1% 12.5% 10.4%,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6);等位基因T、A的频率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组(88.2%、11.8%)与对照组(83.3%、l6.7%)之间的分布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囊卵巢综合征组与对照组中,TT与AT+AA两基因型群体的临床和生化特征比较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结论:FTO基因rs9939609 A/T多态位点与PCOS易感性存在相关性.
-
二甲双胍增强胰腺癌放疗敏感性的体外及体内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胰腺癌细胞和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胰腺癌BxPC-3和AsPC-1细胞,分为二甲双胍处理组和未处理组,处理组给予10 mmol/L二甲双胍作用48小时后分别给予0、1、2、4、6、8Gy射线对两种细胞进行照射,运用克隆形成实验,Giemsa染色后计算克隆形成率及SF2,并拟合细胞存活曲线.应用裸鼠皮下注射胰腺癌细胞,建立两种细胞的裸鼠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体积达到100 mm3时,作为0天,并开始分组,每种移植瘤使用24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单纯二甲双胍治疗组、单纯照射组、二甲双胍+照射组,二甲双胍处理组每天给予250mg/kg(50 μL/每只)腹腔注射,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50 μL/每只).每4天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的长径和宽径,并绘制生长曲线.当对照组体积达到200mm3时,照射组和联合组,给予一次性照射6Gy射线,当对照组体积达到1000mm3时,将裸鼠进行麻醉,剥出皮下移植瘤,进行称量和保存,并计算抑瘤率.结果:两细胞系经过二甲双胍处理后,经2、4、6、8Gy照射后存活分数明显低于未处理组(P<0.01),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克隆形成数量明显减少,两个细胞系经二甲双胍处理后进行照射,其SF2、DO,N值均较未处理组明显减少(P<0.01),表明经二甲双胍处理后,BxPC-3细胞和AsPC-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增强,增敏比分别为1.2368和1.1179.二甲双胍和放射联合处理组的体积、瘤重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和单独处理组,BxPC-3和AsPC-1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62.14%、61.53%,均明显高于各自单独处理组(P<0.01或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够增强胰腺癌的放疗敏感性,在临床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夏枯草诱导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K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探索夏枯草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K1)增殖和诱导K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测定2~200 mg/mL夏枯草作用24 h对K1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Hoechst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联合标记)观察0.3、0.6、1.2、2.4、4.8 mg/mL夏枯草作用24h K1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1.2、2.4、4.8 mg/mL夏枯草作用24h对K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在2~200 mg/mL的浓度范围内夏枯草作用24h对K1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IC50值为2.427 mg/mL.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夏枯草可诱导K1细胞凋亡,2.4、4.8 mg/mL组K1细胞总凋亡率分别为(11.35± 0.92)%、(44.57± 3.07)%,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1.2、2.4、4.8 mg/mL夏枯草作用24 h胞浆内凋亡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o C)、Caspase-9、活化的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表达增多.结论:夏枯草能抑制人甲状腺癌K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活化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
-
过表达XB130抑制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
目的:研究XB130在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和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36只C57小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CON)、哮喘组(Asthma,AS)、腺病毒载体组(Ad-vector+AS)和腺病毒过表达XB130组(Ad-XB 130+AS).采用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建立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后两组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Ad-vector和Ad-XB130.后一次雾化吸入后24小时进行气道高反应试验,收集支气管灌洗液(bronchi alveolar lavage fluids,BALF).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XB130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OVA特异性IgE的含量.直接计数法计算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granulocyte,EOS)数量.ELISA方法用于检测BALF和肺组织中IL-4、IL-5、IL-13和IFN-γ 的分泌.结果:哮喘小鼠肺组织中XB130表达减少,过表达XB130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过表达XB130降低醋甲胆碱(methacholine,Mch)诱导的气道高反应.与载体对照组(48±3)相比,XB130过表达(17± 4)EOS数量显著减少.同时,过表达XB130(0.051± 0.002)较载体对照组(0.128± 0.007)IgE含量减少.此外,XB130抑制哮喘小鼠中IL-4、IL-5和IL-13并促进IFN-γ分泌.结论:过表达XB130可抑制哮喘模型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和炎症反应.
-
肌醇六磷酸对二甲肼诱导的结直肠癌大鼠E-cadherin,TGF-β和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索肌醇六磷酸(IP6)对结直肠癌大鼠E-钙黏蛋白(E-cadheri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血管生成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分成五组分别为:空白组(CG)、DMH组(DG)、低剂量IP6组(LG)、中剂量IP6组(MG)、高剂量IP6组(HG).LG、MG和HG大鼠每天分别以0.25 g/kg、0.5 g/kg、1.0 g/kg剂量的植酸钠灌胃,CG和DG大鼠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除去空白组的大鼠,其他四组大鼠每周进行一次颈背部皮下注射30 mg/kg的DMH诱导结直肠癌肿瘤,一共注射18周.注射18周后继续喂养16周到实验结束.运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E-cadherin、TGF-β和VEGF的表达.结果:DG组E-cad-herin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并且随着IP6浓度的增加E-cadherin的表达逐渐增加.相反,DG里TGF-β和VEGF的表达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随着IP6浓度的增加TGF-β和VEGF的表达在减少.结论:IP6可以上调DMH诱导的结肠癌大鼠体内E-cadherin的表达和下调TGF-β、VEGF的表达.
-
乌灵菌粉水提物对MCAO小鼠海马结构及BDNF,GABA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鸟灵菌粉(xylaria nigripes,XN)水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小鼠海马形态和高分子量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 high molecular weight,NF-H)表达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γ氨基丁酸(γ-arninobutyric acid,GABA)的影响.方法:将3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模型组(MCAO)和乌灵菌粉水提物低、高剂量组,即XN(L)和XN(H).sham组进行假手术(皮肤切开,分离颈动脉),模型组(MCAO)及乌灵菌粉组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sham组和MCAO组术后即刻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乌灵菌粉组则注射不同剂量的乌灵菌粉水提物(0.3 g/kg和0.6 g/kg),术后24 h,通过尼氏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观察海马结构和NF-H的表达情况以及BDNF和GABA水平.结果:(1)模型组小鼠海马出现大量的空洞样改变,细胞排列不整齐,XN(H)组空洞样改变减少;(2)模型组NF-H染色的积分光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XN(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海马BDNF和GAB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XN(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模型组与XN(L)组的GABA水平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鸟灵菌粉水提物对MCAO模型小鼠海马结构具有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其调节GABA和BDNF水平有关.
-
血清Dickkopf1蛋白水平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索血清Dickkopf1 (DKK1)水平对原发性肝癌(PLC)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PLC患者、60例良性肝病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及50例其它恶性肿瘤患者分别组成PLC组、良性肝病组、健康对照组及其他肿瘤组,采用ELISA定量检测各组血清DKK1蛋白的浓度,分析和比较其与α-fetoprotein(AFP)单独或联合诊断PLC的效能.结果:PLC组血清DKK1水平(838.96± 104.14 ng/L)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322.61± 25.44 ng/L)及健康对照组(213.03± 25.7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DKK1单独鉴别诊断PLC和良性肝病的灵敏度分别为66%、46%,特异度分别为81.7%、96.7%,一致率分别为71.8%、73.6%;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一致率分别为84%、78.3%、80.9%.AFP、DKK1联合诊断PLC的灵敏度和一致率均明显高于AFP、DKK1单独诊断.结论:血清DKK1在原发性肝癌中高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对PLC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与AFP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PLC的诊断效能.
-
影像精准引导微创消融治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及进展
乳腺癌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乳腺癌的优化治疗方法始终需要不断地探索.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患者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不仅要求治疗效果显著,而且还要求提高生活质量,即要求保乳的患者越来越多.近年来,影像精准引导下的乳腺癌微创消融治疗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乳腺癌传统切除手术相比较,影像引导下的微创消融治疗以其特有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在影像设备的精准引导下,消融治疗不但能够达到与手术相当的治疗效果,更减少了手术带来的痛苦,而且在外形美容上面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这将会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本文将简要的介绍几种常用的消融治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和进展.
-
利钠肽系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心力衰竭中交互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是以高发病率、高入院率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神经激素系统的激活在心力衰竭病理生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交感神经系统(SNS)及利钠肽系统(NPs)为主要组成部分.在心衰的病理生理中,NPs与RAAS存在交互作用,其对于与心功能不全相关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与组织重塑起重要的作用,并且终可导致心衰的恶化.因此,能够同时作用于RAAS与NPs,并且能够纠正两者间调节紊乱的干预措施,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将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将主要对RAAS、NPs及NPs与RAAS的交互作用在心衰中的病理生理作用进行综述,并展望针对NPs与RAAS的交互作用的临床应用前景.
-
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在急性胰腺炎中的研究进展
普遍认为,急性胰腺炎起始于腺泡细胞内的胰蛋白酶原激活,随后引起的炎症反应加剧病情,也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然而,新的研究表明,急性胰腺炎引起的炎症反应是不依赖于胰蛋白酶原激活的独立病理过程.趋化因子作为能引起细胞趋化的细胞因子,通过与趋化因子受体作用,不但能调控淋巴细胞的生长、成熟和迁移,也参与多种炎症疾病与癌症的病理过程.近年来,多项研究已经阐述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CC,CXC和CX3C趋化因子家族成员在参与急性胰腺炎的炎症反应及对胰腺损伤的修复的研究进展,这将为AP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
晚期NSCLC患者血液EGFR基因检测研究进展
目的:随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治疗中的应用,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检测结果为能否接受EGFR-TKI治疗的先决条件,而晚期肺癌患者却因组织量少、质量不佳、组织异质性无法进行检测,血液EGFR检测便应运而生,本研究将综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患者血液EGFR基因检测研究.方法:检索Pub-med、SCI、Medline及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液EGFR基因检测的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晚期NSCLC患者,血液EGFR基因检测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并且能够较好的预测患者对EGFR-TKI的疗效以及进行耐药监测.结论:当组织获取困难及质量不佳时,血液可替代组织行EGFR基因检测.
-
植物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癌症已成为全球头号杀手,迫切需要从自然界寻找更新、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植物内生真菌是指生活在宿主植物体内,不会对宿主植物组织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一类真菌.众多研究表明,植物内生真菌在寻找抗肿瘤药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深入,从植物内生真菌中寻找新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量的抗肿瘤活性成分从植物内生真菌中分离出来,并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目前,植物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主要有紫杉醇、喜树碱、长春新碱,鬼臼毒素等等,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植物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SIRT3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SIRT3是哺乳动物体内”sirtuin家族”7成员之一,是一种NAD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SIRT3存在两种形式:44 kDa的长链和28 kDa的短链,其在细胞内主要通过短链SIRT3发挥作用.SIRT3通过其酶催化活性,除了可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细胞衰老以及肿瘤形成等生命过程外,SIRT3对于细胞凋亡也起到举足轻重的调节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在细胞凋亡中,SIRT3可能存在双向调节作用,即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的作用,SIRT3可促进/抑制细胞凋亡而发挥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而有关于SIRT3调节细胞凋亡更详尽的分子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