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 중국골여관절손상잡지
- 主管单位: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265/R
- 国内刊号: 张东涛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多轴臂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目的 探讨多轴臂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9例尺骨鹰嘴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21例行多轴臂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组);18例行普通重建钢板内固定(重建钢板组).结果 39例均得到随访8~23个月,平均15个月.采用Broberg-Morrey肘部骨折疗效评分系统评定:锁定钢板组优19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5.24%;重建钢板组优12例,良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轴臂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
完全性脊髓损伤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防治策略
目的 探讨联合机械性治疗及康复理疗措施并选择性应用低分子肝索对防治完全性脊髓损伤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意义.方法 对诊治的完全性脊髓损伤205例,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应用下肢间歇性充气泵、PT治疗、CPM治疗、按摩、低频脉冲及选择性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无症状体征下肢知名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知名静脉血栓形成并下肢肿胀4例,非知名静脉(肌间静脉)血栓形成23例,无肺栓塞病例,未出现脊髓损伤加重和死亡的情况.结论 对完全性脊髓损伤采用综合干预措施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
内侧柱支撑螺钉在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内侧柱支撑螺钉在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内侧柱支撑螺钉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2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30个月,平均13.6个月的随访.Constant评分为(76.9±13.0)分,优12例,良6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72.0%,VAS评分分别为1.6~2.0分,术后肱骨头内翻角度(1.1±3.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6%.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内侧柱支撑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方法确切,而且术后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
肘内外侧联合小切口重建锁定接骨板双柱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1、C2型骨折
目的 研究肘内外侧联合小切口重建锁定接骨板双柱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1、C2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9例肱骨远端C1、C2型骨折采用肘内外侧联合小切口显露经重建锁定接骨板双柱固定治疗.结果 29例获得随访6~25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为12~17周.疗效评定:优17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9.7%.结论 通过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入路应用重建锁定接骨板双柱固定肱骨远端C1、C2型骨折,能完整保留伸肘装置,以小的损伤良好地显露并有效固定骨折,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以尽快恢复肘关节功能.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目的 对比并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非手术方法治疗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36例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随机分组,分为PKP组和非手术治疗组(各68例).结果 PKP组中2例失访,另66例获得随访(2.47±1.12)个月,治疗后48 h、2周、6周的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中2例失访,另66例获得随访(2.68±1.33)个月,治疗后2周、6周的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与6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2周VAS、JOA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PKP治疗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
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策略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治的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62例.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取了颅骨牵引术(54例)、术前或术后气管切开术(18例)、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以及手术减压重建颈椎稳定治疗(59例),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进行了高压氧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59例者获随访4~60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成功脱机(呼吸机)6例;需要呼吸机辅助生存2例,其中1例术后4个月放弃治疗死亡.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4例,D级5例,E级45例.结论 充分减压及重建颈椎稳定性是治疗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的基本方法,而有效的术前、术后处理也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前侧入路MIPO技术在肱骨干中上段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前侧入路微创钢板固定(MIPO)技术在治疗肱骨干中上段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诊治的肱骨干中上段骨折应用前侧入路MIPO治疗12例,应用切开复位(ORIF)治疗16例.结果 MIPO组获得随访3~15个月,平均6.5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6周;HSS肘关节评分:优7例,良4例,可1例;UCLA肩关节评分:优5例,良6例,差1例;肩肘关节评分优良率91.67%.ORIF组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12.2周,2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肘关节评分:优10例,良5例,可1例;UCLA肩关节评分:优8例,良6例,可2例;肩肘关节评分优良率90.6%.2组肩、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前方入路MIPO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愈合快等特点,可作为治疗肱骨干中上段骨折的首选方法.
-
累及远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索累及远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采用双钢板固定技术治疗的累及肱骨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16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6例获得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的随访,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14~30周,平均19.5周.肘关节活动度恢复满意.结论 对于波及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后侧肱三头肌分裂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的疗效.
-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再骨折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因OVCF行PVP术后失败21例的临床资料,术后5~10个月内出现不同程度腰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比较首次住院手术前后及再次住院后伤椎前缘改变、矢状位Cobb角改变,2次住院期间骨密度改变,分析其失败的原因.结果 患者首次住院手术前后及再次住院后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0.95±0.08)、(0.96±0.09)、(0.79±0.07)cm,首次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住院后伤椎前缘高度与首次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明显减少(P<0.05);患者首次住院手术前后及再次住院后矢状位Cobb角分别为(17.94±1.21)°、(18.01±1.01)°、(24.02±0.94)°,首次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并无明显改变(P>0.05),再次住院后矢状位Cobb角较首次术后矢状位Cobb角明显变大(P<0.05);2次住院期间骨密度分别为-2.9±0.32、-3.4±0.42,再次住院期间骨密度较首次住院期间骨密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 OVCF行PVP术后再骨折与患者骨密度变化、脊柱应力改变相关.
-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肱骨干下1/3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采用锁定加压钢板与双重建钢板治疗肱骨干下1/3段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或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干下1/3段粉碎骨折病例92例,分为A组(40例,锁定加压钢板组)与B组(52例,双重建钢板组).结果 92例获得8~22个月,平均14.1个月的随访,A组骨折不愈合7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5例.B组骨折不愈合1例,未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A组优20例,良12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80.0%,B组优28例,良2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双重建钢板较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3段粉碎骨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
抗氧自由基防治脂肪栓塞综合征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防治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临床疗效,寻求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21例FES均为股骨骨折或伴多发骨折,排除肺部和脑部外伤及心脑血管疾病,创伤早期应用下列抗氧化剂.结果 5例多发骨折未及时应用抗氧化剂治疗,在进行伤口清创、骨折临时固定及休克纠正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及顽固低氧血症,经积极抢救,2例无效死亡.其余19例应用上述抗氧化剂综合治疗后,症状均在2~5 d内消失,上述指标正常,治愈率约90.5%(19/21).结论 股骨骨折或伴多发骨折者伤后尽早应用抗氧化剂可以显著降低FE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
经皮TESSYS技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椎间孔内窥镜系统(TESSYS)技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经皮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结果 26例获得随访6~24个月,术后1周及半年VAS评分分别为(1.9±1.5)、(2.3±1.3)分,优于术前的(7.4±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半年ODI评分分别为(16.3±7.0)%、(17.3±9.2)%,优于术前的(56.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MacNab评分:优17例,良7例,差2例,优良率92.3%.结论 采用经皮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微创空心椎弓根钉加骨水泥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微创空心椎弓根钉加骨水泥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可灌注骨水泥长U形空心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60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长度(3.76±1.14)cm,手术时间(91.78±8.34)min,术中出血量(68.78±10.76)ml,60例在术后1d、术后6个月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体压缩程度、椎管骨块占位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与术后6个月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空心椎弓根钉加骨水泥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
重建钛板治疗肩胛颈骨折并同侧锁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采用锁骨解剖钛板及重建钛板手术治疗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8例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行锁骨解剖钛板固定锁骨骨折,重建钛板异形后固定肩胛颈骨折.结果 18例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骨折复位满意,无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的患者;1例出现腋神经牵拉症状,6个月后完全恢复;骨折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肩关节功能依据Hardegger评分标准:优12例,良3例,可3例.结论 采用重建钛板内固定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可以及时恢复肩关节稳定性及灵活性,早期功能锻炼,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
-
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目的 评价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28例.结果 28例获得随访6~36个月,按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法综合评估肩关节功能:优18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 应用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能达到稳定固定,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长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经后路应用长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8例跳跃性胸腰椎骨折经后路应用长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置钉固定,合并脊髓损伤时行椎管减压并进行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横突间植骨愈合良好;X线片显示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伤椎高度恢复良好,无脊柱后凸畸形,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长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地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及稳定性,临床疗效可靠.
-
双克氏针联合抽出缝线悬吊法治疗腱性锤状指
目的 探讨双克氏针联合抽出缝线悬吊法修复腱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5例腱性锤状指均采用远指间关节(DIP)背侧"(└┑)"形切口,用2-0肌腱缝合线Bunnell法缝合肌腱近断端,两侧留置尾线,同抽出钢丝法用克氏针于伸肌腱止点处骨面向指腹钻2个骨洞,将尾线抽出.用直径1.0 mm克氏针斜形固定近侧指间关节(PIP)于50°~60°屈曲位.将1.2 mum克氏针自指尖置人固定DIP关节于10°~15°过伸位,将克氏针向指腹折弯成钩状,后拉紧缝合线,于克氏针钩上打结.用5-0可吸收线作肌腱断端周围组织缝合加固.结果 术后切口均—期愈合.35例获随访6~18个月,根据Dargan锤状指疗效评价标准评定:优18例,良1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43%.结论 采用双克氏针联合抽出缝线悬吊法修复腱性锤状指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经济实用的优点,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指征
目的 探讨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指征.方法 对尺骨冠状突骨折18例,根据肘关节稳定性确定治疗方案,6例行非手术治疗,12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 术后3个月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优1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尺骨冠状突骨折发生时常合并肘关节其他部位的损伤,关于治疗方案的设计应综合考虑损伤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两柱或两柱以上损伤(除冠状突骨折外至少还有另外一柱损伤)会明显影响肘关节的稳定性,应手术治疗.
-
前臂Sanatmetal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不同锻炼方式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前臂Sanatmetal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前臂石膏制动与无石膏制动对前臂骨折愈合及前臂旋转功能的影响.方法 自2011-04-2013-10诊治AO分型A型及B型尺桡骨骨折21例.其中12例术后行石膏外固定4周后再行前臂旋转、肘关节屈伸锻炼(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组),9例术后第2天即行肘关节屈伸锻炼,3周后行前臂旋转锻炼(单纯内固定组).结果 21例均获得6~13个月随访.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0.3±2.2)周,单纯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5±2.1)周;功能预后按Grace-Eversmann评分评定,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组:优9例,良2例,可1例;单纯内固定组:优5例,良2例,可1例,差1例.2组Grac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组、单纯内固定组术后DASH评分为(11.0±3.5)、(17.2±13.2)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94).结论 前臂Sanatmetal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不采用石膏固定早期行前臂屈伸锻炼对骨折愈合、前臂旋转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但更易发生桡骨髓内钉退钉.
-
局麻下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肱骨干骨折24例
目的 探讨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9-01-2014-03采用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诊治24例肱骨干骨折.结果 本组获得4~12个月,平均6个月的随访.24例肱骨干骨折中,17例8~12周临床愈合,5例12~16周临床愈合,2例延迟愈合,通过调整外固定单臂支架旋力方向,及时加压,21~24周临床愈合.1年后全部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肩肘关节功能无限制,在骨折愈合前功能均达到正常.结论 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明显,能有效避免出现肩肘关节并发症.
-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用于肩胛骨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9例肩胛骨骨折.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8~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11~18个月后骨折部位均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为4~6个月,未出现非计划再手术,手术效果良好,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Hardegger评定标准:优7例,良1例,可1例.结论 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肩胛骨骨折操作灵活,固定可靠,内固定物断裂发生率极低;在操作中不必完全剥离骨膜,保护了骨折断端周围局部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是一种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理想选择.
-
Kadish Ⅱ型神经根变异的镜下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腰椎KadishⅡ型的神经根变异的镜下解剖,掌握镜下神经根变异的识别防止神经根损伤.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08-2012-08进行所有MED手术,术中利用显微内窥镜系统(MED)及影像采集系统,手术显露硬膜囊及神经根,并用MED内镜采集系统记录手术图片及录像.结果 KadishⅡ型的神经根变异在临床上很少见,在内镜下由于上关节和黄韧带的覆盖,镜下很难发现,只有彻底切除黄韧带和部分上关节突时才能充分显露,在椎间盘摘除时,不充分显露时易造成灾难性后果,神经根变异与移行椎呈正相关.结论 腰椎KadishⅡ型的神经根变异给临床上造成困难,临床上患者可以出现单间隙椎间盘突出压迫2根神经根,出现2根神经根的症状,镜下解剖可以让术者更深刻更直观地理解神经根、硬膜囊、椎间盘之间的关系.同时该类变异与腰椎骶化有相关性.
-
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对策及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对策及治疗体会.方法 采用手术治疗1 841例腰椎疾患,术后35例出现脑脊液漏,采用经腰背肌留置引流管、并连续输注血浆的方式治疗35例脑脊液漏.结果 患者术后第1天总蛋白为(51.4±7.1)g/L,白蛋白为(32.1±5.9)g/L,连续输注血浆治疗1周后复查白蛋白为(65.7±4.2)g/L,白蛋白为(42.3±2.3)g/L.本组血浆输注量为(753±231)ml,拔出引流管时间为(7.5±2.1)d.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未发现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 采用术区经腰背肌引流放置、血浆输注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低蛋白血症、通过腰背肌的封闭作用,实现伤口脑脊液漏的闭合.该方法有效、并发症低,疗效肯定.
-
颈前路撑开提拉复位法治疗外伤性颈椎脱位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椎脱位的改良复位术式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外伤性颈椎脱位采用前入路撑开提拉复位并行植骨内固定.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48个月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3~48个月,术后颈椎脱位矫正率、受损椎体间高度及颈椎稳定性恢复良好、颈椎生理曲度和内固定装置位置良好,植骨融合;脊髓功能恢复情况:B级2例,C级3例,D级10例,E级9例.术后1周~48个月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路撑开提拉复位法可早期对颈椎脱位进行有效复位,前路植骨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少,减少受损神经细胞的死亡,进一步保护了神经功能,术后缩短了神经功能的恢复时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单侧与双侧PKP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骆性地将自2012-06-2014-06诊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5例上中位胸椎骨折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单侧PKP(A组,18例)和双侧PKP(B组,17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Cobb角、伤椎中间高度恢复情况、VAS评分.结果 2组共有31例获得12~19个月(平均13.3个月)的随访.2组在骨水泥渗漏、术后Cobb角、伤椎中间高度恢复情况、VA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PKP组与双侧PKP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双侧PKP相比,单侧穿刺行PKP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不仅具有相同的手术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住院费用低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
-
一期前-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合并椎间盘突出的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手术策略、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方法 自2007-01-2014-01对23例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术中不能前路复位患者进行一期前-后-前路联合手术,步骤依次为前路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固定,定期X线片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以Frankel分级作为脊髓恢复情况的评定标准.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48个月,平均26.3个月,所有骨折脱位均完全复位,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曲度,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骨不连、假关节形成.脊髓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对于合并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和小关节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一期前-后-前路联合手术具有防止脊髓损伤加重、复位准确、减压充分、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
重建钢板和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Herbert螺钉及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CT扫描数据,通过Mimics软件建立完整的锁骨三维有限元模型,锁骨中段骨折模型,根据锁骨中段骨折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别建立锁骨中段骨折Herbert螺钉及重建钢板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及载荷条件,评价Yon Mises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结果 轴向载荷下锁骨远端轴向位移为正常锁骨模型(1.07 mm)>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0.35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0.30 mm),垂直载荷下锁骨远端垂直位移为正常锁骨模型(4.60 mm) >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2.09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1.29 mm).轴向载荷锁骨大应力为重建钢板固定模型(98.68 MPa)>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91.42 MPa)>正常锁骨模型(31.58 MPa);垂直载荷锁骨大应力为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425.45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202.62 MPa)>正常锁骨模型(141.00 MPa).内置物大应力,轴向载荷为重建钢板固定模型(206.56 MPa)>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195.96 MPa),垂直载荷为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752.28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421.7 MPa).结论 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其微创内固定,且可获生物学固定,因此,对于简单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采用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固定方法.
-
2种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经肩关节前外侧小切口与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切口复位、LPHP固定治疗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自2011-01-2013-08采用切开复位,LPHP固定治疗62例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52例获得随访,其中Neer 2部分骨折19例,3部分骨折22例,4部分11例.按照采用的手术入路分成小切口组(A组)和常规切口组(B组),A组经肩关节前外侧小切口,劈开三角肌,复位骨折,肌下置入LPHP钢板并固定近端,钢板远段另作小切口固定;B组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切口入路,复位骨折,并采用LPHP固定.结果 52例获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A组100 min,B组109 min.解剖复位:A组20例,B组21例;功能复位:A组3例,B组8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A组14.2周,B组15.7周.平均Constant评分,A组80.3分,B组76.6分.2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肩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可达到与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同样的复位效果,而且具有直观、创伤小的优点.
-
横突间入路下胸椎椎体间融合术基于3DCT重建的基础研究
目的 基于CT增强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下胸椎横突间区域的解剖,为下胸椎横突间入路寻找安全的手术入路,明确在下胸椎通过横突间手术入路进行椎体间融合术的可能性、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20例无胸椎疼痛症状的患者进行T8-12的常规CT及增强扫描,后软件对检查节段行三维重建,观察并测量下胸椎的横突长度、下胸椎的横突远端间距、下胸椎的上下2个胸椎的横突间距、下胸椎椎间孔外椎间隙的高度以及下胸椎椎间隙斜径,观察并测量下胸椎横突间手术入路范围内的主要血管分布及内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胸椎每节横突的长度,在同一节段左右两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同一节段相比较T8>T9>T10>T11>T12.下胸椎上下横突间距T8、9、T9、10<10、11<T11、12.下胸椎横突远端间距T8>T9>T10>T11>T12.下胸椎椎间孔外椎间隙高度T8、9、T9、10<T10、11<T11、12;其中T8、9节段与T9、10节段无显著差异.下胸椎椎间隙斜径T8、9<T9 、10<T10、11<T1 1、12.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主要来源于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肋间后动脉入肋间后走行多上下迂曲,并可见共干变异,于横突前、肋间后间隙多有CT可见背支发出,走行于椎间孔水平,位于横突间隙上份水平.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管内径测量情况T11、12<T10、11;T8、9节段与T11、12节段无显著差异;;T9、10节段与T10、11节段无显著差异.结论 CT增强三维重建在下胸椎横突间手术入路区域的骨性解剖结构及动脉特点的基础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很丰富,血管走行有一定规律,尤其是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因此,熟悉并掌握下胸椎横突间区域骨性解剖结构及动脉特点可明显降低手术中的出血量.通过横突间手术入路进行下胸椎的椎体间融合术在T10、11和T11、12节段十分具有可行性.
-
唑来膦酸治疗腰椎退变伴骨质疏松术后患者疗效分析
目的 对比行腰椎融合手术的骨质疏松患者,术后使用与不使用唑来膦酸(ZOL)抗骨质疏松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自2013-01-2013-06接受腰椎退变融合手术且诊断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奇数组为试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均行后路腰椎融合手术,随访12个月.试验组后5d内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对照组则不进行干预.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时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骨密度变化及影像学指标情况.结果 24例获得完整随访(ZOL组10例,对照组14例).术前2组年龄、男女比例、BMI指数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ZOL组较对照组,ODI评分(P=0.013)及股骨颈骨密度(P =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获得坚实融合,椎体压缩骨折8例,其中ZOL组2例,对照组6例;椎间融合器下沉5例,其中ZOL组1例,对照组4例.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使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在临床及影像学2方面均安全有效.
-
新型钛制弹性钉微创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新型钛制弹性钉微创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02-2013-12应用自行研制的新型钛制弹性钉自锁骨内侧端髓腔内置入固定治疗38例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8~24个月(平均15.5个月)的随访,术后8~18周骨折全部愈合(平均11.8周),无感染、退钉及断钉.本组手术时间35~70min,平均45.8 min;术中出血量30~80 ml,平均50.5 ml;术中透视时间30~52 s,平均38.6 s;住院时间6~15 d,平均10.4 d.30例术后8~13个月取出内置物(平均10.2个月),取钉术后无再骨折发生.术后3d患者主观疼痛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周患肩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2例出现钉尖端穿出锁骨后外侧端并抱怨肩后部刺痛感;1例术后1周出现锁骨内侧端开口处皮质劈裂伴缺损;其余患者术后随访无复位丢失及移位加重.末次随访时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87~96分(平均91.5分),DASH评分为0~29分(平均5.6分).结论 采用新型钛制弹性钉内固定治疗成人移位锁骨中段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方法,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
明胶海绵的使用对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的使用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骨水泥渗漏的影响.方法 对自2012-01-2013-10因明确外伤所致OVCF行PKP的58例(68节椎体)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椎体交替原则,按术中使用明胶海绵与否随机分为2组(明胶海绵组和常规手术组),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椎体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术中注入骨水泥量、术后骨水泥弥散等.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6~15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明胶海绵组与常规手术组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腰背痛均明显缓解(P<0.05);明胶海绵组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常规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4.7%.2组间骨水泥注入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椎体高度均不同程度丢失,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椎体内骨水泥的弥散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球囊扩张的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明胶海绵的使用能有效降低PK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骨水泥使用量、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椎体高度恢复以及术后症状的缓解等方面与不使用明胶海绵相比无明显差异.
-
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超薄皮瓣修复远节脱套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改良的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超薄随意皮瓣修复手指远节脱套伤的手术时间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01-2014-06诊治56例56指远节脱套伤,均未合并骨折及肌腱损伤,分为2组,其中A组24例24指采用患指近、中节背侧带指固有动脉的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方法修复远节脱套伤性组织缺损,供区取前臂全厚皮片游离移植,术后按皮瓣移植术后常规处理;B组32例32指采用带蒂的腹部超薄随意皮瓣方法修复远节脱套伤性组织缺损,术后按皮瓣移植术后常规护理,术后2~3周断蒂.结果 术后56例获得随访6~30个月,平均1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A组(115.00±9.56)min,B组(109.84±9.63)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P>0.05);2组皮瓣术后晚期的功能评定:优良率A组87.50%,B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8,P<0.05);末次随访患指功能的评定:优良率A组95.83%,B组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P<0.05).结论 改良的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手术操作简便,成活率高,手术疗效明显好于腹部超薄随意皮瓣.
-
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自2007-05-2012-04诊治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9例.所有患者先行CT引导下穿刺,灌洗引流1~2周后再行后路开放减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血沉(ESR)、后凸角度、神经功能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18~56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65 min;术中失血量300~1 600 ml,平均650 ml.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3个月ESR恢复正常,平均21 mn/h.术后后凸角度3°~16°,平均7°.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4例,E级4例.植骨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结论 对于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者采用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2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锁骨中段粉碎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重建钢板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1-06-2013-06诊治的206例锁骨中段粉碎骨折的临床资料,符合筛选标准的有142例,其中应用解剖锁定钢板75例(A组),重建钢板67例(B组).对比分析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术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有效随访6~18个月,平均13.6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低于B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并发症少于B组,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重建钢板.
-
枕颈交叉棒临床固定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目的 建立枕颈交叉固定棒固定技术并介绍其临床应用.方法 对自2011-01-2012-12诊治的上颈椎疾患筛选出11例,包括可复性寰枢椎脱位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例,颅底凹陷症3例.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症患者先行经口前路松解,然后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直接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结果 11例均成功采用枕颈后路交叉棒固定,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及难以控制的寰枢静脉丛出血.术后枕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11个月,X线片、CT复查显示无复发脱位,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枕颈交叉固定棒技术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便、疗效满意的特点,但应用时间和例数有限,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也有待于进一步评价比较.
-
正常男性腕关节主动极限位置稳定性分析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腕关节主动极限位置下各主要腕骨间的夹角等参数,探讨腕关节不稳的因素,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招募3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双侧共60个腕关节)为正常组.将自2013-12-2015-01于本院就诊的腕关节外伤及疼痛史的30例设为患者组.正常组与患者组均采用标准X线摄片技术,于中立位、极限桡偏位、极限尺偏位摄正位X线片,计算腕高比;于中立位、极限掌屈位、极限背伸位摄侧位X线片,测量舟月角、头月角、桡月角,依据正常组数据计算出本研究的诊断标准,分析患者组数据.结果 所得正常范围:极限掌屈位:舟月角50.08°~75.04°,头月角0.39°~45.9°,桡月角25.72°~38.97°;极限背伸位:舟月角29.17°~43.31°,头月角-51.57°~-25.62°,桡月角-32.55°-12.81°;极限桡偏位腕高比0.481~0.584;极限尺偏位腕高比0.492~0.588.患者组加摄极限位X线片后,11例发现异常,其中2例桡月角异常,4例舟月角异常,3例头月角异常,2例腕高比异常.结论 极限位置时各参数均较中立位时发生显著变化,说明相应的腕骨间活动幅度较大,而相应的韧带随之处于张力状态;个别正常人的参数接近本研究所得正常范围的临界值,这类人群受轻微外伤后更容易发生腕关节不稳;对于功能位时症状阳性而X线片阴性的患者,需加摄极限位X线片,可提高腕骨间不稳定的诊断率.
-
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的手术重建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06-2014-12诊治36例肱骨外髁严重骨折,手术均采取外侧入路,骨折解剖复位后在克氏针和螺钉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微型钢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10.3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5周,未发现肘关节不稳、明显疼痛、肱骨外髁坏死、钢板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1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为88.9%;评分60~100分,平均86.9分.结论 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累及肱骨干骺端、肱骨小头和滑车,术前根据骨折分型制定手术计划,术中骨折复位后在细克氏针和小直径螺钉固定的基础上使用微型锁定钢板固定,可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螺钉滑丝原因分析及取出体会
笔者自2009-03-2015-03对24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滑丝螺钉采用不同方法取出,总结经验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42岁.肱骨骨折术后4例,尺骨骨折术后3例,桡骨骨折术后4例,股骨骨折术后5例,胫骨骨折(包括内踝骨折)术后8例.普通钢板螺钉固定14例,带锁定螺钉钢板固定4例,单纯螺钉固定6例.术后1年内取出5例,术后10年取出17例,术后5年以后取出2例.
-
锁骨上静脉及神经束变异1例
笔者于2015-07收治1例左侧锁骨中1/3骨折,术中发现锁骨上静脉及变异神经束,报道如下.1 病例报道患者,男,60岁,因摔伤致左侧锁骨骨折1h而入院.X线检查显示左侧锁骨中1/3骨折,骨折端交错移位明显.患者幼时患过左侧腮腺炎,至今腮腺仍肿大,无其他疾病史.完善术前检查后准备手术,采取平卧位,左侧肩下垫高,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确定骨折位置,以骨折点为中心沿锁骨作长约5 cm弧形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此时可见一直径约0.4 cm暗红色血管横跨锁骨中段,拟避开血管,沿锁骨向外侧继续分离肌层,可见一直径约0.3 cm神经束(图1),平行于锁骨上外1/3走行,经过分析认为神经束为臂丛后束的变异分支,而血管为罕见的锁骨上静脉(图2).由于血管、神经变异较为明显,增加了手术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后要求放弃手术,选择非手术治疗,遂给予冲洗后缝合切口.
关键词: -
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
腕舟骨骨折是腕骨骨折中常见的类型,但是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并不常见,且目前国内外对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更好地认识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现对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的分型、发生率、发病机制、治疗及其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一综述.1 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的分型回顾文献,尚未见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的分型.笔者大致将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分为单纯腕舟骨骨折[1]、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远端骨折[2-6]、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近端骨折(主要为桡骨小头骨折)[7-9]和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近端和远端同时骨折[10].
关键词: -
锁定钢板外固定研究进展
严重开放性骨折和骨折伴随感染,这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病症,采用内固定装置治疗会引起进一步的感染和骨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而外固定架常因为外观复杂,体积庞大,较笨重,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锁定加压钢板(LCP)外固定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治疗严重骨折,已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体外生物力学测试中证实其稳定性.本文回顾相关文献报道,就LCP外固定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前景作一综述.
关键词: -
数字化设计经椎板间隙交叉入路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
目的 探讨影像学联合数字化技术经椎板间隙交叉入路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名健康志愿者(男,28岁,体重64 kg,身高172 cm)行腰椎CT平扫及Mimics三维重建,观察腰椎骨性组织、硬膜囊及神经根的解剖结构.在Mimics软件中模拟手术操作置入佳工作通道,切除黄韧带、关节突关节内侧缘及上关节突前上缘骨赘,对腰椎侧隐窝进行减压.结果 穿刺路径上的解剖结构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腰背筋膜浅层、竖脊肌、椎板间隙、黄韧带、椎管和侧隐窝.通过该穿刺通道,可以充分显露侧隐窝,适当调整管道方向,可以实现对黄韧带、关节突关节内侧缘、上关节突前上缘骨赘以及突向侧隐窝的椎间盘组织的切除.结论 影像学联合数字化技术经椎板间隙交叉入路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是可行的,为内镜下微创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临床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4 05 06 |